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上市 从一路坎坷到半导体第一股


此前一直期待的半导体第一股终于来临。7月16日,中芯国际正式登陆科创板。政府、券商、投资者皆在这场狂欢中扮演了各自应有的角色,一路火速批准到获得566倍认购,都已经预示这是A股十年难遇的IPO狂欢。

本次发行价为27.46元/股,拟募资462.87亿元,总市值约6278亿元。成为“国货之光”的中芯国际A股上市之路备受关注,不仅刷新A股IPO最快纪录,而且成为近十年来最大规模的IPO。


坎坷的上市路途



2000年,台积电收购世大积体电路公司大股东的重要股权,张汝京被迫出走,52岁的他进入大陆半导体市场,并开始谋划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张汝京曾在德州仪器工作二十多年,是业内公认的半导体产业“建厂高手”。这使得他凭借业内名气和成功经验迅速聚拢了人才和资金,为中芯国际吸引了高盛、华登、汉鼎和祥峰等多家投资机构。


在高手的指挥下,中芯国际的发展非常迅速。从2000年8月开始打桩建厂,到2001年9月第一片0.25微米以下8英寸晶圆进入试产阶段,中芯国际只用了13个月。建厂的那几年恰逢互联网破裂后的半导体产业低潮期,中芯国际大量购入低价二手设备,并且以低价换股的方式买下了经营不善的天津摩托罗拉工厂。


2003年,中芯国际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代工厂。这一年对中芯国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也是自它从成立以来就一直穷追不舍的那股阴霾的爆发。一方面,首次IPO涌入了大量的资本,被众多投资机构看好;另一方面,老对手台积电一纸诉状将中芯国际告上了法庭,起诉中芯国际侵犯其专利权并窃取商业机密,这场历时6年的专利战正式开打。


2004年,中芯国际终于迎来了第一次大爆发,在美国和中国香港实现两地上市。从公司成立到首次IPO,中芯国际只用了4年。这一年,中芯国际的营收不仅比前一年翻了将近3倍至9.74亿美元,营收利润也首次实现正增长。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厂房得以扩建和扩大产能。


这一年,尽管台积电的诉讼没有让中芯国际上市的引擎直接熄火,但却让它在上市当天就出现大幅度破发,随后一路下行,直至跌入谷底。上天似乎不忍看到中芯国际的悲惨命运就此结束。幸得国家资本的入场,为中芯国际站台,才得以延续。


这场官司一直持续到2009年,结果以中芯国际赔偿台积电2亿美元,授出约10%的股份而告终。至此台积电成为第三大股东。此时,61岁的张汝京再度被迫离开自己亲手创立的公司,出走中芯国际。


至此,这场长达6年的专利战终于结束了。


2010年,在国家资本的帮助下,元气大伤的中芯国际开始重振士气。此后,中芯国际历经了一次次的重大变革,不断重生。


2015年,中芯国际实现了28nm量产,而此时已经比台积电落后了四年。这一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以下简称“大基金”)入股,成为第二大股东,中芯国际才在次年得以加速生产,同时招揽大量技术人才向14nm冲刺。


2019年6月13日科创板正式开板,我国科技创新企业与资本市场进一步深度融合,大量科技企业开始筹谋抢滩上市科创板,中芯国际就是这股大浪潮中的一员。科创板正式开板的第二天,中芯国际正式从纽交所退市。


此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内外环境不断变化,中芯国际下一步的走向,成为了影响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0年6月1日,中芯国际递交给科创板的一份二次上市招股书,直接将半导体资本市场炸开了花,无数产业投资者和媒体都将审视的目光重新聚焦在中芯国际,一时间成为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


从6月1日递交申请书,3日后进行首轮IPO问询,15天后通过上市委会议,3天后提交注册,7天后注册生效。中芯国际的科创板上市历程,仅耗费了29天,就创下我国A股市场十年以来的最快上市速度。


如今的中芯国际,已然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半导体代工帝国,成为中国半导体代工业第一股。


过会速度为何如此之快



我们简单的梳理一下中芯国际申请的时间节点:5月5日,中芯国际宣布将在科创板IPO;5月6日,中芯国际启动上市辅导,并于上海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登记;5月7日,公司与海通证券、中金公司签署科创板上市辅导协议;6月1日,上交所正式受理中芯国际科创板上市申请;6月4日,上交所披露对中芯国际进行首轮问询;6月7日,中芯国际对问询函作出长达207页回复;6月19日,上交所上市委审议同意中芯国际发行上市。


从提出构想到落地,中芯国际回A之路用时仅有一个半月,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中芯国际的审核速度较快,或有其独特的原因。


中芯国际是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大陆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配套服务最完善、跨国经营的专业晶圆代工企业。之于中国半导体产业、乃至科技圈,其意义极其重大。


过会如此成功,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要归功于14nm的量产。我们从中芯国际招股书中可以看到,2019 年第四季度其第一代14nm的FinFET技术实现量产,并开始贡献收入,四季度14nm收入占比1%。同时,第二代FinFET研发稳步推进,客户导入进展顺利。


14nm产能进展快于预期,体现出了其较高的产能和良率控制能力。2020年有望实现第一代FinFET稳健上量、第二代FinFET持续客户导入,扩大目标市场,催化公司业绩增长。


根据TrendForce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二季度的全球晶圆代工市场,台积电市场份额达到51.5%,稳居全球第一;三星以18.8%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格芯GlobalFoundries)以7.4%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三,联电(UMC)以7.3%的市场位居第四,中芯国际则以4.8%的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五,在国际市场排名第五也是个不错的成绩了。

在营收利润方面,公开资料显示台积电2019年实现营收357亿美元,净利润115亿美元,而中芯国际实现了营收31.2亿美元,净利润为2.35亿美元,虽然只有台积电的十分之一,但是追赶的步伐一步也没停歇。


中芯国际能如此顺利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资本的入场。2008年,大唐电信入股中芯国际,就其于危难之中。此后,国家大基金一期、二期,以及上海集成电路基金一期、二期,相继重金力挺中芯国际,使得其得以快速发展。其浓厚的科创成色和战略地位,使得中芯国际的审核流程得以加速,以至于成为现今的半导体第一股。


先进制程突破,加深客户合作,推进国产替代



中芯国际表述,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拟约40%用于投资于“12 寸芯片 SN1 项目”,约20%用作公司先进及成熟工艺研发项目的储备资金,约40%用作为补充流动资金。据了解,SN1项目是中芯国际的先进工艺产线,包涵14nm及N+1制程的研发及生产。


中芯国际表示,今年其14nm产能有望从3k wpm扩产至15k wpm,根据每千片产能的CAPEX需求在1.5亿美金至2.5亿美金计算,扩12k产能资金需求在18亿至30亿美金。此次科创板融资,为其先进制程技术研发及产线扩产铺平了道路。有望加速技术迭代,逐渐达到世界一流IC制造水平。


中芯国际的重要国内客户包括海思半导体格科微兆易创新紫光展锐中兴微电子华大半导体豪威科技思立微等。由于美国对包华为、海康等中国科技企业的限制,中芯国际有望获得部分订单转移,开发更多国内的客户。


众所周知,14nm为先进工艺拐点,自量产以来,帮助很多客户实现了各自的需求,也成为了芯片国产替代的中坚力量。


美国、英国等国家禁用中国设备,进一步推动国产化半导体趋势,国产替代一下子成为整个产业的追求。而作为中国最大、制程最先进的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必将遇到巨大的机遇,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看完有什么感想?

请留言参与讨论!

转自:IC咖啡
如侵权请联系:litho_world@163.com

【欢迎留言,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