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数张宇+线代李永乐+概率论余丙森
1000题+660题
刚开始选择书籍,选择老师上,大家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迷茫,觉得这个老师好,那个老师也好。我当时在看了好多备考经验之后,又结合自身情况决定分科跟老师,没有买复习全书,取而代之的是各个老师自己科目的辅导书籍。学弟学妹们可以先找网上的视频课,看看哪个老师自己跟着比较顺,根据大家的介绍,汤家凤比较基础,张宇适合稍微有一些基础的同学,武忠祥作为考研名师也有很强的实力,李林作为考研数学的新起之秀出题风格接近考研水平。我不希望学弟学妹们过于依赖于视频,认为视频懂了自己就会了,数学终究在于自己动手,听来的都不是自己的,踏踏实实拿起笔,一定要一道一道做。
四五月:开始高数的复习,听张宇的一章基础课,做笔记并且完成那一章相应的例题、课后题以及1000题的AB组,同时隔段时间做660题上的对应小题(虽然660没有分章,但是一个知识点对应的题都是在一块的,可以选择每天小块时间做几个做几个,还挺快乐的),下午吃完饭回来了,复习当天所学的基础知识点。
六月:这个月恰逢学期期末考试,相应复习考研的时间会少一些,这个月开始了线代的复习,李永乐爷爷是公认的线代王,当时也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他,结合他的辅导书,第一遍听他的基础课视频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感觉哪哪都连不起来,这个时候同学们不要着急,按照他的视频先认真总结笔记,后面再去看的时候,你会有惊喜。
七八月:到了暑假,一般就是留校复习,不建议大家回家复习,因为没人看着的时候,自制力难免有些下降。这个时候会有大块的时间去进行集中复习,我当时每天复习高数知识点,然后做1000题的BC组,线代的话就是听李爷爷强化课视频并一遍一遍的翻看线代辅导书。
九月:差不多这个月就开学了,我开始复习余丙森的概率论,当时了解到概率论没有特别突出的老师,在学长的经验帖中看到了这个老师,我没我挺他的基础课,直接听了强化课,然后自己去做题。概率论一定要认真复习,虽然分值不是很高,但是得分率确实不太行,好多同学在高数线代上花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没有时间复习概率论,或者认为概率论简单不好好复习,容易的地方最容易丢分,希望同学们不要小看概率论,你想得数学高分一定是面面俱到。
十月十一月:这两个月就要开始做真题和模拟题了,我用的是张宇的真题,按年份有做卷子的感觉,每一张卷子卡时间做,然后好好改错,错题对应的知识点去翻看辅导书再做几个相应的练习。真题的重要性不用我多说了,相关知识点换一种考察方式多次在卷子中出现。模拟题推荐李林的4+6,他的出题风格接近于真题,所以还是一个比较好的模拟资料;张宇的模拟卷听说比较难,我当时只做了他卷子的选择填空,一些知识点以一种你想不到的方式考察,也算是拓宽了眼界;合工大创新超越卷比较基础,可以作为基础知识的一个查缺的工具,也可以用于最后十二月份练手;李永乐的模拟卷其实不太推荐,不仅有错题,题的质量也没有那么高,不太适合我。
十一月中旬到考前:回归辅导书,看知识点,脑子里形成每一章的知识网络,可以自己合上书动手写一写,想想相关题目的解题思路,再动手做一遍真题,总结之前的错题。
我喜欢数学,在数学上花的时间也最多,对数学的期望也最高,失望也最大。因为太希望数学可以取得一个好成绩,认为得数学者最后总分也不会差,所以考数学前一晚,焦虑到凌晨两三点才睡着,考数学的时候,状态也比较差,按平时做完选择填空的时间当时只做出来一半,时间没有那么多,只能接着去做大题,在大题上尽量压缩时间,等大题做完,状态好了许多但时间也不多了,重新检查选择填空有做出来几个,很快就交卷了,后来查分也发现分数大部分都丢在选择填空上了。
我不太喜欢题海战术,用的书和题目册也不是很多,只希望做过的题可以每个都会,所以就会一遍一遍看各科的辅导书。今年数学大纲修改,最大的变化应该就在选择填空上,没有过程分,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一个五分,真的太贵了。
个人情况:我本科期间学习过856数模电,但都学的不是很深,课时也不是很多,基础没有那么好,面对那么厚两本书,曾经也有过怀疑,但可能也就是因为知道自己数模电的基础没有别的同学好,又想尽力把它学好,所以在数模电上花的时间确实很多,收获也很多。
必备资料:清华数模电课本+课本对应课后题习题解答+856真题
依个人情况而言,当时数模电加起来一千多页的课本确实不知道怎么下手,按照大纲就是章章都有,那么多知识一时间确实不知道怎么办,而且加上数一英一的难度本身就大,复习内容就多了很多,对我而言,怎么节省时间、怎么少走弯路、怎么快速上手真的很迫切,所以报班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会让你有一个更好的侧重,把时间花在重难点的章节,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具体不理解的知识点,找视频不太还找,就需要一个人来给你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答疑,这也是我个人选择报班的一个理由。
报班不是一劳永逸的方法,更重要的还是在自己去做去总结,不要认为报了班就一定可以得高分。初试数模电偏重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计算,动手进行计算和总结才是正确的方法,吃透课后题和真题,拿一个不错的分数不难。前前后后,两本书的知识和课后题我应该过了有四遍,真题做了三遍,个人真的觉得那两本书值得一遍一遍地去读。
我的复习进程大概为:第一遍结合学长在课上讲的内容进行理解,做好笔记,把书读厚,同时做课后题,结合课后习题解答把不会的题目进行标注,学长会在第二节课上课的刚开始进行讲解;第二遍进行每一章知识的梳理,自己在总结章节的知识框架以及重难点考点,再一次做课后习题,想想相应类型的题目应该如何思考,如果遇到不清楚的知识点可以请教学长或者去b站找华奶奶的模电和王红老师的数电;第三遍重复第二遍的工作,到了这一次,你会对书本有一个新的了解,到了哪一章自己的脑子里就会浮现出这一章的大体考点,书会被你越读越薄,相应的课后题可以熟练的进行解答并在题与题之间形成横向比较;到了第四遍,大概会在做真题时穿插进行,过起来就会很快,知识了然于心,这也就到了快考试的时候了。可能有学弟学妹会去想这么多内容,哪有时间一遍一遍过,曾经我也没想过自己会把一本书看四五遍,抱着一种虔诚的态度,踏踏实实去做,每日的积累才能在日后给你充足的底气。
到了做真题的阶段,近几年的真题出题风格趋近于稳定,重点可以分析近几年的真题。真题也是复习的重要资料做的多了大体风格你就明白了,终究在于熟能生巧,做题当中注意总结模糊的知识点,相关的知识点也可以顺带复习一下。
在此期间其实很感谢专业课学长的帮助,从刚开始过课本时候给我们画范围,讲课后习题,到平时有疑问给他留言也会很快收到回复,到之后做真题一份一份的讲解,到后来的报考咨询,复试辅导,谢谢学长的一路鼓励和帮助。
肖秀荣全家桶+徐涛强化班视频+徐涛背诵笔记+各种模拟题
政治分数出来其实挺惊讶的,北京地区是旱区,传说公共课会有所压分,而且确实之前没有在政治上花费太多精力。我开始时间比较晚,大概七八月才开始听课,而且一断就是一两周,直到九月开学,我也才过完两部分,之后看着其他同学过完了,还是挺着急的。希望学弟学妹们别等到太迟才开始,我的流程如下:
第一,平时用肖秀荣的精讲精练,配合徐涛的强化课,一章一章过,等听完课,浏览这一章讲了什么知识,各个知识点怎么考,不需要着重记忆,但清楚这一章的重点;
第二,听完课,隔一两天以后做1000题,做题的时候尽量不要看书,把自己没记住的知识进行标记;
第三,上面两个步骤进行完就大概十月了,当时我是结合徐涛的背诵笔记进行重点选择题考点记忆,每天晚上读一读,同时,根据肖秀荣的时政分析学习选择题中的时政考点。模拟卷的选择题可以多做就多做一些;
第四,到了十二月,背肖四肖八,今年肖大大太给力了,大题都押中了,早上背一个晚上背一个,记关键句子关键词。因为备考期间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所以吃饭的路上,也会给自己把背了的大题再叨叨一遍,记忆就会加深许多;
第五,上了考场,防止意外做完选择题立即涂卡,等到最后可能就没时间了。关于大题,考试时候一个大题占答题卡的一页,最起码一行一行写清楚,要占空白页的80%及以上,可能因为我写字慢,刚好写完大题就收卷了,所以还是希望学弟学妹们把大题背熟。
我开始时间不早,但是我仍然希望学弟学妹们可以早一些开始,数学专业课学累了听一听政治课,也给自己一个可以补充的时间,我很幸运,在政治备考上没有走太多弯路,很快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早一些开始就会就会留给自己补救的机会。
我的英语基础不是特别好,四六级都是擦边过,最后的成绩也没有那么高,但是只要认真过单词长难句,抠真题,六七十分应该不难。不按复习的时间轴来说,想给学弟学妹们说一些小点。
首先,关于单词和长难句,单词是读文章的基础,前期有一个大块时间去按照记忆曲线进行记忆,之后每天复习。长难句我觉得田静的分析很不错,她的废话很少,句句干货,前期主要就是长知识,所以我比较喜欢这种实在讲知识的老师。
其次,关于阅读,如果是文章可以看懂,但是题做不对,我认为唐迟的阅读课挺好的, 多去想你阅读题错误的原因,不要轻易地认为就只是粗心错了,好好分析真题。
最后,关于写作,买一些英语答题纸,每一次写作都在答题纸上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清楚。对于我而言,我不喜欢大段大段地背诵,我会摘出来我喜欢的句子和能用到各个话题里的万能句进行背诵,每次写作时换着用,熟能生巧。
在备考前期,你不断地打基础,接受知识,会感到复习的快乐,每日都有满满的收获。到了中后期,开始在你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检测,你会发现之前明明白白的东西就是记不住,忘记的比记住的快,你会怀疑,会担心,此时放松心态,沉下心再去复习遗忘的知识,不可因为慌而停下往前走的脚步。如果心开始浮躁,不妨写写日记,写写自己做了什么,卡在那里,之后怎么做,稍微梳理一下会清楚许多。
考研这件事,一旦动了念头,很难停下来。在你思考了未来生活之后,你选择了这里,这也是人生难得的为了一个目标奋力这么久,经历了这个过程会成长很多。
谢谢这一路上陪伴我的人儿,也希望学弟学妹们可以抵达自己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