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6日,以“重塑数字生产力,赋能 IT 新时代”为主题的“2021 RPA创新产业峰会(RIIS)”在京顺利召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作为主办单位,发布了全国首批RPA系统和工具评估结果。其中 4 家企业的应用通过RPA系统和工具应用成熟度3+评级,7 家企业的产品通过RPA系统和工具产品能力3+评级。
表1 应用成熟度评估结果
企业 | 应用 | 评级 |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服务平台V1.0 | 3+ |
中国移动(浙江)创新研究院 | IPA能力开放平台V1.0 | 3+ |
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RPA统一管理平台V1.0 | 3+ |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智能流程自动化机器人V3.0 | 3+ |
表2 产品能力评估结果
企业 | 产品 | 评级 |
珠海金智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K-RPA V3.6 | 3+ |
北京来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UiBot Creator V5.5.0 | 3+ |
上海艺赛旗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 iS-RPA Studio V2020.5.0 | 3+ |
上海云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Encoo Studio V1.1.2103.12 | 3+ |
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 AIRPA V1.0 | 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华为RPA设计器 V2.14.0 | 3+ |
杭州实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Z-Factory V7.0.0 | 3+ |
图1应用成熟度评估结果
图2应用成熟度评估结果
图3 产品能力评估结果
中国信通院自启动RPA标准体系研究和建设以来,得到了RPA应用、交付和研发企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参与。经过半年多的研讨,目前已经形成RPA标准体系V1.0版本,包括交付实施、持续运营、系统和工具、服务能力、安全和风险管理五项标准,覆盖RPA交付生命周期全流程,是一套体系化的方法论,最终目的是指导产业链形成从项目预研、工具开发、产品交付、运营运维全过程系统框架。对于用户方,参与评测可以系统的评估自身RPA应用水平,同时横向对标垂直领域其他用户,为产业界树立RPA应用试点示范;对于厂商,评测可以客观的评价自身产品能力、交付实施以及运维水平,横向对标厂商技术能力现状,圈定国内RPA厂商第一梯队的行业地位。
图4 RPA标准体系
图5 RPA系统和工具标准参编单位
首轮评测面向RPA系统和工具开发测试模块(泛指RPA开发平台、设计器、Studio、Creator等),评测参考标准为RPA产业推进方阵编制的《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能力评估方法 第3部分:系统和工具》。开发测试模块共有基础能力要求40项,高级能力要求18项,共计360余个功能考察点。中国信通院组成评测组进入企业研发应用现场,采用人员访谈、系统操作演示和材料审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试,并于4月14日在北京召开了专家评审会,对评测结果进行最终审查。
图6 十一家企业评测现场(一家企业线上评测)
本轮评测对RPA用户的应用情况、厂商的产品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评估,发现了一系列RPA系统和工具的向好特征,如多样的开发模式、完善的系统功能组件、敏捷的流程开发创建、丰富的应用场景模板等,同时也看到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如协同开发能力差、智能推荐水平低、版本管理逻辑乱、复杂场景应对难等。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RPA流程设计智慧化初见端倪,但尚未得到有效应用。
部分企业已开始探索AI技术在流程开发中的应用,但尚未见到智能设计等功能的广泛使用,多数还停留在预研或者内测阶段。测试中发现30%的企业未应用任何智能化相关技术到开发测试环节中,50%的企业表示有相关建设规划,20%的企业已在测试智能构建流程的相关功能。智能流程开发测试可进一步加快流程创建效率,降低流程开发门槛,优化流程设计逻辑。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深度融合到流程设计环节,流程智能创建将成为RPA流程开发的重要方式之一。
2)设计器功能的扩展性和迁移性较好,但缺乏统一规范。
RPA机器人功能单元可快速复制迁移,开发端可通过载入第三方组件实现灵活的功能扩展,但对于载入接口规范还未统一。测试中发现70%产品和应用使用了开源脚本作为流程主引擎(如Python、XML等),30%的企业开发了自研脚本作为流程主引擎,这些主引擎对常用脚本或编译语言开发的功能模块扩展性良好,但不同产品的功能组件格式各异且无法相互兼容。未来统一功能组件的接入规范将有助于RPA设计器获得更广泛的能力延伸。
3)开发模式趋于多样,企业级产品使用学习成本仍较高。
不同的开发模式对应着不同的使用人群和适用场景。测试中发现超过80%的RPA厂商可支持至少两种流程开发模式,代码开发、录制开发、图形界面开发基本成为RPA开发端的标配。代码开发适用于复杂流程逻辑的实现,可视化开发有利于直观展示功能节点关系。但是总体来看,定位于企业级的RPA系统和工具学习成本仍较高,需要相对专业的人员来操作,定位于个人助理级的RPA产品学习成本相对较低。
4)模板加速了流程的创建,但多数模板实用性偏低。
基于模板创建流程,是企业快速研发部署机器人,减少开发工作量的重要手段。测试中发现厂商模板存在数量少、质量低、版本旧、通用性差等问题,具有显著应用价值的模板占比低于10%。模板的丰富度和质量是衡量RPA设计器能力的重要指标,高品质的模板库需要用户、厂商、第三方开发人员等的长期贡献和积累。
5)用户二次开发能力增强,可反向助推厂商能力提升。
相对成熟的RPA用户在部署使用产品过程中涉及大量二次开发工作,这些二次开发的实践和经验为厂商完善产品能力提供了重要参考。测试中发现某用户企业RPA部署应用业务线达300余个,自研开发组件超过自带组件一倍以上。这类用户企业已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供应商(厂商)的产品发展速度,厂商在为其提供服务的同时自身技术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树立RPA行业评估评测典范。首轮试评估是RPA评估工作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检验标准和测试用例的最佳实践。下一步方阵将加快标准建设的步伐,更新完善第3部分系统和工具标准,并同步启动第1部分交付实施标准、第2部分持续运营标准的编制工作,计划6月启动编制专家组招募工作,预计2021年底发布第1、2部分V1.0版本、第3部分V2.0版本。热忱欢迎相关企业专家关注和参与方阵标准化研究工作。
RPA评估评测再起航,第二轮评测正式启动。由于首轮试评估时间和经验限制,评测工作未全面向产业界开放,经过对首轮评估的梳理和调优,中国信通院正式启动第二轮评测。评测范围为RPA系统和工具开发测试模块,针对RPA开发端的应用成熟度和产品能力进行测试。即日起至5月30日接收企业报名,测试结果将在6月底中国信通院主办的“可信AI大会”上公开发布。欢迎相关企业报名参与。
联系人:
张萌 13063360230
zhangmeng1@caict.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