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送会和你一起进步哒,记得右上角把我设为星标哦~
作为一名寒门博士,我见证了老家的上一辈和同龄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那种挣扎以及跨越阶层的难度。也见证了身边的同学朋友去国外深造、进入名企工作、世界各地旅游和谈论买房投资的小资生活。
30年前我出生在中部省份的一个农村,家族世代为农,到了我父亲这一辈,恰逢改革开放,男人们流行南下广东打工。我的父亲和叔叔长时间在东莞的码头当搬运工人。现在村里大多年轻人依然是南下打工,我的姐姐和哥哥也都在广州工厂里面,他们延续了父辈们的老路。
读完初中以后,村里没有考上高中的同龄人选择了去技校读一年,然后学校给推荐到工厂打工。我比较幸运,因为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可以继续读书。三年后考上了一所211大学,稀里糊涂的读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7年后去了国内知名的985大学读了微电子专业的博士。
作为一名寒门博士,我见证了老家的上一辈和同龄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那种挣扎以及跨越阶层的难度。也见证了身边的同学朋友去国外深造、进入名企工作、世界各地旅游和谈论买房投资的小资生活。可能这两者当中的任何一方都很难体会到另一者生活的真实模样。
于我而言,这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磨难。很幸运的是我通过教育改变了自己成为农民阶层的命运,同时,也陷入了一个新人要在城市安身立命面临的种种窘迫。本文作为闲谈,和大家聊一聊作为一名寒门微电子博士是什么样的体验?不妥之处,敬请谅解。
家乡人眼中的我
在父母眼中,我作为三个子女当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唯一读书走出农村的一个。我仿佛从小就不用他们操心,在贫苦枯燥的生命中,总是能给他们带来荣耀与希望。当听到街坊邻居说“你家儿子考上一中啦”,“你家儿子考上大学啦”,“你家儿子读博啦”,也许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刻。
在村民眼中,我是村里的希望,作为村里有史以来第一个重点大学本科生,第一个博士。他们认为我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可以做省级干部,甚至中央干部。那些年轻的父母,每当教育自己的小孩的时候,就会说到“一定要像那个博士叔叔一样学习”。
那些久未谋面的小学、初中同学,见了我以后就好像见到了大人物。没想到当年一起放牛、一起玩耍、成绩平平的老同学,现在竟然成为了名校博士。没想到在老家这样的犄角旮旯,遇到了这么厉害的人才,还是自己的朋友。他们无限感概“初中学历和博士学历,这差距实在太大了”。
每当我回到老家,就像是一个英雄载誉归来,受到亲朋好友的称赞和过誉。我的父母和家人也因此得到更多的尊敬。然而对于我而言,这难免让我有些尴尬和受宠若惊。作为城市里一个平凡的打工人,回到家乡竟让我承受了一份莫大的虚荣。这种虚荣让我和家乡越来越远。
城市里的我
考上大学让我第一次有机会在城市里生活,身边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有来自城市里面的孩子,也有来自农村的孩子。在一群优秀同学的同学面前,我变得非常不起眼,首先身材上相比较于北方那些一米八左右壮汉,让我不到一米七的小个子,一百来斤的身材显得格格不入。其次他们从小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见多识广,家教良好,左右逢源,让我感觉自己就是傻白甜。
读博的时候我来到了一个更大的城市,老板会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如果学生经济条件不太好,老板会把一些横向项目给贫困的学生,可以增加学生的收入。但是一旦遇到科研时间冲突的情况,你必须想法设法兼顾,这样在无形中增加我们的压力。而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则可以选择不做横向项目。
随着年龄的增加,我开始面临找对象的问题。大概是我太普通了,在学校里面没什么女孩子对我感兴趣。我开始尝试在网上交友平台上发征友贴或者应征女孩的征友贴,可是在尝试见了不少女孩以后,大都没有下文。我见到的女孩子大都拥有不错的家境,她们更加愿意找个各方面相当或者更好的对象。
很多硕士毕业的同学在工作几年后,都在所在的城市买的了房。自己工作攒下一部分,家里支持一部分则可以承担首付。而我读博期间攒下的一点钱,因为老家盖房子都寄回家里了。房子也只是建好了毛胚房,尚不够钱装修。我如果想在城市买房,家里怕是一分钱也无法指望。
虽然现在我已博士毕业,薪水也达到了这个学历应有的水平,日常生活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可是和那些来自城市家庭,家庭关系网也在城市的同学相比,我显得更加孤单和势单力薄。在这个诺大的城市里面,我显得十分渺小。
未来在哪里
家乡的风景很美,家乡的人很淳朴,那里的节奏很慢,但是老家于我而言更多的是儿时的记忆和一个疗伤的地方。我的家乡有山有水有树林,但是没有半导体,是教育让我离开了我的家乡。
从本科到博士毕业,我花了十年的时间实现了阶层跨越。但是我花了十年取得的成就,也不过是别人出生就具备的实力。于我而言,博士毕业并不意味着终点,而是意味着一个白手起家的人刚开始自己的一线城市生存之战。
下一个十年,希望我能在这个城市里面安居乐业,让我的下一代可以自由的享受这里的便捷生活、优质医疗教育资源。
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做?你对作者有什么建议?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