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面对眼前做不完的微流控实验时,那个调剂而来的研究生一定会想起——飞姐介绍复旦881考研的那个遥远傍晚。
那一定是一个阳光昏黄的午后,还未从午觉的慵懒中彻底清醒的宿舍四人定下了或许影响他们接下来几年,又甚至是一生的决定——考研复旦微电子学院。
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或许很简单,简单到只是因为这是国内集成电路设计顶尖高校。或许很复杂,复杂到有人想到离开那个浮尘四起、寒冬萧瑟的西北古都,追寻自己的梦里水乡,有人想去繁华的魔都看看世界的精彩,有人因为迷茫间随意抓住一个被人抛出的稻草而沾沾自喜。所有的开始,或许只是因为微电子的圈子很小,小到几乎所有的考研资料群都指向了一个未闻其名的幕后大佬——飞姐。
那一晚,那个扯着一口赣普大嗓门侃侃而谈的女汉子走进了我们一群简单枯燥而乏味理工男的学习日常。她以“流利”的口舌痛陈考研利弊,听得一群没见过清北复交等大世面的末流985小伙子们纷纷叫好,献出了他们年轻的“肝”,蜂拥着上了复旦考研的“贼船”。那一晚,小伙子们辗转反侧、深夜难眠,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中,做起了复旦专业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的美梦。
第二天一早,便抑制不住激动匆忙去校园后门处那个九十年代风格的旧书店里与光头老板一通杀价,加上本来为本校课程而购买的盗版拉扎维,凑够了复旦881四件套。哦不对,是五件套。臆想着自己也是摸到少半个复旦门槛的准研究生,激动地和小伙伴去均价8元食堂点了份12元的黄焖鸡以示庆祝。
接下来就是日复一日的复习和作业了,在沉闷昏暗的考研自习室里听着飞姐的每周讲评,是一件十分提神醒脑的刺激线上多人活动。每每看着群里打出刷屏的一连串的“1”(注:1表示听懂了,2表示还需要飞姐细讲),我都眉头紧皱、两眼眯缝,怯生生地在内心打出一个黑人问号。偶有求真务实的铁憨憨(并无贬义)表示没听懂时,大概率能立刻听到飞姐“礼貌而不失优雅”的关照,于是整个人都从昏昏沉沉的状态立刻变得如冬泳出水时般清醒。
可能实在是我太弱,而同学也太强。每次作业点评后我都发出人生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这就是和我同台竞争的未来复旦校友吗?”。由于我的数学极差,而且有被数学折磨过的阴影,而且考虑到未来面试管的主要关注点在专业知识上,所以我将主要精力压在专业课上。鉴于跟同学们相比极差的模拟电路基础,我几乎将模电整本书与模集前三章重学了至少三遍,不过即使收获颇丰,但也仅仅是跟上大部队节奏而已。
飞姐学生必定熟悉的界面 图源:飞姐视频截图
依然记得飞姐说过“就你们这样还考复旦,不如早点收拾收拾出去打工”,对我打击特别大,因为飞姐通常是打鸡血鼓励大家的。不过从另一个方面也使我逐渐开始认清现实,开始更加认真努力。
终于,按照飞姐安排的节奏,井然有序地复习完了所有内容。考研前的一晚,想到明天即是改变命运的一天,即使九点便早早熄灯躺下,整个宿舍直到凌晨一点也仍然在寂静中辗转反侧。在迷迷糊糊的半梦半醒状态下躺了几小时后,天未亮的宿舍里紧张而又迅速地收拾好了一切,直奔考场。
政治、英语考试时的铃声都是一种解脱,解脱了为不浪费宝贵时间而不愿停下书写的手。数学一如既往的难,铃声更像是丧钟。
专业课却是我感觉最轻松的部分,打开卷子封签的一刻,像是收到了一封期待已久的来自那个渴望名校的书信。我平整地将其铺开,仿佛看见自己的未来,等待我书写自己人生的答案。专业课题目并不难,加上飞姐的加持基本上没有遇到大的问题,不过很多小的填空细节和简答还是很考验细心程度的。铃声响起,我轻飘飘地走出了考场,过去一年来所有准备的时光剪影在脑海中一一浮现。当我走出校门,飘飞的思绪迅速回到了现实。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我无声地告别了过去,再也没有回顾过关于考研知识的一切,包括从此尘封的专业课书与整齐的笔记本。
考研人的彩色记忆 图源:贴吧
没有着落的日子里,实在没有心情去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随便拼凑了些资料,结果被指导老师一眼看破。好在老师认真而负责,抱着不辜负老师厚望的一丝动力支撑着躯体机械地做完了2018年最后的任务。然后匆匆离校回家,过起了买菜、做饭、看书的家庭主妇似生活。在半断网的状态下抛开了自己曾经关心的一切,终于放空了长满杂草的心灵,理清了生活的乱麻。
沉浸在烟火气的生活中才能稍微放松内心 图源:新浪微博
查分的时候,没有很着急地去看自己考了多少分,或许是出于对或者是对即将到来的一切都能坦然接受。在朋友的催促下才去查了分数,是一个看似很满意的分数,毕竟自己最担心的其实是全面溃败和对自己的极度不自信,在平静的表面下隐隐担心自己关键时刻掉链子,很怕成为别人眼中的笑话。然而实际上,那个353的数字读起来似乎还带着些顺口,不仅没那么差,反而比我猜测的还要好一点(当然数学成绩确实没眼看)。
时隔一年,很多事情已不是那么清晰,但我记得我最得意的专业课分数是110左右,但具体多少分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分数和我预想的差了不少。第一时间发给飞姐完善排名,飞姐不知是鼓励还是安慰,说了一句“稳了”。然而内心的不安并没有彻底落地,随着排名人数越来越多,眼看着从第一天的30名掉到了五十名,心却反而渐渐落地了。
2019复旦881专硕考研排名表图(图中第一个353即为笔者,另三哥们也挺倒霉) 图源:飞姐公众号
知道自己无缘复旦后,其实并没有失望或者难受,只是一如既往的平静。可能失望的种子早已在走出考场的时候便发芽了,两个月的时间了。失望如废弃院子里的野草,静静地疯长,再一看已是目光所及之处遮天蔽日,无从修剪起。
在考研帮上随意查了些调剂经验后,毫无思绪。调剂是一件没有标准流程的事,在每个人不同分数、专业、院校的筛选下,没有任何一个人会走过同样的调剂之路。自己照着网络上微电子学院排名,一个个查询往年调剂记录,在不知终日的日子里打发着时间,并等待着那些无人维护的官网能更新哪怕一条无关的信息。
第一个有用的调剂信息来源于南航的电子信息学院通信专业(记忆中似乎如此,曾经那些无比重要的信息对于现在的自己已没有了价值,也不再会回想那一段并非美好的经历,如有错误欢迎指正)。因为南航和本科学校高度类似的关系,自己并没有真正打算去南航的打算、只是觉得既然无事可干不如出去散散心。自己一人买了火车票到了南京,带着一颗无比平静的心。
夜幕中的南京火车站 图源:美篇
然而到了晚上,自己一人住在异地一个空间狭小的旅馆时,难以抑制的低落心情却如渐渐溢出心头,从床上流到地板上、最后像水管漏水般渐渐灌满了整间屋子,直到最后淹到了天花板,将我溺在淡蓝色、缓缓流动的海里,在睡梦中落入恐惧的深渊。终于,南京的清晨的阳光将那个溺水者捞起,丢在岸边,像荒岛求生中暴风雨后幸存的主人公。
第二天在遥远的南航校园将军路校区见到了同是飞姐学生的成电同学,来自不同地方陌生的两人在此地,因为唯一细若游丝的联系在南航校园湖边同病相怜。毕竟对于失利者而言,只有另一个同样的失利者才是最合适的倾述对象。
关于面试,除过自己稀烂的英语口语在十分钟自我介绍环节中显得十分尴尬外,专业课以及本科项目经历都随便问了些。专业课问了一个生活中特别简单的逻辑门的应用,自己还因为问题太简单而一直想复杂了不敢回答,最后面试老师笑着引导我说出来之后大家都笑了,气氛轻松了许多。然后老师表达出了明确希望我在调剂系统开放后及时报名的希望,我连连点头应和,并礼貌地表达了很荣幸能到这里读研的感激。出门后却看了下一家上海科技大学的调剂通知,立即报了名。
离开南航校园前,去参观了电子信息的学院楼,还没走进去就有一种熟悉的理工科气息。与本科校园实在是太像了,像是好不容易跑到千里之外想避开某些东西,却又回到出发点的感觉。走进楼道,狭窄而昏暗的走廊只能勉强看清那些贴在墙上的已发表文章展览,站在这里我感觉压抑的出不了气,赶紧走了出去,再也没有回头(并无贬低意,只是当时心情所致,其实现在依然记得在南航的食堂就餐真的是一段很好的体验)。
在南京的最后一天,去了大屠杀纪念馆。在阴冷寂静的地下展览馆中,在国仇家恨的激动情绪中,我忽然觉得我们有比自己的暂时的前途更重要的事情。即使作为最终作为一颗螺丝钉,我们有自己的使命,低落沮丧不应是当今中华少年面对挫折的样子。那些经历战火的同胞、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那些救亡图存的有识之士,他们之中任何人经历的某一个瞬间,都不是和平盛世的我们所能想象的。
我便想起那句“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下一站是上海科技大学,其实这所学校曾经去我们学校宣讲过,而且有个很负责任的老师曾经告诉过我们,但是面对这样一个从未听过的学校,我们当时都太心高气傲没留意。实际上如今每每想起都觉得十分懊悔,象牙塔中的小青年只有受过社会的毒打才能学会去接受自己能获得的一切,而不是挑三拣四。
我报名调剂上科大并不是因为我当时对这个学校有所了解,而是因为这个学校调剂食宿免费,就当另一次旅游了(是的我就是这么没出息),而且离复旦张江校区仅一河之隔。在彻底失败滚回家种田之前,我总要看看那个为之奋斗一年的地方吧(当然最后复旦张江校区保安拦着不让进又是另一个故事了),像是一个失败者要坚持走到已没人欢迎的终点,那是他最后的倔强。
一路火车地铁折腾,到了上海已是深夜。这次我选择和来上海的舍友一起住在复旦邯郸校区附近的酒店。两个舍友千里迢迢从不同路线赶到大上海的一间小小房间里汇合,还真是一件奇妙的经历。考虑到第二天的面试,没过多寒暄就匆忙吃饭洗漱睡了,第二天一早赶忙打车到张江,才在匆匆忙忙的路途上第一次看到了清晨薄雾中的上海天际线与黄浦江,两人或许都感觉考研上海一场也并不遗憾,至少曾经拼搏过,不管将来结果如何。
可惜顾不上欣赏一路景色与崭新的校园,便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地跑到面试现场,来此调剂的五十多人都拿着准备好的资料默念着,只有我匆匆忙忙毫无准备。很快便赶鸭子上架般地进了面试教室,第一排五位老师前不到半米的地方放了一把椅子,我像是待宰的羔羊硬着头皮坐了上去,一股压迫感便扑面而来。
上科大校园 图源:上科大官网
先长长的舒了一口气,面试的流程我都懂,我便自顾自地开始了英语自我介绍。其实我忙着看各种各样的调剂信息和复习对应学校的专业知识,根本没有时间打磨和记忆我的自我介绍。背了几句后就脑袋一片空白,索性断断续续地想到哪说到哪,只要我自己不尴尬,坐不住的就是评委。果然这些刚从国外名校回来的年轻导师受不了我的散装英语,赶忙打断并提议我聊聊自己最熟悉也应该是最能侃的家乡。然而梅开二度,在吹了两分钟牛逼后,由于老师一直没叫停,我只好将仅存的小学六年级单词也搜刮了出来,场面再次陷入了焦灼。
鉴于我实在是没有英语功底,老师只好让我聊聊MOSFET的工作原理和I-V曲线并详细解释,说到这个我可就来精神了,我一改之前迷离躲闪的眼神。在黑板上自信地画出了拉扎维书上我翻过无数遍的永远不会忘记的图形复现了出来,并没有放过把评委的注意力集中在我熟悉领域的好机会,我滔滔不绝地讲了所有我知道的所有关于MOSFET的知识,以期多混过几分钟时间。
MOSFET的IV曲线 图源:网络
紧接着老师抛出了一个源极跟随器的问题,我一个机灵马上答了上去,很快啊。按照传统功夫的点到为止,我已经赢了。但他是斯坦福海归学术新星啊,对方看我是有备而来,而且不讲武德,于是紧接着画风一转扔出了一个负反馈放大器的问题,虽然我曾经精通模电,但是我大意了,没有复习。
我记不清具体细节就模模糊糊答了些,他问我确定吗,我说时间久了不太确定。然后他说他是乱问的,他可不是乱问的啊。负反馈和正反馈,训练有素,后来他说他是做过电路啊,看来是有备而来!这个年轻学者不讲武德,来突袭我20岁的小同志,这好吗?这不好,我劝这位年轻学者好自为之,好好反思,以后不要再犯这样的聪明,小聪明啊…学术要以和为贵,要讲武德,不要搞窝里斗,谢谢老师们!
本以为面试吹了,我只想着在上科大的校园里白吃白喝几天再走(原谅我十分没出息)。然而呆了几天感觉这里和以前见到的学校都不一样,风格简洁而清新。很多地方看起来生动活泼,既有学术的严谨,也有文艺的安静,也有生活的舒适感。渐渐的我觉得,如果能来这里应该是很不错的体验,我已放弃了名校情结。
本科时一些并非愉快的经历,使我想急切地离开那个没有归属感的硕大校园,只有赶紧找到一个全新的地方,我也才能将以前的生活方式完全推倒,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后来我被通知成功通过了面试,然而由于给我面试名额的导师并不是做IC设计的,而我对他的可穿戴设备方向并不怎么感兴趣,所以没有去签双选协议。之后礼貌性地跟那位老师说了声再见,就离开了上海这个令我感觉五味杂陈的地方。
记得离开之前,复旦的面试刚刚结束,飞姐和前去面试的同学一起吃了个饭。当然了,只有那些志在必得的同学才会去认识新同学,而那些依然飘忽不定的同学已经在担忧他们的未来的出路了。包括我的朋友和室友(两位考研分数均为363,也是工大19届考研881学生中唯二进入面试的同学,十分有缘了),也都没有心情参加庆功晚宴,而是分别联系了工作和调剂。
如同一个恰错过末班车的孩子,不会多看远去的巴士一眼,而是焦急慌张地寻找着一切能带走他的救命稻草。我们看着舞台上正在为这场精彩决赛颁奖而布置的灯光,却已经失去了关心赢家和奖品的资格,默默地从最后一排处的小门溜出了曾经的赛场,再也不会多提起自己曾是同场竞技的一员。至此,我们终于在内心告别了复旦,结束了一段不甚真实的梦,一段或许再也不会主动提起这一段难忘的往事。
回了学校,坐在安静的宿舍,仿佛刚刚经历的一番周折是一场忽然醒来的梦。那些美好、繁华、与未来都再也与我无关。心底的落差感渐渐升起,我曾经放弃保研本校资格希望选走他乡,无论如何我都不能再否定曾经的自己,然后接受生活像考研前一般简单重复,放飞的心再也塞不进局促的宿舍。
上科大宿舍一角 图源:笔者
我选择将西电的调剂作为保底,不过在我眼里那其实一个比我母校好很多的去处。除过这个呆过四年的城市和自己曾经该死的985虚假荣耀感,我更喜欢一个活泼的校园、一个更有归属感的学院。
与此同时,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报名了南方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的调剂,最终收到厦大的调剂面试邀请,早上刚下火车的我买了深夜去厦门的车票,收拾好行李准备出发,然而上海科技大学招生老师又通知我有一个和中科院研究所的联培名额,让我在两小时内考虑是否确认。
脑中飞速考虑了所有我能想到的判断条件,然而如此重大的选择怎么可能果断决定,谁知道前面是坦途还是深坑。于是和几位调剂的同学讨论之后,他们也没有建议,只是觉得非常羡慕我能上岸。由于当时已经传来西电取消当年调剂名额的消息,我担心厦大并不能保底,我很可能被彻底抛弃,于是我倾向于抓住这根稻草。
和导师通了电话,我表达了如果不做IC至少希望做电路的希望。他说他做生物传感器却并不做IC与电路,并表示电路不好发文章,见我犹豫于是让我考虑一小时。我赶忙去查了导师的论文,大概内容是做DNA检测传感器一类的,然而当时只想着都是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方向应该不会差很多,并没有细看论文内容。
当时我依然是不确定的,直到我看到那位导师是九十年代清华集成电路专业的学生,后面来做了生物传感器。这件事给我感触太大了,一位比我入行几十年的长辈、比我学术与社会经验丰富的多的老师,毅然选择了这个生物传感器的方向(当然最后了解到大老板主做行政,这也是另一个后来的故事了)。我自己又真的有足够能力去判断一个行业吗,此时的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再加上自己也对生物有一定的兴趣、还怀着在前沿领域燃烧自己学术梦想的单纯热情,就在各种条件的夹逼下选择了貌似最优的选项。
我以为的生物传感器——离子敏感型场效应晶体管 图源:全球百科
签完了协议,也就意味着自己终于上岸了,半年来不上不下的感觉找至终于落了地,然而并没有开心与释怀。有的仅仅是周末清晨起床那种不真实感,仿佛身边的座椅板凳甚至是墙壁都是虚无的,甚至感觉过去与未来都是值得怀疑的,过去的时间我是否经历过?未来的一切是否会真的到来?如同盗梦空间一样。
上科大读研的日子里,是我感觉最充实的一年。两人间的公寓式宿舍、人性化关怀的校园、小班授课的轻松氛围、纯英文教学的课堂、超级保值的学分,接踵而至的deadline,以及课程设计和个人展示都让我感慨本科几乎白读,至少这一年的经历已经值得我研究生三年时光,我很幸运来此。当然同样重要的是不低的助研费(或者叫工资、补贴),从研一的2k起步随学年递增,博士约能拿到5k(各课题组不同、也和项目有关)。虽与同学的工资相比并非很多,但估计在国内高校还算是拔尖,大概毕业是能小有些存款的。
晚霞下的上科大校园 图源:笔者
然而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一年后就是到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做科研的阶段(联合培养的缘故)。如今来此三月,已经到硕士开题的日子,然而我还没想好自己该如何开始科研,转博报名已经开始了。
曾经我以为自己对学术很感兴趣,以为自己有一腔为国造芯的热情,以为自己能将过多的名利抛开干一件自己感兴趣同时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事情。然而渐渐的,我看见那些同学与前辈前赴后继地涌入这个行业却难有一丝回响。我们终究是时代的螺丝钉,怀着大大的梦想,做着自己看不起的简单劳动,不断麻痹却又不断怀疑自己。当我看见上海高企的房价,需要学生完成的接二连三的商业项目,工艺间里无聊却又无奈的同学,勤奋刻苦却依然延毕的师兄,如此种种让我很难视其不见而去做一个任性的选择。
实际上的生物传感器——软光刻制造的微流控芯片 图源:微迷
我问过硕士毕业从事IC的师兄,他说工作艰难,行业很卷。但相比读博,他更愿意继续做996的打工人。于是我问读博的师兄为什么读博,他说既然都读研了,为什么不顺便读个博呢,貌似也很有道理。然而读博容易毕业难,三年之后的事,谁又能预料呢。
见识了科研,其实也就如此,学术的道路也狭窄拥挤,而且并非适合我们自己。然而如此一来,问题就在于,既然不做学术,那么读博的目的何在呢。我不知道答案,或许我会跟着别人一起选择。只跟着走,没有为什么。时间会给出答案是一句空话,因为我们等不及答案。
2019年硕博生满意度调查 图源:《自然》
笔者仅仅是将曾经经历过的一切真实记录下来,如果有幸的话能给予后来者一些参考,让读者能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来了解他们可能会面对的情况中的一种,毕竟生活并非处处都能如意,能多考虑到自己可能面对的一种境况对于决策也是一种参考。
2020年调剂非官方统计数据 图源:搜狐 文都考研
所有选择都有风险,尤其对于考研,这是没有父母介入、只属于自己的人生决定。虽然每一步都可能决定未来几年你所在的城市、行业以及工资水平,但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和评判标准的选择题,所有人都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和信息中做出决定。如果你还没决定,那你应该预料到你将要面对的最坏情况。如果你已经决定了,那么就大胆走吧,犹犹豫豫只会败北。
虽然调剂是每一个考研人都不愿走的路,但事实是每年都有大量的同学不得不调剂上岸。所以,如果你没有十足的把握,尽早了解调剂流程并关注调剂信息绝对不会是个错误的决定。因为这是一个先到先得的竞赛,而且没有哪个学校是离不了哪个哪怕百分优秀的学生的。如果你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及时上岸,没有别人会在乎,除了你自己。
部分关于飞姐的描述可能会让人误以为是在诋毁飞姐,实际上却是爱得深沉的表现。实际上飞姐课程安排得当、督促效果很好,然而考研结果是难以预料的,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有限名额下的佼佼者。
相比于身边那些默默报然后默默离场的同学,笔者最终有幸在上科大校园接待过飞姐来访,然而忘记拍照记录这一值得纪念的时刻。课下的飞姐健谈、爱笑、爱自拍,说话也流利了很多。我心底里对飞姐的最后一块拼图也最终完整,也为那一年多的故事画上了句号。
一个真实有性格、雷厉风行的飞姐更符合大众对一个成功女性的基本定义,也是同学们心中最真实的飞姐。即使本人考研不顺,但仍在此感谢飞姐给所有微电子学生提供了一个资料和教学平台,并在漫长而又短暂的奋斗时光中鼓励和指导一个个迷茫的考研学子。也在此祝飞姐事业蒸蒸日上,早日实现财务自由,成为各位同学的榜样 。
本文基于西工大微电子学院19届毕业生考研经历真实经历编辑而成。2015级总共35/44人考研,11人考复旦,其中6/11人是飞姐的学生,最终一位学霸考研复旦微电子学硕成功,再加一人保研复旦信息学院成功。笔者宿舍四人全体惨败,后来一人前去中兴做前端设计,一人二战成电成功,一人二战复旦惜败。其余主要同学以考研东南、本校、华科、清华等校依次递减。
工大19届毕业生去向统计 图源:笔者
仅以此文纪念那些充实且自得其乐的考研时光,飞姐的指导,与工大微电子15级同学情。
最后,祝各位考研人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