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正式成立

科技日报 锐动源 昨天

1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官网已经公开上线第九学部--“交叉”学部的官网;相关内容涉及资助领域与方向,在指南本周面世的大背景下,神秘的“交叉学部”终于显露真身,一起来看一下:


图片
国自然交叉学部截图


当前,交叉学部的官网设计目前仍较为简洁,主要包括:“学部概况”、“机构设置”、“工作动态”、“学部党建”、“交叉论坛”五个部分;最值得人注意是的学部概况与业务处室及负责人的情况,接下来,一起跟着小编来看一下:


一、学部概况


“经中央编办复字〔2020〕46号文件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20年11月成立交叉科学部,负责统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叉科学领域整体资助工作;组织拟定跨科学部领域的发展战略和资助政策;提出交叉科学优先资助方向,组织编写项目指南;负责受理、评审和管理跨学部交叉科学领域项目;负责相关领域重大国际合作研究的组织和管理;负责相关领域专家评审系统的组织与建设;承担交叉科学相关问题的咨询。


交叉科学部以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为导向,以交叉科学研究为特征,统筹和部署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兴科学前沿交叉领域研究,建立健全学科交叉融合资助机制,促进复杂科学技术问题的多学科协同攻关,推动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科技突破口,探索建立交叉科学研究范式,培养交叉科学人才,营造交叉科学文化。


交叉科学部设有综合与战略规划处以及四个科学处。”


-----来源国自然交叉学部的学部概况
二、下设部门(资助范围)


1、综合与战略规划处


负责组织相关专家和科学处进行交叉学科战略研讨;制订项目资助和学科发展战略;统筹各类基金项目与行政经费的年度预算、资源配置和资助计划等;负责科学部各类项目的综合管理;制订交叉科学研究的评价机制及管理办法;负责科学部信息与网络建设、政务管理和运行保障等;承办科学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2、交叉科学一处


基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交叉科学研究,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解决信息、生命、材料能源、环境等领域的核心基础科学问题,取得重大突破或形成新的交叉学科增长点。


3、交叉科学二处


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空间、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交叉科学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解决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与复杂系统相关的控制工程、精密制造、先进智造等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以及工程与制造领域中的重大瓶颈问题


4、交叉科学三处


基于理学、工学、医学等领域的交叉科学研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揭示生命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阐明与生命、健康相关的复杂系统多层次作用机制,应对人类健康与疾病防治中的重大挑战


5、交叉科学四处


基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管理等领域的交叉科学研究,围绕宏观复杂系统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开发利用、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提升等问题,探究人类文明演化的自然规律和历史嬗变的科学成因、自然与社会的互馈机制、人地系统的动态结构等,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


三、处室负责人及联系人


联系人

简介

电话

E-mail

戴亚飞

综合与战略规划处联系人

010- 62328382

daiyf@nsfc.gov.cn

戴亚飞

博士,教授,物质科学项目主任

010- 62328382

daiyf@nsfc.gov.cn

潘庆

博士,研究员,二处处长兼智能科学与智造项目主任

010-62327140

panqing@nsfc.gov.cn

杜全生

博士,研究员,三处处长兼生命科学与健康项目主任

010-62329221

duqs@nsfc.gov.cn

待定

请联系综合与战略规划处

010- 62328382

daiyf@nsfc.gov.cn


前情回顾


2020年11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高端学术论坛在京召开,论坛开幕式上,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承文宣读《中央编办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交叉科学部的批复》以及交叉科学部“三定”方案。此前,基金委网站已经在机构设置一栏里增加了交叉科学部。近日基金委公布了最新的流项招聘启事,我们可以看到,交叉科学部,目前公布了四个科学处,十个学科。 


“这标志着自然科学基金委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又迈出新的一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李静海在11月29日的交叉科学高端学术论坛上表示。 


当天,自然科学基金委宣布,交叉科学部正式成立。


核心是探索新的科学研究范式


李静海分析,学科交叉融合大势所趋,全球广泛关注,但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年来,科学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前沿科学问题和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越来越复杂,单一学科的知识、方法、工具等已不足以破解这些重大科学难题,学科交叉研究发展趋势明显,同时学科自身也在动态演变之中。”李静海说,基础研究重大成果的产出也大多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研究特征。不进行学科交叉,没有新的科研范式,重大的科学突破将十分艰难。强化学科交叉和寻求新的科研范式是未来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科学资助机构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和挑战。既有思维方式方面的障碍,也有组织方面的困难。李静海说,促进学科交叉是全球研究理事会长期关注的焦点议题,成员之间也经常共同研讨这一问题,有效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已是各国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共识,自然也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


今年3月,中央编办批准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交叉科学部。


交叉科学部要怎么建,怎样才能让其真正发挥作用?自然科学基金委紧锣密鼓进行了20余次调研。


“经过调研,我们总结出,交叉研究的困局主要有:形成交叉研究文化难、 建立深度交叉合作难、获得交叉研究资助难、评估交叉研究成果难、获得学界社会认可难等。”陈拥军说,调研得出的启示则包括:问题是交叉研究的目标和驱动、人才是交叉研究的主体和关键,管理是交叉研究的牵引和护航,政策是交叉研究的遵循和保障。


基于调研结果,自然科学基金委明确,交叉科学部要以探索新的科学研究范式,解决重大交叉科学问题为资助定位。突出问题导向和推动科研范式变革,探索支持交叉研究的新机制,特别要聚焦知识体系中不同知识范畴中的复杂性共性原理和重大复杂科学问题,培育新兴交叉领域的重大原创突破。


“我们的目标是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新的科技突破点,新的研究范式;培养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基础,孕育独具特色的交叉科学文化,打造引领科学基金发展的‘中国模式’。”陈拥军说。


交叉科学部将创新立项、评价与资助方式,打造我国科学基金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例如,部分类别项目执行“预申请制”,以确保申请质量,部分类别项目引入“学部人员—专家”共同指派的评审机制,等等。“交叉科学部决不能照搬其他科学部的模式,必须进行资助管理创新。”李静海强调。



学科交叉不能拔苗助长


交叉科学部的成立只是开始。正如李静海所说,既要对它充满期待,更要给予包容和支持。


陈拥军说,交叉科学部的成立,满足了在传统学部难以找到归属感的交叉学者们的迫切需求,让在传统学部难以立项的极具交叉特征的项目有了立项的可能性,为传统学部难以促成的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研究提供了平台。


他也坦陈,这一新成立的学部面临诸多挑战,如甄别具有交叉科学研究特点且值得资助的项目、建立对交叉项目的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建立交叉领域研究的自身规范和价值观、培养具有交叉科学特点的人才和队伍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强调,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能拔苗助长,要防止一哄而上。


“学科交叉的关键在于提出好的研究问题,要实行目标导向。”韩启德说,学部初期要下力气去主动发现并组织好的项目,但更重要的是创造有效的交流平台,发挥纽带作用。


韩启德还建议,要完善学科交叉的同行评议制度,包括评审专家选择、意见申诉、评委培训等制度。


作为科研人员代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宇亮认为,学科交叉研究更加需要思想和精神,更加需要相互信任的学术环境,更加需要放弃“三认三不认”的习惯做法。


“学科交叉并非简单地让几个不同学科的人在一起做研究。”赵宇亮说,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思想,“在发达国家,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理念、创新文化这些概念已经融入科学家的行为中,而在我国,还需要启蒙,不仅是对研究者,对政策制定者同样如此。”


赵宇亮还分析,现阶段我国大部分规章制度建立在层层设防的前提下,“‘俄罗斯套娃’式的政策把科技创新主体给‘套’死了。”他直言,促进学科交叉研究,需要充满信任和宽容的环境。


此外,赵宇亮说,我国学术评价长期遵从的“认第一作者、第一作者单位、通讯作者,不认非第一作者、非第一作者单位、非通讯作者”的“三认三不认识”极大阻碍了学科交叉。


“应采用国际通用做法,凡是做出贡献者应一视同仁。”赵宇亮说。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学科交叉融合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加速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的成立是推动交叉科学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创新举措,符合科技发展创新理念,顺应学科发展交叉趋势,也符合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专家建议,交叉科学部要加强面向重大战略需求和新兴科学前沿交叉领域的统筹和部署; 建立学科交叉融合资助机制和资源配置模式,促进多学科对综合性复杂问题的协同攻关; 尊重不同学科特点,鼓励个性发展,打破传统禁锢观念,推动深度交叉融合,努力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新的研究范式,为国家培养变革性交叉科学人才。


             

来源:自然科学基金委、火行、科技日报


编辑:种   瑞

审核:李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