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被重新定义的时代,共筑生命科学园区

36氪 今天


商业化渠道是园区培育企业的重要抓手,也是企业快速做大做强的重要条件。


 

当下的这场疫情终于让人们意识到,你我生活在一个高度联结的世界里。也正因为此,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多领域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进展并得到了行业内的共识。而这,也是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I·Campus)在多重挑战的当下,按原计划4月27日正式启用的原因之一—这像是一种宣告,所有与生命科学研究有关的,都不应受到任何阻碍。 

 

“目前的产业园区很多,但一般是以政府为主导或者以企业为主导,像我们I·Campus这样政企结合,并且双方都积极投入资源的园区并不是很多。”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数字化与商业创新部负责人徐晶告诉36氪,“这也解释了园区为何拥有‘一站式’的优势:对入园企业来说,这里不仅拥有阿斯利康海内外全球网络资源、一流商业化平台,还有当地政府强力政策扶持和资本助力,能为入驻企业提供覆盖生命科学全周期的专业服务。”

 

徐晶口中的I·Campus是由阿斯利康与无锡政府及无锡高新区政府合作共建的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创新园总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研发商务区,目前已建成载体面积8.5万平方米的加速中试区作为GMP工厂和生产场地。除此以外,无锡高新区内所有合适场地也将作为规模化的产业区。

 

在这样一个开放、协作、全球化的创新生态圈中,多家海内外企业及机构与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达成合作。此次,园区与澳大利亚贸易投资委员会(Australian Trade and Investment Commission)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前,还与俄罗斯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Skolkovo Innovation Center)达成姐妹园合作协议,并与英国生物工业协会(UK BioIndustry Association)、中国香港创新医疗学会及印度国家软件和服务企业协会(NASSCOM)等行业协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目前,已有17家创新企业签约成为入园企业,并即将全面完成入驻程序。这些企业的核心业务基本聚焦在生物制药、医疗器械、诊断及数字化等重点领域。


其中,本次入园的企业包括中国临床试验合同研究组织泰格医药,日本的医疗器械公司欧姆龙集团,专注于医疗保健分析公司赛仕(SAS),印度的健康人工智能公司心安医疗(Tricog),以及为药物临床试验中心实验室检测、生物分析和伴随诊断开发提供一站式服务的观合医药;专注于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基层医疗的启益医疗科技等。



 

无锡的营商环境

观合医药也在这17家创新企业之列。事实上,这家企业的名字已多次在新冠疫情期间,作为实验室检测的服务商出现在媒体报道中。

 

2016年,观合医药由迪安诊断与泰格医药共同出资成立。不但承接了泰格医药十五年临床研究项目资源,也借着迪安诊断二十年临床诊断实验室运营实力,不断积累与国际领先CRO和中心实验室的技术合作经验。

 

CAP(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美国病理学家协会)被公认为是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的领导者之一。通过CAP认证的临床实验室意味着其实验室检测水平已达到世界顶尖水准,并获得国际间各相关机构的认同。

 

无锡观合医学检验所是上海观合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独资子公司,其实验室质量已经通过了国际权威实验室质量体系CAP的认证。

 

在选择入驻生命科学园区时,除了看重海内外创新资源的聚集,观合也非常青睐园区所能提供的实验室场地与设施条件,“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的基础设施已非常完备,目前提供的4500平米场地也将完全满足观合在无锡的办公和实验室需要。”观合方面告诉36氪,“不仅如此,无锡的政策环境也给到观合这类平台型服务企业很多优惠,我们入驻园区的决定与无锡政府的重视也分不开”。

 

在这点上,无锡市政府回应36氪,“在《无锡市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中,我们对生物医药的营商环境服务提优行动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包括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优化药政审评审批服务等”。而此项规划就包括,江苏省药监局和无锡市政府的战略合作,将“无锡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服务中心”落户园区,为园区企业提供“药械准入绿色窗口”。

 

这个绿色窗口是由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园区企业注册递交提供的一站式窗口。这是一个高效报批流程,无锡市政府的回应中也提到,“除了政策方面加速海内外优质生物医药企业项目的产品注册申报和服务工作。园区内也可通过泰格医药、药明康德、江苏云脑数据科技(赛仕软件与无锡高新区合作成立)等CRO提供的商业化一条龙服务,缩短企业和项目在临床试验和临床申报过程的时间,提高审批效率”。

 

近年来,无锡一直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2019年全市生物医药企业达到792家,产值突破800亿元。其中,列入统计99家生物医药企业的产值达477亿元,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中位列第一。全市纳税百强企业中就有6家是生物医药企业,阿斯利康更是以纳税34.2亿元居首位。


“无锡现建有新区(I·Campus)、马山、江阴和惠山等4个各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专业园区,其中I·Campus突出发展4D(药品、医疗器械、诊断、医疗数字化)等,是无锡市生命科学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打造从研发到孵化、从展示到商业化落地覆盖生命科学全周期的创新孵化平台”。无锡市政府方面告诉36氪



 

 全渠道商业化平台

利好的政策条件只是基础,园区商业发展的上层建筑则需依托阿斯利康的合作伙伴和产业链资源。在这一条件下,海内外市场洞察、产品概念验证、商业创新合作等落地也依赖于一个完善有效的闭环机制。

 

对于一家创新企业而言,如何在一个全新的市场走出第一步至关重要。作为首批签约I·Campus的海外企业,心安医疗看中的也正是园区所能提供的“闭环机制”——政府与企业间的无缝合作。

 

这是一家成立于2014年的印度医疗科技公司,提供由心脏病专家认证的心电图报告的平台。心安医疗科技首先在无锡市政府的帮助下,迅速建立起高效、合规的商业模式,这加速了其创新方案在中国落地的可能。同时,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的孵化资源和办公环境,也为心安医疗实现自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019年11月,心安医疗科技通过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与阿斯利康心血管业务部达成合作协议,这也意味着两家企业将在心电诊断领域探索全方位的实质性合作。企业间的携手合作,不仅有机会降低医疗科技公司的财务风险和技术障碍,也能互相借鉴在各自领域内所积累的经验,这类合作与协调往往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双赢可能。

 

同时,阿斯利康与中金联合设立的10亿美元目标基金也将为入驻企业提供帮助。“基金聚焦包括全球新药研发、生产运营及商业化发展的全产业链,为海内外创新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并积极推动海内外顶级产业与资本资源的聚合,”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徐晶告诉36氪“入园企业可获得医疗健康产业基金以及园区基金合作伙伴的投资评估、导师定期辅导等,这样也可加速入驻企业孵化和商业化的进程,此外,园区也提供其他金融信贷服务等”。

 

 

“我们预计在未来三年内,创新园将吸引超过50家创新企业入驻,我们对这个目标充满信心。”徐晶提到,即便在疫情期间,I·Campus的独到特色依然吸引到了5家创新企业入驻园区。

 

无论如何,商业化渠道是园区培育企业的重要抓手,也是企业快速做大做强的重要条件。目前,园区正在借鉴与阿斯利康商业化合作的成功案例,积极对接阿斯利康“中国健康物联网创新中心”的14个创新诊疗一体化方案和阿斯利康各个药品事业部,依托阿斯利康商业化平台和创新网络,为园区企业进一步构建商业化渠道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