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荆江洪水200年史 | 老兵戴辉

老兵戴辉 最牛博弈 今天

最近,看到新闻里长江水位不断上升,我也一直很关心灾情。长江水文网中写道:近期,长江、淮河等流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湖泊处于超警戒水位,重庆、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庆幸的是,从各种资料来看,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灾情尚可防可控,真诚期望人民安全



电影《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诺亚方舟设定在中国的西南大山里。计划一共制造9艘(在直升飞机运送镜头中可以看到共有9个出口),世界范围来投资,中国承造(只有中国人能办到),到世界末日时成型了4艘



有家公司的老板看了电影后,受到很大的震撼,于是给单位的实验室命名为:“2012”实验室,下辖还有一个诺亚方舟实验室。


在中国的传说里,大洪水的原因是水神共工和颛顼发生战争,共工败给颛顼后一怒之下,撞折了支撑天的不周山以致于天崩地陷,洪水滔天。中国的传说里,还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今天讲述的不是传说,而是真实的荆江300年的水灾故事。

 


一、十九世纪的大洪水,造就洞庭湖大平原

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有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荆江以北是古云梦大泽范围,以南是洞庭湖。长江带来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积。人类筑堤防水,围垦云梦大泽和洞庭湖,明代逐步形成荆江。由于泥沙不断沉积,河床高出两岸平原,成了“地上河”。


值得提出的是,长江以北的江汉平原围垦得要早很多,堤坝修得也早,海拔要比长江以南的洞庭湖平原低好几米,所以洪水来袭时在长江以北的损失更大。


湖广熟,天下足,就是说的这片沃土。


清末的十九世纪,荆江的南岸形成了“四口”松滋、虎渡又名太平、藕池、调弦)分流水道,最终都流向了洞庭湖。我的老家湖南省南县就是藕池口泄洪后在洞庭湖里形成的冲积平原


 

洞庭湖是江、河、湖泊吞吐自如的“水袋子”,在长江中游近2000年以来“至少214次”的水患中,与长江这种“西进东出,融合一体”的江湖关系,曾对肆虐的洪水起到了“化解”至少是“削峰”的作用。


长江的大量泥沙带入了洞庭湖,洞庭湖底以每年一个多厘米的沉积增高,平均每年在洞庭湖沉积泥沙1亿立方米,湖洲以每年6万亩速度迅速增长扩大,洞庭湖开始由大变小,一如从前的云梦泽。


藕池口是“四口”中对江湖关系起决定作用的入口,直接使得下荆江河段由于流量急剧减小而淤塞萎缩弯曲,形成“九曲回肠”。


史载(清咸丰二年1852年)“自荆江南岸藕池(现湖北公安境内)溃口,(长江)江水横决西南,挟泥沙以趋洞庭,沙沉淤积,西湖一带,渐次成洲......广袤几百里,土人名之曰‘南洲’。”

 

光绪十五年1889 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湖南湖北合称湖广)。一方面,武汉大兴洋务运动,工业越来越发达,从此每次洪灾的首要任务是拱卫武汉三镇;另一方面,将现已冲垮的长江四口非但不堵,而且扩大疏通,使其洪水以最快的速度流入洞庭湖。第三,设立蓄洪垸和不蓄洪垸,洪水来时,蓄洪垸可以分洪。这些治水措施都延续到现在。

 

藕池河三条支流(东支、中支、西支)经过了湖北公安、石首和松滋(都属于荆州),一路向南,拥抱着洞庭湖里沉积出来的“南洲”。


民国二年(1912年)改“南州直隶厅”为“南州县”,1913年9月更名为“南县”,一直到今。


南县和毗邻的华容、安乡合称”南华安”,都是纯湖区县一马平川,也都是移民县。


新增的良田甚多,劳力不够。1930年代,我爷爷十一个叔伯兄弟,从长沙郊区地少的丘陵地带,人手一根扁担“下华容”,来到了这片热土。我爷爷排行最小,人称“戴家(十)一爹”。这就是湖南版本的“闯关东”和“走西口”了。

 

爷爷来到一户富人家做佃农。那户人家是戎马多年后卸甲归田,家中有女看上了我爷爷这个壮劳力。于是招了我爷爷做女婿,GDP不流外人田。

 

奶奶从小包了小脚,会纺棉纱,会做女红,我还看过她绣的花。爷爷是种田好手,奶奶一辈子没有下过田。逢年过节吃饭的时候,奶奶总是说已经吃过了拒不上桌。


我外婆则是天足,和子女大大方方一起吃饭,左手和右手玩”碰胡子“,每天几根”硬白沙“。


 

二、1954年长江流域大水灾,父辈们记忆尤新

 

1931年,武汉关最高水位28.28米。

1954年,武汉关最高水位29.73米。

1998年,武汉关最高水位29.43米。

2020年,武汉关最高水位28.77米(7月14日),预计7月16日可能达到29.2米。


1931年水灾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有记录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自然灾害,也是20世纪导致最多人死亡的自然灾害。


正在”黄金十年“发展期(27-37年)的民国政府积极救灾。“人在堤在、堤毁人亡”,当年的这些悲壮口号,至今都在武汉人耳边响起。


在上个世纪长江流域发生的三次大洪水中,1931年死亡14.5万人,1954年死亡3.3万人, 1998年受灾严重的中下游五省死亡1562人,且大部分死于山区的山洪、泥石流。


“54年发大水倒了垸子”,从我懂事的时候就常听老人家讲起。

 

1954年,梅雨期延长,且雨量大,长江中下游出现了近100年间最大的洪水,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一方面是长江和各个支流都洪水涛涛,一方面是内涝严重,水也根本抽不出去。大量堤坝都被洪水冲垮了。

 

长江中下游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有123个县市受灾,淹没耕地4755万亩,受灾人口1888万人,死亡达到了3.3万人。京广铁路不能正常通车达100天,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


 

老家一马平川,洪水四处泛滥,几乎全都淹掉了。

 

母亲当时七岁。她回忆到,因为家离溃坝的“倒口眼”比较远,洪水是流淌过来的。如果住在溃口附近,流水很急,房子很容易被冲倒。

 

母亲家当时的房子,采用一种“毛蜡竹”(音)工艺,可在水里泡一段时间而不散架。整体采用木头框架,但墙壁不是用土砖,而是整齐排列缠着草绳的毛竹,再用草绳将毛竹都编排起来,墙面内外面都要用牛屎和泥巴涂上好几层。外公建房子时,糊得双手都出血。有钱人家,还会用石灰和泥巴在外面再涂上一层。

 

家里淹了一人多深的水,没有二楼,无处可去。

 

当时外公是壮劳力,政府组织去灾情更严重的地区去就灾,消息不通。家里就是外婆带着三个孩子,我的母亲当时才七岁,是老大。


外婆的娘家弟弟(满舅外公)驾着划子(小船),将外婆和三个孩子接到外婆的娘家,在搭的门板架子上生活。

 

幸运的后来出了一些日子的太阳。洪水慢慢退去后,母亲家的房子没有倒塌。


农田里有了一层厚厚的淤泥。在1970年阿斯旺大坝完工之前,尼罗河每年洪水都要泛滥一次。


洪水过后,留下了很多水坑。月亮大的时候,外公用“虾耳子”(有些地方叫”虾推子“)去小沟里捉鱼虾,入口是竹子做的三角形,后面是细麻线做的网。母亲拿着木桶跟着跑,装满一桶就回家。

 

母亲和她的表姐辛辛苦苦地将鱼虾分类晒干,挑到集市去卖。有一次,她们被乡村干部拦住没收了,说要消灭“资本主义尾巴”。两个小姐妹一路哭着回家。我母亲会用两个脚盆漂在湖面上坐一个脚盆,双脚放在另一个脚盆里,湖里也都是菱角和莲蓬。

 

我的父亲当时有10岁了,洪水来时正是淘气的少年。回忆当年,说:鱼吃不完,就晒起来卖掉或者留到冬天吃,最多的时候储存了上千斤干鱼。吃多了鱼后,人身上都是一股鱼腥味,看到鱼都作呕。

  

天涯上有一篇文章叫《大洪水中的少年——1954年大洪水中的真实回忆》(作者不详)则讲述了长江以北支流汉江大洪水中父亲家人的经历。可以看到,长江以北受灾更重。政府组织救灾+自救下,作者父亲的家人都安全,但财产损失惨重。


于自家的房子倒塌过程文中写道:随着几阵大风狂吹,几个大浪拍打,房子东边的山墙哗的一声倒塌了并坠入水中!又经过几阵大风和大浪,三户头的整个屋架嘎的几声顺势倒入波涛汹涌急速向东流动的水中,很快,屋架的木头、木柱、木板随水流和西南风向东边的镇上漂去。


 

三、1963年,父亲在宁乡的救灾记忆

 

湖南宁乡县早年属于益阳市,现在属于长沙市。


宁乡的黄材水库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建设的,由于当年物资条件限制,大坝主体当时是粘土实心沙壳墙。

 

1963年5月,宁乡连日暴雨。高处的黄材水库即将溃坝。

 

父亲戴国良当时在宁乡师范读书。

 

苦于没有通信手段,出生于水乡、颇谙水性的父亲戴国良老师等几人被紧急派去给山民们送信。

 

其时正值大家吃早饭的时候,炊烟四起。父亲顺着山路冲到一户一户的农家去报警,直接掀人家的饭桌。


直到山洪来到,他抓住了一个浮起来的木头家什,在大水中漂流了数十公里方才登陆。同去报信的人却没有生还。

 

组织上奖励了他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钢笔。


我曾在网页上看到一个人的回忆,他的长辈也曾在这次大水中漂浮了几十公里并获救。

 

刚查了网页,在《宁乡1960年至1969年大事记》中写(63年)5月8日,全县普降暴雨,山洪爆发,74个公社受灾,淹没稻田39.2万亩。(63年)12月,黄材水库淹没区先后移民2250户、7665人到宁乡、益阳、望城三县定居。

 

这也是这次溃坝带来的水灾的官方记忆了。查网络资料,该水库过去几十年一直坚持整治和演练,也再也没有出现过灾情。

 

父亲接受过民兵训练,背着木枪“武装泅渡”。侧泳虽不是正式比赛项目,但具有实用价值,水中救生员救人也可采用此种泳姿。



五、亲历防汛


湖南垸子的大堤坝上,每年汛期就要防汛。父亲是公职人员也时不时上一线。

 

八十年代初读初中的时候,我忍不住亲自去防汛一线视察了工作。去的是藕池河中支上的河埠,老码头,堤坝里有学校、商店、粮站。

 

每组人都分配了一定长度的河堤坝,不断巡逻查看是否有管涌,隔段时间查看一次。无险时敲梆子,有险时则敲铜锣,发出很响的声音,并点燃草堆。


我看到,河水比平时大了很多,黄黄的流得很快,不过我看不出什么门道来。

 

跟着大人们到了一个草棚,大家在那里小憩。其中有一个领头的,刚从我国西南边境某战场回来,滔滔不绝地讲起了战地故事,挥舞着胳膊,大家都无比钦佩地看着她。


我县有个南湾湖军垦农场,有不少人就去了西南前线。战斗英雄、现任陆军李作来自属益阳市的安化县


湖南有很强的军旅文化。97回归时的驻港部队司令员刘镇武是南县武圣宫乡人。


Search Results

Search Results

Web resul李作成出任陆军司令员系湖南安化

六、1998年的大洪水

 

1998年长江大水,在上个世纪,仅次于1954年长江洪水。

 

当年整个中国的雨水特别多,北方的松花江与南方的珠江也都迎来了巨大的汛情。

 

长江在监利(属于荆州)的簰洲湾决堤,冲走了不少军民。簰洲湾的小江珊,在失去5位亲人后,在一棵树上困了 9个小时,被解放军成功救起。

 


江西境内的长江大堤也决口了,洪水喷薄而出。


同属于湖南益阳的沅江在特大洪灾中‘十垸九溃’,全市25个乡镇(场)、45.5万人遭受水灾,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6亿元。


紧邻的常德安乡受灾也严重。灾后,同事周斌专门从深圳回了老家安乡一趟。拍了不少照片给我看,满目苍夷。

 

1998年,朱镕基专门来了灾区南县视察工作。CCTV网站说,南县乌嘴有朱总理曾伯祖父湖南盐商朱昌琳卸盐的专用码头。

http://news.cctv.com/history/20090612/101855_2.shtml


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真正的老农,问:对政府有什么意见?

图注:1999年,朱镕基在岳阳城陵矶观察长江水情


老农说:我不敢讲。朱总理说:放心讲,方圆八百里,我的官最大!老农说:那我讲了,税太重,生资太贵,种粮不如打工!(农地抛荒很严重)


随后,中央的农村政策进行了改革,农民的种地热情就高了。

 


七、三峡水库建成后,水灾大大减少

 

2002年11月6日,三峡导流明渠截流,至此三峡工程全线截流。

 

夏天回到老家,看到河里的水也小了很多。


但是旱季的时候,农田用水也可以基本保证,自然是因为三峡放水。


我老家所在的南县荷花乡在藕池河中支里有一个大岛,叫青茅岗,有十几个队。本来就是蓄洪区,房子都修在大堤上。98年洪灾被淹后,村民都化整为零搬进了其他村里,一个村分几户人家。现在那里是农场,我去过一次,看到很多大卡车来拖冬瓜。


真诚期盼,长江水静,中国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