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FET称为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是由美籍华人科学家胡正明(Chenming Hu )教授在1999年提出来的。其中的Fin在构造上与鱼鳍非常相似,所以称为“鳍式”,FET的全名是“场效应晶体管”。当时胡正明教授在加州大学领导一个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出资赞助的研究小组,当时他们的研究目标是CMOS技术如何拓展到25nm领域。当时的研究结果显示有两种途径可以实现这种目的:一是立体型结构的FinFET,另外一种是基于SOI的超薄绝缘层上硅体技术(UTB-SOI,也就是现在常说的FD-SOI技术)。FinFET是一种新的互补式金属氧半导体(CMOS)晶体管,源自于传统标准的“场效应晶体管”的一项创新设计。传统MOSFET结构是平面的,只能在栅门的一侧控制电路的接通与断开。但是在FinFET架构中,栅门(Gate)被设计成类似鱼鳍的叉状3D架构,可于电路的两侧控制电路的接通与断开。这种叉状3D架构不仅能改善电路控制和减少漏电流(leakage),同时让晶体管的栅长大幅度缩减。目前,英特尔的14纳米工艺中晶体管的栅长已经缩短至20纳米,三星的5纳米工艺中已经缩短至10纳米,未来还有可能缩短至7纳米,约是人类头发宽度的万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