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 IBM 的故事 | 宝藏老板 Eric 鱼栋和他 16年的 IBM 职涯探险记

关注并星标「IBM中国」


Eric 鱼栋,现任 Program Director, Spectrum Computing Development and Support.

04年

研究生刚毕业的他,以纯蓝的身份加入 IBM 中国实验室,从事 Websphere 系列软件产品的开发工作。

08年

主动跳转职业发展道路的他,选择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 Lab services team 的一员,走在了不是在客户现场,就是在去客户现场的路上。

10年

不给自己设限的他,不仅完成从 Web 端到 Data 端的技术路线切换,也从工程师成长为研发经理。随着公司在大数据分析领域的买买买,他带领着不同企业文化背景的团队,融入 IBM 大家庭。

15年

一直在追随着技术发展脚步的他,选择进入云计算的世界。Openstack, Kubernetes, Istio, Kubeflow… 无论在客户端,还是开源社区,他带领着团队在这些炙手可热的技术领域,打下了一片天地。


这就是 Eric 鱼栋,一位在 IBM 16年转换 3次职业技术道路的“资深职涯探险家”,也是一位在大数据云计算领域,带出 STSM 和诸多网红技术大牛的“宝藏老板”。
 
让我们把镜头转向他,去听听他的故事。


从研发到服务:
那些你拥抱的变化都会化成增量的成长。
     







         


那年的 Eric 还是小鱼同学,刚从西安毕业,带着满怀的热情来到了北京,加入了 IBM 中国实验室。和大多数实验室小伙伴们一样,做了一段时间研发后,就特别想和客户有更直接的沟通,了解产品在客户环境中的真实应用场景。这促成了 Eric 在公司内部的第一次主动转岗——加入实验室服务(Lab Services)部门。


虽然还是熟悉的产品,但从研发端走向服务端,每天的工作内容转为对外沟通,工作时间和地点,也变成随叫随到、第一时间奔赴客户现场,这背后的挑战是极大的。


还记得那年,某制造业客户的采购系统升级后,内存资源利用率异常增高,导致宕机。当时客户的采购系统,运行在 IBM软件上,操作系统是友商的。在客户配合友商操作系统打补丁时,没有提前沟通,系统宕机后,紧急联系的 IBM。过两天就是客户的采购周期,客户领导很着急,责令当天就要解决问题。

那年冬天的凌晨,Eric 第一时间赶到客户现场。在客户现场奋战了两天两夜,直到客户系统回退成功,并正常工作。当把认真制作的分析报告和未来升级建议提交给客户后,客户领导一句“还是 IBM 值得信赖”,让 Eric 激动得不行。

这样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成为了 Eric 在 Lab services 的日常。虽然在这之后的 Eric 又重回了研发的世界,但这段时间的积累却并不是走过的弯路,而是回馈给他日后职涯宝贵的增量成长。

Eric分享说:“我深刻理解了 IBM 客户为先的企业精神,也更加明白了产品质量对客户和公司的重要性。一个研发阶段疏漏的小 bug 可能给客户生产和公司商务带来重大影响,这也促使了我转回到研发团队后一直强调产品质量的重要性,采取敏捷多样的方法保证产品高质量发布。”


从 Web 走向 Data: 
“人生就像巧克力,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颗会是什么味道。”但我还是选择打开。
     







         


当公司大力投资大数据分析领域的时候,Eric 选择了加入 Business Analytics 产品研发团队,参与了 Cognos, SPSS, Algorithmics 等相关产品中国研发团队的新建和整合。

说起转换职业道路的原因,Eric 坦言,初衷是单纯的想丰富自己的技术路线,但时常会让他有意外收获。Eric 团队负责的这些产品,在收购前,来自各专业领域的领先企业,有着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以及产品开发流程。让 Eric 惊喜的是,通过参与这些产品的 Blue wash,给了他“足不出 IBM”,就了解和体验众多不同企业文化的机会,对他之后成为一位多元化团队的 leader 颇有助益。

西安实验室在 Eric 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从成立之初只有单一收购产品的研发,到现在也为公司的 Watson AI  和 Cloud Paks 产品,承担重要的研发工作。这一切离不开西安研发团队的不懈努力,更离不开Eric这些年对团队多元化发展的辛勤耕耘。Eric 向我们感慨:“IBM 让他最着迷的地方,就是多元包容的文化背景和合作机会。”

事实证明,Eric 不断打开新巧克力的选择并不坏,这次选择进入 data 的世界,收获了多元文化下的成长,它的味道是惊喜和甜蜜的。

大数据云计算
不断自我成长,更要团队成功。
     







         

Eric 在 Business Analytics 工作那段时间,正是以 Openstack, CloudFoundry 为代表的云计算技术快速发展的阶段。对新技术永远的追随,促成了 Eric 第三次转岗——加入 Spectrum Computing 的云计算团队。

此时的 Eric,已经游刃有余地掌握着自己的职业赛道,在变道之余,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培养技术骨干,打造一支过硬的中国研发团队。带领团队走出实验室,紧密结合客户需求开发出好产品。

当时容器技术在国内刚刚兴起,还没有成熟的容器平台管理方案。而 Eric 的团队技术方向也正从 Openstack 转向 Container。Eric 说:“很清楚的记得当时实验室的 director 要求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待在实验室里想所谓的 Advanced Enterprise Feature,还建议我们针对电信客户愿意尝试新技术的特点,到我们 Systems 的电信客户里做试点。”深感认同的 Eric 带领着团队进行着摸索。

在某个省级电信运营商客户现场,团队的技术骨干们加班加点工作了一个多月,不仅顺利完成了客户的测试要求,同时也完善了容器管理平台解决方案,为日后该方案赢得国内某大行的 PAAS 升级项目以及成为公司的私有云旗舰产品 IBM Cloud Private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和客户积极互动, Eric 也重视培养团队技术力量,发展在开源社区的影响力。团队涌现出了多位在 Kubernetes, Istio, Kubeflow 等开源社区,有重要影响力的“网红”技术大牛,他们现在分别在 Cloud Paks 和 Redhat ACM 团队,承担重要的研发工作。

说到这些,Eric 比说自己的故事更加自豪。他说“整个团队的成功才是我真正的成功。”



感谢 Eric 为我们分享他在 IBM 16年的职涯探险记,也希望读到了这里的你,能拥有一段属于自己精彩纷呈的职涯旅程!



-- END --

往期回顾

→ 全企业智能自动化,你的工作方式 out 了吗?

→ 攻克帕金森新突破!IBM AI 再出新招

交易担保 IBM前沿洞察 洞悉商业智慧 巧解企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