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和你的梦中情人在一起吗?


去年,我曾短暂从事过类似于安排约会的服务。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启发了我——可能是稳定的伴侣关系让我怀念起单身生活的刺激——但我非常喜欢这个“服务”的简单之处。我的服务没有调查问卷和算法,也没有深思熟虑的匹配。我只是收集在酒吧、球赛和晚宴遇到的单身人士的手机号,然后随机配对。尽管大多数“配对”都没戏,但让我惊讶的是,有不少配对成功地进行了第二、三次约会。更令人惊讶的是,招募单身人士竟是如此简单。无论我去哪儿,似乎总有人对自己的爱情生活非常不满,以至于会去尝试由陌生人安排的一次约会。


这个策略可能没有它听上去那样疯狂。当预测要和谁约会的时候,你的选择可能真的和我的差不多。至少最近发表于《实验社会心理学期刊》(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的一项研究是这么说的。“数据很有说服力地呈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们可能搞不清到底是什么使我们坠入爱河。”论文的第一作者,科隆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吉安·斯帕克斯(Jehan Sparks)说,“不同的检测方法,都得到了一致的结果。”



斯帕克斯和她的团队通过两项实验来探索爱情理想型——也就是我们最想要伴侣拥有的素质——是否会决定我们想要约会的对象。在第一个实验中,一些单身的实验参与者进行了一次与陌生人的单盲约会,并且汇报事情的发展。在第二个实验中,大约600人(有单身也有非单身)提名5个符合自身性取向的熟人或者朋友,并就有多符合理想的恋爱对象给这些人打分(非单身的参与者就给他们目前的伴侣打分)。


在这两个实验中,研究人员都要求参与者列出心目中前三的爱情优先级。爱情优先级指的是他们认为伴侣身上应有的最重要的特点。参与者需要就这些特点来对恋爱候选人打分。每一个实验的参与者都要报告这些特点能不能准确描述候选人。在第一个实验中候选人是约会的对象,在第二个实验中候选人是熟人。参与者要在1(非常不符合)到11(非常符合)的范围中选择。除此之外,他们也会被问到有多同意这样的表述,比如:“____就是我理想的恋爱对象”,“我很看重____”。因为这些关于爱情优先级的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两个实验的参与者列出的这些特点包罗万象,包括从有纹身到对孩子好等。


- Katherine   Lam -


接下来是实验的重点。在两个实验中,除了要用自己想出的理想型标准给可能的恋爱对象打分,实验参与者也需要用别人的标准来打分。也就是说,他们需要用参与实验的另一个参与者提出的三个爱情优先级,对可能的恋爱对象打分(研究人员会确保这些特点不会和他们自己想出的重复)。比如,如果纳迪娅的优先级是“厨艺好”,“忠诚”和“幽默”,米拉提出的则是“聪明”,“外向”,和“身体好”。那么,纳迪娅会就这六个特点来对她的恋爱候选人打分。从理论上来说,如果纳迪娅的候选人只是在米拉提出的三个特点上得分较高,这不会影响纳迪娅的与这个人恋爱的兴趣高低。


但实验结果并非如此。单身的实验参与者的爱情理想型标准,确实可以预测他们说的和谁有兴趣约会。可这些标准并不比实验中其他人提出的标准预测得更好。换句话说,如果纳迪娅会因为自己的标准——“忠诚”“幽默”“厨艺好”——对泰勒产生兴趣的话,她按照米拉的标准——“聪明”“外向”“身体好”——也会对泰勒产生兴趣。只有那些非单身的参与者,对自己的了解稍微清楚一些:相比随机陌生人提出的爱情优先级,他们自己提出的确实能更好地预测恋爱兴趣。但就算在这种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差别也很小。总的来看,比起期待中的结果,爱情“优先级”与恋爱的兴趣没有那么相关。



我们真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吗?实验结果对此提出质疑。在爱情的问题上,很多人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有喜欢的某一类型,并且他们知道那个类型是什么样的。斯帕克的实验表明,这就是个幻觉。“我们是不是就是在描述大家都想要的一些优良品质呢?”她说,“我们可能还不太明白自己的偏好。”


这个结果和之前维瓦诺拉大学心理学和脑科学系教授帕特里克·马基(Patrick Markey)的一项实验一致。他说,“很难预测你最终会和什么样的人共度一生。”马基发现人们会说他们想要和自己相似的伴侣,因为相信同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在一起会让自己快乐。但是他们最终交往的,特别是长期交往的对象,往往在不可预料的地方与他们自己有所不同。


这项和他的前妻,夏洛特·马基(Charlotte Markey)一起进行的实验采用了调查问卷和统计建模的方法来探索性格及爱情吸引力与伴侣关系质量之间的联系。这对实验者给单身的参与者做调查问卷,询问人们所寻找的爱情伴侣的性格特征是什么。他们发现,古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相似性模型能够最准确地描述数据。但是,当他们让有长期的爱情伴侣的人给现在的伴侣就同样的性格特征打分,相似性模型不太适用了。看上去,最快乐的情侣在控制欲,也就是控制事情的倾向上,有所不同。其他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从最好朋友到结婚的夫妇,最佳配对都好像在这个关键的性格特征上有所不同。



可问题是,我们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如果我去问一般的人,在控制欲这个问题上,他们会说喜欢和自己一样的人。”马基说,“但是最后却并不是这样。真正能成的是我们理想的反面。”心理学家尚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这可能和预测生活、伴侣关系在长期会如何发展的难题有关。“特别是在你还年轻的时候,很难知道年纪更大以后,有了贷款,家务,还有孩子的生活会是什么样。”马基说。“和一个人约会可能很开心,但是在一起之后,每天的互动会变成什么样却难以想象。我们不怎么考虑这个。”


生物人类学家海伦·费希尔(Helen Fisher)的研究也支持这个观点。她的研究通过脑成像技术定位了三个使我们产生爱情渴望的独特但互有重合的神经系统:欲望——也就是“性欲”;爱情吸引力——在我们陷入爱河时首先感受到的冲动;依恋——和伴侣积年累月地相处而感受到的舒服,稳定的连结。这之中的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脑模式和激素活动。费希尔认为,每一个系统的发展,都是为了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确保我们这个物种存活。欲望刺激我们去追求很多性伴侣,探索和尝试可能的“配偶”。吸引力鼓励我们变得有选择性,节省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和更明确的人配对。最后,依恋确保伴侣会在一起足够长的时间,养育他们自己的孩子,来满足产生下一代的需求。


这三种不同的驱动力可以解释为何在长期关系中,很多能预测成功的伴侣关系的因素都非常具体。情侣或夫妻吵架的方式就和他们的关系是否能长久有关:在冲突中代入正向情绪会维护关系,而将过去的争吵旧事重提易让关系破裂。是否能平均分配家务,是否有同样的宗教信仰也是影响关系长久的重要因素。通常在伴侣关系中最重要,不是电影《当哈利遇到莎莉》里的那种情愫,”马基说,“而是这些非常世俗的事情。毕竟,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生活的组成部分。”在爱情的初期,我们可能会被“英俊”或者“让人愉快”的梦幻的理想型吸引。但到了一起生活的阶段,一个愿意在买菜时帮你拿袋子,或时不时照顾一下孩子的伴侣可能是更优选择。


- 《当哈利遇到莎莉》-


当然,爱情理想型和现实不符也可能就是时机的问题。人们有时候会想要安定下来。或许你可能足够幸运,能找到一个能满足你爱情理想型的人。但就算你找到了,他们也可能不是单身,或者甚至根本不想和你在一起。人们也可能就是比较迟钝,很难弄清他们在爱情中为何会获得快乐,或者难以表达自己想要何种恋爱对象。


“我认为人们常常错误表达他们真的想要什么。”莫伊·布朗(Moe Brown)说。他是一位执业婚姻和家庭关系治疗师,他的工作是帮助单身和非单身的人处理爱情关系。和斯帕克还有马基一样,他认为很多人都不能很好地统一“自认为在寻找的”和“真正想要的”。有些人的成长充斥着父母持续不断的生气和争吵。他们可能就会说想要一个“和善”的伴侣。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往往是想要一个不会像父母一样大吼大叫的人——一个能在冲突中保持冷静的人。“我经常注意到,人们不会讲清更大的主题,”布朗说,“不会进一步把它拆分来看。”


但对于人们缺乏自我意识这件事,斯帕克至少还是比较乐观的。“当我想到那些我真正喜欢的或是爱上的人时,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些素质和我当时的预期不符。对于那些预期以外的素质,我们比自己能意识到的更加包容。”


- Katherine   Lam -


比起用严格的标准来评判可能的约会对象,她鼓励大家更开放一些——尝试去爱,看看会如何发展。“跟着感觉走,”她说,“这会比依照理论上你认为你想要的更靠谱。”


参考文献


1. Sparks, J., et al. Negligible evidence that people desire partners who uniquely fit their ideal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90 103968 (2020).
2. Markey, P. & Markey, C. Romantic ideals, romantic obtainment, and relationship experiences: The complementarity of interpersonal traits among romantic partner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4 517–533 (2007).
3. Tracey, T., Ryan, J., & Jaschik-Herman, B. Complementarity of interpersonal circumplex trai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7 786–797 (2001).
4. Stanley, S., Markman, H., & Whitton, S. Communication, conflict, and commitment: Insights on the foundations of relationship succes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Family Process 41 659–675 (2004).
5. Ogolsky, B., Monk, J., Rice, T., Theisen, J., & Maniotes, C. Relationship maintenance: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Family & Review 9 275–306 (2017).
6. Guerrero, L., La Valley, A., & Farinelli, L. The experience and expression of anger, guilt, and sadness in marriage: An equity theory explanat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5 699–724 (2008).
7. Karimi, R., Bakhtiyari, M., Arani, A. Protective factors of marital stability in long-term marriage globally: a systematic review. Epidemiology and Health 41 e2019023 (2019).

来源:神经现实

编辑:霜白


近期热门文章Top10

↓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

1. 脸越来越大,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2. 用高等数学清扫马路,这个国际大都市每年省下了两千万人民币

3. 别吓唬小熊猫,不然它就会......站起来!

4. 重磅!科学家发现金星可能存在生命的证据,地球也许并不孤单

5. 当乒乓球被打出超音速后......

6. 硬核科普:什么是拓扑

7. 想要看懂《信条》,演反间时懂先得你

8. 只是在手机里装个输入法App,为什么还要我的位置权限?

9. 你在某音听过500遍的土拨鼠叫,其实都是假的!

10. 这些数学题做不出?不是你的错!

 点此查看以往全部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