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中印的边防军之间打了一场很大的架,没有开枪。
事后,双方都很克制,事态并没有失控。
老戴曾在印度呆过不短的时间。回头看过去数千年,这两个人口与文明古国之间,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友好地相处的。
未来,印度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和中国的合作至关重要。中国要发展,印度市场也很重要。
打的这场大架,放在历史长河里来看,只是沧海一粟。
中国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的国家。中国也只剩下与印度和不丹(受印度控制)的陆地边境尚未划定。
中俄、中越之间曾打得那么厉害,现在不都已经划定了陆地边境吗?老戴我掐指一算,觉得中印之间的边界谈定也不会太久了。
中印是人口大国,也都是文明古国,历史上,曾有三次大融合:宗教、社会、经济。
第一章:古代的文化大融合
玄奘西天取经
印度佛教最繁荣的时候是公元前的孔雀王朝(前324年至约前185年),和秦朝(前221年-前207年)差不多是同一个时期。阿育王的历史地位也和秦始皇差不多。
公认汉朝时候,已有佛教传播。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越来越兴盛。建康(南京)是东晋和南朝(先后是宋齐梁陈四国)的首都,僧尼达十多万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
去西天求法的人很早就有了。东晋时代的高僧法显前往天竺(也有叫身毒)学经三年。去的时候走经阿富汗的陆路,返程走海路。一带一路都走遍。
一心向佛的玄奘(俗名陈祎,洛阳人氏)在长安遇到了来自印度的高僧波颇法师,两人如遇知音,他也知道了佛法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以及通晓一切佛法典籍的高僧戒贤论师。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28岁的玄奘西行偷渡离开大唐,开始取经之路。“帝国坟场”阿富汗是必经之路,被塔利班摧毁的巴米扬大佛就建造于公元507年到554年之间,而玄奘在約630年时经过这里。十七年后(公元645年)玄奘终于回到了长安。
由其所口述、弟子辩机撰文《大唐西域记》对印度历史研究价值非常大。1861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 · 康宁汉发现了一片佛教遗址,经过与《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核对,证明就是那烂陀寺(Narlanda Temple)。
《西游记》里,唐僧的大徒弟孙悟空的角色,受到了神猴哈奴曼故事的影响。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神猴解救了阿逾陀国王子罗摩之妻悉多,并与罗刹恶魔罗波那大战。
神猴的形象是通过佛经的介绍而在中国民间流传的。唐朝开元年间(公元 713 — 741 年),印度高僧善无畏来到中土大地,带来了佛教密宗的主要经典《大日经》,在经序中就记载了群猿深山护经的故事。
泰国信仰的是小乘佛教,是以自我完善与解脱为宗旨,“哈奴曼”的形象也常出现在泰国的戏曲节目里。中国则是大乘佛教的代表,主张行菩萨道,要普渡众生。
印度教里也有神猴,印度大街小巷里,不时可以看到翻墙而过的猴子,与街道上漫步的神牛相呼应。印尼的巴厘岛信的也是印度教,在那里,还有很多神庙和圣猴。马来西亚也有不少印度神庙,我去过一座。
我写了一篇文章《敲响印度之门》,文中我描写了斋浦尔的景色:斋普尔是美丽而动人的,人称“粉红色的城市” (街上几乎所有建筑都是粉红色的),是印度有名的旅游胜地。马,神牛,骆驼,还有大象在街道上缓缓走过;猴子们在屋顶上自由的嬉戏;英俊的新郎倌身穿白色盔甲骑在矫健的白马上向新娘家进军;惊鸿一瞥,是天竺少女的动人面容和婀娜身姿!
莫卧尔王朝推动伊斯兰教和建筑艺术发展
印度有名的景点,如泰姬陵、红堡、胡马雍墓、阿克巴大帝陵这些印度最著名的古老建筑,都是伟大莫卧儿王朝的遗物。
巴布尔,是成吉思汗(母系)和帖木儿(父系)的后裔,一直在中亚流窜。霸道总裁于1526年率军从从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次大陆,在印度北部建立了莫卧儿王朝(),自立为帝,并将伊斯兰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莫卧儿即波斯语中“蒙古”一词的转音。莫卧儿王朝(1526年-1858年)是印度历史上最辉煌的也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莫卧儿第五代皇帝沙·贾汗国王(1628年-1658年)为爱妻修建了美丽绝伦的泰姬陵。他因为大兴土木而引发动乱,被他儿子囚禁在离泰姬陵不远的阿格拉堡的八角宫内。
此后整整8年的时间,沙·贾汗每天只能透过小窗,凄然地遥望着远处泰姬陵,至死方休。
下面这张照片是我在阿格拉堡从国王的视角拍的。
图注:老戴拍摄的远观泰姬陵伤感照片
1849年后,印度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逐渐掌控印度众多的土邦,莫卧儿王朝也就消亡了。
英国来印度想的其实是赚钱,还是挺开明的,修建了大量的铁路和邮局,还在嘈杂的旧德里边上修建了美丽的新德里。最重要的是,将英语带到了这里。
荷兰与法国也曾进入印度,不过势力范围很小。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到了朋迪榭里Pondicherry这个美丽的小城市,这里在1954年以前是法国殖民地。我曾去过附近的海边城市金奈(chennai)。一下飞机,就感觉到热浪扑来,到处都是人。
第二章 近代的社会大融合
进入近代,随着交通的改善,中印之间的交流越发多了起来。
印度锡克人来香港和上海当阿SIR(巡捕)
印度巡捕最早出现于1867年的香港警署。印度巡捕都是锡克族人。锡克人以尚武著称,宝莱坞电影叫《凯萨里》( Kesari)就展示了1897年萨拉加希之战。伊沙·辛格士官率领21名锡克教徒组成的排抗击了超过一万名侵略者。21名勇士浴血奋战,全部壮烈牺牲。
自1884年10月,18名印度巡捕从香港分两批调入上海。1907年12月,上海大约有400名印度巡捕。
余之回忆小时候在上海遇到的印度巡捕:在印象中他们个个身材高大,满脸的虬须,凶神恶煞的样子,吓人倒怪,头顶裹着鲜红色或紫色的包头布,我从没见到他们中的哪一位笑过。
我前两年去香港海港城,遇到了一个锡克教的聚会。锡克年轻人向我介绍,他们的祖先当年就是来香港做警察的。
锡克教(Sikhism)是15世纪产生于印度的一神教,主要流行于印度旁遮普邦。锡克人一共有两千多万,身材较高大。长发、梳子、钢箍、匕首、短裤是锡克教徒的五大信仰标识。锡克人的姓名中永远都存在SIKH这个单词。
锡克(SIKH)人一生不理头发和胡须,包着大头巾,留着大胡子。据说摘下头巾的时候,长发可以到腰部以下。连印地人也觉得锡克这样的装束很不可理喻,老是用各种的笑话来笑他们。如他们开玩笑说中午两点不要和锡克人谈判,这个时候温度最高,所以他们会最为烦躁。
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锡克年轻人已经有部分开始理发和剃须了。我以前有个锡克同事理着平头,他拿出他驾驶证上以前的照片给我们看,真的是大头巾和长须飘飘!
大文豪泰戈尔访华
有部名片叫《无问西东》,是讲清华大学的老故事,里面有一段讲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文豪泰戈尔访问清华的故事。
我读的东南大学,前身是民国时候在南京的中央大学工学院。抗战期间,中央大学从东向西顺江而上去陪都重庆的沙坪坝与重庆大学共校址,却是真正的“无问西东”。
1924年,泰戈尔去清华之前,先来南京,在老体育馆里讲话。
徐志摩挥一挥衣袖登台翻译:“余乘轮船(从上海)溯扬子江而上.....及船近金陵,晨光熹微,鸟声杂树,无数帆船,顺风直驶,稳渡中流,又觉得此种光明浩大现象,即将来世界人类,经过混沌状态,由牺牲奋斗所得结果之比例。”
图注:泰戈尔访华期间与徐志摩(右一)、林徽因(右二)等人合影
我在90时代读书的时候,每个周五和周六的晚上,老体育馆是交谊舞厅。人山人海,靡靡之音。旋转之际,我想:泰戈尔和徐志摩应该不会怪我们吧。
抗日战争中,印度成为了中国的坚强同盟
1937年,日本全面入侵中国之后,泰戈尔在他的诗歌《敬礼佛陀的人》中写道:“他们将用刺刀挑起惊天骇地、撕心裂胆的惨叫,斫断千家万户爱情的纽带,把太阳旗插入夷平的村庄的废墟上……”
抗战后期日本占领缅甸之后,中缅公路断了。英国控制下的印度成为了对中国抗日物资供给的起点。经过著名的“驼峰航线”,跨越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盟军支援中国的战时物资得以突破日本的包围圈运进云南,1942年到1945年间向中国运送了大约65万吨物资。我从香港飞印度多次,看到了太阳下金光闪闪的珠穆朗玛峰。
返程则将中国士兵从昆明运到印度,在蓝姆伽换装了美式装备。并进行了一年多的训练。43年3月开始,中国驻印军开始缅北反攻战,并最终取得了对日作战的胜利。
还有两条印度到中国的路线,罕为人知。一条是从印度东北边境的利多经过缅甸北部的密林进入云南的“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公路于1945年1月通车;还有一条是从印度加尔各答经过缅甸到中国南部的海底石油管道,自 1945 年 6 月输油至同年 11 月停止输油,共输入航空汽油、柴油等油料 10 万余吨。
当然,也正因为中国军人的浴血奋战,日军始终未能侵略印度。
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尼赫鲁多次发表演讲支持中国抗日。1939年8月,印度独立运动领袖尼赫鲁访问重庆,受到中国朝野的热烈欢迎。尼赫鲁带去了印度人民的声援和支持。
1942年2月,常凯申夫妇访问印度,会见了甘地和尼赫鲁,并表达了对印度独立运动的支持。。
1947年8月15日午夜,英属印度的历史结束了,印度迎来了独立自主的时代。
柯棣华医生和印度来华医疗队
抗战爆发后,1938年9月1日,国大党组织的印度援华医疗队28岁的柯棣华医生等一行五人自孟买乘“拉齐普塔那号”邮船赴中国。
1938年9月17日,医疗队抵达中国广州。之后,医疗队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
1939年12月21日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抵达山西武乡县王家峪八路军的总司令部。柯棣华医生一直在八路军工作,参加了百团大战。1942年12月9日凌晨6时15分,在前线河北省唐县葛公村逝世,年仅32岁。他也是白求恩式的英雄。
图注:印度来中国参与抗战的柯棣华医生
不结盟运动与万隆会议
“不结盟”一词最早可追溯到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斯里兰卡发表的一场演说中。尼赫鲁将一年前中国总理周恩来为处理中印两国政治分歧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基础。
万隆会议是不结盟运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代表团应邀参加。即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与巴西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正式会员;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其观察员国。
我曾经参观过万隆会议的会场,是一个美丽的印尼风情建筑。
图:左周恩来,中印度总理尼赫鲁。
第三章:现代经济大融合
中印的双边贸易发展非常快
在英国的强烈需求下,印度开始大量产茶,印度红茶在国际上名气很大。大量种茶的还有美国,有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美国独立革命的引子。大清国引以为傲的茶叶贸易也就日渐辉煌不再了。
在上个世纪,中印之间的国际贸易量很小。我遇到过一些印度的老华侨,他们说起五六十年代,还往中国的亲人邮递食品包裹,那个时候,印度日子比中国好过多了。
2001年1月初到9月10日,我在印度呆了八个月时间。尽管中国已经改革开放十多年,但中印双边贸易总额都不到30亿美元。
图:2001年在印度过春节,右二刘崎,右一戴辉,张杰摄
9月11日回到国内,晚上看电视,看到纽约世贸大厦崩塌。没有多久,中国加入了WTO。
中印两国贸易额2002年度就超过了日印贸易。2007年,我又去了一个月,当年的双边贸易总额暴涨达到386亿美元,比七年前增长了20多倍。
过去两年达到了最高峰。2018年印度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902.7亿美元,同比增长13.2%。2019年中印的贸易总值达到了创纪录的6395.2亿人民币,中国也已连续多年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值得一说的是,目前中国对印度的顺差很大。
《我不是药神》中主角的原型是我的东大校友陆勇。他曾在东大深圳校友会上介绍自己的心路历程。在某特效药未进中国医保之前,不少白血病患者是从印度进口廉价的仿制药来维持生命。
上面电影中,徐峥本是卖印度神油的。我曾在印度多方寻觅,其实这个药在印度是并不存在的。“印度神油”的说法的发源地其实在香港。星仔在《九品芝麻官》和《整蛊专家》的电影里提到,郑中基在《喜马拉雅星》电影中也提到。
图:老戴当年写的游记,印度朋友相信自然力量
是药都是毒,吃多了都会出问题。《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在永福寺遇到一位自称从“西域天竺国密松林齐腰峰寒亭寺下来的胡僧”,胡僧药确实是有效的,但西门庆服用了过量的“胡僧药”,因“血山崩”不治而亡。
电子信息产业大合作
2000年前后,中国企业在印度开始拓展电子信息业务
2001年1月,我刚去印度的时候,电信渗透率仅仅为0.3%。
此时,印度和巴基斯坦,和中国一样都成了核大国,获得了均等优势,大家反而再也不干大仗了,都闷头开始建设经济,比谁家的老百姓活得更好。
印度的软件产业很强,但是本地的软件品牌很少,主要都是为欧美做软件外包。
在硅谷,集成电路”IC“,被人笑称为INDIA+CHINA。硅谷的私立学校里,华人与印度孩子的数量超过了白人。美国不少企业的CEO是印度人,也就将不少软件外包和呼叫中心业务都外发到印度了,如班加罗尔和海得拉巴等地。
信息高速公路有强烈的需求。华为在2001年年获得了印度BSNL(相当于中国电信)的全国骨干网光传输项目。随后,中兴通信也获得了一个类似的项目。
2001年,费劲心力,华为通过了核心网的入网测试,我是在印度的本地技术总负责人,彻夜睡机房。次年,便拿了几十万线的GSM核心网项目。
华为在班加罗尔设立了研究所,招聘了大量的印度工程师。最大的收获是提升了软件工程能力,并获得了CMM5的软件成熟度资质。
01年,有次在德里的机场,我偶遇了印度著名软件公司INFOSYS的老板纳拉亚纳·穆尔蒂,他是“印度软件行业的教父级人物”。他和我开心的聊了一会,并说中国的FOUNDER软件很好,我回来查,才知道是王选开发的方正排版软件。
也是在这个时候,印度软件巨头TATA等企业,也进入了中国市场。
不过,当年的中印合作还是磕磕巴巴的。
我的校友陈德庆,当年在康佳做国际业务,康佳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号召,2000年左右去印度新德里办厂。TCL也在孟买也开始生产电视机。遇到的困难难以想象,我当时就在当地报纸上就看到警察去查康佳仓库的新闻。后来两个厂不得不撤出在印度的家电生产。
2007年第二次去,截至12月,已经有24%的印度人拥有电话(固话或者手机都算),相比01年增长了80倍。
07年新德里的地铁全面修通四通八达,豪华的SHOPPING MALL也有不少,公共厕所也修了挺多。城市面貌相比01年改变很大。而当年的深圳,一号线才修了一段。
当年印度已经开始学深圳特区搞SEZ(特别经济区),区内的基础设施得已有保障,工人也不能随便罢工,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07年,中兴是通信厂家中第一个在印度设立工厂的,华为跟上。
中国的山寨机狂潮也到了印度,最有名的是深圳的山寨之王基伍(Give me five)。
基伍于2005年开始为印度第一家本土手机品牌Ajanta做ODM的手机。2008年,基伍自己的品牌直接进入了印度市场,2010年和2011年达到顶峰,在印度一年能卖大概六千万台手机。
看到一些地方没有电,当地人会花上10卢比,从汽车蓄电池给手机充电半小时。基伍就推出了能使用5号电池和双电池板的手机,主打“超长待机”,最长可以待机40天。基伍还推出了“四卡四待”的手机。当时,印度有11个运营商,同运营商之间打电话、发短信收费要高出三到四倍。用户为了节省资费,就会同时购买好几个不同运营商的手机卡。
到了2020年,再谈印度的电信渗透率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该有电话的人都有了。
小米、OPPO、vivo手机在印度都卖得风声水起!传音的GSM功能机出厂价只有七八个美元,老百姓可轻松拥有。以前印度还有一些本地品牌(我们叫之为local kings),如Micromax、LAVA、Intex,但现在基本上不存在了。
安卓和IOS之外,印度有一个非常发达的本地操作系统KaiOS。印度信实(Reliance)集团旗下的运营商Jio向印度消费者提供超低价的数据服务,同时还以很低的价格向用户提供支持KaiOS的Jio手机。一年多时间就发展了超过1亿用户,搭载KaiOS的Jio手机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该手机是和中国芯片厂商展锐合作的。
印度宝莱坞的文化产业
印度是我去过的国家里,文化(cultural shock)冲击最深刻的国家。
宝莱坞的电影产业影响力也很大。《摔跤吧爸爸》电影就席卷中国电影市场,也诱发了中国的体育电影产业,李娜和夺冠(女排)的电影都呼之欲出。
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里女儿国国王李玲玉演唱的《天竺少女》一曲,其实是中国人写的印度歌。“沙里瓦沙里瓦”并不是印地语,是词作者阎肃编的。曲作者许镜清表示这首歌曲受到了风靡一时的“拉兹之歌”的影响,那是他唯一听到过的印度歌曲。有意思的是,西游记原文中的女儿国是西凉女儿国,并不是在印度。
印度电影《流浪者》五十年代就在国内上映,影响很大。主题曲拉兹之歌也随之风靡中国。
六七十年代,中印的文化交流一度中断。
八十年代《流浪者》电影火了第二波,我也去看了这个电影。我记得拉兹与丽达小时候青梅竹马,然后画面一转,两人都长大成为了青年人。
主题曲“拉兹之歌”也在学校的大喇叭里不时地响起:阿爸拉姑,阿爸拉姑,雅阁里及其每一屋啊思妈你嘎萨拉姑......
八十年代,我还看过一部印度电影《神象奇缘》。
印度的电影女明星确实很美丽,她们的眼睛特别的大。我当年也喜欢去德里的吃麦当劳,因为不仅可以慰劳我们的胃,还可以慰劳我们的眼睛。卡琳娜·卡浦尔(Kareena Kapoor)的大幅照片曾挂在我的床头。
图注:Kareena Kapoor与印度刘德华Shah Rukh Khan
中印经贸合作下一步的突破方向
毫无疑问,印度是一个大市场。
以市场换技术,印度对整机关税不断提高,以鼓励整机企业到印度来搞制造业。
近年来,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在印度直接投资,如小米、OPPO、vivo等。
曾在华为印度工作多年的夏海燕就多次和印度地方政府一起来深圳招商,并介绍产业政策。可以看到,莫迪政府做了重要的税制改革,商品及服务税(GST)把印度的市场和经济统一在一个税法之下,打破现在不同省邦之间的物理界限。
印度人口众多,最低工资也低,非常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中国因为人力资本的急剧提升,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有外溢的趋势,越南就承接了不少。
印度有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老兵戴辉深度参与的信息化已经先行发展起来,中资企业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未来在电力、轨道等方面也都有很大的需求。
早在2001年,我在飞机上曾遇到一位印度商人,他就告诉我:中国产的中小水力发电机在印度卖得很好。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下称亚投行)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强大助推器,印度也是重要的一站。
2020年6月17日,亚投行批准了印度政府申请的7.5亿美元(约合49亿元人民币)贷款申请,更早一些的5月,曾批准向印度提供5亿美元(约合35亿元人民币)的新冠肺炎应急贷款。
未来两国贸易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