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
为什么你学习认真,疯狂刷题,但试卷上的分数仍然惨不忍睹?仿佛全世界就自己智商不在线。
然而,学霸之所以能拥有开挂人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精力,更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合适的学习方法。
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世界上最顶级的四大学习方法。
费曼学习法
理查德·费曼是公认的物理学天才,20世纪最优秀的物理学家,被认为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睿智的理论物理学家,1965年,成功将物理诺贝尔奖收入囊中。
作为一个年仅24岁,就拿到了普林斯顿物理学教授的费曼,在漫长的教授生涯中发现,很多人对于知识的理解,非常的浅显,仅仅知道他的名称,但是却不曾真正的理解它到底是什么。
因此,费曼根据他的人生经验,发明了以自己命名的学习方法。
这个方法的核心亮点就是:假设你自己是个老师,你需要用最浅显,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你的学生解释一个完全陌生的学习内容。
假如你的学生听不懂,或者你在讲解到一半的时候,发现自己也是对这个内容似是而非,那么你就需要重新回去继续学习,直到这位不懂的学生能够完全理解。
因此,他的学习方法分为四个节奏:
1.选择教授的内容:
确定学习的目标以及学习这个内容所要掌握的知识。
2.教授这个概念
了解这个学习内容后,选择用最基本的问题,和最简单额的语言,去让一个小学生解释这个概念。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让你加深理解和对概念查漏补缺的重要步骤。
3.重复回顾。
当发现自己讲解到磕磕绊绊的地方,重新拿回教材再学习一遍,直到对方能够完全听懂。
4.回顾和精简。
大声朗读回购自己对概念的解释,直到可以用最简单的语言,用最少的文字将这个概念解释清楚。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完全也可以使用这个方法,例如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老师,让他帮忙讲解某个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允许他去查资料,直到他能够非常清晰通顺的讲给你听。
西蒙学习法
要知道西蒙学习法,我们首先要认识西蒙到底是谁?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是20世纪的科学界一位博学怪才,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天才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同时获得图灵奖和诺贝尔奖的学界泰斗。
他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很简单:“对于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 6 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
通俗易懂的说,就是六个月的时间,不做别的,就集中火力主攻一点。譬如数学是你的弱项,那么你这段时间就一直学数学。
虽然我们现在学校的学科多且分散,想要完全按照这个方法不太现实。但是家长可以让孩子的一个月的空余时间里,挑战做完一本数学习题集。
SQ3R阅读法是一经推出,就备受大家推崇的学习方法,它的方法,所代表的其实就是五个学习阶段:浏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
从目录大致浏览这本书的内容 → 提出问题 → 带着问题阅读 → 对书本进行一个简单的表达,能让没看过这本书的人也能理解 → 回顾复习
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的确“屡教不爽”。
它是英国人托尼·博赞发明的,他是世界记忆锦标赛和世界快速阅读锦标赛创始人,专门帮人提高记忆力,被称为记忆力之父。
思维导图其实很简单,指的是2个思维方式,4个基本要素。
两个思维方式:一个是发散性思维,让思考的内容变广阔,一个是垂直思维,让联想的东西变深入。
四个基本要素指的是:提取关键词、对逻辑分层、以及最重要的,是图形和颜色。
为什么说用图形和颜色表达出来,是思维导图的核心亮点?
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具有无穷的潜力,科学使用大脑,挖掘大脑的潜力,学习就是一件非常轻松简单的事情。但我们左、右脑分工不同,比如在处理信息方面,左脑负责语言、文字、分析、判断、演绎等等,而右脑负责图形、想象力和直觉等。
事实上,学校的教育其实大部分使用了左脑(84%),而右脑仅是使用了16%,这就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学习十分辛苦,经常力不从心。其实,只有左右脑一起使用,才是最简单轻松的学习方法。
如果能充分使用右脑的图像、想象、那么此时的学习过程能激发出孩子的巨大成就感,让学习变为一种享受。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套,是由中国最牛团队—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清华大学物理学博导安宇,亲自参与编写的趣味物理学习书——《漫画学物理》。
这套书最为核心的亮点,就是将生活中的物理,和大量的图像、有趣的漫画故事相结合,将枯燥无味的物理知识,用最简单语言和最活泼的形式,向孩子讲解,让孩子一看就会,一听就懂!
点击下方链接
让孩子用正确的方法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当然了,光我一人吆喝也没用,到底怎么有意思,举几个例子你就知道了!
比如在给孩子讲“参考物”的时候,就引入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飞行员在飞行的时候,以为旁边有一只昆虫,抓过来一看,居然是个子弹。怎么会这样呢?孩子一定很想一探究竟,被有趣的故事激起了好奇心。
再比如讲“分子热运动”,教课书是这样讲的,大段大段的文字,举例也离生活非常的遥远,感觉很抽象。
但是其实这个概念和咱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看看《漫画学物理》是怎么讲的:夏天用的蚊香片,之所以味道能散布整个房价,就是因为“分子热运动”的原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后,这个知识点是不是也一下子变得亲切了许多?
你看,有了这些有趣的、贴近生活的故事引导,物理是不是也读起来很有意思?
不过,趣味性是够了,有的家长也许还会担心,知识够不够“硬核”呢,对孩子以后学习物理,有没有帮助呢?
这个担心也完全是多余啦。别忘了,这可是咱国内最牛的团队编的。
清华社这次完全是按照教材编写的标准来编写这套书的,里面所有的内容都是严格参照了教育部颁布的现行《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能够完全匹配初中的物理教材。可以说是一本干货满满的物理学习书。
除了纸质的书本,开发团队还花费大力气开发了一整套与书本配套的动画微课。其实现在书附赠微课也算是很常见了,但是不得不说,学霸团队什么都是做的最好的——这是我见过的最有诚意的配套课程了。
● 微课和书本内容是一一对应的,非常方便搭配使用,这会让让知识讲解更加生动,更有趣。
● 微课也是对书本进行了补充。
微课动画中做了一些相关知识的延伸,比如书中讲度量衡的时候,就扩展了很多古代度量衡相关知识。
微课后面的“练一练”和书中的练习题也是不一样的,等于是扩充了练习的量。由于微课上是以“闯关游戏”方式来展现的,所以虽然“刷题”更多了,孩子也不会烦。
这个微课单独拿出来看,也是很优秀的线上课程了,和书本相互搭配、相互补充,孩子的收获一定1+1>2。
所以这套书,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孩子,都是非常适合的。
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套书趣味性足够,有漫画、有动画微课,深入浅出,是一本优秀的科学课外读物。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这套书知识型强,可以帮助孩子平稳过渡到未来中学的物理学习。
对于初中刚开始学物理的孩子,这套书完全对标课表,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夯实基础。
强烈建议给6-12岁孩子都备上一套,反正孩子都要学物理,为什么不帮孩子选择更轻松有趣的方式呢?
下面我会给大家详细介绍这套书有什么内容:
1、巧用漫画讲知识,好玩又好懂
2、干货满满,边学边练,孩子学得很扎实
3、纸质书&微课小程序,孩子学习的黄金搭档
巧用漫画讲知识,好玩又好懂
我们印象中的物理之所以难学,让人提不起兴趣,主要有2点原因:
一是内容比较枯燥,离生活太遥远,不知道学起来有什么用。
二是理论太抽象,文字描述了一大堆,也不好理解到底是怎么样。
这套书里全部的知识点讲解都是通过漫画来引入,然后通过一步一步去详细说的。这样一来学物理的难点,就一点点的被攻破了。
1、生活故事引出物理概念,引起孩子学物理的兴趣
物理其实是和生活联系相当紧密的一门科学,孩子们都有“十万个为什么”时期,这时候问的问题,我敢说,10个有8个都和物理有关。
为什么打人自己的手也会疼?
为什么天空会出现彩虹?
为什么水会结冰?
为什么用木棍能翘起重的东西?
为什么公交车急刹容易往前摔倒?
……
这套书每一节,都是先展示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然后通过一个生活小故事来引出物理知识,让知识变得很亲切有趣了很多。让孩子感觉到,原来物理学应用到生活中的机会很多,学物理很有用。
比如讲到“凝固会放热”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就用了地窖存储大白菜这个非常有生活气息的例子。
有经验的农民为了防止地窖里的菜冻坏,会在地窖里放一桶水,水凝固成冰的时候,会放出热量让地窖的温度不至于太低。
原来这些人们从生活中总结下来的经验,其实也是在利用物理学的原理呢。
如果上面这个例子可能离孩子们的生活还稍微有一点距离,下面两个例子就更贴近孩子的生活了。
在讲电磁铁这一章节的时候,先用孩子们熟悉的下课铃讲起,然后讲到了孩子们都会觉得炫酷的磁悬浮列车,慢慢地引出电磁铁这个概念。
2、用直观的方式解释物理原理,看了秒懂
我们传统教材在讲解物理学理论的时候,往往都是用学术化的语言,力求绝对准确,但是说实话,这种学术化的语言都会让人感觉抽象难懂。
这套书中就用了很多直观的方式,好让孩子看懂、学透这些原理。
比如讲“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原理,是用了生动而有画面感的语言,来让孩子理解并牢记知识点。
这个原理在教材中是这么描述的:
是不是咋一看,又枯燥又“绕“,读好几遍才能搞明白。
在这套书中用了一段超级精彩的足球解说词来说明这个力学原理,再配合冲击力十足的画面,是不是画面感极强,让人过目难忘,不但秒懂,很久以后看足球比赛的时候,说不定还能马上想起来什么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再比如关于杠杆的知识,则是直接把知识点画出来了,什么是省力杠杆,什么是费力杠杆,动力臂和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小朋友们一眼就能看明白。
再比如讲“光的折射”的时候,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实验,让孩子亲眼看到了光的轨迹。
干货满满,边学边练,孩子学得很扎实
前面已经讲到,这套书在形式上非常的有趣、生动,但是在有趣的外表下,这套书的内在也很非常优秀,不仅仅是一本有意思的课外读物,更是干货满满,能够扎扎实实学到知识的学习书。
1、内容完全对标物理课本
这本书完全是按照教材编写的标准来编写的,书中的知识点、章节都是能直接和初中课本有所对应的,并且完全符合教育部课程标准要求。
所以,刚开始学物理的初中生,拿这本书当作参考书,用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点理解,也是完全可以的。
别的不多说,我们直接来看知识点对应表。
2、知识点讲解特别细致
比如“速度”这个物理学中很基础的概念,我们看看书中是怎么一步步详细的讲解的。
首先是用了几个很生动的漫画案例来引入,比如这里有飞行中的子弹、奔跑中的野猪,这就很生动地体现了运动快慢比较这一问题。
然后随着讲解的深入,让教孩子意识到对“快慢”这个名词进行量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时间。
然后,书中总结了快慢的参考指标,可以用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路程一定,物体运动时间越短说明运动越快
时间一定,物体运动路程越长说明运动越快
但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相等,怎么办?那么我们可以比较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路程于时间的比值),比值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你看,这时候“速度”出现了!通过这么细致的讲解,是不是很自然就能理解了?
3、直观清晰的实验过程
物理是一门和实际联系很紧密的学科,有时候,孩子要理解抽象的概念,实验是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因为是用漫画的形式来讲解,实验的步骤可以画的很细致,每一个步骤都特别清晰,孩子跟着一步步做实验,也会特别的准确。
比如书里在讲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时,不会直接抛出最终结论,是用一个秤砣实验来探究。
这个实验,需要准备一个沙盒和桌子,将砝码落在桌子上去观察不同的结果。
实验分为两步,首先同一高度下不同质量的砝码落下后,桌子陷入沙坑程度是不同的。
在不实操的情况下,漫画会把不同条件对应的结果画的非常清晰。像这里,3个不同重量的砝码所产生的不同结果,都对应画得很清楚。
这时就得出第一个结论,势能和重量有关系,并引出另一个可能影响的因素(高度)。
接着再通过第二块实验来探究高度如何成为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这个实验是把同一个砝码,在不同的高度下落到桌子上,桌子陷入的深度也不同。
这时候会再得出一个结论:质量相同的物体,位置越高,它的重力势能越大。
3、课后总结+习题训练
每学完一小节以后,书中还会有一个知识点的总结,并有两道练习题。别小看了这个部分,有了这个部分,孩子和家长对“学了什么知识点,掌握了没有”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纸质书&微课小程序,
孩子学习的黄金搭档
除了书本之外,这套书配套的视频微课小程序也特别值得说,我试用以后的感受是,完全对应书本的基础上,还适当做了补充和延展,即使这是单独的课程,也是非常优质的。
1、完美对应书本
我们看微课目录和书本目录就会看出,微课和书本是一一对应的,搭配使用能让各自的优势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2、弥补书本中难以展现的部分
视频微课可以弥补图书无法呈现的一些效果,通过视频和声音,可以演示实验效果、情景再现,能带给孩子更直观、更立体的体验。
比如比如音色这一节,声音就是纸质书无法呈现的内容,孩子看书本中很难体会音色,而微课视频中用当前时髦的“中国好声音”节目中不同嗓音歌唱的实验对比,很容易就讲清楚“音色”的概念。这是教材乃至教师讲课都做不到的教学效果。
3、比书本更多的知识和内容
我们知道,声音和视频的信息量,其实比图画和文字更大,所以微课就很适合拿来做一些知识点的延伸,书中可能需要用很多篇幅来讲,但是在视频中,几句话就可以了。
比如“测量长度“这一节,讲解长度单位知识时,微课里还讲解了“毫厘”“咫尺”“硅步”“扶”“仞”“寻”等名词和中国古代所使用长度单位的知识。以及包含这些古代长度单位的词、句。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等等。
4、更多习题巩固
每一节课的视频下面都同步给出知识点总结,还有一道随堂例题,并给出正确答案。
点击“练一练得能量”按钮,可以打开课堂小测验,系统会智能推荐三道测试题。
这些题和书中的题都是不一样的,等于是增加的习题的练习量。但是由于微课的用的是智能闯关的形式,孩子会觉得好玩、有挑战,不会觉得作题枯燥。
微课在小程序“爱豆物理学“中。套装中每本书的封底,都印有小程序二维码。微课的前三章都是免费的,大家也可以扫描下面小程序二维码感受一下。
后续的课程需要在小程序中用序列号兑换。序列号在《漫画学物理》下册的封底,刮开涂层可获取。用手机微信扫描旁边的二维码,可以打开随书微课小程序:堂豆学物理。用手机微信注册输入序列号一次,下次就记忆了,累计学习过程。
在打开的小程序界面中,点击左上角的兑换课程小图标,可以弹出兑换课程的界面,然后点击“兑换课程”按钮,在弹出的界面中输入序列号,就可以终身免费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