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走过了八十余年如歌岁月,续写着那部永不消逝的电波传奇。西电的通信史是中国电子高等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年代,西电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在长征途中,在敌后根据地,处处都留下了她献身现代工程教育的足迹。和平时期,她打破了西方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不屈不挠,创建了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一批新的学科和专业。这期的世说新语我们将走进刘增基教授的回忆,体会西电通信史的曲折与辉煌。
人物介绍
刘增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被学校聘为“学术振兴计划”工程系统(通信系统)首席专家。他长期从事通信系统的科研工作,是中国通信学会会士。曾担任“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主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编著过《数据传输》、《光纤通信》、《交换原理与技术》等科技图书或教材,参与了许多通信领域开拓性的工作和研究。
人物事迹
从1955年保送至张家口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西电的前身),到后面留校任教,这些一步一个脚印的经历,都为刘教授在流星余迹散射超短波、电离层反射短波突发通信及宽带通信网领域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将精力全数投入到研究,教学,和对通信的热爱中。
刘增基教授于1937年出生,1960年7月毕业于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电信工程专业,并留校任教;1991年被评为机械电子工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开始任博士生指导教师,同年成为中国通信学会会士。1976年作为主研人之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流星余迹与电离层散射通信系统,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90年主持完成了一种短波远距离专用数据网的型号研制,通过多次反复的线路试验,达到实用水平,获1991年机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作为负责人之一,与上海交通大学、深圳大学合作,在张煦院士的主持下,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光波与微波相结合的宽带综合业务专用通信网关键技术研究”,通过验收,综合评价为优。2004年作为主研人之一,完成了两个863计划项目“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创新技术研究”和“新标记交换体制研究”。该创新成果获2007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0年主持研制成功一种“大气激光通信系统”,实现了点对点的宽带信息传输,在一般气象条件下激光通信距离达到10公里。
刘教授于2019年来我校参加
“共和国故事汇”主题报告会
回忆校园
在张家口时,学校规模不是很大,生活条件也较为艰苦,住的房子是日寇占领时期留下的房子,十几个人睡在一个房间,冬天最冷的时候到零下28度,学生们依然要外出进行射击训练、战术、通信等野外作业,这些经历非常锻炼学生们的身体和意志。
曾经在对刘教授的采访中,他回忆学校生活,那时中国正全盘学习苏联,作为军校,实行严格的正规化管理。整个学校的氛围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毕业前因为参加科研工作,很多课都没上完,刘教授给学校领导写报告要求补课。第二天,院长就召集一些主要的老师还有系领导一起开座谈会,当时还是普通学员的刘教授,一方面很高兴看到院领导很重视这件事,另一方面还担心自己会被批评“组织纪律性有问题,随便越级向领导反映问题”。出乎意料的是,院领导完全接受他的意见,甚至马上决定开始补课。且配备较为专业的老师,“比方说樊昌信老师给我们讲超高频技术,赵华孟老师讲自动控制。这令我很感动”。
日暮苍龙,春深老树,耄耋之年的刘教授思维敏捷,精神饱满,仍似他口中张家口时的那个充满激情的少年,加上岁月沉淀出的风趣幽默,他对学生们谆谆教诲,深情寄语。他默默地奉献着自己,投身科研,投身教育,在西电挥洒了青春,也收获了财富,他将伴随着这永不消逝的电波,激励西电学子,在通信的道路上坚定的走下去。
图文排版丨采风融媒体中心 孙文韬
图文校对丨采风融媒体中心 李杨子
责任编辑丨王思阳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