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屏真的太难了!三星又“翻车”背后的思考......


命途多舛的三星折叠屏,又翻车了。。

大家一定还记得前几天,机哥给大家介绍过,三星新发布的竖折屏手机——Galaxy Z Flip


这款小巧灵动,精致如粉饼盒的手机,勾起不少女孩子的尖叫。

比如歌手蔡依林,第一时间就拿到手机秀了一把。


记得当时我说过,Z Flip为什么让我觉得脱胎换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

它弃用了脆弱的聚酰亚胺薄膜(PI膜),转而采用“超薄玻璃”

所以,理想状况下,Z Flip没准能一雪当初Galaxy Fold的前耻。


Galaxy Fold屏幕惨剧

但是,这里还是要说但是嚯。

当时发布时还留了个疑问:咱们并不确定Z Flip的“超薄玻璃”到底如何,所以它的耐用性还有待检验。

果不其然,首发就翻车……

Twitter网友@Amir收到Z Flip之后,兴奋地揭了膜使用。

没想到,一折就……


有图有真相。


到底是因为天气太冷,还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对,暂时还未可知。

但有不少人猜测,可能跟“揭膜”脱不开关系。


有这种猜想并不奇怪。

毕竟当初Galaxy Fold屏幕损坏,问题根源就是揭了膜。


但仔细想想,机哥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

因为当时Galaxy Fold遭遇这档子事后,三星将手机回炉重造。

把原本展露在外的保护膜藏到边框下,防止用户以为是贴膜给揭了。


吃过这么惨痛的教训,三星不可能重蹈覆辙。

另外,Z Flip明明弃用了PI膜,所以更不可能存在“可以揭掉的保护膜”。

国外的一些开箱视频,佐证了我的观点。

Amir所说的“膜”,应该是指这个。


就是很多手机都会有的,写有用户指引的塑料膜。

你看,揭掉之后,Z Flip上就没有膜了。

截自@Geekyranjit的视频

所以到底是什么原因,机哥也不知道。

反正,三星官方动作跟快,在该Twitter底下做出回应。


Amir本人也表示收到了替换的机子。

其实,这次事件作为一个孤例,并不能说明什么。

而且当事人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和处理,咱也没资格横加评判。

但今天还是拿出来说,是因为另一件事。

著名评测人JerryRigEverything的上手视频,暴露了Z Flip更严重的问题


有些机友应该知道,Jerry评测手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暴力破坏”。

通过最严苛的“虐待”,来测试手机耐用性。

这一次面对Z Flip,他毫不手软,上来就测屏幕的硬度。


测试方法是,用不同莫氏硬度的笔,在屏幕上划擦,看是否留下划痕。

机哥稍微解释一下。

“莫氏硬度”是衡量材料硬度的一种标准,从1-10,数字越大越硬,也就越不容易被刮花。

莫氏硬度高的物质,能划伤硬度低的物质。

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莫氏硬度如下。


划重点:

指甲的莫氏硬度是2~3
是4,生活常见金属大多是2-6
玻璃是6

所以,我们手机采用玻璃做屏幕保护层,就是为了防止被指甲、金属划伤。

那么号称采用“超薄玻璃”的Z Flip,能抵挡住几级的莫氏硬度笔呢?

不幸的是……2就沦陷了


莫氏硬度为3的笔,留下了更深的划痕。


4自然不能幸免。


后面的5、6、7,完全没必要测试了。。

Z Flip的所谓“超薄玻璃”,连莫氏硬度为2的划擦都无法抵御。

也就是说,我们用指甲,就能留下无法恢复的划痕。

实测果然如此:


假如…你不小心划伤它前置摄像头区域

你的自拍就废了。


如果你用莫氏硬度为5的笔,扎一下屏幕。

内屏就坏了。

这在传统玻璃屏幕的手机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那么,这就引出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三星很有可能夸大了宣传。

机哥特地回去翻看那场发布会,主讲人在台上的原话是:

With this phone, we've done the impossible and created ultra-thin glass that folds. You might think that foldable glass would be brittle but this glass is built to last and it protects your screen from scratches. It's so durable, you can fold and unfold your phone over 200000 times. 
翻译过来是:
在这台手机上,我们完成了不可能的事情,创造了可折叠的超薄玻璃(Ultra-thin glass)。
您可能会认为可折叠玻璃会变脆,但这种玻璃经久耐用,可以保护屏幕免受划伤。
它非常耐用,可以开合超过200000次。

重点就在这一句话:

这种玻璃经久耐用,可以保护屏幕免受划伤。

连莫氏硬度为2的材料,都无法抵御,何谈“免受划伤”?

而且,三星把这种材料叫做“超薄玻璃”,也存在问题。


在大众脑中,“玻璃”是有一个基本标准的。

无论是手机屏幕、窗户、还是玻璃杯,再差的玻璃,也不可能被指甲划伤。

Jerry以往测过的手机,不管高端低端,只要屏幕是玻璃,就能抵御莫氏硬度5及以下的考验。

比如这台红米Note7
直到莫氏硬度6才出现划痕

所以用户听到Z Flip采用的是玻璃,就会放心购买,结果到手才发现坑爹。。

这玻璃,跟塑料有啥区别?

就好比销售员跟你推荐一台“智能手机”,买来才发现连微信都不支持。

这种宣传是有误导性的。


三星发布会上那句骄傲的自夸:

Everytime you fold it, you're not just bending glass, you're bending the laws of physics.
您的每一次折叠,都不只是在弯曲玻璃,您还在弯曲物理定律。

现在看来非常讽刺。。

当然咯,说了那么多难听的……

这里也必须强调下,三星Z Flip在其他方面都做得特别好。

整机强度非常扎实,掰了好几次都掰不断。


铰链里的“小扫帚”,确实有效果。

往屏幕里倒沙子,几乎没掉进铰链,导致压坏内屏。


背面那块1.1英寸的副屏,达到了玻璃该有的硬度(6才出现划痕)


可以看出,三星的的确确在认真做折叠屏。

只不过又耐弯折,又耐划擦的屏幕材质,现阶段难以实现。

今天我还看见Moto那台爆火的Razr 2019,也出现铰链处内外屏分离的问题。


折叠屏,真的太难了。。
AMOLED老大三星再次翻车后,对于折叠屏手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这里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折叠屏方案的天然痼疾

之前华为Mate X的一机难求的现象,足以看出整个消费市场对于折叠屏概念的追捧,这也反映了在经历十年左右的高速发展后,陷入创新瓶颈期的智能手机消费市场,急于渴求一种新的产品形态去刺激用户早已麻木的神经。
但也不要忘了,在这些喧嚣的背后,关于折叠屏方案的质疑也一直存在。实际上过去的一年中,每一次三星Galaxy Fold以及华为Mate X「翻车」的案例总是能够吸引足够多的眼球,引发公众广泛的讨论。

的确,作为一款几年前还停留在概念阶段的新品类,折叠屏手机在目前存在一些现阶段难以解决的痼疾,这主要是体现在:硬件层面诸如铰链、屏幕技术的不成熟,软件层面大屏、多任务应用的适配,以及足以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的高昂售价。

对于之前这批敢于「吃螃蟹」的用户而言,他们手中这台折叠屏手机更像是一款售价不菲,需要精心呵护的艺术品,而并非是一款真正能够带在身上,随时拿来就用的工具。之前华为Mate X官网页面的那行「请勿在零下5度或低于该温度以下的环境中弯折手机」的小字,随时随地都在提醒用户:
用我的时候,小心点!
那为什么这么难呢
目前折叠屏面板的设计,根据面板驱动芯片的绑定位置,可分为沿Data line方向折叠,和沿Gate line方向折叠。目前,包括三星Galaxy Fold,都采用了沿Gate line方向折叠方式,这样可以避免较硬的Gate line被弯折,降低断线风险,推断Motorola Razr的柔性折叠屏也会采取相同的折叠方式。

而根据屏幕使用的折叠方向,通常又分为左右折叠和上下折叠。三星Galaxy Fold和华为Mate X都采用了左右折叠,在展开后的屏幕大小相当于平板电脑,折叠后尺寸与更接近常规智能手机。而Motorola Razr/Galaxy Z Flip则采用了上下折叠,展开后尺寸保持常规智能手机大小,而在折叠后手机就像钱包大小,可以很方便的装进口袋,非常便于携带。
大家都知道折叠屏厚度很薄,但也是由多层材料堆叠起来,就如同一本书,弯折后就会出现上下层错位,柔性屏在弯折后也会出现类似现象。这对于屏幕是不利的,很容易造成屏幕各膜层之间的分离,造成屏幕功能损坏。所以柔性屏幕的厚度需要越薄越好,而且叠层结构设计尤为重要。
折叠后上下层错位示意图
柔性屏通常由柔性衬底层、柔性驱动层、EL发光层、薄膜封装层、触控层、偏光片、透明盖板层组成,另外根据需要也会选择在衬底层下面增加薄金属支撑层,在透明盖板上面增加透明保护层。对于各膜层,需要尽量减小其厚度,以减小在弯折过程中各膜层之间的剪切应力,防止各膜层相互分离。由于一般材料的杨氏模量并不是很大,所以光学胶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借助于光学胶良好的弹性,可以有效缓解在弯折过程中各膜层之间的应力。在屏幕厚度减薄方面,可以将触控层直接制作在薄膜封装层之上,从而避免使用外挂触控层,降低屏幕厚度。另外,也可以通过减薄偏光片厚度及衬底层厚度、去掉保护层及散热层等方法,来达到减薄屏幕整体厚度的目的。
柔性折叠屏的层叠结构减薄方案示意
另外,折叠屏的弯折形态也有不同,主要有楔形、水滴形、U形等,不同折叠形态,弯折机构的设计也大不相同。楔形和水滴形比较适合于内折叠方式,屏幕与弯折机构基本没有接触力。而U形弯折则比较适合于外折叠方式,屏幕与弯折机构之间会产生接触力。折叠机构的设计能力,也是各大手机厂商折叠机水平的集中体现。折叠机构设计的好,可以有效的降低弯折过程中屏幕各膜层发生分离或线路断裂的风险,提升屏幕弯折可靠性和屏幕使用寿命。

“从横到竖”背后的产品思路

那么,作为第二代折叠屏方案的Galaxy Z Flip解决了这些问题了吗?很遗憾,并没有。除了这个翻车事件,实际上,Galaxy Z Flip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的广告中的右下角的那一行小字,上面羞答答的写着「屏幕折痕是正常现象」。

就目前来看,仅仅是折叠屏的折痕这一项,整个行业都没有一套成熟、可靠的解决方案。近段时间苹果的一项关于折叠屏的专利泄露,可以看到这家从未发布过任何折叠屏产品的厂商,也在试图通过一种新的技术来解决折叠屏弯折之后的折痕和可靠性的问题。这也侧面反映出折叠屏屏幕技术,依然是目前整个行业都在着力突破的技术难点。

既然如此,那么Galaxy Z Flip和Motorola razr这类「新型折叠屏」又做了什么呢?
我并不认同很多人将这两款产品单纯的理解为纯产品形态创新的看法,即便是对于Motorola razr这类充满着「复刻」意味的产品来说,亦是如此。
和去年的折叠屏旗舰相比,Galaxy Z Flip这类折叠屏方案最大的变化就是将原本的「横向折叠」变成了「上下翻折」。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为了追求更好的便携性。但实际上这个观点经不起推敲,因为「便携性」并非用户使用折叠屏手机的核心痛点,甚至大多数用户为了追求更大的显示面积,是能接受适当牺牲一些便携性的。
在我看来,「由横到竖」背后反映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产品思路。竖向翻折方案实际上放弃了折叠屏之前普遍存在的「手机展开之后就是平板」的产品逻辑。而是将一款普通的手机进行弯折,从而实现更好的便携性。
这跟我上面说的并不矛盾。之前的折叠屏方案在完成「手机到平板」的变化之后,面临一个最麻烦的问题就是软件层面的适配和优化问题。尽管我们可以看到,三星华为这样的厂商在自家的折叠屏手机上做了一些大屏优化、分屏显示等功能。但大多数的APP在折叠屏上都只是简单粗暴的拉伸显示,面临适配性差,显示效果不佳的问题。
这其实并不能怪三星华为不够努力,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在安卓之前并没有做针对大屏,以及「小屏到大屏」的底层设计实际上,直到去年的 I/O 开发者大会上,Google 才首次提出在 Android 10上加入对于折叠屏系统优化。

我想,谷歌在这件事情上可能也有一些矛盾,毕竟传闻中「一统天下」的新操作系统Fuchsia的研发已经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究竟是要另起炉灶,还是在现有安卓基础上做修补?可能在今年发布的Android 11上多少能看出一些端倪。也正因如此,短期来看大屏生态的适配和优化是折叠屏手机一个绕不过去的大山。
如此一来,Galaxy Z Flip这类折叠屏方案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展开之后和普通手机显示面积无异的特性,让它很好的规避了软件的优化和适配问题。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是一种非常聪明且讨巧的产品思路,也可以看作是三星在现阶段条件下针对折叠屏方案作出的一丝妥协。

从探索走向实用

如此妥协之后,带来的另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整机成本的降低。毕竟屏幕变小了,围绕屏幕周边的一些元器件的数量也随之减少。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Galaxy Z Flip还是Motorola razr他们的售价都控制在了1500美元,也就是人民币万元左右。
这样的价格,已经下探到了诸多品牌的传统高端旗舰手机的市场。虽然从整体来看,折叠屏手机目前的售价依然不菲,但门槛实际上已经大大降低。


这个意义,或许比单纯解决某一个折叠技术难点的影响更为深远。当下折叠屏需要做的其实正是逐步剥离掉身上的探索、发烧属性,要想获得深远的发展,折叠屏就必须走下神坛,去面对更多的消费者和更广阔的消费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
要做到「从探索到实用」,在现阶段就必须在产品层面做减法。之前华为三星折叠屏旗舰多次爆出的质量问题或许让他们明白,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新产品不能搞「大跃进」,适当放弃一些激进的设计,追求更可靠的质量,降低一定的用户门槛或许才是明智之举。

事实上,三星这次在Galaxy Z Flip发布前后的一些产品和市场思路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的登台亮相,就是要让更多的普通消费者建立起对于折叠屏手机的基本认知。而与知名时装设计师Thom Browne联名发布的定制版Galaxy Z Flip套装,也是为了给折叠屏手机引入一些时尚单品的属性,去年轻、时尚群体中拓展更多的市场。
而另一家Motorola razr的思路亦是如此,其诞生之初从骨子里就透露出来的「致敬经典」的味道,背后其实有着明确的产品逻辑:就是要通过之前刀锋系列在传统政商群体中积累起来的良好口碑,让折叠屏在商务市场寻求更多的突破。

从这个意义上看,Galaxy Z Flip、Motorola razr这类产品实际上开启了「折叠屏2.0」时代。
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折叠屏市场目前并没有一个最优解出现。这其实是由当前行业的技术、工艺、生态等因素所决定的。但这并不能否定这些折叠屏新品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每一家厂商推出的各种五花八门折叠屏新品,其实都是对于这项创新技术的探索和尝试。只有不断试错,才能无限接近那个最终的正确答案。
而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我们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其实也乐于见到一些真正能够落地的创新产品的出现。对于一些只会玩噱头和概念的产品,消费者也会用口碑和钱包来投票。只有经过市场检验之后的产品和技术,才是行业真正的未来。我们也深信,折叠屏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时间不会太遥远。

来源:好机友、机智猫、OLEDindustry

往期精彩回顾

2019年显示屏幕五大“热”技术解析汇总:折叠屏、环绕屏、瀑布屏

2019年OLED/LCD产业链投资汇总:规模超3600亿元

三星设备厂商签订 QD-OLED产线合同

南京中电熊猫8.5代TFT-LCD项目计提资产减值56.56亿元

武汉华星光电6代柔性AMOLED产线量产出货

维信诺拿到华为AMOLED供应商代码,明年供货多款机型

OLEDindustry

↓↓ 可以畅聊到天亮的行业技术群!你要不要来?↓↓

 管理员微信:OLEDindustry2

添加管理员微信 > 入群 > 尽情畅聊探讨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