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牛油果进化论 ,作者Huulk
科学本是种性感,这里有疯狂科学家、无厘头研究以及无聊统计。
还记得在某头条上偶然看到过一个令人震惊的科学报道《肥皂泡的温度比太阳还要高?》,看到后很是吃惊。默默把这个似乎匪夷所思的冷知识记下来时,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让我保持了理智。决定亲自查证,果然是我天真,差点就信了。
流言:
在肥皂泡泡突然破裂的一瞬间,它的温度是多少呢?科学家测量了这个温度,结果令他们震惊不已:当液态的肥皂泡猛地收缩破裂时,它内部的温度大约为20000℃,比太阳的表面温度还高4倍。(误)
发生声致发光的装置,中间的蓝色小点就是发光现象 |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气泡温度高不假,的确有一种泡泡破裂时可以达到上万度,但是这不是肥皂泡,而是水中的空穴在声波作用下内爆的结果。这个假新闻其实来源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自然现象——声致发光(SBSL)。
神奇的枪虾
提到声致发光,就不得不提到枪虾。它是一种生活在地中海的生物,虽然没有皮皮虾那么出名,但也很厉害的。
这种家伙长两只螯,一大一小,其中大螯可以长到虾体一半的长度。与对称的小螯不同,大螯有一边不能移动,具有一个空穴;另一边则是一个可移动的,刚好能插入空穴的“活塞”。换句话说,它带了一把高压水枪在身上,枪虾也因此而得名。
大螯的肌肉强壮有力,当“活塞”合上的时候,从空穴中挤出来的水柱速度可达32m/s。快速通过的水柱与周围相对静止的水形成了一个低压空间,低压在水里产生了微小的气泡,紧接着,这些微小气泡在周围水体的压力下会瞬间破裂。
枪虾
气泡破裂发出咔嗒咔的声音,同时,在气泡破裂的一瞬间,周围水体的温度可以达到惊人的近4500℃的高温,十分接近太阳表面的温度(5000多℃),并且会发出极短的一道光。这就是虚假报道里耸人听闻的那部分。
声致发光
以上现象被叫作声致发光 (Sonoluminescence)。
最先发现这种现象的是德国科隆大学的 H·Frenzel 和 H·Schultes。当时研究者在显影液里放入超声转换器,试图加快显影速度,结果却在底片上看到了大量的微小光斑。他们猜测这和气泡有关,但没有条件深入研究这些光斑是怎么回事,因为气泡存在的时间太短了。
当时是1934年,正是希特勒掌权,由于其他技术不够发达,并没有引起人们关注(也可能是1934年其他的破事太多了= =)。
密微等离子体,被认为是声致发光现象产生的源头 | Credit: UCLA Putterman Research Group
1990年,由美国华盛顿大学 D· F·Gaitan 发现的单泡声致发光现象 (Single bubble sonoluminescence) 引起了广泛讨论,并由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 S· J·Putterman 研究小组对这种现象的重要特征进行了测定。
他们的办法是:在高度去气的纯水里,用注入气泡的方法实现单泡声致发光,这是一种稳定的、确定空间位置的、时间同步的,气泡脉动发光过程。只是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没能直接探测到发光气泡内部经历的过程,所以当时的解释也是停留在假设的阶段。
声致发光的吸引人之处在于,它本身携带的一些特殊性质,以及它谜一样的产生过程和原理。
直到20世纪末期我们才搞清楚它的基本原理:
当足够强度的声波通过液体的时候,会在液体里产生空穴——可能是本来就有的小气泡,也可能是通过空穴效应产生的新泡泡。这和肥皂泡完全是两码事。
气泡破裂发生的声致发光现象 | Credit: Baidu
另一方面,在气泡坍塌过程中,温度的升高导致各种化学反应开始发生。
大多数分子间会彼此反应,反应可以带来能量。在足够高的温度下(比如太阳的温度),水分子会被分解,化学键断裂,能量被吸收。但当这些断裂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时,它们会释放能量,这时就可能产生轻微的闪光。
现代研究还发现,声致发光产生的光线可以形成连续的光谱,激波导致的轫致辐射是目前较多人接受的单泡声致发光机制。这一理论认为,温度和压强的升高是因为气泡内汇聚产生了激波,于是气体分子电离成为等离子体,其中自由电子的热轫致辐射导致了发光。
短暂的高温
关于高温的原因,比较有说服力的应该是2005年自然杂志上 David J. Flannigan and Kenneth S. Suslick 的一篇文章。名字叫做 "Plasma formation and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during single-bubble cavitation". Nature 434 (7029): 52–55.
他们在文章开头说单泡声致发光 (SBSL1-5) 是由气泡压缩时产生的极端温度和压力引起的,等离子体的出现触发了发光现象。
太阳各处的开尔文温度,表面温度约为6000K,即5700℃
由于发光时间太短,而且光会被周围的液体吸收,光谱也并不完全。对此 David J. Flannigan 等人开发出了一种奇妙的新办法,他们设法证明了气泡里有等离子态的物质,而其激发能为18电子伏,由此逆推出气泡核心温度接近 20000℃。这就是流言里那个太阳温度的来源,但其实并不是每一个气泡都能达到这个温度。
关于声致发光的应用场景,虽然听着很诱人,例如声化学、量子物理等等,甚至有人提出,如此高的温度(两万摄氏度)可以用来实现核聚变(已被论证过可能性极小)。这种高温持续的时间实在是太短,目前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应用。
当然,这一切都和肥皂泡毫无关系。
参考资料
1. 维基百科
2. David J. Flannigan and Kenneth S. Suslick 2005 "Plasma formation and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during single-bubble cavitation". Nature 434 (7029): 52–55.
3. 声致发光微气泡内稠密等离子体的暗示 清华大学物理系 安宇
牛油果进化论
百度TA说 特邀自媒体
一个不正经的学术平台
编辑:橘子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