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命是空调给的,而我的命,是蚊香给的!

夏季如约而至,室内外的蚊虫

也慢慢多了起来。


相信大家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正要准备美美地入睡,却被“嗡嗡”的蚊子叫吵地心神不宁,不仅睡意全消,还被咬地满头是包,着实令人抓狂。


好在一旦点上蚊香,就可以不再受蚊子的困扰。


那蚊香是如何驱赶蚊子的呢?除了蚊子,蚊香对其他的昆虫会有作用吗?蚊香之外,还有哪些鼎鼎大名的杀虫剂呢?今天,跟着蝌蚪君来一探究竟吧。


图片来源搜狐


01

古人早就开始使用蚊香了!




蚊子作为一种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上亿年的节肢动物,自古以来就与人类征战不休。那么,古人是怎样对付它的呢?


其实,早在宋代的《格物粗谈》中就有与驱蚊相关的记载:“端午时,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


由此可见,虽然那时的蚊香并不像现在这样,是一个圆盘似的漩涡形状,但大家已经有了驱蚊的意识,并发现了将蒿草、艾草等植物点燃后产生的浓烟可以驱蚊。


渐渐地,人们发现以草木的原型燃烧,浪费空间又不利于保存,于是试着将其碾成粉末,这样既节约空间又方便储存。


后来,人们又发现草木粉末堆积的状态并不利于燃烧,于是开始尝试改进。随着手工业的进步,人们学会将粉末凝聚在一起,制作为棒状,以便更顺利地燃烧下去。


此后,蚊香的形态继续衍变,直到进化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漩涡形


相比于棒状,螺旋形状的蚊香总长大大增加,虽然看起来小小一盘,展开后长度却可达75公分,可以利用最小的面积,最大限度延长燃烧时间,达到长时间驱蚊的效果。

 

燃烧艾草驱蚊,图片来源 cn.bing


其实从古至今,全世界的人民都在为驱蚊努力。


早在19世纪,地中海地区的人们就发现一种白瓣黄芯的小菊花对昆虫具有很强的毒杀作用,故将其命名为“除虫菊”。


他们将除虫菊的花收集起来并晾干,与木屑和香料等混在一起,制成烟熏剂,用于驱蚊。


1885年,除虫菊经美国传到日本并在当地进行培植,1955年前后,大日本除虫菊公司利用除虫菊发明了螺旋形蚊香


随后,这家日本公司继续致力于提升蚊香的使用品质,他们提取了除虫菊中驱蚊的有效成分,以氯仿、苯、乙醚等物质作为溶剂,发明了电蚊香液,进一步提升了蚊香的使用时间和驱蚊能力。


除虫菊,图片来源 exgardenbu


02

蚊香是如何驱赶蚊子的?




那蚊香发挥驱蚊作用的原理究竟是什么呢?其中的有效成分又是什么?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化学家们就对除虫菊中的杀虫物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尝试对其进行提取、分离。


最先成功的是化学家赫尔曼·施陶丁格和利奥波德·卢齐卡,1922年,他们首次从大量的除虫菊中分离得到杀虫活性物质——除虫菊酯


除虫菊酯,主要存在于除虫菊的叶子、茎杆特别是花中,对昆虫具有很强的毒杀作用。可惜,两位科学家受限于当时的科学理论和实验条件,只是初步推测出了除虫菊酯的化学结构。


之后,随着分离技术和分析手段的日益成熟,全世界科学家通力合作,前后共花费数十年时间,最终于1924年 “修正”了除虫菊酯的化学结构,更加明确了侧链上的分布。


左:除虫菊酯的早期猜测的化学结构;右:除虫菊酯的精确化学结构。图片来源 cn.bing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除虫菊酯的作用原理也逐渐清晰。


除虫菊酯是一种神经毒剂,主要通过扰乱昆虫神经的正常状态,使昆虫进入兴奋状态,进而痉挛,直至麻痹死亡。


除虫菊酯的作用机制决定了它会对所有昆虫展开无差别攻击,属于广谱杀虫剂,能够杀灭许多卫生害虫和农林害虫。


同时,除虫菊酯对人和其他温血动物的毒性很小,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小。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除虫菊酯对鱼类等水生生物毒性很强,家里有水族箱的朋友,一定要注意,尽量避免使用含除虫菊酯的杀虫剂。


按常理,除虫菊酯这样一种来源于植物的天然除虫剂,应该会大受追捧才对,可是,由于存在一个致命缺点,除虫菊酯的大规模应用受到了限制。


原来,除虫菊酯光稳定性差,一遇阳光很容易分解失效,因此只适合在室内使用,很难作为农药在田间喷洒。


另外,除虫菊也是“生不逢时”,偏偏遇到了“鼎鼎大名”的合成杀虫剂DDT,两者相比,除虫菊落了下风。


03

杀虫剂的庞大家族




发现除虫菊酯的年代,恰逢工业和农业飞速发展的时期,人们迫切需要可以大幅提升农业生产力的杀虫剂,因此,许多具有杀虫作用的化学物质被发现并制作为杀虫剂。 

 

各种杀虫剂,图片来源 coolook news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种杀虫剂,就有当时风头盖过了除虫菊酯的DDTDDT由瑞士化学家保罗•米勒于1939年发现,又叫滴滴涕,二二,化学名为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


DDT也是一种神经毒剂,它可以迅速杀死蚊子、虱子和农作物害虫,并且安全性高,长期备受推崇。


 DDT曾是主流杀虫剂,图片来源 cn.bing

不过,到上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DDT在环境中极难降解,并且会在动物体内蓄积,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尤其是人类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很可能在体内大量DDT。

就这样,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人们的目光又重新聚焦到了天然杀虫剂上。


除虫菊酯这类天然杀虫剂无疑是大自然的馈赠,保护我们免受蚊虫的袭扰。


相信在未来,我们一定还能从大自然这座天然宝库中挖掘出更多对人类有益的物质,提高生活品质。




审核专家:孙亚飞,清华大学化学博士


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转载注明来源

责编/Sirens



来源:蝌蚪五线谱

编辑:米老猫


近期热门文章Top10

↓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

1. 一千万次牺牲,才换来它的短暂人生!

2. 吃完就扔的「薯片筒」,被中国医生拿来发了篇医学顶刊论文

3. 当年高高在上的碳化是怎么变成「地摊货」的

4. 时间究竟是什么?它始于何处,又流向何方?

5. 不需要充电就能用几十年的电池竟源自 200 年前的一个发现?

6. 为啥那么多人喜欢吃臭味食物?

7. 新鲜的小票不要扔,胶带粘一下,隔壁的小孩都……

8. Nature:光解水催化剂效率接近 100%!马斯克移民火星的能源和氧气这下有了

9. 看不见数字的男人:奇怪的疾病又增加了!

10. 为什么超市卖的鸡蛋上没有屎

 点此查看以往全部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