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Referline ,作者Referline
你的生活参考线
最近一则三星显示与LGDisplay将停止给华为供应AMOLED的消息引爆产业圈,OLEDindustry留言区国内各大面板厂留言供应。这里,小编澄清下,三星显示与LGD停止供应更多是因为美国对面板用芯片相关技术的限制,被迫停止供应。
三星与LGD肯定不愿意放弃这么大客户,让给国内面板厂。如果只是三星LGD不供应,这对于国内厂家来说是天大的好事,但是如果是显示面板用芯片,那么国内面板厂一样受限。这里对上次文章进行一下澄清希望大家了解真实的情况。
接下来回到今天要谈的主题——三星AMOLED。一直以来三星AMOLED被认为是AMOLED的风向标,也是良率最高,新技术做的最好的AMOLED厂商,这一点从苹果和华为最开始采用就可以看出。但是近年来,中国AMOLED产业发展速度可谓是超快,其实华为的三星份额已经逐年在减少,国内京东方、维信诺陆陆续续进入供应链。今天OLEDindustry也想给国内厂家说两句。
用上三星 AMOLED 面板就有好屏幕了吗?
我想答案大家都知道,是「不一定」;但用的都是三星的 AMOLED 面板,差别在哪呢?又有那些条件限制了一块面板的潜能呢?
衡量一块屏幕实际表现好坏的维度有很多,可以是主观的,也可以是客观的,例如亮度、对比度、色温、色阶、色域覆盖、色准、灰阶偏移等等,这都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客观维度。
包括 AMOLED 在内,对于自发光的 OLED 屏幕来说,最低亮度是几乎接近零,相比起 LCD 面板,有高对比度的天然优势,更适合展示 HDR 高动态范围的内容,而亮度越高,理论上 HDR 的效果越明显。
所以说,亮度对于 OLED 屏幕来说很重要,除了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HDR 效果的呈现,越高亮度的屏幕,在光线强烈的室外越容易看清楚,从个人经验上看,实际亮度超过 650nits,基本就能做到室外观看无压力。
对于 OLED 来说,亮度峰值理论上并不是限定的,只要输入的能量足够高,亮度就能依照厂商的喜好往上调,可现实是过高的能量会影响发光材料寿命,甚至会直接损坏屏幕,而厂商需要做的是平衡亮度和寿命;从日常使用层面看,一块屏幕实际的激活亮度超过 700nits 算不错了。
前面提到的对比度,其实就是面板最亮亮度和最暗亮度的比值,它只反映最高和最低两个极值的关系,忽略了各级亮度之间的梯度变化,而「灰阶」这一概念就是反映两个极值变化的层次级别,如果当中的层级越多,画面就越细腻。
▲ 上半图为低灰阶示意,下半图为高灰阶示意
除了层级数量以外,实际灰阶跟标准灰阶之间的偏移程度,也就是「灰阶偏移」也能反映一块屏幕的素质,理论上数值越小,表现越准确 —— 而它同样也是受手机品牌所左右的,一些厂商为了提升暗部细节的表现,会特地将暗处拉亮;还有些厂商为了改善偏黄观感,会特地拉高色温,这些操作都会增大灰阶偏移程度 —— 所以说,「灰阶偏移」能反映一块屏幕的素质表现,但不能单纯地直接断定一块屏幕的好坏。
「色温」是一个客观的表现参数,但不同的人对不同的色温可能会有不同的接受程度,它对个人来说又是个主观判定的载体。
色温这个概念就不需要作过多深究了,我们只需要知道色温的单位是 K / 开尔文,数值越低颜色越暖,数值越高颜色越冷就行。一般来说,在 sRGB 和 P3 标准色彩空间下,白光的标准色温为 6500K,不过不少人还会嫌这个值会偏黄,所以不少厂商会将标准调到 7000K 以上。还是那句,不同人对不同色温有不同的接受程度,所以只要不过分偏色,自己看得舒服就行,没有绝对好的色温。
上面提到的 sRGB、P3,还有我们所说的 NTSC、AdobeRGB 等等,都是一种色域标准,可以称为「色彩空间」,而屏幕能显示的色彩范围,我们可以称之为「色域」,如果我们说一块屏幕「色域广」,可以理解为这块屏幕能显示的色彩丰富。
一块面板在出厂前就决定了这块屏幕的显色性能天花板,但最终到终端的表现,还少不了厂商的调教,不少厂商提供了不止一种显示模式,对应着多种不同色彩空间的调教。
厂商们喜欢用「某某色彩空间的百分比覆盖」来作宣传,这里一般是将屏幕的实际色域表现跟标准的色彩空间进行比对,拟合度越高就说明越接近色彩空间的标准,越契合理想的预设显示效果。在以往,不少厂商喜欢用 NTSC 标准的色域覆盖值来作宣传,因为 NTSC 标准只在意覆盖度(也就是覆盖面积),并没有拟合度的意义,只需要将实际色域面积除以 NTSC 的标准面积就能轻易得到 100% 以上的色域,数据上更适合宣传;但近年来,厂商屏幕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有不少厂商更愿意用对应的色彩空间来进行宣传,而不是使用徒有外表的 NTSC 色域来欺骗消费者。
当然啦,一块好的屏幕除了需要做到标准色彩空间的高度契合外,还需要做到精准的颜色显示,也就是「色准」—— 当「色准」越高,「色偏」则越小。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一般用 ΔE 值来反映「色偏」的程度,它具体是反映实际颜色和对应标准设之间的偏移量,这个数值越低,说明偏移量越小,显色就越准。对于一块屏幕的整体色准,我们一般看 ΔE 的平均值;一般来说,平均 ΔE 值在 5 以下,人眼就不易察觉到色偏,而数值在 3 以下,成绩就算不错了,如果数值在 1 以下,毫无疑问,可以说达到了顶级的水平。
色准这一层面的表现,其实也是有厂商调教的成分,甚至可以通过后续的固件更新来进行调整。
当然,除了这些传统的判定维度,近两年兴起的屏幕刷新率、屏幕触控采样率等等,都能作为一块屏幕好坏的评判维度,而决定一款屏幕在这些方面的表现,除了依靠面板本身硬件素质外,厂商对产品理念的解读、对屏幕的调教都决定了一块屏幕最终的呈现效果。
而来到三星(特指三星显示)本身,即使是 Mobile Display,它的产品线也是有不同的,供应商和手机厂商都是「看菜吃饭」的角色,对不同的价格、不同的定位、不同的合作关系,三星能给到的产品肯定是会有差异的,其中最浅显的区别在材质上的不同。
如今三星 OLED 面板有两大系列的材质 —— E 系列、M 系列材质,分别是面向中端和高端市场;而不同系列的材质有新有旧,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低决定了一块面板的素质上限,以及出厂价格。
如今 E 系列材质中,最新的是 E3 材质,市面上一些采用三星 E3 材质 OLED 的中高端机型,一般都不会放过这个宣传机会,在官网上大肆地宣传 E3 材质面板;而一些中低端机型,如果只宣传采用了「三星 AMOLED 面板」,一般用的就是较旧的、成本相对较低的 E2 材质面板 —— E3 相比起 E2 材质,降低了 42% 的有害蓝光、降低了屏幕的功耗,而且增强了自发光材料的寿命,当然啦,前者的价格也相对较高。
在 E3 之上的,还有 S10、Note 10 系列面板都在使用的 M9 材质,以及最新 Note 20 面板采用的 M10 材质,它们都是目前三星显示量产面板中表现最好的 OLED 自发光材质,而 M10 相比起 M9,最大的差别是多了高刷新率。
另外苹果的 iPhone 11 Pro 用的也是三星的 M9 材质 OLED 面板,而在此前,三星显示给苹果提供的是专用的 LT 材质面板。
一块屏幕在呈现画面的背后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屏幕先天的硬件优势固然重要,它决定了一块屏幕显示的素质上限,但厂商需要对多参数进行平衡,对每一处进行细微调教,这才是给面板赋予灵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反映了厂商对「好屏幕」的理解。
最后,我想说目前国产AMOLED都是在拿出货量PK韩系三星,并没有在良率上去做完全对等竞争,大家都知道三星硬生生的把AMOLED带到了今天的局面,我们还是要肯定人家,十几年的摸索,有了今天的成就。我们自家的AMOLED也就这几年,基本前期都是靠量取胜,这个也没啥不可说的。但是手机AMOLED屏幕好坏一定怪面板厂么,其实个人觉得是看手机厂卡品质严不严,想当初华为第一次用国产AMOLED采用的每一片都要检测,这样检测的屏幕到消费者手里一定也不会差。
华星光电独供AMOLED!5299元起!小米10至尊纪念版正式发布
↓↓ 可以畅聊到天亮的行业技术群!你要不要来?↓↓
管理员微信:OLEDindustry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