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数学大概是3月份开始的,在这之前我去知乎找了一些经验贴来参考,由于这时对考研数学没有自己的理解和实操经验,所以找的经验贴都很杂,没有针对自己的弱点去找。在开始的前两周,我是边看汤家凤的基础课视频边做1800基础篇,这两周我也发现了这种方法的问题,首先,汤老师在基础课时讲的方法不齐全,比如说用泰勒公式求极限,虽然他后期会讲,但是这也影响了前期的做题。其次,听汤老师的课是要做笔记的,这样边看视频边做笔记我觉得有点浪费时间,而且定期还要复习笔记并做笔记的例题,我花了差不多两周时间才学完很少的内容,所以我果断的放弃了这个方法(我身边也有全程跟汤老师而且考的很好的,我的思路仅供参考)。后来我在知乎上接触到了李正元全书,这本书基础知识比较全,难度也比较高,由于我从小数学还可以,所以我想挑战一下这本书。李正元全书是没有配套视频的,我是自学的。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做完了第一遍,刷完只有一个感受,太难了,而且一遍下来我居然对所学的内容没有一个宏观的框架,对每一章的基础知识记忆都很模糊,全书上很多内容我也不理解。针对这个问题我就去知乎上找针对这类问题的经验贴,对我最有用的是顾不得学长的数学经验贴(大家可以去知乎上或者微信公众号上看看他的经验贴,但是别买他的课),顾不得学长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将每一个知识点进行背诵,我采用了这个方法并进行了一点改进,下面我就详细的介绍下我的方法:
我先是将每个知识点的开头部分摘抄到我的笔记本上,
摘抄完后我就按照艾宾浩斯曲线进行背诵,每天能背多少就背多少,在每天摘抄的内容后面标上序号,以便复习的时候使用。背了过后我就将这些知识点后面的例题独立的做一遍。在后面所有学科的背诵内容我都会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背诵,我认为如果不重复记忆的话过几天肯定会忘掉,重新背诵会很痛苦,还不如从一开始就重复记忆,看似多花了很多时间,其实并没有,重复两天的内容一般都记得很熟,后面过得会很轻松。
我去掉了比一天短的周期,因为数学的逻辑性比较强,没有那么容易忘。我在背完第一章的基础知识后发现了这章开头的知识框图
但是这张图与书本内容有些对不上,可以自己进行修改和补充。后面复习我只背诵了这个框图,在写完每个知识节点我都会在脑海中过一遍基础知识内容,虽然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后期会堆积很多复习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已经形成了框架,会过的很快,我每天花在复习内容的时间只有30-40分钟,很熟悉的框架我只会在脑海过一遍,不会默写在草稿纸上。用这种方法我也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过完这本书的高数部分,但是我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已经有了质的飞跃,第一遍不懂的问题基本上都看懂了,对每一章的内容了如指掌,这也让我在后期做真题和模拟卷时没有因为知识点记不住的问题翻阅全书。
在过完第二遍全书后我就开始刷题了,没刷两天题我又发现了问题,在拿到一道难题时,我脑海中只有知识点框架,没有一些解题技巧和各章知识点的串联,所以做难题时很难入手。后来我在网上疯狂的找如何整理题型的方法,在经验超市中我发现了一个比较好的经验贴,是一个叫Severin的北大学长做的,他详细的介绍了解题思路和刷题方法(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看,只不过是付费内容19.9)。
(字很丑,见谅)
每一章的题型总结完后我也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进行了背诵,因为我想在做题时自己的解题知识体系能清楚的在脑海中复现,这也让我在解题过程中思路明确,并且解题很快。我在做题时很马虎,解题很快对我也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刚接触真题时就能在两小时内完成所有题目,但是失误比较多,后期我也在努力的解决这个问题,但我最终考试前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也导致我在最后考试中翻车了。大家在做题时一定要细心,前期慢一点做题,将自己容易错的细节记录在错题本上,定期复习,这也是我现在能想到的最好办法,如果大家有经常失误的问题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情况,想出自己的方法。
在整理题型过程中也要摘抄自己的错题,错题的解析不要抄答案,要根据自己整理的解题方法进行分析。
这是错题解析的两种模型,阶段问题和小问题的解题方法都是自己在题型总结中整理过的。
比如在第一道错题中,如何求递归数列极限已经在题型五总结了,这时错题解析只用写一些关键的节点问题就能复现解题思路(单调有界性是在基础知识框架中体现的)。同样的,第三道错题解析方法也和第一道题相同,大家可以看前两页的题型整理,求未定式极限的基本方法都在里面。
错题本也要和背题型时一起看,背完一章的题型看一章的错题,看错题时要遮住分析在脑中过一遍解题思路。
完成全书所有的题型整理也花了2个月左右,那时刚开学,要补做很多实验,所以花了很长时间。有了这两遍过全书的基础,我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数学体系,但是光这一本书的解题方法是不全的,我建议你们在整理时顺便也把李林880刷了。
我在整理完题型后也补充了一些进阶的解题方法,这些方法一定要在基础掌握牢固后再去学习
王谱老师的小技巧最多,大家可以去b站找资源(一定要基础牢固了再去看!)。B站up主考研竞赛凯哥和心一学长有时间也可以去看看,但是都不建议买他们的课,因为这时已经有自己的完整体系了,不需要再系统的看课程了。
最后就是进入刷真题和模拟题阶段了,我是一天真题一天模拟题,这样在后面不会忘了真题的感觉,我也留了两套真题在最后一周刷,同时题型整理和错题分析不能停。刷模拟题的量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我基本上把市面上的模拟题都刷了,模拟题的作用只是让我们习惯做新题的感觉并补充一点解题方法,不要靠模拟题的押题,比如今年模拟题的线代大题全是二次型,最后并没有考,这也浪费了复习基础的时间。做模拟题也是检验自己弱点的时候,如果遇到一道比较基础的题不会,就要反思是不是哪个板块没有学好,然后去全书或者练习题上找相关板块的题来补充一下知识体系。在考试之前一定要回归基础,不要一味的挑战难题,今年我也是在这上面吃了亏。
我是在7月份开始复习线代的,应该算比较晚的了。刚开始我是准备把本科用书过一遍,但是我发现这样进度太慢,所以我就只看了前几章的基础知识。看完基础知识后我就用了李永乐老师的线代讲义配合他的课程,是完全跟得上的,李永乐老师讲的很详细。线代的学习方法和高数差不多,但是线代的题型总结会比较麻烦一点,知识点交叉得比较厉害,大家还是要尽量总结。线代只做讲义肯定是不够的,最好是把880的线代也刷了。
政治我是九月份开始的,我用的肖秀荣全套,今年下了考场只有一个感受,肖大爷牛逼!前两个月我是看一章精讲精炼做一章1000题,前期实验比较多,效率低下,所以第一遍拖了很长时间。第一遍做完后我又花了一点时间配合知识点摘要把1000题的错题做了一遍,这两遍过后我的基础还是不牢固,很多东西记不住,但是这是肖8也到了,只有硬着头皮做,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套,只有22分,把我吓傻了。当时我想这样学下去肯定不行的,我就把所以模拟题错题记录下来并把所有选项的知识点在知识点摘要或精讲精练中找到(大部分可以在知识点摘要找到),按照艾宾浩斯曲线来看错题,看错题时一定要把正确答案遮住,再选一遍,选的同时把每个选项的基础知识在脑中过一遍。用这种方法做完肖8就对选择题有一定的感觉了,后面就一天一套或者两天一套模拟题,错题一样的要整理,可以在小程序上刷题,但是还是纸质的卷子写起来比较有感觉,按照这个方法我的政治选择题考了38左右,提升还是挺大的。等肖4到了就可以开始背大题了,我第一套刚背两道题就放弃了,太长了,今年肖4也出的比较晚,直接背肖4肯定来不及。由于我在前期背了很多数学框架,背框架会快很多,所以我就去网上找有没有肖4的框架,最后找到了小白考研整理的肖4简要版,我基本是按照他的框架背的,差不多两三天一套,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背的。背完差不多还有两天就考试了,完全按照框架做大题字数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就把前两套的肖4原本的内容背了,最后也只考了前两套的内容,运气是真的好。
我的英语就比较拉跨了,就给大家说下背单词和准备作文的心得。我刚开始背单词是用的红宝书,也是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背诵,这应该是我整个考研过程最痛苦经历,而且并没有什么效果,我背完过后做真题阅读还是大量单词不认识。最后我改变了策略,在真题中背单词,我把10-18年真题从头到尾不认识的单词摘抄下来,在背诵了这些单词的第二天再把这些单词所在的文章全部手译一遍,这个过程在前期花费了我大量的时间,但是效果还可以。用这个方法过一遍后就不会经常因为单词的问题不会做题了,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做题方法上。如果时间比较多也可以把英语一的阅读按照这个方法做一遍,口头翻译应该就行了,这样也可以为翻译题打下一定的基础。作文的话我是用的网上的模板,我结合了网上好几个模板,所以不会撞车。在这之前我看了一些潘赟老师和刘晓燕老师的作文课,潘赟老师的课更多的是讲作文的框架,刘晓燕老师讲的是一些句子和单词的替换。看完课的时候我也想总结出自己的模板,但是我的基础太差了,没看到一个好的句子就想加进去,也不知道加的位置对不对,所以会非常纠结,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后来我就直接用模板,省下来了很多时间。英语的学习一定要坚持下去,我就是在9月到10月荒废了一段时间,导致要重新找回感觉,后面其他科压力也大,分配给英语的时间也很少,所以一定要把学习英语的感觉持续下去。
我是在5月初决定考821,由于我是跨专业考研,前期自学得非常痛苦,学了一个多月才学完模电的两章,后来我就去网上找相关课程,谢嘉奎的模电在网上的课程比较少,只有一个东南大学的课程,这个课程偏向理论知识,厦大又只考大题,很多枯燥的知识学了是对解题没有多大帮助的,而且还有很多解题技巧也没有讲。最后我找到了飞姐的公众号,也报了她的班,但是开班是在快8月的时候,我在这之前放弃了专业课的学习,把时间全部投入到了数学和英语上。飞姐课就偏向于做题,讲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方法,模电花了一个多月讲完了大部分知识,学得还比较扎实,后面的数电课程我就没有跟了,因为我数电完全没有基础,加上实验错过了几次课,后面就跟不上,最后我选择自学数电。我在学数电时是先自己看书,不懂的再看飞姐录播或b站上的课,看完一章后我会把重要的知识点摘抄在笔记本上并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背诵,背完后再做课后习题,专业课上的题不会做大多数愿意是因为基础知识记不住,所以背是很有必要的。课后习题我也会整理,也是和背诵同步看的。差不多花了一个月时间我把数电学完了,已经超过了飞姐课程进度。后来我又花了10多天把模电的知识复习了,过后就开始做真题,做真题是很快的,差不多一两个小时就能做一套,最后再整理错题,把记忆不熟悉的知识标记一下,按照遗忘曲线再背一遍。在做真题时遇到没学过的内容就停下来,把这些知识补上再开始做真题。真题上也有些内容是书上没有的,比如利用jk触发器设计最简时序逻辑电路,这需要使用触发器激励表,我也是看了飞姐的课才学会的。在最后的一个多月我有两个选择,一是把课本再过一遍,二是把以前846的题刷一遍。我选择了再过一遍课本,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错误的选择。我再过一遍课本主要是想把非深度负反馈、简单的电容补偿等没考过的内容学一下并温习一下基础知识,虽然今年这两个知识点真的考到了,但是分值只占10分不到,而今年考了30分的846原题,这两题书上没有,也比较难,我一题没有写一题只写了一半不到,导致失分严重,所以选择是很重要的。今年考821的话还是建议把 846的题也写了,参考书最好是模电用谢嘉奎的,数电用闫石的,童诗白的模电可以再谢的学完过后做做课后题,这两本书的有些知识侧重点不一样的。
考研准备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坚持,不管什么学习方法,只要对自己有用并且可以坚持下去都没有问题的,和我一起准备考研的有4个研友,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不一样,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坚持下来了,最后我们5个人全部被一志愿录取,所以大家一定要坚持下去。有条件的话最好找一些靠谱的研友,在遇到困难时可以一起讨论,在复习之余可以开开玩笑,这样可以极大的减少考研的压力。最后给大家推荐几个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