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送会和你一起进步哒,记得右上角把我设为星标哦~
人物篇
16 May 2020
这是本公众号第25篇人物采访
回忆起自己本硕博十年的求学生涯,其中有数次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机会。但是在命运的安排下,我最终走上微电子器件与工艺的道路。
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我是否会做出另外的选择呢?可惜人生没有返回键——
我本科就读于西安一所普通的211高校(不是西电),专业是电子科学与技术。按理来说,本科是不牵扯到研究方向的。但是对于我们一些大二就开始跟着老师做项目的本科生来说,那时候就可以选择项目方向了。
当时我们有2个方向可以选择,有的同学选择了电路实验室,主打电子设计竞赛或者实现某些功能的电子产品,涉及单片机、电路和PCB设计以及编程。另外一个方向,则是进入微电子实验室,跟着老师做一些材料相关(工艺材料不分家)的项目。当时我们学院几乎没有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的师资。
我做的第一个项目是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钛酸锶钡薄膜,再表征一下薄膜的性能。需要用到多种化学药品和试剂配置溶液,匀胶机甩膜,然后高温炉退火。开始接触XRD,SEM和荧光光谱仪等表征设备。
本科期间我做了两个材料相关的项目,发表了2篇普通的期刊论文。当时是我们做材料研究中最优秀的本科生,给了我一定的成就感。此外,还因为我略懂一些单片机和电路知识,为实验室自制了匀胶机设备,解决了实验室的困难,并获得当年“挑战杯”国家三等奖。让我得到了课题组组长(院长)的重视。
大四的时候,面临读研和选择未来方向的问题。我们班成绩排名靠前的几位同学几乎都读研了。下表是我们班去外校读研同学的去向总结。还有几位同学留在了本校读研,有一位去了计算机,一位选择了电路与系统。而包括我在内的三个人继续留在本校微电子实验室读研从事材料(工艺)方面的研究。
人名 | 学校 | 专业或方向 |
刘同学 | 西电*电子工程学院 | 电路与系统 |
白同学 | 西电*微电子学院学院 | 模拟IC设计 |
赵同学 | 上海交大 | 射频 |
杨同学 | 西安交大 | 软件工程 |
惠同学 | 西安光机所 | 光学工程 |
留在本校读研,限制了我对研究方向的可选择项。只能继续从事材料方面的研究。因为学院的平台有限,微电子实验室是学院师资最强的课题组,但是都是做材料的。加上本科阶段在材料方面的项目经验和成果,我自然的继续留在这个实验室。
硕士阶段,我没有继续读本科导师的研究生,而是跟着课题组组长,也是院长从事科研。研究方向换了一个冷门而且难度较大的课题,加上导师长时间不在科研一线,指导有限。我在硕士期间的研究进度和成果,不尽如人意。
整个硕士阶段,自己按照文献尝试各种方法制备薄膜,然后表征薄膜的成分和性能。但是我的实验一直停留在怎么把这种恶心的材料做出来,连做出来是否有用的都是未知的。可能是研究方向的问题,也可能是我的能力问题,导致硕士阶段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成果。
我的硕士阶段,虽然凭借以前的研究的成果,侥幸拿到了国家奖学金,也额外参与了一个“国家科技支持计划”,但是收获不大。让我心里充满了挫败感,感觉自己学得是微电子,但是整天做一些没用的材料。
研三到来,我们课题组的同学再次面临抉择。虽然大家的专业都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但是我们都是做材料的,距离真正的器件与工艺还有一定距离。
为了某得一份高薪的工作,硕士二年级下期的时候,大家就开始学习C/C++准备找实习或者找工作。我们课题组这一届大部分求职的人都找的是程序员的工作,有去招商银行软件中心的、华为、中兴以及其他软件公司的人。不是做程序员的两个人一个去了宁德时代,一个去了vivo做集成电路相关的工作。
硕士毕业的时候才发现,我们微电子工艺方向的人,最后很多人变成了程序员。和学院里面那些学计算机、软件工程、电路与系统、通信工程的研究生出路没有太大区别(可能具体岗位有区别),能力稍强的都去了华为、腾讯等名企。那为什么当初不直接选择软件工程专业呢?
硕士阶段,在科研上的失败导致我有些气馁。但是我骨子里面是不甘心的,我不相信我是一个永远失败的人。我决定选择一个更好的平台读博,一条道走到黑,于是联系了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工艺方向的老师,没想到最后相对容易的通过了博士生申请考核制。
到了复旦大学读博之后,我真是大开眼界。这里的有不少老师是全国闻名的名师,他们站在世界前沿的研究领域;很多同学都是其他名校保研或者考研过来的,拥有无限的才华和激情;这里的净化间豪华又漂亮,工艺设备应有尽有。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我博士期间从事的是二维半导体工艺与器件的研究,真正的要穿着净化服在净化间利用各种半导体设备制备出晶体管,然后利用半导体参数测试分析器件的性能。这个时候,我才发现的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知识几乎都忘光了,可能和以前没有真正从事器件研究的经历有关。
到了博三,我们开始找工作了。因为科研成果并不突出,对学术前景并不乐观,我想找一份企业的工作。这一年,我们求职的机会太多了,复旦地处上海,又是顶级名校,微电子专业又属于王牌专业。如果是IC设计方向的博士,很多都被名企高薪预定了。
但是对于微电子工艺方向的研究生却颇有些尴尬,要是想去华为海思、英伟达等IC企业,几乎都要复习或者重新学习IC设计相关的知识。对于复旦工艺方向的硕士,最后很多都能找到设计方向的工作,这和他们的学习能力强有关,也和整个IC设计行业的需求量也有关。
而对于像我这样的微电子工艺方向的博士来说,在求职时就比较痛苦了。一方面像华为海思这样的IC企业招博士多,给的薪水也比较高,但是对工艺岗位的需求量很少。要是没有一些基础,或者相关项目经验,转行找IC设计的工作,难上加难,面试官那一关过不去。
如果要找工作,找IC制造类企业或者IC设计公司的工艺岗比较适合我。期间,我应聘过杭州士兰微,面试我的是公司副总,他告诉我,公司还没有招过复旦的博士,就看你是否真的想来。
应聘过台积电上海松江厂,到了最后一面,但是没有拿到offer。应聘中芯国际,拿到了管培生offer,但是薪水不符合我的要求,没去。思考再三,最后选择了薪水30万年薪(几乎不扣税)的博士后,2年后再做选择。
从本科开始,每一次学历的提升都面临着许多的选择机会。如果你对本科专业不感兴趣,硕士阶段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更喜欢的专业。同样,硕士升博士,也可以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毕业的时候找工作,很大一部分比例也不会找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你尽可以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
我的本硕博十年,人生最宝贵的十年学习时间,几乎都学习和从事的是微电子材料、工艺和器件的研究工作。未来可预见的几年,应该还是从事器件的研究工作。当看到我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同学大都一个个转行,离开了本行业。我不知道是他们的转行正确,还是我的坚守正确。
如果单从科研的角度来说,微电子器件与工艺是解决摩尔定律瓶颈的关键所在。IC制造相比于IC设计来说,国内与国际领先水平差距更大,我们正是国家战略急需的人才。而且越是基础的东西,越是值得研究和创新。集成电路产业和学术界的顶端,往往是做器件的大佬,例如发明finFET的胡正明。
但是从求职和市场需求来说,程序员和IC设计公司的需求量大以及待遇非常好,导致我每个阶段的同学很多都转行了。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人才都往薪水高的地方去了。我有时候想,要是大陆的IC制造公司也和台湾的台积电一样,给员工很高的薪水,也许有一天会有很多毕业生会挤破脑袋去做微电子工艺与器件。
俗话说:“选择大于努力”。如果你是我,你在人生的每个十字路口,你会怎么选择?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