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岛地震 引发国内光刻胶股市大涨

vippon 52RD 今天

5月27日,国内股市光刻板块持续走强,至上午收盘,板块大幅上涨6.5%。其中广信材料、芯碁微装涨停,涨幅达到20%,容大感光、晶瑞股份、涨超15%,芯源微、扬帆新材、南大光电等涨超11%,格林达、上海新阳等也集体上涨。本周以来,光刻板块累计涨幅近10%,板块复苏趋势明显。

图片

引发国内光刻板块集体上涨的根源,竟是发生在今年2月份日本福岛海域的一次地震,地震余波才到。


据市场消息称,日本信越化学日前已经向国内多家一线晶圆厂限制供货KrF光刻胶,并已停止向规模更小的晶圆厂供货KrF光刻胶。信越化学之所以停止供货,是由于在今年2月份,日本福岛东部海域发生了7.3级地震。地震致使信越化学在福岛地区的KrF光刻胶产线受到破坏,生产至今尚未完全恢复。由于产能不足,信越化学才被迫做出了上述决定。虽然另一家日本大厂东京应化已填补了大部分的KrF光刻胶产能缺口,但目前仍存在不小的缺口,国内多家晶圆厂正在加速验证导入本土厂商的KrF光刻胶。

图片

今年以来,国内外晶圆厂都在忙着扩产,除台积电三星英特尔联电等之外,国内中芯国际华虹宏力、广州粤芯等本土晶圆厂也在积极扩产和释放产能。这导致国内光刻胶需求量大增,尤其是在KrF、ArF等高端半导体光刻胶需求方面。半导体光刻胶是晶圆制造过程的关键耗材。如果光刻胶供应不足,各厂商恐怕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众所周知,按应用分,光刻胶可分为PCB光刻胶、LCD光刻胶、半导体光刻胶等,其中半导体光刻胶技术含量最高,价格昂贵。半导体光刻胶又分g线/i线、KrF、ArF,以及EUV光刻胶几类,其中g线用于6寸晶圆;i线主要用于6寸/8寸晶圆;KrF用于8寸晶圆;ArF和EUV用于12寸晶圆。

图片

当前处于技术低端领域的PCB 光刻胶LCD光刻胶我国基本已经实现了国产替代,但半导体光刻胶核心技术和产品基本被国外大厂垄断。日本合成橡胶、东京应化、信越化学等五大光刻胶厂商占据全球约87%的市场份额。根据SEMI数据,日本几大厂商在g线/i线、KrF、ArF胶市场中市占率分别为61%、80%、93%,而国内g线/i线自给率约为20%,KrF光刻胶的自给率不足5%,12寸片的ArF光刻胶目前尚无国内企业可以大规模生产。

图片

近年来,随着半导体行业的蓬勃发展,半导体材料需求旺盛,光刻胶市场需求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据工信部及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光刻胶市场实现了年均14.5%的增长,五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12.12%,2020年全国光刻胶整体的市场规模达到了176亿元,其中半导体光刻胶市场规模达24.8亿元。


ArF光刻胶集成电路制造领域需求最大的材料,未来市场前景广阔。据富士经济预测,未来ArF、KrF光刻胶将有比较稳定的增长趋势,2023年全球ArF光刻胶产能有望达到1879吨,规模接近49亿元。


由于高端光刻胶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高端光刻胶的保持期通常只有6至9个月的时间,一旦遭到自然灾害或人为的贸易冲突,我国芯片制造企业就会被“卡脖子”。因此,高端光刻胶国产化势在必行。


国内从事半导体光刻胶研发和生产的企业主要有:晶瑞股份南大光电上海新阳、北京科华、容大感光、博康等,多以i线、g线光刻胶生产为主,应用于350nm以上制程。高端光刻胶产品领域,北京科华、博康已经量产可用于130nm制程的KrF光刻胶,北京科华从在去年就已经开始大量导入国内多家晶圆厂;晶瑞股份都已经量产g线/i线光刻胶上海新阳投建的干法ArF光刻胶尚无实质进展;南大光电的ArF光刻胶已通过某一客户认证,晶瑞股份KrF光刻胶已经完成中试,正进入客户测试阶段;容大感光尚未实现高端光刻胶量产,涉足ArF光刻胶的企业目前尚处于研发阶段。

图片


业内分析认为,造成这国光刻胶产业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光刻胶上游原料依赖进口。在光引发剂、树脂等光刻胶重要原料领域,日本同样具有较高的垄断地位。国内仅有博康技术达标,能实现上游材料生产。


  1. 光刻机是研制光高端刻胶的重要设备光刻机设备价格昂贵,大大超出了大多数国内厂商所能承受的范围,而且国外对于向我国出口光刻机也有诸多限制,这也进一步加大了研发难度。


  1. 光刻胶具有纯度要求高、工艺复杂等特征,需要具备多种技术和配方,包括光化学、有机合成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形成都需要长期的研发和经验积累。我国企业进入光刻胶领域的时间短,与日本龙头企业存在较大差距,大量专利技术掌握在海外企业手中,有着极高的技术壁垒。


  1. 光刻胶验证周期长,要求严苛,得到下游客户认证需要较长时间,半导体光刻胶的验证周期通常为2至3年,下游客户考虑到产品质量的因素,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导致国内光刻胶研发生产进展缓慢。


  1. 国内光刻胶领域人才匮乏,研发能力不强,仍需要引进海外技术专家和人才团队。


(6)高端光刻胶的前期研发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国内企业规模不,难以支撑前期研发投入,需要外部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