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演进传统存储器,还是给新技术一个机会?
原创
刘于苇
电子工程专辑
昨天
预计到2029年,新兴内存市场可望创造200亿美元的合并收入。
其中,
PCRAM
由于价格低于
DRAM
,可望在2029年前成长至16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同时,独立型
MRAM
和
STT
-
MRAM
(基于自旋转移力矩的
MRAM
)的收入将接近40亿美元,或超过2018年MRAM收入的170倍。
面对这样的诱惑,各路厂商是如何抉择的——在传统
存储器
上持续演进,还是给新技术一个改朝换代的机会?
存储产业有着周期性的波动,每当技术处于升级期时,就会出现价格上升;而技术成熟让存储密度提升,并且大批量生产后,又会让整个市场因为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可见,推动产业的是先进技术。但是人都不喜欢“改变”,无论半导体供应商还是OEM方案商,也许都更倾向于接受在既有产线和技术基础上的升级,而不是全面导入一种新技术。虽然目前传统
存储器
在3D
工艺
加持下尺寸更小、密度更大,性能得到很大提升,但新兴内存技术无论是作为独立芯片还是被嵌入于
ASIC
、
微控制器
(
MCU
)和运算处理器中,都有可能变得比现有的内存技术更具竞争力。
预计到2029年,新兴内存市场可望创造200亿美元的合并收入。其中,
PCRAM
由于价格低于
DRAM
,可望在2029年前成长至16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同时,独立型
MRAM
和
STT
-
MRAM
(基于自旋转移力矩的
MRAM
)的收入将接近40亿美元,或超过2018年MRAM收入的170倍。
面对这样的诱惑,各路厂商是如何抉择的——在传统
存储器
上持续演进,还是给新技术一个改朝换代的机会?
新应用对存储提出新需求
随着
5G
的逐步商用,
汽车电子
化以及
人工智能
物联网
(
AIoT
)应用的大量普及,大部分新兴领域的传统
存储器
和存储架构已不能满足需求,存储产业需要在技术和模式上进行创新,才能跟上这样的趋势。
在上述的场景中,主要可分为两个大分类,一个是大量部署的传感终端,一个是需要实时响应的智能终端。
华邦电子
闪存
产品企划处副处长陈苇霖认为,具体细分市场不同,对
存储器
的性能需求也不一样。对于大量部署的智能
设备
,成本与功耗是否够低将是关键;而需要一定计算能力的
边缘设备
,则需要具备高速读取写入
接口
/能力的
存储器
,才能满足其对于系统性能的要求。
存储行业的专业人士从几个主流市场的例子,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矽成半导体
(ISSI)技术市场副总监田步严认为,
5G
元
器件
市场主流
DDR
4
的需求将超过
DDR
3,此外对大容量SPI
NOR
Flash
需求快速增长,并行
NOR
Flash份额在逐渐减少。
汽车电子
中的智能座舱应用,也对
存储器
提出了大容量、高
带宽
、高速率的要求,从
LPDDR
4/LP
DDR
4
X逐步过渡到LP
DDR
5
,同时eMMC需求也增长很快,未来在
自动驾驶
中还需要
存储器
具有低延时、
低功耗
和自动纠错(内置ECC)等特性。
AI
应用方面则要求高
带宽
、高速度,目前
Arm
based解决方案以双通道LP
DDR
4
/4X为主,部分
FPGA
和x86架构以
DDR
4模组为主。
东芯半导体
副总经理陈磊表示,大容量是所有
存储器
发展的趋势,特别是
5G
宏基站对大容量
NOR
Flash
的需求。传统的消费类的
NOR
以中低容量为主,集中在128Mb以下,但是基站对NOR的需求是512Mb、1Gb甚至2Gb。
低功耗
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穿戴式的
物联网
(
IoT
)产品上,这类产品的特点是都以
电池
来驱动系统工作,使用的主要
存储器
包括
NOR
Flash和
低功耗
DRAM
。
“至于小
封装
,在
AIoT
等‘雾端’
物联网
设备
上表现明显,以真无线(TWS)耳机为代表,这类产品本身的内部空间非常狭小。” 陈磊说到,“所以在这些应用领域,我们不仅要提供
晶圆
级的封测产品,有的厂商更提出要提供
SiP
(System In Package,
系统级
封装
)级
晶圆
产品。”
从硬件上来说,实现汽车的智能化需要更多的环境感知,
兆易创新
Flash
BU资深产品市场总监陈晖表示,随着
传感器
和更多
MCU
集成到系统中,
汽车电子
各功能单元的数据都需要更高性能的
闪存
;从
软件
上来说,随着更多软件的集成,代码量逐渐增加,直接导致
闪存
的容量需求越来越大。
其次是实时响应,对于高性能
IoT
应用,由于受到系统成本、功耗和尺寸的限制,通常会考虑减小或者去除
DRAM
,主芯片可以从
闪存
直接运行代码,即XiP(eXecute-In-Place,芯片内执行), 采用这种运行方式的闪存, 能够大幅度缩短固定字节数据的读取时间,减少主芯片的等待时间,从而提高主芯片的效率。
可靠性
和
安全
性也是这些应用重点关注的问题。陈晖认为,对
闪存
而言,需要保证20年内的数据保持和10万次以上的擦写次数。而安全性方面,相对于
SoC
(系统级芯片),
闪存
用于存储众多关键系统代码、应用代码以及
驱动程序
,当应用和
设备
遭到攻击时,
闪存
更容易被当作攻击的第一目标,
存储器
厂商要与主芯片厂商紧密配合,才能将
闪存
与
SoC
进行
安全
性绑定,提升整体系统的安全性能。
站在
主控芯片
的角度看
随着
3D
NAND
Flash
层数越来越高,所衍生的相互干扰与数据潜在错误率,
NAND
Flash
主控芯片
这时候也需要与时俱进。“我们在
闪存
控制芯片中加入了专利
AI算法
,加强ECC的修正能力。”衡宇科技营销专案副总胡家铭表示,这能让用户在享用越来越高容量的同时提升数据
安全
性。他介绍到,主控芯片中的错误更正模块,历经从BCH(Bose、Ray-Chaudhuri、Hocquenghem)码发展到LDPC(Low Density-Parity Check)码的发展过程,数据流
设计
从单纯的硬译码,进步到含有
NAND
信道状态参数的软译码。
“我们的重点在于调适
NAND
通道搭配设定环境状态参数值,结合自我适应
AI
的动态
算法
,选择最佳的参数设定。” 胡家铭说到,NAND通道状态参数的质量会影响LDPC的译码能力与容错率,NAND的状态分布随着时间,温度环境,跟使用次数会一直改变并且寿命会衰减,NAND通道状态参数跟NAND的读写操作状态息息相关。运用自适应
AI
技术,可以透过训练来辨识NAND的状态并且加以预测当下NAND通道的状态参数,达到最大量化信息并提升LDPC的随机错误保护能力,有效延长NAND使用寿命。
5G
除了速度增快以外,
带宽
也增大,另外也带动了
AIoT
应用中最重要的
边缘计算
(
Edge computing
)。
慧荣科技
(Silicon Motion)市场营销暨研发资深副总Nelson S. Duann分析到,
边缘计算
会带来大量的数据需求,再加上内部计算需要快速的数据分析及存取,故“存储
设备
原先最常使用的
SATA
III
接口
已经渐渐无法满足
5G
x
AIoT
的需求,而取而代之的是
PCIe
接口
。从Gen3 x2、x4再到更快速的Gen4 x2、x4,都已经达到亦或是超出
5G
目前所需要的速度。”另外在5G x
AIoT
的网络世界里,
安全
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不仅仅要提供数据在内部传输的端到端加密,还要在数据保护上提供AES, OPAL等加密标准,才能使得
固态硬盘
(
SSD
)在
5G
和
AIoT
等技术的快速演进下跟上脚步。”他说到。
而在
汽车电子
化的演进下,越来越多的
电子技术
也在车上逐渐实现,先进驾驶辅助系统(
ADAS
)、
自动驾驶
等技术对于存储
设备
的速度以及稳定性有了更高要求,并且为了降低震动的风险,基本上都使用
嵌入式
的
SSD
作为存储
设备
。Nelson S. Duann表示:“需要有各种规格的车载SSD来满足不同的需求,除了eMMC、
SATA
、
PCIe
以外,目前最新的
UFS
也已经准备好要用于车载领域。”
DRAM
和
NAND
不断演进
作为
存储芯片
行业的两大驱动力,
DRAM
和
NAND
技术都在不断演进。随着
美光
量产首批
LPDDR
5芯片, LP
DDR
5
和
UFS
3.0将成为
5G
手机标配,也只有他们能满足5G手机对存储读写速度和功耗的要求。
作为为数不多能够同时提供
DRAM
和
NAND
的中国公司,陈磊表示,
东芯半导体
现在可以提供的
DRAM
产品主要是
DDR
3和
LPDDR
2规格,在
NAND
产品上以
SLC
NAND
为主。但他同时强调,也在积极研发
DDR4
和
低功耗
的
LPDDR
4产品,以及更高容量的
MLC
NAND
。
在陈磊看来,将来
DRAM
的发展趋势有两个,“一个是高
带宽
,包括采用
TSV
的
HBM
、 HBM2或者
HMC
;另一个是低延迟的RLDRAM。”在
NAND
Flash
上,目前国际主流
工艺
都已经是
3D
NAND
,包括三星、
海力士
、
美光
和
东芝
等基本都进入了96层的3D
NAND
。
TLC
3D NAND
工艺
已经成熟,也已经看到QLC的3D NAND在
固态硬盘
上使用。
目前控制器IC在
工艺
也已进入1x nm节点,衡宇科技表示对未来
UFS
市场持正面看法,而同时eMMC市场也会持续应用在其他
嵌入式
产品上,与
UFS
并存。一个是高速/高容量的应用领域,一个是低耗电/低容量的应用领域。对于QLC/
PLC
这类存储技术, 胡家铭认为初期还不会用在嵌入式产品上, 而是会以其可插拔的
Flash
产品特性为主要应用市场, 例如uSD/
SSD
/
USB
, 技术更成熟后才会进入
嵌入式
产品。
从
工艺
结构上看,
NAND
Flash
的3D堆栈的层数已经从32层来到92或96层,即使128层或更多堆栈层数也都已经在
NAND
厂商的技术蓝图上;从速度上看,3D NAND
接口
的速度已经从800 Mbps提升到1600 Mbps,接下来就上看2000 Mbps以上。为了应对3D NAND的
工艺
转换和速度提升,“
内存控制器
会预先规划来支持各家最新
NAND
接口
的速度,同时也将满足
低功耗
、高性能的要求。” Nelson S. Duann说到,“以移动存储应用的
UFS
为例,就非常需要高性能、低功耗及如何管理
3D
NAND
让整个存储产品寿命延长。”
LDPC电路对于
3D NAND
ECC的纠错更正是必备,RAID是另一个管理
NAND
的利器,各家3D NAND都有稍许不同的要求。Nelson S. Duann表示:“我们会针对不同产品属性搭配最合适的LDPC,兼顾性能、功耗与产品可靠度。控制器也有优化的RAID
设计
来提升存储产品寿命。”
阻碍新型存储技术的因素
一些新兴存储技术,如
MRAM
、
STT
-
MRAM
、
PCRAM
、
ReRAM
、
FRAM
等被提出来已经几十年,仍在等待合适的时机爆发。据Objective Analysis和Coughlin Associates发布的最新年度报告《Emerging Memories Ramp Up》显示,
MRAM
、
PCRAM
和ReRAM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期,并且已经开始取代
SoC
中的大部份
嵌入式
NOR
Flash
、
SRAM
,甚至是
DRAM
。
应用材料
公司(Applied Materials)金属沉积产品事业部全球产品经理周春明博士在接受《
电子工程专辑
》采访时曾表示,这些新型
存储器
既能够提供更多工具来增强近存储器计算(Near
Memory
Compute),也是下一阶段
存储器
内计算 (In-Memory Compute)的建构模组。
(图片来源:
应用材料
公司)
然而,阻碍他们的最大因素或许还是成本。
存储器
是一个成本驱动的行业,在存储器技术选择中,较昂贵的技术通常被低成本的技术所取代。陈晖表示,存储器的容量和单元大小决定了存储器的单元成本,容量越大,存储单元越小,单元成本就越低。与此同时,要取代现有技术,需要找到其关键的市场应用,这也是对新型存储器的重要挑战之一。
在所有不断涌现的新型
存储器
中,
MRAM
最有可能被广泛采用,然而这既取决于制造
工艺
的进步,也取决于支持分立和
嵌入式
MRAM
器件
技术的生态系统的改善。举例来说,第一代MRAM(Toggle MRAM)具有非易失性,高
可靠性
,快速读写的特性,可以有效抵抗高辐射以及高温环境,Toggle MRAM的主要缺点是功耗相对高,尺寸比较大,受限于集成度和成本,应用市场主要集中在军工,
航天
,车载,医疗等领域。
而新一代的
MRAM
技术——
STT-MRAM
,得益于其在功耗、持久和耐用上的优异性能,受到行业的广泛关注,目前主要应用在企业级存储,包括
SSD
buffer,RAID buffer等。
FRAM
方面,“由于尺寸延展性和高成本的瓶颈,基于PZT的FRAM发展受到限制,基于HfO2(二
氧化
铪
)的新型FRAM技术受到业界的关注,但尚处于早期研发阶段。” 陈晖说到,据WebFeet Research研究数据表明,FRAM 2018年全球市场规模约1.3亿美元。
汉萨科技(Hexas)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振志认为,新型
存储器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薄膜的
接口
电性与
材料
物理特性,而且须与主流技术如
DRAM
搭配,才能在容量密度、操作速度和信赖度上匹配现有的内存规格与条件,在容量密度、量产化和替换弹性度上占有先机。
避开正面战场,找到新兴应用
陈苇霖认为,目前
Flash
存储器
与
DRAM
保持大量稳定生产,产品质量也非常高,而且也因为产品特性而衍生出相关硬件与
软件
相互支持的生态系统。“因此在既有应用下,新兴存储技术要挑战目前广泛使用的Flash
存储器
与DRAM十分的困难。”
但是他补充道,新兴
存储器
的价值较容易在现有产品无法使用的特殊场景中被重视,如高环境温度、极
低功耗
需求。然而特殊应用场景意味着需求稀少,如何找到可以爆炸性成长的特殊杀手级应用十分重要。借着早期少量多样的需求,逐步完备新兴存储器的质量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是最大的挑战。
田步严和陈磊也持相同观点,就是新型的非易失性产品短期内不会取代传统的易失性
存储器
。因为从成本来说,这类新品单比特的价格依旧偏高,在存储密度也还远不及今天的3D
NAND
和
DRAM
。另外生态不够健全,
工艺
演进速度也偏慢,现在都是在替代
嵌入式
的eFlash和
SRAM
市场。只有等容量达到今天NAND的水平,且成本大幅下降,才有可能替换现在的SPI
NOR
、NAND和DRAM。
图:
DRAM
、
NAND
和
3D
XPoint
技术的性能对比。
对于独立的
存储器
市场来说,研发和推广新产品成本很高,对于已有成熟存储产品的市场,取代趋势不易,所以新型存储器往往向新兴应用市场发力。
拿
DRAM
和
3D NAND
Flash
来说,
DRAM
已经来到 1Y~1Z nm 的 SGT 垂直晶体管结构, 而 3D
NAND
Flash 是 1X 的
GAA
(Gate-all-around, 环绕栅极)垂直内存结构, 从创新角度上已经到了节点技术的极限,“‘新结构’的创新才是解决此问题的最佳方向,” 王振志介绍到,“汉萨科技研发的 FanFET 架构将从晶体管组件、
工艺
流程以及容量密度方面实现这一点。”
田步严认为从整体上替换虽然很难,但在某些特定应用场景可以推广,比如电表用的
FRAM
,服务器用的
MRAM
或者NVSRAM,
边缘计算
用的
MRAM
、
STT-MRAM
等。
据公开资料,基于PZT
材料
的
FRAM
可读写次数已经达到1015,功耗低,速度快,将来可用于实现如人脑中的复杂
神经网络
,进行正确且有效率的
AI
运算。还可以应用在车载和工业界的数据记录
设备
,物流跟踪系统,环境监测控制等。
相较于传统的
NAND
闪存
,
PCRAM
或
ReRAM
有望实现和编辑多个
电阻率
中间形态,以便在每单个
存储器
单元中存储多位数据,存储级存储器更可提供超过10倍以上的存取速度,更适合在云端对资料进行存储。
芯天下
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龙冬庆
认为,基于ReRAM的存算一体类脑芯片,只要产品能成熟量产,就可以能很好地满足
AI
应用对存储的新需求。
“
ReRAM
具有
低功耗
,高密度的特点,” 陈晖表示,通过利用
欧姆定律
和基尔霍夫定律,可以在ReRAM阵列内完成矩阵乘法,无需将权重移入或移出芯片,而多级单元架构有望将存储密度提到一个新的水平。目前,业界均将ReRAM视作未来
内存计算
架构的首选产品,在这一架构中,计算元件将集成到
存储器
阵列中,协助克服与
AI
计算相关的数据传输瓶颈。
同时,也要看这些特定市场能否接受高溢价特性,“如果能接受,那么新型
存储器
就有被采用的机会, 但另一先决条件是稳定度和
兼容性
。”胡家铭说到,“新型存储器若使用或量产比率偏低, 没有其它亮点的情况下要取代成熟存储产品, 绝非易事。”
取代不易,见缝插针
DRAM
和
NAND
的中间地带,常被厂商们视作存储产品的创新目标。目前包括3D
XPoint
、Optane、Z-
NAND
、XL-
Flash
以及新型存储介质为代表的产品都在瞄准这一领域,这类产品的特征是具有比
NAND
更高的性能和耐久性,比
DRAM
更大的容量和持久性。
虽然新型
存储器
来势汹汹,但业内人士均认为,赢这一领域的关键看原厂投入多少研发资本。因为可持续微缩的特性与可快速巨量生产的技术是成功的关键,其中,可持续微缩意味着成本下降的可能性,可快速巨量生产代表着可靠度与取代性。既然市场定位是填补
DRAM
和
NAND
之间的市场空白,那么它们的售价必须比
DRAM
更便宜,才能在商业市场上实现全面取代。
有了高性价比,意味着能够在和
3D NAND
同一容量范围内,提供相近成本的产品。“这方面
3D
XPoint
还是有一些差距,主要还是价格相比3D
NAND
不具备替换优势。三星的Z-NAND和
东芝
的XL-
Flash
还是主要以低延迟为卖点,目前在SCM市场上使用成本还是太贵。”陈磊说到。
胡家铭也认为这个中间领域看重低延迟, 所以Z-
NAND
会回归到SLC 的技术方向。“不论用
算法
,还是硬件技术,如何在此中间地带将速度高速提升, 同时保有
Flash
长久的生命周期是关键。”
同样面临被替换的还有
NOR
Flash
。
道阻且长,徐徐蚕食
长久以来
NOR
Flash
一直是存储固件代码的首选内存,但随着
软件
要求越来越严格,并占用更多的空间,
NOR
Flash
的成本开始超过
NAND
,在28nm及更大范围内扩展
嵌入式
Flash也变得困难。尽管现在3D
TLC
NAND由于具有高密度而广受关注,但SLC由于能为需要较小密度和长寿命
设备
的嵌入式应用提供最佳耐用性和数据保留特性,得以长期存在,已经有厂商提出了用SPI
SLC
NAND
或
MRAM
替代
NOR
Flash
,比如“高容量(大于16MB)
NOR
Flash的使用场景,就已部分被SPI
NAND
取代,
嵌入式
MRAM
则会对中低容量
NOR
Flash有所冲击。” 陈苇霖说到。
Forward Insights首席分析师Gregory Wong认为,
NOR
Flash
使用的日益减少实际上可归咎于其无法扩展,以及适于需要1
GB
或更高容量的应用,这不但价格昂贵,而且并没有太多供应商可以选择。而支持SPI
接口
的
NAND
选项更可能适于机顶盒(STP)和电视等
设备
,因为这些设备日益变得更智能而且需要储存更多程序代码。
但
NOR
Flash
也仍有其优势:速度够快,能够实现XiP作业。只要给它一个地址,就能以足够快的速度取回指令,因此实际上不必将“影子”(shadow)程序代码从
NAND
Flash传送至
RAM
。
田步严表示,目前这类替换只有少数聚焦在大容量SPI
NOR Flash
的案例,“确实SPI
NAND
单比特价格较
NOR
Flash
便宜,但是
NOR
的
可靠性
是
NAND
无法替代的,所以这里主要看追求价格还是系统
可靠性
。同理1Gb的
MRAM
比1Gb
NAND
、1Gb
NOR
要贵的多,所以目前大规模替换还不现实。”他还举例说,之前有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是NOR Flash替代EEPROM,可是到现在也没能全部实现。
根据调研机构
Yole Développement
2018年的一项数据,数据存储(
NAND
)的市场规模约为600亿美金,代码运行(
DRAM
)市场规模约为1010亿美金,而代码存储市场(
NOR
Flash
)规模约为26亿美金。“虽然市场体量远小于
DRAM
和
NAND
,但
NOR Flash
具有可随机存储、高
可靠性
和高速的读取速度,是代码存储的唯一选择。” 陈晖说到。
随着
5G
基站、
人工智能
、
汽车电子
的发展,这些应用需要有1Gb或更大容量的
NOR Flash
来进行代码存储, 相比于价格的敏感度,
兆易创新
认为
安全
性和高性能是更重要的考虑因素,所以
NOR
Flash
还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除了高性能应用之外,
NOR
Flash在消费类、
物联网
、
可穿戴
式等对功耗敏感应用中也占据了绝对市场。
这也是多位受访人的观点,
NOR
Flash
对于消费市场上的芯片组选型还是具有吸引力,有着长尾市场。特别是在一些小型的
嵌入式
产品,比如许多
IoT
设备
,以及基于
RTOS
的系统
设备
上,
NOR
Flash还是有高
可靠性
和价格优势等优点。最直接的例子就是TWS耳机以及内置指纹
传感器
的触控屏幕应用也都选用了序列
NOR
。因此,新兴
存储器
会持续拓展市场份额,然而持续成长的总体市场需求还是驱使
NOR
Flash保持成长。
同理,eFlash和
SRAM
虽然也有被
MRAM
替换的机会。相关研究指出,如果以
嵌入式
MRAM取代
微控制器
中的eFlash和
SRAM
,可节省高达90%的功耗;如果采用单一晶体管
MRAM
取代六个晶体管
SRAM
,则可实现更高的位元密度和更小的芯片尺寸,这些功率与面积成本优势将使MRAM成为边缘侧
设备
的有力竞争者。
但陈苇霖认为“他们同处于
嵌入式
存储器
市场,唇齿相依。”以一般
MCU
来说,主流方案是eFlash搭配
SRAM
,中低端
MCU
未来可以籍由
MRAM
的导入来取代eFlash加
SRAM
,但是低端
MCU
的
工艺
需求尚未达到采用MRAM的甜蜜点。另一方面,对于Flash-less的MCU,以及多数采用外挂式Flash的
SoC
来说,SRAM容量的甜蜜点也随着
工艺
微缩而同步增加,在甜蜜点之下的SRAM还是相对有竞争优势。
如果从
工艺
升级角度,
兆易创新
、东芯等厂家都看好长期替代趋势。
嵌入式
存储业务以
晶圆
代工厂为主导,在40nm和更传统的
工艺
上,嵌入式
NOR
Flash
还是不可替代的,但在28nm以下已失去成本优势,不太可能随着逻辑
工艺
的演进而继续微缩。当前各大
晶圆
代工厂纷纷用28nm
工艺
节点以下的新型
存储器
技术取代eFlash,例如
MRAM
和
ReRAM
,也有一些基于
MRAM
的SPI
Flash
产品面世,目标是替换EEPROM和低容量SPI
NOR Flash
。
先进
工艺
可续命,亦可推陈
晶圆
代工厂不断提升的先进
工艺
用在
DRAM
和
NAND
上,很大程度上给了他们续命并不断演化的条件。
摩尔定律
虽然濒临界限,但各种3D技术给了传统
存储器
不断堆高的层数,续命的机会。
陈磊表示,从平面
工艺
来说,现在
DRAM
、
NAND
都已经遇到了瓶颈。各家平面
DRAM
的
工艺
技术节点基本到
15nm
左右为止,平面
NAND
也在15到1
7nm
左右。“目前全球90%以上的NAND产能都已经是3D
工艺
了,未来也会出现3D
DRAM
。”
王振志表示,新
材料
和新结构是目前为各类内存产品续命的两大主轴。其中新材料已研发多年, 仍面临密度、信赖度与量产化的问题;而以 SGT 与
GAA
为主的晶胞结构会因节点技术的微缩而面临
工艺
整合
的问题。虽然有些厂商提出的新型
GAA
,可解决
工艺
整合与堆高层数的问题, 却因特征尺寸(Feature Size) 过大而牺牲了整体容量密度。
王振志称,汉萨科技的 FanFET 晶体管结构方案可同时完成
DRAM
、
NOR Flash
和 3D-
NAND
Flash
cell array 架构,也符合
工艺
整合
与堆高层数的要求, 这在提高芯片容量密度的前提下,也可将
摩尔定律
延续至1Y~1Z nm 以下。
FanFET 晶体管架构不仅可应用于逻辑与内存的
设计
和
工艺
, 还可展延
摩尔定律
。(图片来源:汉萨科技)
相对传统
存储器
件需要不断开发新
材料
、新
工艺
和架构续命,新型存储产品采用的工艺本来就很新。所以他们想的,是如何更接地气。
MRAM
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薄膜多层堆叠,由10多种不同
材料
和超过30层以上的薄膜与堆叠组成,部分薄膜层的厚度比人类的发丝还要薄500,000倍,相近于一颗原子的大小,如何控制这些薄膜层的厚度、沉积均匀性、介面品质等参数是关键所在。因为在原子层级,任何极小的缺陷都会影响装置效能,所以这些新型
存储器
要想实现大规模量产,必须在
硅
上沉积和整合新兴
材料
能力方面取得实质突破。
2018年底,
英特尔
(
Intel
)、三星(
Samsung
)、
格芯
(
GLOBALFOUNDRIES
)分别发布了
嵌入式
MRAM
在逻辑芯片制造
工艺
上的新技术,一致认为从可扩展性、形状可调整以及磁可扩展性方面来看,
STT-MRAM
都是目前最佳的
MRAM
技术。
但是
STT-MRAM
无法处理纳秒级至亚纳秒级的运算,并且无法替换用于
CPU缓存
的
SRAM
。SOT-
MRAM
(自旋轨道转矩, Spin Orbit Torque)号称可以填补
STT
-MRAM的缺点。
2019年12月,日本东北大学国际综合
电子技术
研发中心主任远藤哲郎和电气通信研究所大野教授宣布开发出可实际运用的SOT,并且成功演示了SOT-
MRAM
单元的操作,意味着具有
低功耗
的高性能SOT-MRAM的实际应用已经成为现实。
同样在2019年12月,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于美国举办的IEEE国际
电子元件
会议(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IEDM
)中发布了关于
MRAM
和
FRAM
的技术论文,称相较
台积电
、三星即将导入量产的
STT-MRAM
,SOT-
MRAM
具备更稳定、更快速存取数据的优势。
FRAM
方面,现在一般采用钙钛矿(Perovskite)晶体作为
材料
,而钙钛矿晶体材料
化学
成分复杂、制作不易且内含的元素会干扰
硅
晶体管,因此提高了FRAM元件尺寸微缩难度与制造成本。工研院以易取得的二
氧化
铪
锆
铁电
材料
替代,保证可靠度的前提下,将元件由二维平面进一步推展至三维立体结构,展现出应用于28纳米以下
嵌入式
存储器
的微缩潜力。另一篇
FRAM
论文中,工研院使用独特量子穿隧效应达到非挥发性储存的效果,通过二
氧化
铪
锆铁电穿隧接面,可使用比现有
存储器
低上1000倍的极低电流运作,并达到50纳秒的快速存取效率与大于1000万次操作的耐久性。
与
MRAM
类似,作为高密度
存储器
应用的候选技术,
PCRAM
和
ReRAM
都具有结构堆叠,包含容易受薄膜成分和劣化衰退影响的多重元素
材料
。ReRAM采用工作原理类似
保险丝
的新
材料
制成,能够在数十亿个存储单元中选择性地形成细丝来表示数据。
PCRAM
与之不同,采用的是DVD光盘中常见的相变
材料
,通过将材料状态从非晶态更改为晶态对数据位进行编程。
ReRAM
和
PCRAM
的结构与3D
NAND
存储器
类似,同样呈3D结构排列,存储器制造商可以在更新换代过程中逐步增加层数,从而稳定地降低存储成本,并能够提供比NAND和机械硬盘更快的读取性能。
目前,
Crossbar
、铠侠、
索尼
、松下、
美光
、
海力士
、
富士通
等厂商都在开展
ReRAM
的研究和生产工作。在制造方面,
中芯国际
(SMIC)、
台积电
和联电(
UMC
)都已经将ReRAM纳入自己未来的发展线路图中。
中国厂商该做什么?
中国厂商正在积极布局
存储器
领域,同时中国本身也是存储器芯片消费大国。中国厂商正在力求抓住国产替代的机遇,晋升为存储器行业的主要玩家,但突破口在哪里?应该积极布局新型存储技术,还是发力
DRAM
和
NAND
这些市场需求极大,技术却已经很成熟的产品?
陈磊表示,中国本身是一个消费类产品的制造大国,国产
存储器
应当先从消费类产品着手,从低容量的低端产品入手,逐步的向高容量、高
可靠性
的产品市场进军,包括工业级和汽车级的
存储器
产品。因为除了提供全系列的存储器产品外,提供一致性的高可靠性存储器也很重要,“比如
车规级
产品不仅要满足
AEC-Q100
标准,更要提供0ppm
存储器
,对产品的
设计
、生产、
测试
和失效分析都是一个大的挑战。”
田步严和胡家铭也认为,国内厂商应该主攻目前最具商业价值的
DRAM
和
NAND
,虽然这类产品技术对国际大厂来说非常成熟,但对国内厂商来说还存在巨大挑战,不仅要完成产品开发,也要跨过产品大规模量产的门槛。目前国内
DRAM
和NAND主要玩家面临的最大瓶颈还是知识产权(IP),“虽然
合肥长鑫
已经获得了很多
奇梦达
的IP,
长江存储
也有了自研的IP,但世界主流的
存储器
玩家都是30多年历史。中国厂商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路要走,要用发展眼光,要耐得住寂寞,也要有五年乃至十年不赚钱的觉悟。”
王振志同样提到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他表示,
硅
存储器
属于纳米级的高端技术,拥有组件与
工艺
的专利权才是
晶圆
制造厂商首要条件,还可作为将来产品量产与销售上专利攻防与诉讼的强大武器。“一些厂商通过技术授权,虽然可节省研发时间与成本, 但旧式成熟
工艺
技术的授权在晶圆厂演练没问题,一旦量产后仍会有价格与品牌竞争力的问题。”
此外,新
工艺
的开发,例如堆高层数的
3D NAND
Flash
黄光或
蚀刻
开发
工艺
关键在
设备
,而非
晶圆
厂自身,晶圆厂仅需提供
工艺
整合
与工程管理的优化环境即可。因此王振志认为,引进新专利的授权, 例如新结构的内存,不仅可减少研发成本及因节点技术微缩而产生的电力损耗, 还可降低不必要的专利侵权或诉讼。
龙冬庆
表示,应当在基于传统技术做好国产替代、夯实基础的同时,积极参与新型
存储器
的布局,探索弯道超车的可能性。“毕竟我们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加上国家发展半导体重点突破存储的战略所带来的资本和人才汇聚效应。”
作者:刘于苇
责编:Amy Guan
本文为EET
电子工程专辑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
↓↓ 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二维码,免费申请杂志 ↓↓
阅读原文
阅读
在看
已同步到看一看
写下你的想法
前往“发现”-“看一看”浏览“朋友在看”
前往看一看
看一看入口已关闭
在“设置”-“通用”-“发现页管理”打开“看一看”入口
我知道了
已发送
取消
发送到看一看
发送
持续演进传统存储器,还是给新技术一个机会?
最多200字,当前共
字
发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