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之心 初心永铸·硬核精神 闪亮如星——送给六一儿童节的礼物

贺子龙 中科创星 今天

赤子之心

初心永铸·硬核精神

闪亮如星

送给六一儿童节的礼物

正在长大的小朋友和已经成年的大朋友,你们还记得自己童年儿时的梦想么。

记得儿时,如果问起你的梦想是什么,长大之后想做什么,估计最多的答案,就是发明家、宇航员、天文学家、科学家之类的吧。再看正在长大的和现在的自己,或许就是因为儿时深埋根植在心底最初的梦想种子,才指引成就了今天的我们无限接近那终极向往的目标和想要成为的形象化身
其实,从儿时起,我们心中那颗一直在萌发的梦想种子,更多的是对未来世界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我们从小都在畅想未来,畅想着21世纪就是人类新世纪的未来。而本世纪也就是人类发展史上,由科技创新步入实现科幻的新纪元。

曾几何时,2020年也正是“未来”的代名词!在20世纪中后期,许许多多的科幻作品都以21世纪为构想蓝图,构想着更为伟大更为梦幻的人类社会,而其中,2020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


    我们可以翻阅一下以往的科幻故事:星际旅行梦,人类在月球甚至是火星建立了永久基地,地球人可以乘坐飞船,轻松地在地球、月亮、火星之间旅行;机器人梦,地球人发明了智能的机器人,随之产生的机器人警察、机器人厨师、机器人教师遍布了整个地球;人脑互联梦,以互联网为启发,人大脑的思想在2020年也实现了互联,也就是科幻作品中的“脑互联”;新能源梦,人类研究出了石油之外的新能源,地球环境变得干净而且勃勃生机……上世纪的科幻畅想里的这一切,都基于本世纪的科技创新推动着人类世界的改变。

再回想我们儿时对未来的这些幻想和憧憬,其实已经在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向往的形象化身——发明家、宇航员、天文学家、科学家们的深耕付出里都逐一在实现了。

而今,我们已然身在2020年的半岁时节,也是在科技的助力下科学抗疫并推进常态化健康防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刚刚过去的5月30日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后,紧接着迎来了2020年这个又长大一岁的第70个“六一国际儿童节”——属于小朋友大朋友皆宜的“后浪们”的节日。

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联理事会决定,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1950年6月1日,新中国的小主人们迎来了第一个国际儿童节。那时刚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这一天定为中国儿童的节日。党中央对新中国的第一个儿童节非常重视。为了筹备庆祝六一儿童节,响应民主妇联等团体发出的“保卫儿童权利、争取和平”呼吁书,我国11个人民团体和中央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专门组成了筹备委员会。毛主席挥笔题词:“庆祝儿童节”。朱总司令殷切地希望:“新中国的儿童,要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准备好好的建设新中国。” 他说:“你们的年龄,现在虽然还小,但要努力学习,学会各种科学知识,并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得强壮,准备参加建设新中国的工作,把贫穷的落后的中国变成有高度文化的强大工业基础的中国

    当前,我国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科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塑造和影响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持续主导世界变革,成为我国应对挑战和把握百年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
时代召唤科学家精神

    国家领导人指出“只有把核心技术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因此、“科学家精神”就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真正需要弘扬的正能量

科学是人类探索自然同时又变革自身的伟大事业,科学家是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承载者。而要激励和引导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真正把学问和人格融合在一起,就必须重视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和弘扬。


回望历史,我国科学家一直有着敢于创新、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华罗庚、邓稼先等人真正践行了“一片赤心惟报国”的爱国之心,他们舍弃名利、以梦想铸国,奉献毕生智慧和心血推动科技进步和国家发展。

以史为镜,知往鉴今。孔夫子坚持“天下为公”,陈涉执着“鸿鹄之志”,茅以升立志造桥,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试问,是什么敦促他们前行?是梦想!从古至今,梦想造就了中华文明古国的五千年文化,梦想拯救了那时四万万中国人民,梦想指引人们摘得那朵彼岸花,是先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正是这一颗梦想的种子催发扬帆起航、茁壮成长和开花结果,开辟了中国的未来光明之路。

曾经,新中国百废待兴,老一辈科学家们奔走呼号的是“科学救国”。有了他们的努力才有了我国科技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壮阔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弘扬和学习科学家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让科学家精神照亮新时代
    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些精神特质,既有在科学的发生、发展中积淀的品格、方法和规训,又强调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等伦理维度,体现了中国传统科技文化中物我合一、理实交融的天人观,是仰望星空的真理追求和检视内心的人文关怀的统一。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 ”,因此,在新时代浪潮中,以科学家精神激发创新活力和潜力,才能大步迈向世界科技强国行列的光明未来。


用科学家精神铸就新时代国家脊梁
    中国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科学精神应有新的使命。在大科学时代,在我国科技创新开始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的时候,我们需要有务实求真、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中国科学家精神需要弘扬宣传,更需要一代代人来传承发扬,以推动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

以史为鉴,真正能够促进国家强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改变世界进程、引领人类生活发生根本变革的科技,都是那些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的高精尖原创技术,对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的技术。就是基于这样的硬核精神、时代背景下,2010年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米磊博士将这类技术定义为“硬科技”,希望新时期国家和社会能够重视硬科技、发展硬科技、掌握硬科技。


硬核精神铸造硬科技
    米磊博士定义“硬科技”是指基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之上,经过长期研究积累形成的,具有较高技术门槛和明确的应用场景,能代表世界科技发展最先进水平、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更严格地说,这是当下这个时代“硬科技”的定义。
如果放到历史长河中去,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硬科技”,而且,都曾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硬科技并不只是代表技术的概念,它更代表一种精神,那就是:科研工匠精神,专注坚守笃行
而硬科技发展是一项承前启后、不断超越的伟业,是甘当人梯的前辈和不断超越的后辈教学相长的过程。历史上伟大科学家的魅力和胸怀以及年轻人的努力和超越,对一个学科甚至一个学派的发展至为关键。如高斯、黎曼、克莱因、希尔伯特之于哥廷根数学学派,玻尔、海森堡之于哥本哈根学派,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于敏、王淦昌、朱光亚等之于中国“两弹一星”工程……对新时代中国科学家来说,要身先士卒、慧眼识英、奖掖后学,把发现、培养青年人才作为一项重要责任;对年轻科技人才来说,要立鸿鹄志、严谨求实、敢于创新,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

图片源自《中国现代科学家》国家名片系列纪念邮票

让科学家成新时代全民偶像明星
    整日埋头于试验室,艰苦奋斗,在我们的宣传中,仿佛科学家不历经坎坷,他们的道德形象就不高大。而事实上,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科学家形象更能凸显人生的高度和厚度。科学对于大众的吸引力,除了科学本身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是要靠科学家来具体化和人格化的。
但,科学家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影响力似乎不如娱乐明星也是当下的现实。在改革开放初期,曾出现过“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社会景观。现在,专门为科技工作者设立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每人800万元人民币,由国家主席亲自颁发,正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应。

时代需要英雄,需要崇高的信仰。

科学家精神代表国家精神;

科学家,是国家精神造就者!

    谁才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精神领袖?谁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精神造就者?毫无疑问是科学家们。社会需要钱学森、屠呦呦、袁隆平、南仁东们等等这样的杰出人才和科学家。他们才是真正引领未来的希望。
科学家精神铸就新时代楷模英雄

图片源自央视网


——国家领导人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的重要讲话。

我们理应让最“富有”的人是科学家

理应让最闪亮的明星是科学家

 什么是明星?
经得起岁月的淘洗,在历史长河中还能发出耀眼光芒的人才是真的明星!
他们或遨游太空,或守护冰川,或遥望沙海,他们一直在浩瀚的宇宙中熠熠生辉,引导着万千民众的生活。
作为科技工作者,他们有着博大的家国情怀,他推动着科技的革新进步和重大发展。当那些科学成果在科学家手中成形,当他们年复一年、前仆后继,当他们用岁月、用生命去探索追寻科学,当他们将中国引向世界,我们是不是也该将他们迎上舞台,我们是不是也该向他们致敬?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谁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谁能决胜未来。
如何塑造一流创新人才?如何打造一流科学家形象?除了要有各种制度保障和重奖科学家之外,通过全方位的包装打造科学家IP形象,产业化赋能科学家代言深耕的科研工作成果,为全民树立起榜样;通过科学家IP明星效应打造,弘扬崇尚科学的风气;通过科学家IP形象打造,让科学家成为青年人的偶像。当一个时代的青年都以科学家为偶像的时候,这个时代的青年必然精彩,这个时代必然充满希望。
通过打造科学家IP生态产业,让科学家成为新时代全民偶像。因为只有这样的偶像才能昂扬正气,才能引领未来,才能启迪中华儿女拼搏奋斗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故此,由“硬科技”提出者米磊博士发起,由中科创星策划缔造的“硬科技IP英雄联盟”,联合分享时代共同打造“星迷宇宙·科学家IP明星时代”。


“硬科技IP英雄联盟”使命&愿景

发展定位

   “硬科技IP英雄联盟”的使命是,让科技以契合时代的文化创意形态,普及大众、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同时激活以科技创新为硬实力的中国文化输出,打造科技文化产业的“丝绸之路”。
   “硬科技IP英雄联盟”的愿景让科技产业不再孤立发展,而是以科技为硬核,以文化艺术为软装,打造以科技+文化的链接融合内容独有的优质性;打造以科技+创新的差异迭代内容输出的持续性的粘性体验“粉丝经济”。让“科学家明星IP”成为泛娱乐产业中连接和聚合高质影响的粉丝经济转化流量变现的核心,构建一个正向价值知识产权新生态

“硬核IP”联盟二次元经济发展定位:
一、新核心聚焦打造有民族情怀文化积淀,并代表国家势能被当下时代所欢迎的科学家IP。
二、新协作以IP增值为核心,搭建着眼于长期价值的IP打造协作共同体(科学家资源+内容生态平台)
三、新格局以“科技+文化”为核心,开放链接、积极接入全球产业体系和市场。

“科学家明星IP”产品内容打造定位:
一、正能量、符合国家势能、时代背景、科技改变世界的未来趋势;
二、题材年轻,风格年轻,贴合年轻人的想法和新的思潮;
三、独创性,能够给人意料之外的惊喜感,要突破,最好能超越既有认知世界观;
四、高品质,以科技+文化、科学知识为内容导向,科普落地、融入社会、精品呈现;
五、链接,围绕IP价值构建,与文学、动漫、游戏、科普教育做充分的泛娱乐产业生态联动。
   “硬科技IP英雄联盟” 是基于硬科技的精神理念打造正向价值IP化产业新时代。科学家IP化泛娱乐产业,不只是商业策略,更代表一种有温度的视角,是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重要意义的关注,用二次元世界的正能量传播,打破领域次元壁,多维度多元影响社会正向价值传播,进而影响治理体系、助力国家势能软实力输出

    值此2020六一国际儿童节,由中科创星联合分享时代共同打造的“星迷宇宙·硬科技英雄联盟”二次元世界里的三位元老(神秘“M博士”、郑永春博士化身的“火星叔叔”、陈征博士化身的“C博士”)IP虚拟形象即将惊艳亮相。
接下来就请一睹由“M博士”、“火星叔叔”、“C博士”代言【星迷宇宙·硬科技英雄联盟】为心向宇宙热爱科学的大小朋友们送上一份视频祝福。



郑永春博士化身的“火星叔叔”


陈征博士化身的“C博士”



神秘“M博士”

   【星迷宇宙·硬科技英雄联盟】是送给正在茁壮成长的后浪们的多形式系列科学科普产品,也是硬科技的硬核精神化身科学家的IP二次元形象,让科学家将不再于孤立领域存在,而是打破次元,全面跨界连接、融通共生,实现多维度多元赋能;对于科学普及,科技文化新文创、聚焦打造经典、外延文化培育、多领域共生,实现科技改变生活,以及助推中国科技+文化的硬核实力走向世界有重要意义。
敬请期待更多系列产品的问世。



   《少年中国说》说得好: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在这岁月如歌的年纪,朝气蓬勃、青春无敌是我们的主旋律,树立自己的青春梦与职业梦是我们健康茁壮成长的指挥家,在梦的指挥下,建设心中美梦,履行自我使命,让无数个五彩斑斓可爱的梦,组成伟大的中国梦!


六一国际儿童节背景资料引自【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BD%E9%99%85%E5%84%BF%E7%AB%A5%E8%8A%82/321613?fromtitle=%E5%85%AD%E4%B8%80%E5%9B%BD%E9%99%85%E5%84%BF%E7%AB%A5%E8%8A%82&fromid=2768628


科学家精神相关文字资料引用源自以下网络发布链接:


央广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6219055428551911&wfr=spider&for=pc

光明日报http://news.gmw.cn/2019-07/19/content_33010497.htm 

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17-01/19/c_1120341435.htm 

科学网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4/407668.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