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思考 | 芯片突破1nm后,摩尔定律是否依旧“有效”?

关注芯发展的 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 今天
图片

摩尔定律作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自我预言,已运行了将近60年。虽然从2015年第一颗7nm芯片问世那天起,摩尔定律将死论就一直萦绕在芯片业。


10nm7nm5nm……随着芯片制程节点越来越先进,芯片物理瓶颈也随之越来越难以克服。那么,当1nm来临时,摩尔定律是否依旧“有效”呢?


本期【芯思考】就带你一起探析芯片制程提高与摩尔定律之间的那些事儿。



IBM宣称采用GAA架构试产2nm芯片还没“上头条”太久,台积电又联合台大、麻省理工宣布研发出一种新型半导体材料——半金属铋,在1nm以下制程获得重大突破。


细究起来,其实IBM台积电路线不一,但效果是“殊途同归”。


正如半导体行业人士陈穰所言,IBM的2nm试产是通过改进结构实现,而台积电的1nm更多是采用新材料改进了互联接触点。




图片



从结构来看,随着特征尺寸的不断缩小,栅极对于沟道的控制能力减弱,则必须引入新的器件结构以满足晶体管的要求。


工艺的进阶历程也可看到这一趋势:平面工艺晶体管的特征尺寸缩小过程持续了数十年,之后难以为继;到了2013年下半年16/14nm节点正式引入FinFET,然而FinFET仅仅维持了10年不到,好似又一次走到了路的尽头,但这次另一个英雄站出来了,这就是GAA架构。2020年左右3nm节点就有可能已转入GAA三星已推出了改良版环绕型晶体管结构MBCFET


IBM这次发布的2nm与其说是在抢占更高制程的高地,倒不如说是在实验GBA架构的可行性。IBM的态度来看,GAA架构应该表现不俗,芯片制程又一次迎来了技术危机,也又一次打破了技术危机,摩尔定律再一次得到延续。


台积电的1nm则是从金属互联层入手解决问题。从摩尔定律的核心来看,离不开物理极限、散热和成本,而关键是散热。


想想看,几百个晶体管集成在仅指甲盖大小的空间中,任何电流经过都不可避免地带来发热,晶体管数量翻倍带来的巨大发热量,导致芯片内部会变成一个大火炉,如何让晶体管数量的翻倍与发热量巧妙地“平衡”可以说是业内一直努力的方向。




图片



陈穰进一步介绍,发热来自两个部分,一是晶体管本身工作时带来的热量,第二是金属互联层带来的热量。因而业界一直两路并进,一方面在寻找各种性能更佳、可替代晶体管的材料。另一方面就是寻找现有金属互联层的替代材料,包括阻挡层、接触点材料等。


金属互联层的作用是可将所有晶体管的源端、漏端、栅极链接起来,以统一控制各个晶体管进行高速运算。


如今,金属互联层已从6英寸制程的铝互联,进阶到8英寸的钨,到12英寸工艺则大量使用铜互联,14nm以下英特尔则开始尝试用钴。而台积电宣布用“铋”材料来解决金属互联问题或在未来获得成功。


陈穰谈及,新材料的实用化还需不断探索,中间会有不小的难度,比如如何将铋沉积等需着力解决。



每次芯片制程的提高都会引发摩尔定律将死的预言,但是每一次我们都能车到山前必有路,找到新的方向和发展空间,摩尔定律不会死去,会死的或许只是跟不上时代前进的公司。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
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
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由中关村发展集团与首创置业强强联合开发运营,园区将建设国际一流集成电路设计园区为目标,以“高标准、专业化、智慧化”的设计理念,打造新一代产业生态系统,聚合集成电路上下游及大信息产业,助力不同企业向国际化企业的高速迈进。
2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图片
图片

我就知道你“在看” 

图片
    收录于话题 #芯思考
    4
    下一篇 芯思考 | 冲击390万辆汽车生产,缺芯将如何重塑汽车供应链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