资源置换合作请加 VX 15216685489
硬件产品众测请加 VX 282711398
红筹架构、同股不同权、拟发行CDR上市、连续3年亏损…自从今年4月出现在科创板名单中,集新制度于一身的九号机器人,就被视为科创板改革的“试金石”。作为小米产业链旗下的电动滑板车公司,九号机器人(Ninebot纳恩博)在国内更广为人知的产品是米家平衡车。但这家明星公司的科创板IPO之路并不顺利,5月12日,它成为第一家发行审核中止企业,原因是申报材料不足。好在3个月后,九号机器人已重回科创板考场,进入问询阶段。众多“新事物”光环加成下,九号机器人依旧饱受关注与质疑。一方面,它坐收欧美共享电动滑板车大战的渔利,占据了全球近80%的电动滑板车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这个“垄断级”的市场表现却未带来盈利,最近三年亏损高达26亿美元,公司目前重点布局的无人配送机器人,也尚不能在短时间内看到挣钱的可能。反向收购行业大佬, Ninebot得以垄断技术IP电动滑板车兴起于欧美,在国内,受制于复杂的交通状况,公众对它的接纳度一直不高,相比于自行车、电动车这些“交通工具”,电动滑板车的定位则更像玩具或者健身器材。Ninebot成立于2012年,次年便推出了第一款重量级产品——平衡车 Ninebot-E。2014年,伴随着共享出行大战日渐焦灼,“最后一公里”的短途出行风口也被竞相追逐,一时间,国内平衡车公司批量级涌现。依托产业链和人力成本优势,国内公司迅速压低了平衡车价格,以Ninebot-E为例,它首次将电动平衡车的售价压缩到了万元以内。向欧美市场输出的国产平衡车触及到了“平衡车始祖”Segway的利益。作为电动两轮代步车的最初发明者,手握产品相关的400多项专利的Segway,开始从知识产权方面打压中国企业,仅2014一年,就有5家平衡车公司被Segway以侵犯专利设计为由而提起诉讼,九号机器人也在其列。随后,美国政府发起的“337调查”,更是将中国平衡车行业直接带入严冬,订单锐减70%,相关企业大面积倒闭。这场行业洗牌中,九号机器人成功突围。不同于大部分企业“安稳过冬”的心态,它选择了主动出击——2015年4月,九号机器人反向收购了Segway,并将足以垄断行业的产权库收入囊中。当年年底,Ninebot与小米联合打造了九号平衡车,售价1999元,发售当日就创下了上万台销量。不过,这也使得Ninebot在销售上与小米深度捆绑,一度丧失了自主性。2014 年 10 月,小米联合红杉、顺为共同向 Ninebot 投资 8000 万美元,从而成为 Ninebot 的股东;现在,公司的 8 大股东中,小米系的顺为和 People Better 依旧占据了两席。2016 年,公司迎来了第一次爆发式增长,在营收的 11.53 亿元中,小米的采购额占了 55.75%,这个比例在接下来的 2017 年飙升至 73.76%。Ninebot 的招股书中也坦承,由于过于倚重小米的销售渠道,公司存在较大的单一客户依赖风险,未来若与小米商业关系出现恶化、或小米自身经营结构发生变化,都可能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好在共享电动滑板车创业热潮的来袭,给了 Ninebot 足够的回旋余地。目前,Ninebot 的产品主要包括几类:与小米合作的智能电动平衡车,独立品牌的智能电动滑板车,和主打配送服务的智能机器人。2018年前后,席卷美国的共享滑板车大战给了Ninebot千载难逢的机遇,短短两年间,全球出现了有 30多家共享电动滑板车公司,其中更是孕育了Bird、Lime和Spin等独角兽。巨头们跑马圈地的竞争背后,Ninebot是最大的赢家,一年内猛增6倍的销量带动下,2018年公司营收巨幅飙升,从此前的13.81亿上涨到42.48亿,全球每5辆电动滑板车之中,就有4辆来自Ninebot。作为硬件供应商,Ninebot并非单纯的贴标模式,它与共享滑板公司的关系更像是“波音与各航空公司”——客户选择设备型号,提出个性化需求,Ninebot在原硬件基础上做出小幅调整。这种定制化服务模式,这也是Ninebot能迅速收割共享出行市场的原因之一。自从收购Segway以后,Ninebot在全球已经鲜有同等体量的竞争对手,国内竞品以山寨居多,质量和品牌上无法与之匹敌,而海外公司,则很难在价格上撼动Ninebot的地位。
仰仗于长期培养的成熟供应链和规模化效益,Ninebot能做到最大程度的“物美价廉”。以Ninebot 的 ES4滑板车为例,这个型号最高时速可达30千米每小时,充电一次续航45千米,附带一块电池,可以随时更换,整套设备在北美市场的售价为769美元。而美国Inboard Technology发售的Glider滑板车,相似配置的售价则高达1299美元。从短期来看,Ninebot 在供应链上积累的巨大优势,在行业内一家独大的地位恐怕很难被取代,但这也并非意味着没有压力。在共享出行市场崛起前,无论Ninebot或是Segway,它们的滑板车走的都是玩具路线,对于娱乐需求的考量多过出行本身,续航里程、耐用性都是硬伤。Bird的数据就颇具代表性。按每次骑行收入$3.65计算,其中有$0.51要花在维修上,而且在恶劣的共享环境中,Ninebot的平均寿命只有1-2个月。
维修和换车成了共享滑板公司不可承受之成本,为了扭转这种状况,一些公司开始尝试自行打造更适应共享出行环境的滑板车——加固铝制框架,固定车把,这些产品面向C端发售,与Ninebot展开正面竞争。目前,电动滑板车是Ninebot的支柱,贡献高达67%左右的营收的,但复杂的政策和舆论环境依然随时威胁着它的前景。和共享单车一样,乱停乱放、路权不清是其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利好的一面是,各国管理者已经开始制定政策,以将其纳入规范化交通体系。放眼北美市场,以旧金山为例,去年6月,SFMTA(旧金山交通局)开放了正规的共享电动滑板车运营牌照申请,虽然政府监管锁紧,但这也意味着它的“合法地位”被正式认可。早在几年前,倡导“绿色出行”就已成为国家政策,但至今为止,平衡车、滑板车仍不具备路权,不能上机动车道,只能在封闭道路中行驶,各省也陆续出台了针对性的条例,换言之,这些“滑行工具”依旧只能作为玩具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 Ninebot 在国内业务的想象力。面对市场风险,九号机器人也在布局更多智能机器人产品,比如上个月亮相的无人配送机器人,就代表了Ninebot对未来5-10年的市场思考。不过在相关技术成熟、劳动力成本提升之前,这些产品还很难找到实际落地场景,无法成为真正的业务增长点。短时间内,九号机器人还是一家电动滑板车公司,更多依赖于海外市场,除了继续拓宽产品和技术上的护城河,推动政策导向转变,是它最需要努力的方向,也是决定它能走多久的关键。
每年这个时间点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新 iPhone 到底值不值得买?买的话到底买哪个版本?最后都只会落到一个点,那就是看你手上有多少钱!那么苹果究竟为什么卖这么贵?本期《Z-TALK》就听老王给大家分析一下苹果定价背后的那些事儿!
打开 ZEALER 小程序观看本期视频
ZEALER 苹果新机来了,你的肾还好吗?
小程序
记得帮忙点个“在看”哟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