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蔻享学术 ,作者舒菁
传播科学、共享科学、服务科学
作者 | 舒菁、陈一帆、袁强
图1: EHT合作组
事件视界望远镜结集号——镜头像地球那么大的照相机
2019年4月事件视界望远镜合作组在全球多地举行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发布会。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清晰看到了靠近黑洞表面的辐射图像,辐射环内部的阴影则是目前关于黑洞这一理论概念的最直接证据。
这一成果依靠的是事件视界望远镜无与伦比的高分辨率。我们知道,望远镜口径越大,成像清晰度越高。比如你的小双筒望远镜可能只能看到月球上的坑坑洼洼的环形山,而哈勃望远镜如果去看月球的话可以看到足球场那么大的物体。然而制造大望远镜技术上还是非常有挑战。现在国际上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口径在10米左右,射电望远镜最大的则是位于我国贵州的500米“天眼”望远镜。无线电天文学家发展了一种干涉成像技术,通过多台望远镜组合成干涉阵列,望远镜的间距等效成为单一望远镜的口径,可以大大地提高成像分辨率。著名的甚长基线干涉仪其望远镜间距可以达到几千公里,用它去看月球的话将可以看到宇航员的身影。大家可能会想,那就把望远镜往全世界各地一放,从北极到南极,从东半球到西半球,那不就相当于口径跟地球一样大的望远镜吗?“事件视界望远镜”正是这样一个宏大的计划!它竟然还成功了!
图2:EHT拍摄的M87*黑洞
彭罗斯的超辐射
著名的霍金辐射预言了黑洞的视界面具有温度,不断地向外进行黑体辐射。然而,由于其温度反比于黑洞质量,对于超大质量黑洞,霍金辐射很弱,几乎没有观测效应。
1971年,著名的广义相对论专家罗杰彭罗斯爵士提出了超辐射的概念——旋转的黑洞周围会有轻粒子不断地被产生。对于自旋为整数的粒子,会形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附着在黑洞四周组成宏观的超流体量子态。这些粒子从黑洞的自转中提取能量,源源不断地被产生,使这片云越来越致密。由于超流体的量子相干性,轻粒子云还会形成类似氢原子那样的量子化轨道能级。这一宏观量子力学现象让旋转黑洞和玻色子云组成的系统如同一个“引力原子”,“原子核”是旋转黑洞,相互作用则是爱因斯坦引力。
图3: 旋转黑洞周围由超辐射形成的玻色子云,如同一个引力原子。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还缺了什么?
让我们将视线转到基本物理领域的另一方面,和描述天体物理宇宙学的广义相对论共同组成我们这个世界最精确基本规律的粒子物理。通过近半个世纪高能物理的发展,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一次又一次被实验验证,取得了巨大成功。在2012年希格斯玻色子被发现后更是达到了顶峰。
然而,这一看似完美的大厦却仍有几根支柱摇摇欲晃。其中之一就是著名的强CP问题,即基本作用力之一的强相互作用QCD中没有理由在电荷C宇称和空间P宇称同时变换下保持不变,但是中子电偶极矩的测量却显示CP破缺的相角作为一个常数极小无比。此类拥有不自然的极小参数在粒子物理中被称为精细调节问题,一直被当作探索新物理的依据之一。解决强CP问题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就是引入被称为轴子的玻色粒子,在1977年由Peccei和Quinn提出,通过轴子和胶子的耦合将CP破缺相角自然地拖拽到零。此外,轴子也是暗物质的最热门候选者之一,且在一些量子引力理论比如弦论中被广泛地预言存在。不同于对撞机对高能粒子的探索,这一类轴子拥有较轻的质量以及极弱的相互作用,因而更适合在一些小型实验中通过精细测量来加以探测。
超大质量黑洞作为轴子探测器
图4:左为线偏光的偏振盘,右为轴子场的势能,后者在势井里的运动使得前者也随时间震荡。(Tomohiro Fujita)
原文链接: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4.061102
来源:蔻享学术
编辑:Dannis
近期热门文章Top10
2. 吃完就扔的「薯片筒」,被中国医生拿来发了篇医学顶刊论文
5. 不需要充电就能用几十年的电池竟源自 200 年前的一个发现?
8. Nature:光解水催化剂效率接近 100%!马斯克移民火星的能源和氧气这下有了
10. 为什么超市卖的鸡蛋上没有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