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定律作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自我预言,已运行了将近60年。虽然从2015年第一颗7nm芯片问世那天起,摩尔定律将死论就一直萦绕在芯片业。
10nm、7nm、5nm……随着芯片制程节点越来越先进,芯片物理瓶颈也随之越来越难以克服。那么,当1nm来临时,摩尔定律是否依旧“有效”呢?
本期【芯思考】就带你一起探析芯片制程提高与摩尔定律之间的那些事儿。
继IBM宣称采用GAA架构试产2nm芯片还没“上头条”太久,台积电又联合台大、麻省理工宣布研发出一种新型半导体材料——半金属铋,在1nm以下制程获得重大突破。
细究起来,其实IBM和台积电路线不一,但效果是“殊途同归”。
正如半导体行业人士陈穰所言,IBM的2nm试产是通过改进结构实现,而台积电的1nm更多是采用新材料改进了互联接触点。
从结构来看,随着特征尺寸的不断缩小,栅极对于沟道的控制能力减弱,则必须引入新的器件结构以满足晶体管的要求。
工艺的进阶历程也可看到这一趋势:平面工艺晶体管的特征尺寸缩小过程持续了数十年,之后难以为继;到了2013年下半年16/14nm节点正式引入FinFET,然而FinFET仅仅维持了10年不到,好似又一次走到了路的尽头,但这次另一个英雄站出来了,这就是GAA架构。2020年左右3nm节点就有可能已转入GAA,三星已推出了改良版环绕型晶体管结构MBCFET。
IBM这次发布的2nm与其说是在抢占更高制程的高地,倒不如说是在实验GBA架构的可行性。从IBM的态度来看,GAA架构应该表现不俗,芯片制程又一次迎来了技术危机,也又一次打破了技术危机,摩尔定律再一次得到延续。
而台积电的1nm则是从金属互联层入手解决问题。从摩尔定律的核心来看,离不开物理极限、散热和成本,而关键是散热。
想想看,几百个晶体管集成在仅指甲盖大小的空间中,任何电流经过都不可避免地带来发热,晶体管数量翻倍带来的巨大发热量,导致芯片内部会变成一个大火炉,如何让晶体管数量的翻倍与发热量巧妙地“平衡”可以说是业内一直努力的方向。
陈穰进一步介绍,发热来自两个部分,一是晶体管本身工作时带来的热量,第二是金属互联层带来的热量。因而业界一直两路并进,一方面在寻找各种性能更佳、可替代硅晶体管的材料。另一方面就是寻找现有金属互联层的替代材料,包括阻挡层、接触点材料等。
金属互联层的作用是可将所有晶体管的源端、漏端、栅极链接起来,以统一控制各个晶体管进行高速运算。
如今,金属互联层已从6英寸制程的铝互联,进阶到8英寸的钨,到12英寸工艺则大量使用铜互联,14nm以下英特尔则开始尝试用钴。而台积电宣布用“铋”材料来解决金属互联问题或在未来获得成功。
陈穰谈及,新材料的实用化还需不断探索,中间会有不小的难度,比如如何将铋沉积等需着力解决。
每次芯片制程的提高都会引发摩尔定律将死的预言,但是每一次我们都能车到山前必有路,找到新的方向和发展空间,摩尔定律不会死去,会死的或许只是跟不上时代前进的公司。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