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己感兴趣的人,对我们敞开心扉?

以下文章来源于KnowYourself ,作者KY

KnowYourself
KnowYourself

关注自我和内心,觉察即自由。




 IDG君写在前面:

敞开心扉,并信任对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种可能是,对方确实不值得信任;另一种可能是,表面上不信任他人,实际上是无法信任自己——不信任自己值得被他人善待,或是不信任自己对他人的判断力。

所以问题来了,如何才能让在乎的人对自己敞开心扉呢?尤其是对于创业者来说,需要打交道的群体很多,在与客户、员工甚至投资人沟通的时候通常希望以深度坦诚的对话来取得进展。

下面的这些方法也许会奏效,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要坦诚、真挚和关心对方。毕竟,敞开心扉不是单方面的。

假期结束,愿我们都拥有直面真实的勇气。
转载自公号: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关注自我和内心,觉察即自由。
KY作者 / Cyte
编辑 / KY主创们

 


要想让你的目标对象对你敞开心扉,首先你要理解“无法敞开心扉的障碍”到底是什么。

一个人向他人敞开心扉、让自己被他人了解的过程,又被称为“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
 
想要知道别人为什么不愿意向你敞开心扉,我们就需要知道,一个人为什么不愿意自我暴露。
 
动态的人际互动就像风云变幻的股市,自我暴露也存在风险。
 
在心理咨询领域,来访者是否愿意向咨询师寻求帮助,一定程度上就取决于ta对自我暴露预期风险(anticipated risk)的评估。当一个人决定要不要敞开心扉的时候,也会做这样的风险评估。
 
随着一个人自我暴露深度的增加,ta的预期风险也会增加,因为ta即将吐露的内容可能包括一些负面的、不道德的内容和痛苦的记忆。
 
一方面,Ta很难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另一方面,如果聆听者作出不恰当的反馈,也会为ta带来伤害。

当别人对你敞开心扉,你真的有能力接纳吗?即使你有这样的意图,在不经意间你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表情,都仍然可能让ta感到被误解、被评价甚至被忽视。

哪有什么人真的热爱孤独,不过是害怕真实的自己被人拒绝和(负面)评价而已。
 
也正是因此,人们都更愿意和陌生人敞开心扉,正是因为ta可以低风险、低成本地获得关注。因为在陌生的、或者是马上会永远不再见面的关系中我们不需要承担那些在现实关系中必须承担的脆弱感和不确定感。
  
人们都需要被看见。发朋友圈、发微博、左右滑匹配的社交软件,无论是否真的有人关注,我们都会有一种“我已经被看见了”的错觉,而这种错觉是令人满足的。

 
下面进入实战环节,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到底如何做,才能让对方在互动中,一步步向自己敞开心扉呢?

1. 不评判(non-judgmental)对方,降低ta自我暴露的风险。
 
看到这里,相信你已经了解了让别人敞开心扉的奥秘:降低ta自我暴露的风险,给予ta真诚的关注。
 
做到这两点,别人才有可能建立起对你的信任。在介绍到底怎么做之前,我们必须始终牢记一种态度:不评判(non-judgmental)

人们都喜欢不会评判自己的人,在这样的人面前,我们会感到安全。从而感到自我暴露没有风险。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自己和某个人的关系特别私密,是因为自己可以在这个人面前深深地袒露自己。对方甚至不必对这种袒露做出任何回应,只要ta能够看见平时无人看见的这一面,允许这一面存在,就足够了。

我们有时候怀念一个人,其实只是怀念ta那双会一直温柔地、不带评判的看着自己的眼睛。
 
听上去很简单,你大概以为就是语言是不批判别人不就行了。但大多时候,我们都无法真正做到。不评价的态度事实上是很难做到的。它要求一个人有着足够复杂的世界观、和对他人足够的尊重和愿意付出理解的努力。否则当人们接收到超出自己世界观的信息时,是很容易因为不知所措,而快速作出(自己不自知)的批判性的结论的。

它还要求人有足够的谦卑,不以为自己能够知道他人的所有处境。不认为自己比他人优越,一定能够做出更好的判断。

它还要求一个人有足够的情绪管理能力。能够在互动的过程中,牢牢掌握住自身的情绪。否则,难以承受共情造成的情绪负担时,我们很容易为了让自己好受一点,而说出一些自以为好意安慰的话,比如“你想太多了”、“你太消极了”、“别胡思乱想了”,而实际上都暗含着评判——会瞬间打消对方自我暴露的意愿。

有时,可能你一个失落的眼神、丧气的表情,都对ta构成了评判,印证了ta对于敞开心扉的旧有认知——自我暴露果然存在风险。
 
2. 三步走的探索技术,给予ta真诚的关注。
 
咨询心理学教授ClaraE. Hill在他的著作《Helping Skills》中提出3步走,让对方敞开心扉的技术:
 

在这里,我们总结了三个步骤,并结合了一些探索技术,帮助你让你在乎的人对你敞开心扉。
 
Step1:专注地倾听和观察ta
 
在第一步里,你不用考虑说太多,但你需要让对方感到安全和舒适。
 
想要做到这一点,很多时候,你需要使用肢体语言、表情等非语言沟通方式。看着对方,不时微笑、点头、保持眼神接触、以一种更开放的坐姿面对ta……这一系列举动,都可以表达你的真诚和专注。
 
  • 认可(approval-reassurance):
 
认可给对方提供了支持和保证,让ta知道自己的感受是可以被接纳的。比如,使用一些轻微表达认可的话语:“确实是这样”、“我也这么觉得”。或者只是用认可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聆听对方、接纳对方的情绪。
 
要注意的是,不要试图通过认可去淡化对方的情绪。
 
例如,ta工作很累、感到压力很大,如果你说“大家都是这样的,每个人都不容易”、“过段时间就好啦”,这样的话很可能会起到反效果,让ta觉得自己好像不该产生这样的感受,感到自己被否定了。
 
  • 沉默:
 
“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是你和ta都不说话的时候,发生的短暂停顿。你不需要非得立刻作出反应,因为这是一个给你倾听ta、同时让ta继续思考的机会
 
例如,当ta说:“我真的要气死了,我都不知道要怎么说了”、“我太难过了,什么话都说不出口”,这时候,对方需要一些时间,来处理消化自己的情绪。你可以保持沉默等待ta继续补充,不要打断ta的思考。
 
Step2:和ta一起探索ta的想法
 
通过第一步,你可能发现了一些ta潜藏的想法和感受,循着这些线索,你要在这一步中和ta一起沉浸当下,进一步探索。可能ta已经做好了敞开心扉的准备,只是还不知道要吐露哪些心声。
 
  • 重述(restatement):
 
重述需要你对ta讲过的话、表达的意思加以复述,但往往你要讲得比ta简短清晰。
 
重述可以是试探性地发问,例如:“你刚刚是说,你爸妈准备离婚?“
也可以直接一点:”你爸妈分居了?“
 
重述的重点是聚焦在对方身上的。即使ta一直在谈自己的同事、朋友,你不能只顾着好奇和八卦,而是要帮ta重新回到自己身上。
 
重述的常见开场白有这样几种,比如:
“我听到你说……”、“听起来好像……”、“你刚刚说……”

这个过程,是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关注点真正地在ta身上,并且你的提问让ta有机会再一次思考自己。
 

  • 开放式提问:
 
这个技术可以有效地避免你“把天聊死”。通过开放式提问,你不会限制对方只做出“是/否“的回答,或一两个字的反应。
 
以下这样的提问就是开放式的:
“你觉得怎么样?”“你上次说道……是怎么想的?”“可以举个例子吗?”
 
要注意语气尽可能温和、缓慢,不要像审问或是教育对方一样。让对方感受到你善意的、理解性的好奇,而绝对不是“质疑”,否则会引起对方的抵触情绪。
 
同时,也不要一次性问好几个开放式的问题,这样对方会不知道要先回答哪一个,还有可能忽略你的问题。
 
Step3:鼓励ta体验和表达
 
这时,距离ta向你敞开心扉只有一步之遥了。当ta愿意接纳自己的情绪,你所做的就是鼓励ta表达出来。
 
  • 情感反映(reflection of feelings)

情感反映是指在重述的同时,明确地指出对方的情感。有时候,ta可能直接说出了情绪,但更多时候,ta可能是以情绪化的语气说出了一些信息。你需要和ta一起识别、澄清这些情绪,并深入体验它们。

比如,你可以试探或肯定地这样说:
“你看上去对你朋友爽约感到很生气?”
“你刚说你拒绝了领导加班的要求,你现在看起来很开心。”

  • 情感表露:
 
敞开心扉不是单方面的。你可以呈现自己和ta在相似情境下的感受。通过情感表露,示范自己可能体验到的类似情绪,可以激发对方认识并表达自己的情绪。

例如:
“我找工作的时候,想到面试就害怕,我想知道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
“在你说的那种状况下,我也会感到很紧张。”
 
但也需要注意,你们的对话依然是围绕着对方进行的。分享自己过去在相似情境下的感受,是为了帮助对方表达ta的感受,而不意味着你可以滔滔不绝讲自己的事。
 
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或许学到了一些让别人敞开心扉的技术。但我们还是希望你明白,让他人敞开心扉,不仅仅是靠这些探索技术的帮助就能实现的。你的坦诚、真挚和关心,才是和对方建立联结的关键。
 
又或者很遗憾,你尝试向某个人发起一场真诚的对话,却得不到回应,你也需要接纳这样的现实。

一个人是否愿意向他人敞开心扉,归根结底是ta自己的选择。你有暴露脆弱和直面真实的勇气,也请允许ta还没有自我暴露的意愿、能力或信心。

 

References:
Collins, N. L., &Miller, L. C. (1994). Self-disclosure and liking: a meta-analytic review.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6(3), 457.
Hill, C. E., & O'Brien,K. M. (2004). Helping skills: Facilitating exploration, insight, and action.
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END


你还不能错过:


¹ IDG资本合伙人牛奎光:为什么长期看好企业服务赛道?

² 抗疫非一朝一夕之功,IDG资本持续驰援疫区

³Truth and Trust,这也许是杰克·韦尔奇留给我们的最后财富

哪有什么人真的热爱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