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铸造影响力
1、2021年智能手机屏下摄像头受青睐
外媒GSMArena近日发起了一个投票,调查用户们在2021年最期待的手机新功能。投票结果显示,屏下前置摄像头成为最受期待的功能。
2018年,全面屏手机迎来爆发式发展,出现了刘海屏、水滴屏、挖孔屏等全面屏手机,但这些依然达不到“全面屏”的标准,而屏下前置摄像头的应用有望实现真正的“全面屏”。
目前很多厂商都在积极研发手机中的前置摄像头技术,第一款屏下摄像头智能手机是中兴的Axon 20 5G智能手机,但根据测试显示,Axon 20 5G在拍照方面与普通前置镜头有所差距,这也是屏下摄像头在2020年没有形成大规模商用的主要原因。
2021年,屏下摄像头的瓶颈有望被打破。根据韩国媒体消息,三星本月将展示新的屏下摄像头技术,通过人工智能来突破屏下摄像头技术的屏障。根据消息,三星Galaxy Note 21或成为第一款包含顶级屏下摄像头的智能手机。
2、解析智能手机多摄发展困局
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先带大家简单回顾一下手机后置多摄像头模组的发展。多摄像头技术出现之初主要是为了解决智能手机在拍摄时的焦段问题,与可以更换镜头或者能够通过伸缩镜头进行光学变焦的专业相机相比,无法改变焦距一度成为了阻碍手机拍照能力进步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有些机型尝试了为智能手机的后置摄像头模组增加可伸缩的镜头结构,但是这种厚重且复杂的结构显然不适合日渐轻薄的手机设备。因此,在智能手机上搭载多摄像头的方案便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主流方案,这也是为何早期双摄手机多由长焦和广角两颗镜头组成的原因。
在手机后置多摄像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多种路线和技术方案,例如通过多摄像头同时成像最终合成一张照片,或者是通过专用的辅助镜头来协助主摄进行成像等,以及多摄像头实现多焦段覆盖的多摄像头方案设计。
虽说不同的多摄像头成像方案各有优势,但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现在越来越多的旗舰机型大多还是采用多焦段覆盖的多摄像头方案设计。在传统的摄影领域,习惯把镜头的焦段划分为广角、标准、中焦以及长焦。如果一部手机的后置摄像头模组覆盖了这些焦段的话,用户便可以认为其实现了全焦段覆盖。
多镜头技术的运用对于手机摄影能力的提升,可以说具有突破性的影响。其不但让智能手机拥有了超广角和长焦镜头,还可以借助辅助镜头实现微距、超远距离拍摄、人像虚化等拍摄效果。用户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便可以切换到自己想要的焦段或效果。
随着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多摄像头方案设计目前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例如,很多机型的主摄成像质量要远高于其它焦段的镜头,这就导致同一部手机在不同焦段下的成像质量差异较大;虽然多摄像头设计极大的扩展了手机所能够拍摄的焦段,但是因为每颗镜头都是固定焦段,所以用户在拍摄两颗镜头的中间焦段画面时,其成像质量仍然不佳;而且摄像头也为手机的机身背面设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后置摄像头背部的排布已经成为了当下手机机身设计的核心因素。
其实多摄像头方案目前发展所面临各种问题的核心还是在于“空间”这个问题上,目前智能手机的机身内部空间不足已经成为了限制智能手机发展的一大关键问题,手机后置摄像头自然也不例外。
例如,如果想要让手机的后置摄像头在不同焦段下都能保持主摄级别的成像质量,那么也就意味着要为每颗镜头都配备主摄级别的传感器,这对于现在的手机内部空间来说显然是很艰难的。
那么在空间有限的背景下,如果继续发展手机的多摄像头技术便成为了各大厂商所要思考的问题。从近期推出的新机来看,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减少手机摄像头数量,提升各个镜头的成像水平是目前的主流发展趋势。
2020年推出的OPPO旗舰机型OPPO Find X2 Pro便采用了三摄中搭载两颗“主摄”级别镜头的设计,有效提升了超广角焦段的成像;而iPhone 11和iPhone 12的Pro版本均选择了搭载三颗成像水平基本一致的镜头传感器,以保证不同焦段的成像质量相一致;近日新发布的小米11也采用了三摄设计从而实现了较小的后置摄像头模组体积。
除此之外,目前还有多种还在研发当中的技术方案被寄予厚望。例如以液态镜头为代表的内变焦方案,该方案可以做到让手机只使用一颗主摄便能够覆盖多个焦段;或者是小型化的伸缩镜头设计也可以帮助手机实现更多的后置摄像头设计方案。不过这些新技术还处于研发当中,预计短期内不会实现量产。
PS:由于微信公众号改了规则,
记得阅读完之后,分享、点赞、再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