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创星于翔:技术转移模式在创新转化的过程中,运营团队必须全职且具备专业能力和经验

图片



作为当代医学发展的动力,医工交叉对于医疗器械创新的引擎作用不言而喻,更是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需要。

基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要求,站在国家“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在国家卫健委、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人民政府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中关村智友天使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新转化中心和北京康卫医创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于2020年12月25日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中关村“医工谷”创新创业高峰论坛闭门沙龙——中关村“医工交叉”技术转移沙龙研讨会,邀请北航机器人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天使研究院院长王田苗,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院长助理曹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新转化中心主任姜雪,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部长姚卫浩,中关村创业大街总经理聂丽霞,北京中科创星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总监于翔等多位行业专家,为从技术转移模式的创新探索、医工交叉需要系统支撑、医工企一个都不能少、理顺利益分配,构建长效合作机制等四个方面共同研讨如何构建医工合作新生态,现场碰撞真知灼见,促进医工融合,交流产业需求。

图片


北京中科创星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总监 于翔


作为中科院体系内最早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之一,中科创星提出和定义了“硬科技”一词。于翔介绍道,自2013年创立之初,中科创星始终致力于高校成果转化,已投资超316家企业,其中包括约30家企业来自医疗赛道。

在技术转移模式的创新探索研讨环节,于翔分享到,真正完整的产品设计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细节,例如未来的售后服务是否好做、供应链是否存在风险等,已经不仅仅是医和工的问题;在创新转化的过程中,运营团队必须全职且具备专业能力和经验。

回顾中科创星的发展历程,于翔说,根据服务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节点推进,公司先后建立了政策研究团队、转化培训团队、注册服务团队、财法税支持团队、HR团队、投资团队、品牌公关团队等,致力于为高校创新项目提供一条龙的全套服务支持。




医疗健康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蕴含巨大的投资机会:首先,医疗卫生资源和支出保持增长,为医疗健康行业发展提供保障;其次,国家支出与人均费用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孕育发展潜力;另外,行业发展处于早期,市场集中度不足,尚存较大发展空间;近年来,医疗企业收入和利润持续增长,投融资热度一直处于各行业前列。

医疗器械行业技术分散、市场分散,各个细分领域市场规模有限,但风险相对较小,周期较短,而毛利高。参考国外巨头发展路径,该领域的并购将日趋火热。针对该行业的特点,中科创星重点关注具有较高技术壁垒和市场准入壁垒,市场空间大,增长快的心血管相关产品。

中科创星以投资“硬科技”为导向,2017年专业的医疗投资团队成立,主要布局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链中上游研发生产型企业。至今,中科创星作为天使轮投资机构参与了近30家早期企业的投资,投资额近2亿元人民币,其中70%以上的企业获得了A轮投资,部分企业甚至获得了B轮、C轮投资。已投企业主要分布在心脑血管检测和治疗设备、体外诊断、影像设备、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和AI+医疗大数据应用等领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