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三极”文化体系,宛如一棵参天大树,无极是根系,太极是枝干,皇极是花果。非常奇怪,数千年来,“无极”的研究一直处于“混沌”状态,没有清晰地定义。要么只用其名,而无内涵的阐发,甚至有的学派认为“太极”就是道,“无极而太极”的说法是“头上安头”。在宋代曾有理学派朱熹与心学派陆九渊的“无极与太极”的学术辩论,可二者的关系仍是一笔糊涂账。在大道的运化体系中,“三极”是一个整体,各自又是一个圆和的运化阶段,构成生化天地万物“生化返”的运化模型。无极是混化元始阶段,太极乃运化过程阶段,皇极为和化结果阶段。“道”的“无极”态是最高本体,最高规律,最高法则。《道德经》名之曰“一”。其实古人早就有深邃的认识 :" 太虚之初、廓然无象、天地未开 ,混沌未分 , 阴阳无形 , 动静无始 , 元气混而归一。" 描述了天地产生之前 , 宇宙间是一种空空洞洞的景象。因为空无一切 , 无可为名 , 古人遂将这一混沌始初的时期赋其名为 " 无极 ",并以一空圈象征之。严格来说,这个说法是站在太极元气层面来定义无极。无极是“道生一”后的运化阶段。“一”是无极之道。无极层面是元始三元的气光音混沌体,而又以“音”为主导演化,形成“无生有化”的元始全息稳态,显化天地之先的“道”的实相。在无极层次的“无”是整体的能量信息场,也称为“混沌”。“有”则是场的振动显现出的“象”。这个“象”是整体的,也称为“大象”。无和有是生化天地万物的元始内生力和化育的母胎。无极层次的“无有”,是本体的,“无”主生(生机),“有”主化(化运);“无”为导航,“有”为应化。“有”的应化是全息的,是整体的,与“无”是对应重合的。从广义的角度说“有”不应只包含真实存在的事物,也应包含事物发展变化背后的规律。当“有”达到圆满就是“无”。无极主“返”孕“生”,乃终极圆满,道教有无极金仙。佛门有“度无极”的真空般若。儒门有“无极之真”的境界。无极之“无有”,是本源层面的,《道德经》第一章中的“无名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正是本体上的论述。《道德经》第二章中的“有无相生”则是功用层面的。二者不能混淆。现在科学的发展,包括霍金、核动力研究、量子力学等等这些,他们都对老子《道德经》倍加推崇,觉得老子那个 “无有理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太伟大了,他们研究的所有的万物恰恰都从无开始的。他们研究几十年了,到中国来一看,两千年前老子都已研究完了,所以老子在国际科技界是倍受尊崇的。科学的研究由有向无的方面发展,所以《道德》无有互化的理论是科学家信奉的指南。揭示“无有”内秘,是构建无极文化体系的直路,也将是道德与科学结合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