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S:专注晶圆温度测试50年
电子工程专辑
今天
在半导体制造的不同阶段,温度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晶圆
温度
测试
和
晶圆
针测在80年代后期成为主流,现已成为半导体晶圆制造的重要步骤。随着先进
封装
方法的不断应用,后端温度处理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例如扇出型
晶圆
级
封装
(FoWLP:Fan-Out
Wafer
Level
Packaging
)。
ERS electronic成立于1970年,在过去的50年里为半导体行业提供温度管理技术,从三温
测试
的温度卡盘,到用于
嵌入式
晶圆
球状阵列
封装
(eWLB:
embedded
Wafer
Level Ball Grid Array)的拆
键合
技术和
翘曲
矫正技术。本文概述了ERS温度管理解决方案的发展历史,以及促使其发展的行业条件,首先是发明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温度卡盘。
01
温度卡盘
目前,
晶圆
测试
是
晶圆
制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早期的半导体制造中,每个芯片是在成型、切块、包装后进行
测试
的。由于这种做法成本高且效率低,在1970年首次引进了一种更有效的
晶圆
级测试过程,但这种方法直到80年代末才被广泛应用。这些晶圆需要进行一个简单的测试,用一些电子参数来确定功能正常的芯片的比例,也称为
良率
,然后将其切成小块并单独包装。然而,由于半导体的应用及相关要求的快速发展,其他参数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即温度和温度调节。
温度一直是
晶圆
测试
的关键参数,目前主要有三种应用:
1.根据Arrhenius的方程原理,半导体行业认识到温度可以用来估计
设备
的寿命,因此,用温度
测试
来确定高温工作寿命(HTOL:High-temperature Operating Life)。
2.有特定用途的
设备
,如应用于空间、户外和汽车,需要承受更恶劣的环境和广泛的温度范围。例如,所有的
汽车芯片
通常需要在-40℃到+150℃的范围内进行
测试
。
3.高压芯片(例如高性能
微处理器
)的电子
测试
和大规模并行测试(
DRAM
和
NAND
芯片)是业界公认的挑战,需要迅速有效的冷却以避免烧坏芯片。
随着更加先进的技术的出现,
晶圆
的尺寸每隔1.5~ 2年就会缩小,上述应用只是
晶圆
测试
温度管理需求的冰山一角。
在
晶圆测试
中能否满足这些温度挑战通常取决于
晶圆
卡盘,它用于
测试
各种温度,因此通常被称为温度卡盘。随着温度测试的发展,温度卡盘和探针台制造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需要满足行业所需的规格,同时降低测试时间,提高
可靠性
和效率。
50多年前,德国伯布林根县的
IBM
的工程师们发现,温度对
设备
的
测试
结果有重大影响,因此他们开始寻找能够提供进行温度
晶圆测试
必要
设备
的公司。由于当时这还是一项新技术,他们很难找到一家能够开发这种机器的公司。
当时在德国探针
测试
制造商Schlumberger担任工程师的Erich Reitinger看到了在
晶圆
级温度测试的潜力,于是在1970年创办了一家名为ERS(Erich Reitinger Sonderentwicklungen的缩写)的个人公司。跟
IBM
公司接触后,他继续开发并制造了第一个温度卡盘——一个1 ¾英寸的铜卡盘,由珀尔帖(Peltier)
设备
冷却(图一)。
图一:Erich Reitinger在1970年 开发的第一个温度卡盘
80年代对ERS来说是关键的十年,因为公司开始以其先进的温度卡盘技术获得认可,温度
晶圆测试
逐渐成为
晶圆
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十年间,Reitinger研发出了“SuperCool®”,使第一个无冰晶圆自动探针台的低温
测试
达到-55℃。这是当时温度卡盘记录的最低温度,因此汽车测试从最终部件测试向更经济有效和产量更高的
晶圆
测试转变。
然而,温度
测试
仍然面临一些挑战:用于冷却的合成液体(如全氟醚)的温度性能很差,可能会导致泄漏,破坏周围的
设备
,造成很大的损失。另一种选择是使用电加热设备(如珀尔帖元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设备也会面临效率和
可靠性
问题。
90年代,Reitinger的侄子Klemens Reitinger加入了ERS。他利用涡流管的概念,开发了一个温度卡盘系统,用净化的干燥空气(CDA)代替有毒液体作为唯一的
冷却剂
。这项被他们命名为“AirCool®”的新技术,利用了所有半导体制造线的洁
净室
中已经有CDA供应(用于环境净化)的事实,以防止探针台内结冰。
几年后,ERS推出了AirCool®plus,这是第一款适用于生产探针台的纯空气制冷卡盘系统。随之而来的是获得专利的ACP热交换技术(图二),这使得CDA能够更有效地使用,并消除了空气固有热容量较低的问题。它从冷却的空气中提取最大的冷却量,然后再利用它来净化
测试
腔体,从而减少空气和电力的消耗。
经过三代“AirCool®”温度卡盘,ERS掌握了三温
测试
的规律,温度范围从-65℃到+500℃(图三)。这标志着
晶圆
针测开始应用于大规模生产,并为今天晶圆级的制冷测试解决方案奠定了基础。
图二:ERS专利ACP热交换技术
图三
:
ERS高低温卡盘
02
扇出型
晶圆
级
封装
由于在
晶圆
温度
测试
方面经验丰富和在温度管理方面积累的知识,ERS提出了一种通过加热过程将
晶圆
从金属载体上分离出来的
设备
。这一步完成了eWLB(一种中密度扇出晶片级
封装
)的晶片重构流程。重建过程开始于将一个已知合格之晶片(KGD)放置在一个用双面胶布层压的金属板载体上。这种胶带有热敏面(附在载体上)和压敏面(
芯片粘接
处)。芯片粘接后,载体进行压缩成型。在此过程中,
硅
芯片和成型
材料
使
晶圆
结构变得不均匀。成型后,载体被送到剥离工序,加热以启动热释放。热敏材料在>170℃时发生反应并开始发泡,显著降低了对金属的附着力。这样就可以在载体和胶带之间实现无应力分离。胶带继续附着在晶圆片上,然后用真空机械手臂,以加强的抓力将已经热释放的胶带从晶圆上剥离(图四)。
图四
这种解板过程需要精密的机械和温度控制。机械问题可能导致晶片偏移,温度的均匀性过高将导致一些缺陷,包括外观和芯片移位。
ERS的系统确保了高机械精度和温度控制,以解决FoWLP结构的常见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芯片移位和
翘曲
,既影响
良率
,也会导致大批量生产中断。
ERS公司的热拆
键合
机首先对载体进行预热,然后暴露在高温拆键合即载体与
晶圆
分离之前减少
热冲击
和稳定膨胀。这是两个平行的卡盘;上卡盘向下降到下卡盘,下卡盘上放置载板,金属面向上。将上卡盘压到下卡盘上,在规定时间后,上卡盘表面真空和金属板载体上升。然后撕膜。在之后,如果
晶圆
软且柔韧。如果不受约束,
硅
和塑模化合物的CTE不匹配会导致晶圆变形。而这个阶段的晶圆,任何形式的机械搬运也会造成变形。ERS系统的最后一个关键步骤是
翘曲
校正,在进行任何形式的机械处理之前,分离后的
晶圆
将进行更多的加热处理,使其暴露在更高或更低的温度下,并使其达到室温。
当塑模在加热处理过程中软化时,任何形式的外部机械
散热
(取放法)都会导致
翘曲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ERS公司的系统采用了带专利的非接触式传输,在加热过程中,
晶圆
在卡盘之间来回移动。这使得晶圆表面的
散热
相当均匀,减少了可能发生的翘曲(图五)。
图五: ERS专利三温滑动技术与传统的抓取/放下模式
ERS的全自动加热去载板ADM330
经过50年的发展,ERS electronic已经从德国慕尼黑的一家一人公司发展为在美国和中国拥有50多名员工和销售办事处的跨国公司。它继续利用其在温度技术方面50年的经验和知识来解决半导体行业从业者面临的各种挑战,并不断突破温度管理领域的极限。
想要获取更多ERS的公司动态,以及中国办事处的详细信息,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阅读
在看
已同步到看一看
写下你的想法
前往“发现”-“看一看”浏览“朋友在看”
前往看一看
看一看入口已关闭
在“设置”-“通用”-“发现页管理”打开“看一看”入口
我知道了
已发送
取消
发送到看一看
发送
ERS:专注晶圆温度测试50年
最多200字,当前共
字
发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