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建美国第一个汉学系的华人佣工,身份终于揭开

知社 知社学术圈 今天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在中美冲突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有人再度将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的文明冲突论搬上台面,认为中美的割裂是由儒家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两种不同文化导向的对立所导致的。


然而在1901年,正是来自这对立文化导向的两个人,缔结起了深厚的友谊,并在历史的巨轮下碰撞出了星星火花,最终使美国第一个汉学系得以诞生。这就是华佣丁龙(Dean Lung)捐钱助设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的传奇故事。这项开中美文化交流先声的义举一直深深地吸引着许多人,而拂衣而去的丁龙,其确切身份却成为了一个谜团。光阴轮转,苍狗白衣,令人唏嘘的是,当学者们终于确定了丁龙其人并找到了他的后裔时,中美关系刚刚走向历史的另一个十字路口。




传奇:华佣捐建哥大汉学系




哥伦比亚大学的东亚系创立于1902年,这是全美第一所汉学系,在美国的汉学研究领域享有极高声誉。最初设立的讲座被命名为丁龙讲座(Dean Lung Professorship of Chinese),而丁龙讲座教授至今认识该系声誉最隆的教席。华人学者王海龙在其著作《哥大与现代中国》中,专门梳理了哥大与现代中国的关系,考证中国现代史上许多名人,如胡适、梁实秋、徐志摩、马寅初、陶行知、蒋梦麟、金岳霖、冯友兰、闻一多、潘光旦、吴文藻、宋子文、张奚若、孙科、顾维钧、蒋廷黻、陈公博等,都曾在哥大接受教育。而哥大的东亚系无疑也在中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

哥大展示的丁龙肖像

吸引人们注意的是,这位冠名讲座的“丁龙”,却既非权贵亦非豪富,而仅仅是当年侨渡美国寻找生计的一名佣工。19世纪下半叶,或为天灾匪患、或为淘金浪潮吸引,中国东南沿海的许多青壮都散尽家财,孤注一掷地远渡重洋前往北美。丁龙即是其中一名,根据丁龙在美国填报的入境记录可知,丁龙与1857年出生,进入美国时年仅18岁。

然而,这些华侨佣工在当时的美国极受歧视,生活异常艰难,但勤快隐忍、吃苦耐劳的华人自有其坚持下去的方法。丁龙后来成为了雇主贺拉斯·W·卡本蒂埃(Horace Walpole Carpentier)手下的佣工。卡本蒂埃曾任奥克兰首任市长,在当时是一位财力雄厚的权势人物。丁龙的品格与能力得到了卡本蒂埃的赏识,两人逐渐缔结下深厚友谊。

卡本蒂埃毫不吝惜对这位华佣朋友的赞扬,他在信件中写到:“他是一个异教徒,正像苏格拉底、留克利希阿斯、艾皮克蒂塔也都是异教徒一样……这是一个罕有的表里一致、中庸有度、虑事周全、勇敢且仁慈的人,谨慎小心,克勤克俭。在天性和后天教育上,他是孔夫子的信徒;在行为上,他像一个清教徒;在信仰上,他是一个佛教徒;但在性格上,他则像一个基督徒。”

1901年,丁龙作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将自己的积蓄一万二千美元拿出来,希望在哥伦比亚大学设立一个汉学系。一万二千美元在当时已经算是一笔巨款,对于节俭的丁龙来说,更几乎已称得上是倾尽所有。但是,这对于建立一个汉学系,似乎还远远不够。此外,地位低微的丁龙也缺乏捐款给哥大的渠道。

其雇主卡本蒂埃获知丁龙的愿望后,深感敬佩,决意帮助他实现愿望。卡本蒂埃本来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后又任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和女校的校董。正因如此,卡本蒂埃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多次与校方交涉斡旋,并坚持要求哥大以丁龙的名字命名该汉学讲座。在卡本蒂埃的不懈努力下,哥大最终同意了这一要求,丁龙讲座由此成立。卡本蒂埃本人也多次追加捐款,金额前后竟高达数十万美金。丁龙的义举被当时的清政府知道后,清政府特别向哥大捐赠了数千册图书以便中文教学使用,这部分图书奠定了东亚图书馆馆藏的基础。

贺拉斯·W·卡本蒂埃

丁龙与卡本蒂埃的传奇事迹牵动着华人的心弦。1961年3月27日,钱穆在香港新亚书院做了关于丁龙讲座的演讲,其讲稿后来被收录成文。该文如此叙述丁龙讲座的由来:

“百年前广东有一华侨,名丁龙,居纽约。林肯总统时代,一将军退役后一人独居。雇一男仆,治理家务。但此将军性好漫骂,仆人辄不终约而去。丁龙亦曾为其家仆,亦以遭骂辞去。后此将军家遭火灾,独居极狼狈。丁龙闻之,去其家,愿复充仆役,谓其家乡有古圣人孔子,曾教人以恕道,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今将军遭火灾,独居,余曾为将军仆,闻讯不忍,愿请复役。


此将军大叹赏,谓不知君乃读书人,能读古圣人书。丁龙言,余不识字,非读书人,孔子训乃由父亲告之。将军谓,汝父是一读书人,亦大佳。丁龙又谓,余父亦不识字,非一读书人。祖父曾祖父皆然。乃由上代家训,世世相传,知有此。此将军大加欣赏,再不加骂,同居相处如朋友。积有年,丁龙病,告将军,余在将军家,食住无虑,将军所赐工资,积之有年。今将死,在此无熟友,家乡无妻室,愿以此款奉还将军,以志积年相敬之私。


丁龙卒。此将军乃将丁龙积款倍加其额,成一巨款,捐赠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一讲座,名之曰“丁龙讲座”。以专门研究中国文化为宗旨。至今此讲座尚在。但余居北平教读北大、清华、燕京三大学,教授多数以上全自美国留学归来,亦有自哥伦比亚毕业来者,但迄未闻人告余丁龙事。及余亲去美国,始获闻之。


丁龙提交给哥大的捐赠信,落款下方写着“一个中国人”




钩沉:百年“丁龙”身份之谜




由于类似于钱穆先生等人的传播,丁龙的事迹更是广为流传。这些传播的事迹或有不准确之处,因为人们对丁龙的了解其实颇为有限。丁龙最后去向何处,后人几何,人们都无从得知。甚而,连丁龙这个名字都有可能仅是一个音译,其确切汉名是什么,谁也无法下定论。

旧金山州立大学谭雅伦教授表示,“早年非英语国家的新移民入境时,美国移民局登记姓名的记录常常出错,有的以姓当名,有的以名为姓。这种情况反映出早期华人移民的一个令人深思反省的文化差异现象:这里既有美国移民官员对非英文语系国家的文化没有认识,对这类新移民的入境身份处理粗鲁,糊涂,也有华人移民不了解移民程序,对移民过程中自己的姓名混乱也不知道或不关心。更有可能是当年这些华裔新移民也有语言障碍,怕麻烦而将错就错。”如果丁龙确非真名,那么这位华佣到底又是谁呢?

直到2020年4月,这一遗憾终于迎来了奇迹般的转机。在华人学者陈家基等人的努力下,找出了丁龙的真实身份——广东省台山市白沙镇千秋里村人马万昌。随后,通过对其后人的联系以及几项关键的信件证据,人们再次确认了这一发现。长达百年的丁龙身份谜团终于被解开。

陈晓平等学者的研究发现,美国《中西日报》曾将丁龙(Dean Lung)的名字写作“进隆”。这给了陈家基灵感,他据此推测,丁可能并非姓。另一方面,他注意到,和Dean Lung同时代在卡朋蒂埃家做事的另外一名华人Mah Jim是新宁(广东省台山的旧称)人,于是对这位Mah Jim展开研究。

后来,在中山大学“Dean Lung研究组”负责人武洹宇的启发下,陈家基突然想到:Dean Lung有没有可能其实与Mah Jim是同乡,其真实姓氏为马?顺着这一思路,在台山侨联帮助下,陈家基开始调查台山马姓,排查是否有人叫马进隆。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多方协助,一干调查人员最终与马万昌后人取得了联系,据其反馈,在千秋里的归国华侨马万昌的后人提供了一封家书,信中提到祖上马万昌在美国的名字是马进隆,英文正是Mar Dean Lung。

马万昌之子马维硕写给其在华子女的家书

随后,马万昌后人又提供了两封信件和一个信封,成为了正是马万昌正是丁龙的决定性证据。其中两封寄给马万昌的信件,其信件落款均是“H.W.C.”,这正是丁龙雇主卡本蒂埃的姓名缩写。

落款为H.W.C.的信件

而另一个信封上的内容则是由中英文写成。其英文是Dean Lung, Bark Sha Post Office, Sun Ning, Canton, Ch(ina),中文是“广东新宁白沙旺(此字残缺)记信馆交千秋里村进隆万昌收”。且信封上的邮戳显示,如此,所有线索便全部串联起来,证实了丁龙身份。

马万昌后人提供的信封

人们后续对马万昌后人提供的证据与丁龙写给哥大的捐赠信进行了自己比对,发现笔迹也是基本吻合的。

笔迹对比





马万昌并非知识分子,但是却散尽积蓄促成了美国第一扇研究中国的学术之窗。他在给哥大的捐赠信中简短地写道,“谨此奉上12000美元现金支票作为对贵校中国学研究基金的捐款”,然后便悄然隐去。马万昌和卡本蒂埃的书写的传奇事迹,也成为了中美文化交流史上别具一格的一笔。学者陈家基这样谈论自己的努力:“我们有责任去发掘真相,让国人认识到,中美之间既有美国用‘庚子赔款’建立的清华大学,也有在Dean Lung这样的普通华人用毕生积蓄的血汗钱的基础上建立的哥大‘丁龙讲座’。”

点击下方知社人才广场,查看最新学术招聘

交易担保 知社助手 知社人才广场

扩展阅读

 

中国人的百年Nature路:第一个发Nature的中国学者究竟是谁?

华人女科学家再获殊荣 曾是斯坦福首个华人女院长

有钱任性! 中美最富有大学之比较

那些荣获“天才奖”的华人大家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