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3岁就开始成年,有人30了还不知道什么是烦恼|人类童年特别观察

36氪 昨天

图片

被爱和喝酒是成年以后可以做回小孩的唯二合法途径。


图片

文 | 聂老师

编辑 | 聂老师

插画 | L7、小蜜蜂

视觉 | 小蜜蜂

来源 | 超人测评(ID:chaorencp)

封面来源 | IC photo

都说成年人很难快乐,假如可以回去当一天小孩,你愿意吗?

这个儿童节,我们邀请了15位朋友,一起分享人生中那些快乐的体验,我们聊了聊成人与小孩的区别,以及成年人做回小孩的快乐时刻。
采访中我们发现,童年幸福的人更想做回小孩,而那些从来不快乐的小孩,只有在成年之后,才觉察到了爱和自由。

图片

图片

“我不需要什么当小孩的机会,
因为我一直在当小孩啊”
夏二,女,26岁
新媒体行业从业者

我就没觉得我长大过,每次我听说同龄人竟然都生孩子了,我心里都感到十二万分的震惊:我也才是个孩子啊!
我不是不想长大,我只是觉得父母还有挣(很多)钱的能力,而且也没有什么生活的压力需要我去承担,那我就可以永远当一个快乐的小孩。
生活太快乐了,做人难免有点迷茫,偶尔也会有一瞬间的空虚:我的生活实在是太快乐了,一点烦恼都没有,这就是我最大的烦恼。
按照常识和逻辑,人生就应该是有痛苦、有起伏、有高潮也有低谷的,但我就没有,就是快乐,根本找不到烦恼,我的人生就是激素水平永远维持在一个高位线上。
我妈有时候会打电话问我最近有没有什么烦恼的事跟她倾诉,人,不可能没有烦恼!我就只能哭喊着对我妈说,妈妈我真的没有骗你!我真的没有烦恼!
唯一算得上难过的事情,就是我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想,天啊,我今天怎么又没有写稿,又没有工作!我难过得频频唾弃自己,我的生活实在是太过于自由,随心所欲。
我偶尔也会想,我这么自由,后半生是不是毁了,但我又觉得要是能一直这么生活下去好像也不错,人生的快乐我根本看不到尽头
图片
啥也不愁不用特别有钱,我们家也不是大富大贵之家(编辑注:不是,挺富的),但是父母挣钱的能力确实还不错,而我又是个低欲望的人,我也不想要那种超出我能力范围、无法承载的东西。
那能怎么办,我这个人,又很聪明,我就是能看透这些虚无的东西,我就是没有办法被自己不认同的生活观绑架。
我妈偶尔也会说一下那种“看看别人家的孩子”的话,这种时候我就会跟她说,我可以跟别人家的孩子比,那你可以跟别人的妈妈比吗?毕竟我作为一个二胎,又是家里三代人里唯一的女孩,大家都挺喜欢我的,而且我们那个小镇子上,根本就没有鸡娃的家长,做生意太忙了,没人有空管小孩。
成功的欲望,或者很强烈的奢侈品高消费的欲望,我就是没有,我就喜欢买便宜的东西。
办公室里的一位上海人很喜欢仗着自己的巨富和奢侈的品位“嘲笑”我,但我根本不为所动,我的审美太顽固了,我就觉得我一百多块买的衣服特别好,又好看又好穿,感觉自己简直聪明绝顶。
相比欲望,我的挣钱能力实在是显得有点太优秀,所以我挣的钱根本花不完。虽然买了一堆便宜货,也没存钱,但是我存钱干什么呢?相比我花钱的速度,我们家赚的钱我一辈子都花不完。
我觉得成年以后和做小孩唯一的区别,就是我的身份改变了,需要去重新适应一个新的社会属性,只要你跟他们不一样,周围人就会用他们自己的价值观来抨击你强迫你,这件事情特别莫名其妙。
所以我就得努力地反击,坚持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做一个快乐的自己。
成年人是一种世俗定义,要求你不得不去背负很多责任,做小孩就可以抛弃这种世俗的定义和束缚,根本不用管别人说什么。
这些成年人活得可真累,我才不需要什么当小孩的机会,因为我一直在当小孩啊!好笑,应该是给我一个机会当一天成年人。体验一天成年人的世界也不是不可以,我愿意去体验一下别人沉重、苦难、身上压满了重担的生活。
人生这么短暂,我不觉得非要自讨苦吃,有的人就想这么干,一定要跟去跟自己的人生对抗,我佩服他们,但我就只想选择一种让自己快乐的生活啊,有错吗?
 
图片
“坐上爸爸的车后座,
我就觉得自己变回了小孩”
哲弘,男,23岁
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研究生在读

成年以后,只要我坐上回老家宜兰的列车后座、和坐在爸爸的车后座上时,我就觉得自己变回了小孩。
我大二拿到驾照,出门基本都是自己开车,这之后坐爸爸车后座的体验,就变得很珍贵了。
小时候我常常玩累了就倒在后座上睡觉,长大以后离开老家,和爸妈相处的机会也减少了很多。
图片
反而是今年过年的时候突然又感觉自己做回了一次小孩。
那天我跟爸爸妈妈一起在台北逛街,因为工作很累,回家的时候我就又倒在后座上睡着了。朦胧间听见爸爸叫了我的名字,我实在太困,没有回答,坐在副驾的妈妈回头看了一眼,跟爸爸小声说,他睡着了,那种氛围特别温馨。
我当时觉得特别幸福,小时候只要到了周末、节假日,爸妈都会带我到处玩,所以每个不用上学的日子对我来说都是儿童节,反而是儿童节那天父母不会特意带我去哪玩。
台湾地区有点特殊的地方在于,儿童节和清明节是同一天,这两个节日一起放假,所以台湾地区小朋友儿童节的记忆都是跟着父母出去扫墓,相关部门也会给我们发一些手电筒啊、文具啊之类的东西,可能就是鼓励大家出去观察记录的意思吧。
图片
台湾地区日历,图片由受访者的朋友提供
有机会的话我愿意当一天小孩,充分享受那一天就行,不需要安排和预设,当小孩这件事本身就会让我觉得很快乐。
拥有全新的体验对我来说很重要,当小孩可以不用管周围人的看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对生活的感知也更没有束缚,什么都是第一次发生,很新奇,可以完全投入、不顾一切,这是成年人很难做到的。
 图片
“我在童年时期就获得了
许多人一生都在追寻的内心的平静”
李主任,男,28岁
短视频从业者
 
成年后我也没有什么时刻是觉得自己做回小孩的,因为我的人生一致性实在是太强了,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非要找点什么不同,就是能支配的钱变少了,不得不出门上班养活自己
如果实在要说成年之后什么状态比较接近小孩的话,就是跟前女友谈恋爱的时候,因为异地的关系,过去找她除了吃就是玩儿,没有别的事情,特别松弛,无忧无虑,就很像小孩。
图片
西湖的落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不过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期还是有的,初中三年我在一个全封闭的私立寄宿学校,没有课业压力,每天下午三四点放学,放完学就开始打篮球,一直打到吃晚饭,吃完晚饭又继续打到上晚自习。
虽然过得很快乐,但是因为没有人管我,就耽误了学习。上高中让我很难受,跟之前比,课业压力也显得很大。
稍微幸运一点的是,我初中去了一趟美国的夏令营,觉得很好玩,回来就决定去美国上大学了。虽然躲过了高考,但高中也还是为去美国上学难受了一年——一年多没有玩电脑。
我是在那种父母都特别支持自己的决定的家庭长大的,所以我的童年过得很幸福。小时候我想学画画,学了一段时间之后,突然发现每个周末都要去上课,我玩的时间就没有了,于是迅速放弃,父母也没说什么。
过得太幸福了也有遗憾,我从来没有体会过那种大起大落的高强度情绪,人生经历可能没那么丰富,再加上我是学电影的,会觉得我做不出来那种特别有灵气的东西。
我觉得童年幸福的人都不太会表达,因为童年没有什么创伤需要去思考。
好在我的自我认知挺清醒的,我知道自己做不出来特别有个性的东西,只能做工业化、流水线的东西,但也挺好的,因为我在童年的时候就获得了许多人一生都在追寻的平静
你要是问我更想做成年人还是小孩的话,这还用说吗,当然是做小孩了。
我不愿意只当一天小孩,这个机会我宁可不要,因为当一天没有意义,只有持续地当一段时间,比如当一年,或者穿越回去,这样我就可以有整块的空余时间,去学学当年不想学的画画什么的,也许能改变一些人生轨迹。
 图片
“成年以后最像小孩的时候
就是每个周末喝酒的时候”
赵四,男,27岁
短视频从业者
 
快乐的东西都是无意义的,快乐的意义就只是快乐本身而已。
但如果你感受过特别快乐的事情,它就会成为你人生中一个锚定的坐标,不快乐的时候可以在脑子里检索一下,找到那个坐标,然后重新感受这份标本的快乐。
对我来说这份快乐的标本就是大四毕业之后跟前女友到处玩的那段时间。
那会我找的工作是远程上班,很自由,一天基本上都在摸鱼,我和前女友两个人就到处玩,那种状态还挺无忧无虑的。
图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不过我其实觉得自己一直也没太长大,非要形容就是我一直在小孩的人生界限这边,只是变得更靠近了成年人一点点。
长大就是把小孩的自己切掉一部分,一点点装进社会属性的模子里。
我成年以后最像小孩的时候就是每个周末喝酒的时候,喝完了酒人的理智就被短暂地蒙蔽了,可以开始变得无所顾忌一点,不用担心后果,喝多了即使说错话,也总会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原谅,那种状态挺像小时候的,所以我每个周末都像小孩儿。
能一直当小孩的人太幸福了,不管是从经济条件还是家庭氛围上来说,都对他们的运气提出了特别高的要求。
如果能一直当小孩儿,谁会不想当小孩啊,当小孩意味着不用承担那么多责任,永远有人保驾护航,有人给你遮风避雨,而小孩儿的任务就是开心就行。

图片
图片
“成年人才有真正的自由,
小孩只是权力关系中的弱者”
王动,男,29岁
百万加新媒体作者

我最快乐的时候当然有,那就是现在。
尤其是最近两三年的确也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候,因为我总算是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在我们河北上学,人生基本上就是进入了一种高度管控的状态。这种管控不仅是从物理状态上约束着你的肉体,也是从精神状态上给你牢牢安上了一副沉重的道德枷锁。
你坐在课堂上的每一刻都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国家,所以你必须努力学习。什么自己的人生,都要等先还完人生的债再说,高考成绩就是你的赎罪券。
如果你能考上985,就算是还完了,如果是211,那你就还倒欠点,如果是双非大学,那你工作之后还得接着再还几年,除非你在工作之后的两年内迅速结婚生子,那就可以获得原谅。
像我这种双非毕业、又没有在毕业两年内迅速结婚生子的,当然就属于没还完的了,所以我只能以离开家乡作为自己的赎罪券,家里管不着我,自然而然地就能赎完了。

图片

我直到上大学才第一次出河北省。上大学都是家里掏钱,所以我大学前三年都没有出门旅游过,花别人的钱,实在不好意思。
当时我只要一想到出去玩,就会想到要花钱,一想到要花钱,就会想到要花的是别人的钱,想到这里就只能是“算了”,还是不出去玩了。
经济独立之前,我总是在过一种“算了”的生活,我总是只能想一想,然后就算了吧。
但离开家来北京工作之后就好多了,首先家里也管不着你,其次我挣的钱虽然买房远远不够,但不打算买房,就绰绰有余,生活还是挺爽的。
当成年人的快乐简直是当小孩没法比的,我肯定不愿意当小孩,成年人的快乐实在是比小孩要大好多倍,成年人才有真正的自由,做小孩的话,你完全是在权力关系里的一个弱势地位上。
我从来没做过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孩,虽然家庭还是很和谐,但我实在是过早地承担了那个年龄不该承担的重任。
我也挑不出来父母有什么太大的毛病,道德上天然总感觉自己会倒欠着一点,也找不到什么在家里公然叛逆的理由,我没有办法,不得不从小就当一个父母眼中“正确”的小孩,所以只能选择逃离。
最近几年的状态反倒有点像一个小孩,现在我起码出去旅个游不成问题了。
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让我愿意回去当一天小孩,我好不容易用尽前半生的力气才给自己换回一张赎罪券,为什么要放弃这种无副作用的人生?
 图片
七岁时每天都在想一件事,
就是如何无痛自杀
柳太真,女,28岁
新媒体女工
 
我太不愿意回去当小孩了,或者说,正是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当过那种天真无忧的小孩,所以我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当小孩。
我是一个鸡娃失败的副产品,小时候不幸地表露了一点早慧,导致父母认为我简直是百年一遇的奇才,不世出的璞玉,一定要狠狠雕琢一番。
据说我一岁半就会读报,三岁就会自己编童话故事,五岁不到就嚷嚷着要上小学,这配置14岁不上清华天才班真是可惜了,所以我的童年就一直在父母的要求中被鸡着做数学题、背英语单词、看港澳电视台的英语节目、背唐诗宋词秦赋。
我童年基本上也没怎么玩过,到了周末,我爸总认为大好时光不能只用来看闲书和电视,必须发展点什么有用的兴趣爱好,而且限定在书法、画画、拉二胡和吹笛子,因为这些他都会,不用花钱请老师。
后来他们都把我童年的不快乐归咎到珠三角的排外情绪上,作为一个不断搬家的外地小孩,在新学校里受到排挤是最常发生的情况,老师不喜欢我,同学把我当成霸凌的对象,把我摁在墙角殴打。父母认为那是小孩之间的打闹,一笑置之,反过来如果我做了他们不喜欢的事情,就会得到一顿胖揍。
最严重的一次,我甚至都已经忘了是因为什么,我爸把我揍得只能趴着睡觉,已经没有办法去上学了,但也没有人给我请假,我只能照常去上学,然后照常被同学殴打。
那好像是我三年级左右的事,那时候我经常想,如果我死了,他们就可以重新获得一个听话小孩的机会,也许这样父母才会觉得高兴。我在这种难以解决的孤独和痛苦中经常冷静严肃地思考,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自杀才会不那么疼。
图片
父母对我的教育就是如果我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必须先付出些什么。
很长时间里我都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无条件的爱,想得到别人的爱就必须不断地付出,甚至连父母的爱也是有条件的。
从来没吃过糖的人只要吃一次就会牢牢记住甜蜜的味觉,快乐也一样。我对快乐的事情记得都很清楚,而我小时候真的一件快乐的事情也没有。
因为做任何快乐的事都带着原罪,生怕被父母发现,好像这一点点细碎的快乐也是在苟且偷生。
我的童年和青春期过得都非常差劲,一边觉得做什么都背负着巨大的负罪感,一边又实在太渴望自由了,不幸地把暗恋当成了一种情绪的出口,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最糟糕的一次,同班的女同学把我给暗恋对象写的、自己看的小作文偷出来送给那个男孩,他很得意,在他的班上广泛传阅,乐不可支,完全停不下他膨胀的自恋。
那时候我真的觉得世界上不会有人爱我了,我既不积极,也不“正确”,每次回家面对的都是父母无穷无尽的失望。
我这么多年来最快乐的一件事情,发生在离开父母的掌控两年多以后,大三下学期,那应该算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转折。
当时刚跟男友(也是现在的丈夫)在一起没多久就过生日了,他问我要不要吃蛋糕,我说不要,父母都不记得我的生日,从来也不过,也习惯了,现在都成年了还吹蜡烛太矫情了吧。
他说不行,坚持一定给我买了一块蛋糕,在蛋糕上给我点了一根蜡烛,说,小朋友过生日都要吃蛋糕的。
我在没来得及反应点什么的时候就哭了,一颗硕大的眼泪从眼眶里滚出来,吓到了他。
很难描述那种被巨大的幸福和快乐击晕的感觉,后来觉得是因为我终于发现,不当个“正确”的人也可以被爱。那一刻,我好像终于有了一点点做小孩的感觉,不用懂事也行,也可以脆弱一点,无理取闹一点,拥有一点任性的权利。
这件事对我的人生至关重要,我依靠着这种被爱的幻觉,逐渐摆脱了以前那种甘心被人利用、讨好别人的情感模式,开始变成一个有正常社交关系的人。上大学之前我甚至都没有朋友。
图片
后来就有朋友给过生日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所以我当然是更愿意当成年人,毕竟感觉到被人喜欢、被人接受、被爱都是我成年之后才发生的事情啊。
 图片
“回到我自己的童年时期?
那算了”
三三,女,28岁
新媒体运营总监
 
我知道第一次谈恋爱的时候,才感受到自己是被无条件地爱着的。
我们这种没有当过小孩的人根本不知道爱到底是什么,以前我一直都觉得爱是有条件的,觉得自己本身要对别人有价值,才能值得被爱。
其实那并不是一段好的恋爱经历,但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时刻是能感受到,啊,原来人跟人的关系可以是这个样子的,这种无所求的爱让人特别快乐。
我终于懂得了被爱的感受,也知道了被爱的时候是可以不用受宠若惊的,不需要付出太多,也终于学会了怎么撒娇。
图片
我不太知道当一个完全的小孩是什么样子的,我从小就是那种特别懂事的人,如果父母问我想不想要一个东西,即使我心里再想要,永远也都只会回答不要。
所以我觉得当成年人挺好的,可以时时刻刻保持理智。
反而是在成年之后一些独处、或者比较好的亲密关系里的时候,我才接近想象中的那种正常的小孩,因为独处的时候完全没有人管我,想几点起就几点起,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完全顺从自己的心意。
我也很想体验一下那种完全依赖别人生活、不用自己思考太多的小孩的人生,但如果只是回到我的童年时期,那就算了。
 图片
“我最想回去的那一天……
也已经不是小孩了”
求“包养”的张小姐,女, 23岁
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研究生在读
 
我的童年并不能称得上是快乐。
我是单亲家庭,从小依附着一大家子人生活,非常不自由,所有人都住在一起,家族关系错综复杂,总要看别人的脸色,生活很辛苦。
要说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刻,那都已经是大二下学期的事情了。
当时对我特别好的奶奶生病了,本来应该是住在一起的其他长辈们轮流照顾,结果因为种种原因,就变成只有我在看顾着奶奶。
雪上加霜的是,那时候我正好失恋了,对方还是我交的第一个男朋友,心情非常不好。好不容易轮到一个家人主动去照顾奶奶的机会,放了我一天假,就决定去看海。

图片那一天宜兰的外澳海滩,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台中的家开到宜兰单程4个小时,来回要8个小时,但那天我就是很想去看海。
天气很好,特别好,我一个人沿着海岸线走了很久,宜兰的外澳海滩有很多的游人,看上去非常放松,那就是我长到这么大最快乐的一件事。
图片
沿着海岸线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做了很多生活反思,觉得自己一个人,其实也完全可以好好生活。从宜兰回来以后,我就跟妈妈说,妈妈,我们能不能单独搬出去。
妈妈看我当时的状态真的很不好,大二下学期就一直找房子,真的找了很久,最终还是搬出去了。
所以,比起当小孩,我更想做成年人。
大人对小孩的要求其实很多,也没有人会认真地听一个小孩的意见。
小时候妈妈对我很严厉,她是幼教老师,总会盯着我的学习、想让我走她认为正确的路,也不管我愿不愿意。
妈妈24岁就当妈了,很年轻,当时的她还不太会当妈。我妈妈很懒,她不做家务,家务都是我做,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自己比她更懂事一点,大概就是不成熟的妈妈才会养出懂事的女儿吧。
这些年来,我觉得妈妈和我是在一起成长的,她在学习如何当成熟懂事的妈妈,我在学习如何当不那么成熟懂事的女儿。
我印象很深刻的妈妈变成熟的一件事,是上大学的时候,我想学设计,但妈妈就想让我当老师或者是考公务员。
我当时真的很难过,我跟妈妈说了心里话,我说我真的不想当老师或者公务员,能不能就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妈妈抱住我说,如果你觉得很累的话,就做自己想做的吧。
成年之后,我才拥有松一口气、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权力,很多对别人来说一点也不新奇的事情,我都要到成年后才第一次体验、经历。
如果有人告诉我说,我有机会回去当小孩,我不愿意。
我最想回去的一天,是开车带我奶奶去泡温泉的那天,那次特别放松、特别温馨,奶奶对我无欲无求的爱特别让人怀念。
但那也已经不是小孩的时候了,那时的我,已经成年了。
 图片
有机会回去当小孩也行
但是得有现在拥有的钱
小张,男,24岁
广告行业小leader
 
我到现在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很冷的雨天坐在宿舍里,开着暖气和队友打游戏。
当你觉得松弛、无所事事、有安全感、不用为什么事情担心的时候,心无杂念,就会感觉到平静的快乐。
在雨天的宿舍里打游戏是我从琐碎生活中逃脱的绳索,现在很烦的时候,就会想像自己回到那个宿舍里。
大家好像都觉得小孩很快乐,其实小孩的担心和忧虑也不少,担心考试、害怕爸爸妈妈、害怕校霸。
成年人当然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但对小孩来说,这些就是世界末日,担心、害怕、忧虑、恐惧,这些情绪的激烈程度一点也不比成年人更少。
我成年后就再没当过小孩、再也没收到过家里人给我的礼物。跟当小孩比起来,我更想做成年人,成年人更自由。
我其实不记得有什么当小孩的快乐,只记得自己第一次赚了很多钱的快乐。
图片
那是19年夏天,我第一次体会到放肆花钱的快乐,拿了钱就去和女朋友吃饭,逛街,但最重要的是那笔钱让我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好像把人生握在手里
我终于发现自己并不是个一无所长的人,知道自己可以过上想象中的好一点的生活,也好像抓住了一点点时代的脉搏。
我们这种典型的十八线城市边缘的小镇男孩,从来都是被时代浪潮抛弃的,很多新的机会啊、浪潮啊、风口啊,以前是根本没你份的,你只能玩剩下的,玩一线城市迭代下来、餐桌上掉落的面包屑。
我当时做的东西(某品牌传播的项目),都已经上热搜第三了,转化了好几千万的销售额,我靠自己的一点点天分从中分了点钱,也算抓到一点点时代脉搏吧?
有机会的话我也愿意回去当小孩,但是要带着我的智识回去,最好还有现在的(好看的)相貌和钱,不过这样就跟做小孩没什么关系了吧?

图片
图片
“上了火车以后,
我就通往了自由”
小花,男, 28岁
荷兰留学生
 
小时候,我有一次跟爸妈赌气说不想练萨克斯了,把新买的萨克斯扔在了床上,我爸把我拎起来举在窗户外面,说要把我和萨克斯一起扔了。
虽然那也是我自己想练的,但小孩的热情总是没有成年人那么持久,我很快就不想学了,但父母对我很严格,摁着我必须坚持。
我那时候对学习兴趣不大,只想玩,希望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愿望只有在哈尔滨的姥姥家才能实现,所以,小时候每到放暑假去哈尔滨,就是我长这么大最快乐的时候。
那会我很小就自己坐火车了,卧铺车,晚上八点开,上车吃会儿零食就睡了。那会儿还可以进站接人,第二天早上七点睁眼,火车到了,大姨总会在车厢门口等我,那种感觉就是,上火车之后就通往了自由。
回姥姥家可快乐了,可以跟姥姥姥爷和我弟玩儿,主要是没有我爸妈管我,我可以无限制地和我弟玩四驱车,吃我姥姥做的蒸饺和炸酱面,马迭尔想吃几根就吃几根,大姨还带我买新衣服。
再稍微长大一点儿,每次回哈尔滨我都会和我弟两个人出去旅游,也很快乐。
这种快乐一直延续到了我成年之后,每次回姥姥家的氛围都让我觉得特别像回到了小时候,姥姥给我做好吃的,跟我唠唠家常,跟小时候一模一样。
唯一的遗憾就是姥姥年纪大了之后有点力不从心,做的炸酱面好像没有小时候好吃了。
如果能有个机会重新回去当小孩的话,我就希望去再吃一次姥姥做的炸酱面。
图片
  图片
“要去只有小孩才能进的游乐场,
成年人免进”
Sasaki Amy,女,18岁
中国澳门长大的中日混血儿
 
比起当小孩,我还是更想做成年人,成年人做各种事情都会很方便,不会再有那么多的限制和禁令,而小孩子总是会有很多东西都被明令禁止,很多都不能做。
再说,当成年人以后,就可以赚到自己的钱啊。
我觉得自己最像小孩的时候,就是跟同学一起吐槽老师的时候了,成年人一般也不会再吐槽老师,只会吐槽老板了吧。
当一天小孩的话我还是比较愿意的,那我就要去只有小孩才能去的游戏场所,成年人免进的那种,把所有小孩的游戏玩一遍。
 图片
“我想要贾玲穿越回去
看李焕英那样的体验”
小伍工,女,32岁
北大双学位的新媒体总监
 
以前流行那种抒情的小句子,什么一觉醒来还在高中课堂上,同桌在打闹云云,不管描述得有多青葱美好,我都不想再回到过去。
能拥有对时间和空间的掌控感,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就连现在,我选择工作也尽量挑不打卡可以自主支配时间的,为了这点自由,涨薪跳槽的机会都懒得看。
所以我并不想回到童年,即使回看过去,很多回忆都挺美好,但我实在不喜欢被家庭或是学校管束的日子。
我只想做一个能从各种细枝末节里都能感受到人生本味的生活家。
认真回想的话,童年的快乐回忆也不少,只是有很多遗憾,比如没有多去花园里玩虫子和泥巴,老是宅着看书,从小就宅!
那时候大人一见面就夸,这小孩真文静。当时并不懂这词的准确意思,被说多了,就也开始拿安静害羞来自我要求,偶尔哈哈大笑一声内心还要想完了我不文静了,结果视力很不好,运动细胞也没跟上。
图片
小时候看上去就是要上北大的样子,而且居然还是个硕士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其实这就是一个特别典型的人被社会规训的过程,总是去按照周围人的想法和要求塑造自己。
我小孩时期过得可累了,不太像个小孩,虽然是独生子女,但因为生活在奶奶家,我又是姐姐,就要帮忙照看弟弟妹妹,反而是成年后才慢慢学会不care别人的眼光和评价。
所以重来一次,我就想做个在小区里到处结识很多小伙伴的小孩。
成年之后,觉得自己最像小孩的时候,就是我想哭就能痛痛快快哭一场的时候。
我最近怀孕了,也许是受孕激素的影响,情绪偶尔会有小小的失控。
有天晚上,老公晚下班回到家,看到一脸泪水哭到抽噎的我非常错愕,但是他也并没有问太多……就让我放松地哭完了,哭累了就睡——真正婴儿一般的睡眠。
像这样痛痛快快释放情绪的时刻,让我觉得非常解压,仿佛又做回了一次小孩,甚至比做小孩时候还要酣畅,做小孩的时候想哭还得考虑很多。
比起当一天小孩,我更想要类似贾玲穿越回去看李焕英那样的体验。
如果要穿越回童年,那就穿越到幼儿园时期的某个周日好了(很严谨的,我幼儿园时期大人们还是单休),看看那时候还很苗条的我妈,以及留着时髦卷发的我爸。
图片
并不年轻的爸爸妈妈,这时候我在中国香港上大学。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也不必改变什么,一个小孩撺掇他们买房估计也是没用的,就这样和年轻的爸爸妈妈,还有其他亲人们,一起过一个美好的周日就好。
 图片
“如果有机会回去当小孩,
我会希望弥补一下遗憾”
Chenny, 男, 21岁
北邮准毕业生
 
和做小孩相比,我还是选成年人,因为成年人拥有的能力和视野让可以做的事情更多,而童年的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
成年人就是要在明确意志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获得自由,而不像童年那样,仅仅是对抗家长就能获得自由,成年人对抗的就是世界本身了。
非要说的话,我认为成年人不是一定不能回到童年那种状态,只是需要能够主动放弃很多东西。
如果真的有个机会让我回去当小孩的话,我会希望能弥补一下遗憾,比如把当初没做完的班级杂志做完,趁着小时候脑洞多写点小说,然后对女孩子好一点,小时候实在是太直男了啊。

图片
图片
“更重要的是
和我珍惜的人们一起回到旧时光”
宇沺,男,80后
中国香港教师
 
关于更想做成年人还是做小孩的问题,我真的也想了很久。
许多人大概都觉得想做小孩。做小孩当然不用想那么多,也比较容易快乐,但小孩实在是依赖性太强,必须要仰仗家里人和周围的众人才能生存,状态比较被动。
而成年人虽然有很多烦恼,但相对而言自主性就强得多,所以我实在是选不出来。
成年之后我几乎没有再做回小孩的瞬间,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应该感到庆幸。
我觉得成年人和童真是需要同时存在的,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成年人的感官也在衰退,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越来越无动于衷,后来家里捡回来一个三四岁的弟弟,我觉得那种童真对我的成年生活起到了重要的平衡。
如果有机会能让我做一天的小孩,我当然是十分的愿意了。
不过,做一天小孩,最重要的并不是我做个小孩本身,而是希望所有人、所有的事物、周遭的环境一起回到儿童时期的某一天,包括那些已经去世的亲人和四散的伙伴,一起重新经历从前的快乐时光,或者一起去做一些以前没有机会一起做的事情。
图片
林敏骢曾经唱过一首歌叫《好想》,陈奕迅也翻唱过,那首歌里描述的那种氛围“我好想好想/以往的模样/当日的我/爸爸妈妈/全部在身边……”就是我的想法。
如果只有我自己变成小孩,而其他事物一切照旧,那些我珍惜的人和时光一去不复返的话,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图片
“人生嘛,
顺其自然就好了”
小李,28岁
顶楼工程师
 
对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北京小孩来说,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应该就是2003年非典的那段时间,不用上学,也没有什么作业,每天就是去同学家里玩红白机和索尼游戏机。
虽然大人严阵以待,但小孩确实也感受不到什么如临大敌的紧张气氛,况且我们京郊也不像市里情况那么严峻。
但我也不愿意回到2003年的那个暑假,因为伴随着儿童的快乐,也会有儿童的痛苦
比如父母心情不好的时候会莫名其妙揍我一顿,再比如大人总是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在你的生活里横插一脚。
对我来说,快乐的事情有很多,甚至那些不自由的事情、充满压力的事情也会让我觉得快乐。
就算是大学学生会里那些莫名其妙的内斗啊、耍心机啊,我也觉得特别快乐,因为我清楚那是怎么一回事,所以安然地在里面隔岸观火就行,我很喜欢那种在乱七八糟的环境中自己能抓住一个线头的状态。
大学的快乐是最深刻的。我父母很早就离婚了,我爸基本上没有管过我,我妈也不太管我,她一直在忙于她自己的恋爱,连我到底在上大二还是大三都不知道。
所以我知道,上大学应该就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段不需要克制、可以稍微放肆一些的时光,只要条件满足,那我想干嘛就尽量干嘛。我根本也不担心挂科不挂科的问题,反正能毕业就行。
我特别珍惜那段时间,因为珍惜着过,所以每一刻的快乐我都尽力抓住。快乐的时候一定要珍惜,尽力去抓住它,如果你在快乐的瞬间没有好好体会它,就只能在回忆里缅怀那种快乐。
大学毕业之后就很难快乐了,因为一旦工作,快乐就变得很细微和零散,只能把这些碎片的快乐一点点串起来,不再会有大学那种完整的体验,这样快乐就很难被抓住了。
我从来没想过到底是更想当小孩还是更想当成年人,因为人生嘛,顺其自然就好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也没有办法预料,但总不可能接下来发生的都是不好的事情吧。
图片
比如也会在成年以后的6.1儿童节这天收到礼物。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觉得,我就是因为有这种心态,所以才能抓得住快乐,be water my friend 。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个“分享、点赞、在看”👇

儿童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