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我来到了一位年轻导师的办公室,说明来意,老师说:“我是第一年带学生,没什么经验,你看能不能找到其他有经验的老师,找不到了再来找我。”我心里想,这老师好实在啊。我急忙说:“老师,我不找了,就跟您了!”就这样我成了导师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
我们当时差不多一两周就开一次小型研讨会。导师不仅在学术上帮助我进步,这方面没必要多说,后来我用成绩证明了导师和我的努力结果,而且在做人和生活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影响。
2005年教师节,按照惯例,学生都会给导师送点小礼物。当时,同师门只有两个学生,我俩商量一下,给导师买了一套玻璃茶具,在家乐福买的,178元。那天下着朦朦细雨,我打电话把导师约到楼下,说给他准备了礼物。对了,还有一张贺卡,上面有我俩的祝福语和签名。当我把茶具拿给导师时,他说什么都不收,问我能不能退之类的,我俩坚持送给老师。老师说:“贺卡我收下,茶具就算了,以后千万不要再买了!”我说真的退不了了,导师就收下了。我们想不到的是,导师拿出200元钱给我,我说什么都不要,导师追了我很远,把我衣兜都塞破了,我只好收下了。从此,我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
2006年,我打算考博,我要考的是全国排名第一的专业,远在西安。我把想法告诉了导师,导师说:“这是好事,我绝对支持!我在那面没有认识的人,也帮不到你,我能帮你的就是把你来去西安的火车费出了。”当时,从沈阳到西安绿皮车硬座一趟是260元,虽然不是大数额,但对于当然的我,是一笔巨款。学校一个月才给硕士发180元,加上自己在外面上课挣的钱勉强够花的,真的拿不出来回路费。虽然在外面上课挣钱也快,可是我想把时间用来学知识。我报名一次、考试一次,两次去西安的路费,都是导师给我出的。带给我的温暖,不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
我欣慰的是,我没有辜负我的导师,2007年4月7日参加博士入学考试的有两个考场,近百人,我取得了综合成绩第一名的好成绩。我考全国排名第一的专业,考了第一名,这里面包含着导师给予我的温暖和力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现在我也带了自己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第一个学期全是课,我也就没安排研讨,让学生安心上课吧。我也没有经验,我的想法就是:第一,尽可能帮助学生;第二,不能降低标准。
时光荏苒,现在他已经研三,马上要毕业了,秋季开始就一直忙于找工作。
11月我恰好休假来该校访问,继续辅导他做一些研究。他也一边做研究,一边找工作。他找工作的事情我了解不多,无非就是参加各大公司招聘会,笔试,面试,谈offer这些套路。
有一次,我连续两天没看见他去实验室做研究。就给他打电话,问他在干嘛。
他说,他接受了A公司(国内很大的一家IT公司)的offer,跟HR签了合同,月薪12K。但签了以后,他打听到有同学签了14K。他就想找HR争取一下,看看能不能修改合同,改为14K。所以这两天就呆在HR所在的宾馆,看看有没有机会跟HR聊聊,提高下薪资。
我问,那有跟HR聊吗?
他说,见了几次,HR不肯提高,一两句话就把他打发了。
我说,那你告诉我酒店地址,我打车过去,我帮你跟HR谈吧。
他犹豫了一下,说,不用了,估计也帮不上啥。很难改合同,好话都已经说尽了。
我考虑了一下,说,我还是过去吧,我帮你争取一下,最差也不会把你的工资谈到12K以下,最多就是保持12K,如果能涨就更好了。
然后我大晚上打车去了宾馆。见到了HR,自我介绍了一下是学生的导师。HR说,他特别忙,很多学生在等着要跟他谈话,他只能跟我谈一小会儿。我说好。下面开始了我们的谈话。
我先介绍了一下我人脸识别很牛逼经验很丰富,然后说带着学生把人脸识别系统地研究过,从传统方法到深度学习方法。介绍了一下学生做过哪些人脸识别的实践,在一些公开库上取得了很牛逼的性能。
介绍完后开始了下面的谈话。
我:所以,Y哥,我可以很负责的说,你其实是花了一个硕士的钱,雇了一个具备博士水平的学生。你们部门又是做视频图像处理的,正需要深度学习,而现在市面上会深度学习的学生是很紧缺的。所以我来找你谈的目的很明确,能不能给学生薪资提到14K,这是一个很公允的要求。
我:Y哥,如果入职后调整,我就没有必要大晚上跑过来跟你争取了。咱们能不能今天晚上就敲定,给学生一个定心丸。
HR:胡老师,我不能改啊。跟他同一薪资水平的人有很多,给他改了,别人怎么办。
我:Y哥,我确定,他跟其他人水平是不同的。他是一个受过系统的训练,对图像和视频非常懂,而且对深度学习很熟练的。我觉得,对待优秀的学生,咱们就应该特例特办,给予高的报酬。对于一个优秀的有经验的HR,就像你这样的,应该有这个魄力给优秀的人高的报酬,这样他受到了合理的激励,会拼命干活回报公司。
HR笑了,说:胡老师,我相信你。在我们公司,只要干得好,公司肯定不会亏待员工。现在去争取2K这种小钱,没有意义。
我:Y哥,2K对于你来讲,太小的钱了。但对于学生来说,2K意味着很多。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在大学食堂吃过饭,这些学生一顿饭才花8块钱。有些学生为了省1,2块钱,盘子里都是米饭,都看不见菜。2K块钱,不是小钱,是他们2个月的生活费。对于你们来说,为什么不花这2K块钱,买来这个学生的感激涕零,为公司全力付出。就像做饭一样,已经做了8分熟,为什么不加把火,做成10分熟。少2K块钱,他心不甘,又去看这个公司那个公司,心在摇摆。咱们能不能多花2K块钱,让他彻底心安,一心一意等待入职。
HR:好了,胡老师,啥也别说了,把合同给我,我改成14K
导师是同济大学博士毕业,教授,70后,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靠科研上来,在学院和学校都有一席之地,有行政职位,并不像上面一些回答里的导师很年轻,但也处于事业巅峰期。
导师最让我敬佩的是他对科研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即使行政事务繁忙,导师依然坚持每两天来一次工作室,他对自己所带研究生的科研课题和研究进展把握精准,细节非常清楚,这是很多导师做不到的地方。虽然他来工作室的时候经常是晚上九点半,但这很督促我们学习~~(导师的硕士研究生一般一年招两三个,所以工作室八台工位基本维持满负荷运载状态,师弟师妹们都拼命摆pose,我们工作室很少有晚上十点前下班的)
首先,前所未有的受重视感。
第一次见导师,导师就问我将来有什么打算,其实导师是希望我将来能留校与他并肩作战。我说我也非常想留校,于是导师基本将我三年博士期间的研究计划包括论文章节、将要发表的文章数目和内容、可能会去参加的学术会议、在团队中的作用都设定好了~~所以,第一个博士研究生就是如此的受重视,强烈的存在感有时也是一种优越感。
其次,压力山大。
第一个学生如此受重视,但为了达到老师预期的目标,不辜负老师、家人的期望,我深感压力之大,因为我硕士是做材料实验的,现在搞理论研究,做灾害作用的概率建模,硕博的课题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方向,而且我第一次离开家将近2000公里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作为外来户,地理和环境上的差异让我初期有着诸多的不适应。于是我按照老师安排,博士录取名单一出来我就来到工作室上班了,学校正常是2016年9月份开学,我提前4个多月,2016年4月份就过来学习了,相当于刚考完博士,经过紧张的复习之后没有放松的时间便又开始新一轮的奋战。然而事实证明,效果很显著,经过几个月的熟悉课题,9月份一开学我已经基本进入状态,可以较快速较独立地完成科研任务了。
再次,成果喜人。
说起来我很幸运,一是导师的科研水准高,能够较快较容易出成果,二是我来的时候正赶上导师已有几个科研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于是我很快进入了与团队一起合作计算出结果就可以发文章的状态。于是累计目前为止(博一上学期期末),我已有一篇中文被EI源刊录取,一篇在投英文SCI,两篇已经写好了的待投中文EI源刊和SCI英文源刊各一篇。这些成果已经达到本校毕业要求,但是距离导师对我的毕业要求还任重道远~
最后,辛苦并快乐着。
和老师交流的机会比较多,我能够感受到老师也把我当朋友,因此见过他的孩子和家人,自己感觉好像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多了一位亲人。老师总是鼓励我、开导我、帮助我,用他亲身的读博经历传授给我一些经验,而且他一有机会就帮我引荐他的同济大学的师兄弟圈子,让我在学术上开阔了很多视野。去年8月,还没开学的时候就替他参加了一次学术会议,全英文报告,而且效果还不错,充分可见老师对我的信任和提拔。老师有时候一些工作上或学术上的任务会非常信任的交给我,比如他组织的学院学术报告会都会让我写新闻稿,他领导的一些大型活动我也基本都作为他的得力助手参与进去,等等。我平时没有节假日和周末,寒暑假也要比其他师弟师妹们假期短,好在现在我已经适应了团队的科研节奏,虽然时间紧,任务重,工作辛苦,但我把它当做一种生活方式,我逐渐在这种生活方式中学会了思考、交流,学会了如何享受其中的乐趣。
2.作为导师
学生高兴的是:
学生会面对的失望:
学生会面对的困境:
首先,作导师的第一个博士生,说明导师的年龄相对不大,事业处于稳定上升阶段,有较高的学术积极性和活力,有较多的科研项目可以参与,对我的学术规范和码字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如同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家里的第一个孩子,都是带着百分之百的热忱认真对待的,我的导师对我亦是如此。不夸张的说,读博这件事我导师比我更紧张。入学前的会面,他已经制定好了阶段性计划,每个星期都要用“博士毕业难”和“博士就业难”的论调语重心长的敲打我一番,制造紧张气氛。如果不是我导师的督促和要求,拖延症晚期的我不知道要延毕几年。
再次,导师的精力和时间能更为集中的投放到我身上。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同门硕士师妹都是要主动邮件和电话联系导师,而我都是被导师各种夺命call。这一点可归因于,相比较而言,硕士论文和毕业难度相对较低,而且师妹们也聪明伶俐。而我天性愚钝,博士毕业和就业都是老大难,父母对自家的傻孩子比较担心。
不好的方面在于,第一,经验不足,没有较为成熟的可以一以贯之的模式。第二,师门小,每次看到同学po的庞大师门聚会的照片,再看看我们一个四人小桌的聚会,就会悲从心起。相应地,师门可以带来的资源也少,因为我就是“门”,而我这个“门”还没毕业,恩恩,我要好好打江山。不过这也很好,因为我导是个非常简单的人,一门心思扑学术。我也是个很简单的人,不会搞人际关系,如果真的是同门师兄弟姐妹众多,我估计也会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