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进展及其日益扩充的领域将唤起我们的希望。”这句话似乎格外适合刚刚过去的一年。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侵扰全球,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强化科技力量已成为每个人心中殷切的愿景。也正是在这种众人悬悬而望的期盼下,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磨砺以须,倍道而进,一幅波澜壮阔的的科技画卷正在世人面前缓缓展开。“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作为在国家科技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正在以其卓越的创新能力为科技房屋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国家之所重者,人才也。”挖掘与培育深稽博考、潜精研思的优秀学者是国家和人民长期以来的迫切需要。作为全球最权威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榜单之一,《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Innovators Under 35)创办的初心是希望社会给予青年创新者更多的关注,肯定他们在技术领域的工作并激励他们继续攀登至科学山峰的顶端。2017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联手 DeepTech 开创了中国区榜单,旨在聚焦中国区域内的青年科学领军人物,在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生物医疗、生命科学、区块链、新能源、新材料、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领域寻找科学界一颗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历经几年的成长与淬炼,DeepTech 已在科技人才、智能数据、资本布局等各方面积累了的丰富经验并逐步形成了系统性工作。2020 年,经过多方的缜密评选与精准判断,革新软体机器人、突破现有机器人研究范式的清华女科学家赵慧婵;发明“皮肤 VR”、攻克人机交互反馈难题的海归博士于欣格;制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鳍式晶体管、突破半导体工艺的青年大学教授韩拯等 35 名秉承着“探索无人区,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精神的青年才俊获得了榜单的认可,这些新兴力量的崛起也在科技层面更深一步地推动了国家的进步与发展。自 2017 年落地中国以来,榜单的评选先后得到了国内外百余位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权威人士的支持。这些权威人士,包括科学家、商业领袖、投资人等,组成了中国区榜单评审委员会,参与评审活动。截至目前,本届榜单已获得 19 位超重量级专家评委的支持,具体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教育基金会联合理事长、原校长陈十一,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教育基金会联合理事长、深圳市政协常委。
曾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工学院院长,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系主任、讲席教授。陈十一是 2017 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获得者,国际著名的流体力学家和湍流理论家。领导了一系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创新群体项目、973 计划项目、工信部重大专项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雅讲席教授、院长,鹏城实验室主任
高文,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雅讲席教授、院长,鹏城实验室主任,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工作组组长,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美国计算机协会会士(ACM Fellow)。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应用和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虚拟现实方面的研究。

吴朝晖
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朝晖,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IEEE Fellow、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国家现代服务业领域总体专家组组长,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曾任 973 计划项目首席、863 计划信息领域专家等。
吴朝晖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员、浙江省特级专家以及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研究成果入选 2016 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Peter Norvig 是谷歌研究部主任,他曾担任谷歌核心搜索算法小组总监和 NASA Ames 研究中心的计算科学部主任,同时也是 NASA 的高级计算机科学家,于 2001 年获得了 NASA 杰出成就奖。他于 1986 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曾在南加州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2006 年获得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杰出校友奖。他的著作包括《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该书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教科书),《人工智能编程范式:Common Lisp案例研究》(Paradigms of AI Programming: Case Studies in Common Lisp),《Verbmobil :一个面对面对话的翻译系统》(Verbmobil: A Translation System for Face-to-Face Dialog)。他是美国人工智能协会(AAAI)会士、国际计算机协会(ACM)会士、加州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普雷考特能源研究所主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终身教授崔屹教授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终身教授,世界著名的材料科学家,现任知名科学期刊《纳米快讯》副主编,美国湾区光伏联盟共同主任和电池 500 联盟共同主任。崔教授从事纳米、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和生物科学的研究。他发表的科技论文的被引用指数 H-index(Google)高达 200。2014 年, 他被路透社评为世界排名第一的材料科学家。他的三项不同的技术 (2016 新型冷却布料,2014 新型热电池, 2010 纳米电击杀菌)分别三次被《科学美国人》评为“十大改变世界的技术”。2017 年他被授予美国 Blavatnik 国家奖, 2018 年入选电化学学会会士,2016 年入选美国材料学会会士,2015 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04 年被评为世界顶尖青年发明家奖。崔屹教授目前在美国申请超过 50 项专利。2008 年崔教授在美国硅谷创建 Amprius(安普瑞斯)公司,生产出全世界能量密度最高的锂电池,在消费电子,无人机和电动汽车上有广泛应用。2015 年,崔教授与美国前能源部长、1997 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朱棣文教授(现为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在硅谷共同创建了 4C Air 公司,将他们合作发明的突破性技术产业化,致力于洁净空气的过滤,用于 PM2.5 和新冠病毒等颗粒物的净化。2017 年,崔教授创建了 EEnotech 科技控股公司,将他的其它多项技术产业化。
戴琼海教授主要学术方向为立体视觉和计算摄像学。他长期致力于该研究领域的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项目和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项目,负责研制了立体视频重建与显示和新一代立体视觉理论与关键技术等,分别在 2016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 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 2008 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他获得很多个人奖项和荣誉,在 2005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09 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0 年 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2014 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17 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
卢煜明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李嘉诚医学讲座教授。卢教授的重点研究集中于血浆内游离 DNA 的生物学及诊断应用。于 1997 年,卢教授成为第一位科学家发表有关于孕妇血浆内发现胎儿游离 DNA 之研究,自此他一直处于这个崭新研究领域的最前线。有关技术已被全球广泛应用,并成为了产前胎儿医学的范例。卢教授亦利用血浆游离核酸就癌症检测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特别是对于鼻咽癌的早期发现和监察有重大裨益。卢教授的研究成果对全球医学及科学界影响深远,屡获国际殊荣,当中包括 2014 年费萨尔国王国际医学奖、2016 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9 年复旦—中植科学奖及 2021 年科学突破奖–生命科学奖。卢教授亦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以及港科院创院院士。陈曦教授 1994 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1997 年于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2001 年于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2003 年起执教哥伦比亚大学,现为地球与环境工程系终身教授。2007 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颁发的事业奖,2008 年获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PECASE),是美国政府官方授予青年学者的最高奖励。2010 年获 ASME 的 Sia Nemat-Nasser 青年学者奖,2011 年获得 SES 的青年学者奖章,2012 年获得 ASME 的 Thomas J.R. Hughes 青年学者奖;他是国际上囊括 ASME 和 SES 这两个权威协会的所有三项青年力学科学家大奖的第一人。陈曦教授现任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工程中心主任和先进能源与环境材料中心主任,在美国和中国主导和参与了大量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环境、生态、新材料、纳米科学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科研、技术孵化和产业化项目。他是国际公认的材料和力学界新一代领军人物之一,也是国际上全碳循环(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的领导者之一和全柔性锂电池的发明人之一。
史维教授是香港科技大学校长,亦是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在 2010 年 8 月加入科大出任首席副校长前,史教授是美国密歇根大学 Clarence L. “Kelly”Johnson 讲座教授及航天工程学系系主任。史教授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取得航天工程学博士学位。他曾撰写及共同撰写五本书,以及多份期刊和会议文章,内容遍及计算和建模技术,涵盖流体力学和相关的设计优化问题、生物及低雷诺数空气动力学、能量和推进力,以及与航空和太空飞行器相关等广泛主题。他是多个由美国政府和不同行业资助的跨机构研究项目的首席研究员,负责研究未来的太空运输、仿生飞行及计算航空科学。史教授是美国航天及宇航学会(AIAA)及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院士,并曾获得多个研究和专业贡献奖项,包括 2003 年美国航天及宇航学会 Pendray 航天文献奖、2005 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热能转换纪念奖及 2009 年工程师委员会(加州 Sherman Oaks 分会)杰出教育家奖等。潘建伟院士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对多光子纠缠干涉度量、量子通信等研究有创新性贡献,是该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潘建伟院士有关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并同伦琴发现 X 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 21 篇经典论文”。其研究成果曾 3 次入选英国《自然》杂志评选的年度重大科学事件、7 次入选英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6 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12 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滕锦光教授于 2019 年 7 月 1 日出任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校长。执掌理大前,滕教授为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滕教授是一位结构工程学者,他的学术成就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滕教授于 2017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也分别于 2013 年与 2015 年当选为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及爱丁堡皇家学会通讯院士。
夏丰年教授 1998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05 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 IBM 公司研究院工作。他在 2013 年开始于耶鲁大学电子工程系任教至今。他的研究方向包括低维材料中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输运特性。同时他也发展基于新材料的光子和电子器件,并研究这些器件在通讯,、成像、计算以及能源中的应用。他所获荣誉包括总统青年科学家奖、自然科学基金会职业奖、海军研究办公室青年科学家奖、2011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以及 IBM 公司 Corporate 奖。微众银行首席 AI 官、香港科技大学讲席教授、AAAI 2021 大会主席杨强教授于 1989 年在马里兰大学获得计算机系的博士学位,之后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 Simon Fraser 大学任教。杨教授的研究方向为迁移学习及其工业应用,是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的创始主任,香港科技大学的大数据研究所的创始主任。他是 IEEE Transactions on Big Data 和 ACM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y 的创始主编;获得 2018 年 ACM SIGKDD 杰出服务奖。他是 AAAI 执行委员会委员、 CAAI 副理事长,以及 AAAI/ACM/CAAI/IEEE/AAAS 的 Fellow。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麦吉尔大学E. B. Eddy 讲座教授、加拿大绿色化学首席科学家李朝军教授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TWAS)、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美国化学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加拿大化学化工学会会士、加拿大绿色化学首席科学家。李朝军教授于 1983 年获郑州大学学士学位,1988 年获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硕士学位,1992 年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博士学位,1992 至 1994 年为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在 1994 至 2003 年间分别担任美国杜兰大学化学系助理、副、正教授。2003 年起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化学系 E. B. Eddy 教授,加拿大 NSERC 绿色化学 CREATE 中心主任, 魁北克省绿色化学和催化中心联合主任等。李教授获得了美国 NSFCareer Award(1997)、中国海外杰出青年基金(2000)、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2001)、加拿大绿色化学与工程奖(2010)等. 他开创的 A3 偶联反应收录在 Name reactions, 交叉脱氢偶联反应(CDC)收录在《有机人名反应、试剂与规则》的书中。
张钹,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主要研究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等基础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应用于模式识别、知识工程与机器人等技术研究。于 1958 年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 年至 1982 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进行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工作。2011 年汉堡大学授予他自然科学荣誉博士。
张钹院士已发表 200 多篇学术论文和 5 部专著。他的专著获得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出版社颁发的优秀学术专著特等奖。他的成果分别获得 ICL 欧洲人工智能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他参与创建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于 1990 年至 1996 年间担任该实验室主任。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主任谢晓亮,生物物理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主任,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谢晓亮教授是单分子酶学的创始人、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和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1984 年谢晓亮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90 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芝加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 年进入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工作。1999 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2009 年任哈佛大学 Mallinckrodt 讲席教授。2010 年主持创办了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目前改名为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2016 年组建了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他多次获得包括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美国化学会 Peter Debye 物理化学奖, 美国生物物理学会 Founders 奖等在内的国际大奖。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博士是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他于 2014 年 9 月至 2019 年 10 月担任百度公司总裁。出任百度总裁前,张亚勤博士曾在微软公司工作 16 年,历任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微软中国董事长和微软移动全球副总裁。张亚勤博士是数字视频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级科学家和企业家,拥有 60 多项美国专利,发表 500 多篇学术论文,并出版 11 本专著。他发明的多项图像视频压缩和传输技术被国际标准采用,广泛地应用于高清电视、互联网视频、多媒体检索、移动视频、和图像数据库领域。他是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人工智能委员会”委员、“未来交通指导委员会”唯一来自中国的委员,并担任全球最大技术开放平台 Apollo 联盟理事长。他也是联合国计划发展总署(UNDP)企业董事会董事。张亚勤博士在国际上获得过诸多专业奖项和荣誉,2020 年当选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2019 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7 年荣膺澳洲国家工程院(ATSE)院士,也是该年度授予的唯一外籍院士;1997 年他被授予 IEEE 院士,成为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并于 2004 年获得 IEEE 技术先锋奖。张亚勤博士是欧亚科学院院士,在十余所世界顶尖高校担任校董、荣誉或客座教授,并在 5 家高科技公司担任董事。
米磊,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光学博士,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联席 CEO,中国“硬科技”理念提出者。他致力于打造硬科技创业雨林生态,目前已成功孵化 240 余家硬科技企业(包括九天微星、驭势科技、梦之墨、奇芯光电、超维景生物、特微智能、微光医疗、安科迪智能、深科技、赛富乐斯、瑞识科技、鲲游光电等公司在内)。近年来米磊博士及其团队围绕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深入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建了专注于“硬科技”的双创平台,搭建了科技创业孵化生态体系。Tomaso Poggio 是麻省理工学院脑和认知科学系的讲席教授,生物和计算学习中心的联合主任,同时也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和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的教授,是 DeepMind 创始人、Alpha Go 之父 Demis Hassabis、Allen Instituted 的负责人兼首席科学家 Christof Koch 和 Mobileye 的创始人兼 CTO Amnon Shashua 的导师。作为一名计算神经生物学家,他的研究方向包括视觉系统的生物物理学和行为学,人类和机器视觉及学习的计算分析。Poggio 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并在热那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曾在马科斯·普朗克研究所担任教职。他是 AAAI 的创始会士,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他曾获得马科斯·普朗克奖章,麻省理工学院 50K 创业大赛奖,以及 Otto-Hahn-Medaille 等荣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 2021 年中国区榜单评选正在报名中!如果您身边有符合条件的人选,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进行提名。报名方式:请通过官方网站 tr35.mittrchina.com 在线申请。截止日期:北京时间 2021 年 6 月 3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