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汽车董事长王超:进军宅配市场的“回城”进击战 | 亿欧专访

以下文章来源于亿欧汽车 ,作者EOAuto

亿欧汽车
亿欧汽车

专注汽车出行领域科创报道与投资价值研究

双重业务布局背后,也意味着双重挑战。


全文5013字,阅读约需10分钟


文丨曾乐

编辑杨雅茹


“疫情下,如果不创新,那就只能等死。”开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王超如是表示。今年,已是王超创业的第11个年头。他感慨:“我这一辈子除了和车打交道,也没干过别的。”


2014年,王超创立了开云汽车。这一年,互联网造车运动的大旗插在了中国土地上,一场浩浩荡荡的中国互联网造车运动宣告开始。风口之下,与蔚来等多数新造车企不同,王超另辟蹊径,专为农村和县城市场设计、生产电动皮卡,从县级消费者往上突破——他选择了一套“自下而上”的打法。


2020年,疫情“黑天鹅”为开云汽车打开了“回城”的大门。近年来,随着电商行业发展,人们的线上消费习惯逐渐养成。


而在特殊时期下,基于“无接触配送”的全城配送、社区团购等业务发展,人们生活刚需更加凸显,这使得外卖配送行业迎来一小波爆发期。据《新华日报》统计,疫情期间,不少生鲜电商获得了过去两年的流量之和。比如每日优鲜,今年除夕至初四,平台实收交易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21%。


这让王超意识到:进军宅配市场的机遇到了。


“并非一时冲动,我们对这件事其实规划了很久。原本打算今年第四季度进军宅配市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加速了我们的布局。”王超说,“疫情期间,主要精力就花在了打磨运营产品上。”


另一个好消息是:在疫情期间,开云汽车获得了难得的资本支持。4月7日,开云汽车宣布,获得了来自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的战略融资。后者不仅为开云带来了资本加持,还能为其提供机器人相关的产品、技术、运营方面的支持。


按照王超的规划,开云汽车的电动皮卡主要负责解决“前端一公里”;进军宅配市场后,则是开云汽车在“末端一公里”的布局。


制表人/亿欧汽车商业分析员 曾乐



进军宅配:“回城”进击战


“我们当年承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现在基本走到了第二步。进入城市后,我们发现基于整个业态的变化,再用开云汽车这种略微狭义的定义已无法阐释清楚,所以我们希望仅保留‘开云’两个字。”这是王超在不久前接受媒体群访时说的第一句话。而这个决定的背后,是王超在三年前下的一步棋。


三年前,王超就在考虑“回城”的切入口,这始终是横亘在他面前的一个难题。在一次与老友纪捷泡温泉过程中,王超得到了答案:“回城”一定要做使用频次高、与C端用户联系紧密的业务。


彼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等智能硬件的迭代升级,关于城市配送的新模式也在不断被解锁:同城货运平台、即时配送平台、城配平台等相继崛起。2017年,更是一个标志时刻——随着带有O2O生鲜超市标签的“盒马鲜生”杀入,一场关于生鲜电商的新战役随即打响。“持续的业态升级,代表着消费者与其紧密性日益加强。”这使得王超下定决心,为进军宅配市场蓄力。


站在这样的时间节点,双方一拍即合:开云汽车选择将宅配市场作为回城的切入口,而纪捷后来也成为了开云宅配的CEO。


天眼查信息显示,开云汽车是开云宅配的大股东,而王超兼任两家公司的董事长。“开云宅配之所以独立出来,是因为它本身有自己的商业模式。”谈及两家公司的布局,王超表示,“在既合作又竞争的状态下,开云汽车要做好硬件的革新,才能满足开云宅配的市场需求,从而使开云宅配具有更好的执行力。”


据王超透露,开云宅配进军城市的第1步,主要围绕小创业者展开。在宅配市场,开云希望将原始的非在线、非法且能效很低、靠人海战术的业态情况,升级为可实时在线、具有智能化又高效合法的2.0时代。


对于开云所要做的事情,王超举了个例子来说明:在他看来,疫情期间,好多国家无法做到封城、禁足,是因为宅配体系不够健全。一旦封城,老百姓在吃穿用上都会受到限制。


开云选择在此时切入宅配市场,主要为解决产品出库房门后的一系列问题,用智能化技术代替人海战术,改善路上跑的三轮车、两轮车,以硬件技术助推行业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提升已有的商业模式的效率。


在业务划分上,王超对亿欧汽车表示,开云宅配团队成员主要分为两类:搭建宅配平台层与运营车辆。“目前整个开云宅配处于不断扩大团队规模的状态,预计在今年4月份能突破百人规模。”


这意味着,截至目前,开云主打“两条业务线”:除新进军的宅配市场外,原有的电动皮卡业务仍在县域渠道及海外市场持续推进。




技术变革:把“宅配”做轻


一直以来,如何实现“最后一公里”的规范化管理,始终是物流行业的待解难题。无论是传统快递三轮车的管控与安全性问题,还是人力资源紧缺下的末端运力不足问题,都足够令人头疼。具体到宅配市场中,相比接收订单、备货、出库“前端”的智能化速度,产品在出库的“后端”流程中效率低下的问题却十分突出。


基于市场这一缺口,王超选择了从商超配送和生鲜配送两个方向切入,希望解决产品出库后的信息不透明、不可追踪、效率低下等问题,使配送环节更加数字化、智能化。


目前,开云在宅配市场中主要提供四方面支持:持有路权的合规载具、提供冷链功能的大方舱与小方舱、车载充电宝解决方案、提高宅配效率的自动化附件。


作为新能源物流车,仅靠传统的电动皮卡,难以满足宅配市场的需求,更需要技术的赋能。相比之前开云的电动皮卡,应用至宅配市场的开云新能源物流车,已实现了“技术升级”。


在王超的眼中,这是一款“被重新定义的皮卡形态”。


来源/开云汽车


据王超透露,开云宅配使用的车辆载具,均基于其高速单排电动皮卡开发而来。去年12月,开云解决了路权难题后,为其新能源物流车驶入宅配市场中提供了有力“砝码”。


谈到生鲜配送环节,必然离不开冷链技术。近些年,尽管冷链技术得到了一定推广,但在冷链物流运输途中,时常会发生“断链”现象。高额的成本投入,也使得不少生鲜商家“望而却步”。


为克服这一难题,开云汽车特意研发了微型电动宅配冷链物流车。据介绍,与面包车改冷藏车、小货三轮+泡沫箱的传统冷链运输工具不同,该车具备智能方舱、全程冷链、独立温控等特点。“我们把原来冷藏车需要很大成本才能够实现的效果,用极低的成本实现了,这便是我们在宅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王超说道。


为了使车辆具备更加数字化管理及智能监测功能,在车端,开云汽车增加了车联网、监控预警、能耗管理等模块;在货舱智能方面,配送员可根据配送货物的不同,调节智能货仓的温度,而物流公司也可根据配送员的服务范围,实现车队的智能化管理等功能。


另一方面,解决“里程焦虑”,始终是新能源物流车所面临的待解难题。在续航里程方面,开云汽车还提供“车载充电宝”解决方案。王超表示,“此方案能够将载具与充电宝结合,达到快速补给能源的目的。”据介绍,在开云宅配的物流车中,平均每5分钟就能完成一次换电,每换一块车载“充电宝”,该车辆可继续行驶80公里。


“我们首先是硬件的革新者,其次是硬件的运营者。”王超说道。基于此,开云汽车还与金融机构、运力公司等展开合作,提供经营性租赁、信用贷款、整体运力服务外包等金融方案与合作模式,从而降低配送员使用宅配专用车辆的门槛。


开云宅配运营模式/开云汽车


现如今,开云宅配的目标服务客户大致分为三类:盒马、淘鲜达、T11等新零售超市平台;每日优鲜、美菜等生鲜平台;多点、沃尔玛、家乐福等KA自建平台。



商业打法:如何分到宅配“蛋糕”


对于开云汽车而言,进军宅配市场,像是驶入了更为广阔的“蓝海”。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22年,中国冷链市场整体规模将达4500亿元。面对前景广阔的冷链物流市场,不少冷链宅配企业纷纷发力,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分得“蛋糕”。


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是,宅配市场的这块“蛋糕”其实并不好啃。仅从冷链宅配方面来看,解决客户货物与整车运输的需求平衡、确保物品运输时的温度控制与完整运输等难题,便成为生鲜宅配等面临的不小挑战。


“宅配业务从一开始就不是要靠烧钱才能做起来的。开云一开始投入几百辆车是硬性成本,但在后续模式中会过渡为轻资产的模式运营,我们能够产生正向利润。”开云宅配CEO纪捷如是说。


据了解,开云宅配的盈利模式主要分为三类:运营车辆带来的收入;运营配送箱、车载充电宝等周边配件的收入;未来运营客户的收入,例如:从C端用户收取一定会员费,使其可长期享有定制化配送服务。


其中,运营车辆带来的收入,是开云宅配目前最核心的收入来源。但对于开云宅配来说,现在还处于成长期,必须先保证达到一定规模。在运营车辆收入方面,王超表示,“载具车辆和快递小哥形成的运力,在完成订单配送服务后,每个月会产生一定收入。这笔收入会分配为车辆费用、充换电费用和快递小哥的劳动收入。”


按照开云的规划,通过运营车辆带来收入后,即可使得配送箱、车载充电宝等周边配件联动形成收入来源。当具备一定的用户群之后,可衍生出宅配专家模式下的“会员制”等服务。


来源/开云汽车


一份资料显示,目前开云新能源物流车售价4.56万元,快递小哥可通过“首付+贷款”的方式购车。按照纪捷的说法,“在从事宅配工作不到半年时间里,快递小哥就可以收回买车成本,并实现正向收入。”



前后两端:“最后一公里”背后


“我们的角色、战略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造车只是我们硬件革新的一个手段。”在王超看来,开云汽车已经翻开了新的故事篇章。


但殊不知,双重业务布局的背后,也意味着开云将面临着电动皮卡、宅配市场的双重挑战。


疫情的发生,为开云汽车打开了回城的大门,但与此同时,其皮卡业务也受到了不小影响。一组数据可以感受到,疫情下中国皮卡市场的艰难:据中汽协统计,今年1-3月,皮卡车产销分别完成6.8万辆和7.0万辆,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38.3%和38.7%,降幅大于货车整体。


作为电动皮卡市场的参与玩家之一,王超对这一切感同身受:“疫情下,我们的产线受到了很大影响。如果疫情没有反复的话,我们在今年二季度末应该开始盈利了。”


产品方面,去年8月,开云电皮卡旗下两款新车型“開”系列、“雲”系列正式首发。王超表示,这两款车型目前已销售近万台,但受疫情影响,目前开云电动皮卡的销量并不乐观。


开云汽车的遭遇事实上也是中国皮卡市场所面临的境遇,不同于美国浓厚的“皮卡文化”氛围,皮卡在中国市场中始终处于边缘地带。除载货卡车的尴尬身份外,在20世纪中期,皮卡被限制进城的禁令,也一直被视为皮卡市场发展的“紧箍咒”。基于此,中国市场对于皮卡产品的需求量、重视程度与美国市场相比有着较大差距。


制表人/亿欧汽车商业分析员 曾乐


“我觉得这个事情还是差很远,政策逐渐解绑的同时,还与用户的消费习惯紧密相关。如果5年之内能够做到,就已经很不错了。”在王超看来,中国电动皮卡市场离真正实现爆发期,还存有不小距离。


中国电动皮卡市场有待“觉醒”的同时,宅配市场中也存有不小考验。在多数人的记忆中,两个冰袋、一个泡沫箱,再加一个纸箱“外套”,便是当前生鲜宅配的全套保鲜设备。这一现状的背后,源于从上游商流发展至下游物流,整个生鲜宅配产业链的亟待完善。


而对于在宅配市场投放新能源物流车的开云而言,不只面临着硬件成本的投入问题,还具有规模扩张的压力。


“产能”是其业务发展的首要条件。“受疫情影响,产能问题是开云宅配当下的主要挑战。”王超表示。不过,据开云方面透露,今年计划产能5万台开云宅配新能源物流车。目前,开云宅配已在北京开展相关业务,下一个城市应该是在上海。


来源/开云汽车


从电动皮卡延展至新能源物流车,如今,开云汽车这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争,已迈入第二阶段的激战之中。对于在县域创业者群体中蛰伏已久的开云汽车而言,“回城”进军宅配市场,是一片具有更大想象空间的蓝海。不过,蓝海之下,关于如何解决精细化运营、更大规模实现区域覆盖等待解难题,对于开云而言,都将潜藏着不少难测的风暴考验。


王超告诉亿欧汽车,开云汽车从2014年成立至今,不少初期员工仍在公司继续并肩奋斗。谈及未来,王超表示,开云汽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面对各种诱惑时,需要保持专注力”。


“我们做的其实就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大家都在那儿淘金,我们实际上是做铁锹的。”不过,王超补充道:“忙活一辈子,如果能改变2-3亿人的生活方式,就已经很酷了。”


有人说,“创业是把热爱做到极致的酣畅”。在王超的创业生涯中,一辈子都在和车打交道。当被问及是否有难忘的经历时,他回答道:“创业过程中没有一天不是难忘,因为每天都有挑战,将来等我岁数再大点,可能会写本书。”


本文属亿欧原创。申请文章授权请后台回复“转载”,联系相关运营人员,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COMM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