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佩服的通才,万花筒般的学术生涯令人嫉妒, 晚年还曾打过中国的主意……






全世界只有3.14 % 的人关注了
爆炸吧知识

马克思工作室挂着两块他引以为豪的壁毯,它的主人原是被英国哲学家罗素称为“一个千古绝伦的大智者”莱布尼兹。

同为德国人,一位被誉为“19世纪的智力巨人”,一位被誉为“17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两块壁毯让文明史上最博学的两位智者结缘。

图片


莱布尼兹一生致力于世界各国科学文化与交流,乐此不疲。英国史学家E․J.艾顿曾说:“假如莱布尼兹生于今天,联合国秘书长职位非他莫属。”

他曾是英国皇家学院、法国科学院、柏林科学院、罗马科学院核心成员,参与筹建维也纳科学院、俄国科学院,甚至还向康熙皇帝建议创建北京科学院。他的知识如此渊博,以至于腓特烈大帝说:“莱布尼兹本人就是一所科学院”。

图片

腓特烈大帝与莱布尼兹

17世纪最著名人物惠更斯、波义尔、牛顿、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卡西尼、奥尔登博格、丰特奈尔等都与他有过往来。

他那万花筒般的学术生涯令人眼花缭乱,去世后留下了1.5万封信件及大量未发表的手稿,涉及自然人文科学41个科目,自19世纪开始由专家们着手整理编辑,至今尚未完成。

莱布尼兹生前对他服务的科学机构及德国人民满怀热情,然而他去世后竟没有一家科学机构为其发过正式讣告,他的同胞竟“像对待强盗一样匆匆将其埋葬。”

究竟什么原因?今天悉达君就跟大家来聊一聊这位遭人嫉妒的德国通才。


家庭图书馆:天才疯长的沃土



1646年7月,莱布尼兹生于德国莱比锡一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莱比锡大学一名道德哲学教授,母亲是同一大学法学教授的女儿,是其父的第三任妻子。

莱布尼兹出生后第3天在教堂里受洗时,就抬起脑袋睁大眼,引得父亲惊喜不已。一岁半时,父亲没看好把他从桌子上重重跌倒在地,只见他一声不哭扶着桌腿站起来,面带微笑毫发无损,父亲把此次遇险看做是上帝的恩典。
   

图片

莱布尼兹的父亲

由于父亲对儿子未来伟大创举的预言太过频繁,以至于朋友们经常以此开父子的玩笑。父亲是哲学教授,又喜欢交友,他家自然成了学者俱乐部。大家在客厅说古论今感叹阔论,小莱布尼兹就坐在父亲的膝盖上洗耳恭听。有一天,小家伙突然问父亲:“爸爸,哲学家是什么样的人?”

“哲学家就是热爱知识的人,像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要想成为哲学家,天下的什么事情都要懂。”父亲回答道。

“我长大了也要成为哲学家!”小莱布尼兹认真地说。

图片



入学前,父亲已开始教儿子朗读历史书、讲述哲人故事了。当莱布尼兹独自朗读时,父亲眼中充满着骄傲和期待。不幸的是6岁那年父亲去世,幸福的时光戛然而止,但追求知识的种子已在莱布尼兹的脑瓜中种下。

7岁生日过完后,小莱布尼兹被母亲送进了莱比锡尼古拉学校,学习拉丁文、希腊文、修辞学、数学、逻辑学、音乐和宗教等课程。这时他已倾向“坐着阅读而非四处玩耍”,他那求知若渴的种子开始发芽了。

目睹这位才气过人的孩子,学校老师担心过早用脑会损伤他的智力,于是劝告莱布尼兹的母亲,不要让他过早进行“独立性、探索性、无秩序的学习”,于是莱布尼兹的母亲就把丈夫的图书馆大门给锁上了。

为了补贴家用,母亲将家里的空余房间租给了一位大学生。临搬走时大学生将两本带有插图的大部头《罗马史》落在她家,被小莱布尼兹捡到了,他如获珍宝地啃起来了,很快“不靠字典就能理解整书内容了”。

邻居一位游历广泛的饱学之士惊讶于小莱布尼兹出众的才智,成功说服了他的母亲准许他进入父亲的图书馆。对于这个求知欲正旺的八岁男孩,就像在自家发现一个埋藏已久的宝藏一样欢呼雀跃。

从此每天放学后,小家伙像书虫一样一头扎进自家图书馆,去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丢番图、西塞罗、普林尼等古代哲人聊天了。

图片



在学校,他的拉丁文水平也在飞速提高。13岁一次学校庆典,一个上午他就写出了300多行拉丁诗,使老师们都大为吃惊。

这种“缺乏监督的五花八门的广博阅读”真把莱布尼兹的思维触角引向了诸多领域,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哲学、神学,都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求知的兴趣,莱布尼兹也就开始了他令人嫉妒的开挂人生。


读书像喝水:五年拿下双学硕博四学位



1661年4月,15岁的莱布尼兹怀着伟大的梦想,进入了父亲生前任教的莱比锡大学开始学习哲学。嫌大一课程简单,一入校他申请就跟读大二。老师考了他几个问题他都流利地答出来,于是就同意了。他没有辜负老师的信任,两年读完了别人需要三年才能读完的课程,次年年底就通过考试取得了哲学学士学位。

图片

莱比锡大学

拿到哲学学士学位后,莱布尼兹听说奥地利耶拿大学维格尔教授在哲学和数学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于是登门求教学了半年。维格尔将数学思想应用于哲学的做法给了他很大启发,受维格尔四进制启发,莱布尼兹萌生了二进制的最早灵感。

1663年秋,他返回莱比锡大学继续攻读哲学硕士,次年2月获得硕士学位。在他取得哲学硕士学位后的第九天,他的母亲又离他而去。双亲的过早离世,无形之中使莱布尼兹对人生意义有了根深的思考,“惜时多产”的紧迫感贯其一生。

受维格尔教授的影响,另外在当时德国行政部门,法学毕业生更受欢迎,于是莱布尼兹又选修了法学, 1665年9月他又攻下了法学学士学位。

图片



不是每位同学拿学位都能像他那样轻松。当莱布尼兹再一次打算跳过硕士学位,为提前毕业直接申请博士论文答辩时,彻底激起了全校师生的嫉妒,他们百般阻挠,莱布尼兹一气之下离开了家乡莱比锡。

1666年10月,转学到纽伦堡阿尔特多夫大学,提交了他的法学博士论文《关于法律中模糊案件的处理方案》,文中“当民法不能解决的案子可诉诸自然正义原则或国际法”提法令人耳目一新。年底学校安排了他的论文答辩,出色的答辩使他顺利取得了该校法学博士学位。


毕业典礼上,为了给记者们留下深刻印象,校方特地为他提供了两次演讲机会,一次是用散文一次用诗歌。莱布尼兹拉丁散文演讲得如此流利,以至于听众以为他是对着稿子念的。等到诗歌朗诵环节,由于近视而将眼睛靠近文本时,听众们这才明白刚才的散文演讲是即兴的而甚感佩服。

图片

少年莱布尼兹



四年大学生活,莱布尼兹研读了同时代“伟大人物”培根、卡尔达诺、坎帕内拉、哥白尼、第谷、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尔、伽桑狄及霍布斯的著述,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价。

1666年3月,当他还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学时,莱布尼兹就发表了他第一部作品《论组合技艺》,这使他成为近代逻辑学的先驱和创始人,并获得了留校讲授哲学的资格。但他对留在高校教书不感兴趣,不愿”被捆绑在一个地方”,他希望能像笛卡尔那样通过旅行结交高人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图片

                                         
他计划“沿着莱茵河”前往欧洲的智力中心荷兰,然后再去英国、法国和意大利,来一次漫游欧洲大旅行。

从纽伦堡到美因茨:欧洲学术界崭露头角



想旅行那得需要一定的资金,上学期间他的一切费用都是由他同父异母的姐姐和神学博士姐夫资助的,现在他毕业了应该自谋生路了。

1667年2月,这位年轻的哲学家和法学家在纽伦堡找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炼金术协会秘书。薪水虽然不高,但炼金术却对他有极大的吸引力。

在欧洲,炼金术是被多国政府列入“非法”活动予以禁止的,目睹了那些“已经熟识之人是如何被满载化学梦想之风卷走的”以后,这让莱布尼兹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变得开始小心谨慎。

图片


17世纪的欧洲炼金术

当年秋天,莱布尼兹离开纽伦堡来到法兰克福,结识了两位资助人,一位是美因茨宫廷首相博纳伯格伯爵,一位是汉诺威宫廷弗里德利希公爵。莱布尼兹的博学理性、机敏开朗很快赢得了两位权贵的信赖。

博纳伯格伯爵视莱布尼兹为自己最亲密最信赖的伙伴,向他开放了自己的社交渠道,并委托给他范围广泛的工作:从法律顾问到图书管理员,从政治外交参谋到对基督教的捍卫。

图片

德国 美因茨宫廷



在美因茨四年期间,他与欧洲各国学术界建立了广泛的通信联系,特别是英、法国皇家科学学会,讨论主题涉及逻辑学、形而上学、物理学数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神学等,并在欧洲学术界崭露头角。

图片

青年莱布尼兹

1671年3月,莱布尼兹将他的论文《新物理假说》寄给了英国皇家学会。文中提出了能量守恒原理,并引入动能概念。他反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认为“没有物质也就无所谓空间,空间和物质的关系就象时间和运动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的相对论先驱恩斯特•马赫和爱因斯坦以很大启发。

图片

恩斯特·马赫        爱因斯坦

同时,他又将自己的《有关抽象运动的理论》寄给了法国巴黎皇家科学学会。他提出“没有物体处于静止之中,”主张无延展的不可分量“隙动”的存在,企图以“隙动”的概念解释人的心灵活动以及证明上帝的存在。

在与英法两家皇家科学学会有了书信往来之后,莱布尼兹盼望能够亲身前往去拓展这种学术关系,没多久机会就来了。


巴黎四年:师从惠更斯创立微积分


1672年3月,博纳伯格伯爵派莱布尼兹以自己外交使臣的身份出使巴黎,给了他有两项任务:一是向路易十四推销关于进攻埃及的计划,二是向法国宫廷讨要数目巨大的欠款。

法国宫廷不是那么容易接近的,他就把精力花在与法国科学界的学术交流上。抵达巴黎之初,莱布尼兹远非一个善交之人,一旦碰到需要喝酒的宴会他就“坐如针毯”,而且法语水平亟待提高。

他结识了法国外交大臣的叔叔安托诺——一位哲学科学爱好者。在安托诺家中举行的学者聚会上,莱布尼兹见到了他来巴黎之前就已开始通信的很多法国科学家,包括法国天文学家卡西尼和旅居法国的荷兰数学惠更斯

图片

卡西尼(1625-1712)     惠更斯(1629-1695)

卡西尼是巴黎天文台负责人,他测定了火星的的自转周期与地球接近。卡西尼在理论上是保守的,不接受哥白尼理论,反对开普勒定律;拒不接受万有引力定律。跟卡西尼交往中莱布兹尼萌生了在德国建立天文台的最初想法。

惠更斯比莱布尼兹大17岁,是法国皇家科学院的主要筹建者和领导者。受英国皇家学会秘书长奥尔登博格的嘱托,惠更斯对这位大有前途的德国数学家予以关注,并履行起导师的职责。在他的指导下,莱布尼兹找到了无穷序列的求和方法并完成论文《无穷小量算术进阶》。 

图片

帕斯卡和他发明的加法计算器

1673年莱布尼茨发现了一篇由帕斯卡亲自撰写的“加法器”论文,勾起了他强烈的兴趣,决心把这种机器的功能扩大为乘除运算。在巴黎,他找到一些著名机械专家和能工巧匠协助工作,终于在1674年造出一台能进行加减乘除及乘方开方运算的新型计算器。

图片

莱布尼兹发明的乘法计算器  

正当莱布尼兹在巴黎科研事业如日中升的时候,博纳伯格伯爵于1672年12月突然去世,伯爵夫人保留了莱布尼兹作为她儿子家庭教师的职务,觐见路易十四的计划也泡汤了,松散的雇佣关系使他在巴黎的滞留时间得以延长。

1673年1月,莱布尼兹跟随伯爵的侄子梅尔基奥前往伦敦寻求新的支持者。抵达伦敦不久,莱布尼兹首次拜访了奥尔登博格

奥尔登博格1615年生于德国不莱梅,1640年来到英国任波义尔妹妹拉内勒夫人儿子的家庭教师,拉内勒夫妇是他的主要资助人。他善于社交摆平持不同意见的学者关系而被称作“人际关系经营家”,当上了英国皇家学会秘书长

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一次会议上,莱布尼兹热情地展示了他的乘法计算器,却遭到了“杠精”罗伯特•胡克的挑剔与指责。胡克跳出来说他也能造出来。一个月后拿来的却是对莱布尼兹计算器的拷贝品。他又说英国机械师莫兰德也发明了一台比莱布尼兹更牛的计算器。奥尔登博格特地安排了一次会议,对两人的机器进行公开测试,最终还是莱布尼兹的计算器因设计理念更为先进而胜出。

图片

奥尔登博格      罗伯特•胡克             波义尔

同一次会议上,奥尔登博格宣读了比利时数学家法兰索的一封信,讲到他发现了“关于给定任一几何曲线做切线的方法”,激发了莱布尼兹探求的微积分的最初灵感。接着,莱布尼兹在拉内勒夫人家中见到著名化学家波义尔。

会面期间,当莱布尼兹向在场科学家宣布他找到了一个通过构造差值数列来表示变换数列的一般方法时,英国数学家约翰•贝尔提出,这个发现是由里昂教士穆顿先生在《论日月的表观直径》中公布的,暗示莱布尼兹有“剽窃”嫌疑。

图片

英国皇家学会驻地

会面结束后,委屈的莱布尼兹赶忙找奥尔登博格借阅了穆顿的著作,他懊丧地发现约翰•贝尔说的没错,便立即给皇家协会写了一封解释信,强调是自己独立做出的。尽管莱布尼兹是诚实的,但却暴露了他对欧洲数学最新发展缺乏了解。

图片

莱布尼兹在英国皇家学会

此次伦敦之行虽然不十分顺心,但莱布尼兹的科学成果给英国皇家学会还是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使得1673年4月他已离开伦敦返回巴黎时,被追选为F.R.S(英国皇家学会)正式会员。

回到了巴黎后,在惠更斯的悉心指导下,莱布尼兹从一个不成熟的初学者成长为一个老成又有独创性的数学家。在帕斯卡“特征三角形”的启发下,莱布尼兹迈出导向发明微积分的决定性一步。

图片

帕斯卡                  莱布尼兹的微分学原理

从帕斯卡“特征三角形”之间的相似关系中,莱布尼兹找到了几个几何变换形式,通过重要的“嬗变定理”,用一种优雅而简洁的方式将几何积分领域所获得的全部结果推演出来,并得出对圆的算术积分。

1674年10月莱布尼兹向奥尔登博格热情洋溢地宣告了他的这一发现,没想到奥尔登博格却向他泼了一盆冷水:“你的这个曲线测量方法和程序已经由伊萨克•牛顿扩展到了任何曲线……”

其实,莱布尼兹对于微积分的创建思路与牛顿相比大不相同。牛顿更多关心创立微积分的体系和基本方法,莱布尼兹则更多关心运算公式的建立和推广,即法则和公式的系统化和符号化。

在离巴黎前的最后一年,完成了微积分之后,莱布尼兹再一次将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了哲学研究领域。他研读了笛卡尔的《哲学原理》以及尚未出版的文献,并做了大量手稿摘录。他还研读了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为1676年11月荷兰海牙与斯宾诺莎的会面做了准备。

图片

笛卡尔                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是构造体系大师,他的《伦理学》参照欧几里得几何学形式写成;莱布尼茨则把最好的哲学著作写成对话录。斯宾诺莎长期过着半隐居的生活,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莱布尼茨则长期穿行于各宫廷之王公贵族之间。斯宾诺莎把自己限制在最紧迫的事业上,莱布尼茨无论什么领域都想插足。

1676年10月,莱布尼茨离开巴黎,考虑到回到汉诺威,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造访英国,于是他决定再向伦敦扎一头。 

二次抵达伦敦,莱布尼兹从英国数学约翰•科林斯的那儿摘录了牛顿《论借助包含无穷项之等式的分析》中求曲线切线方法的一个例子。正是这次摘录给他的英国对手们留下了“剽窃牛顿”的口实。

11月中旬,莱布尼兹在荷兰海牙,会见了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和哲学家斯宾诺莎。他同斯宾诺莎就伦理学、运动学、荷兰政治形势进行了交流。


汉诺威:智力版图的扩大



1676年12月抵达汉诺威后,新雇主弗雷德利希公爵让莱布尼兹管理他的图书馆。尽管莱布尼兹在图书馆的工作充满活力与创造性,可他拒绝被单纯看成朝廷的图书馆员。他的住所直接毗邻公爵的私人住宅与餐厅,这种便利使他很快成了公爵在很多问题上的私人顾问。

图片

汉诺威莱布尼兹图书馆

莱布尼兹曾提议并承诺能从哈尔茨矿井中把水抽干,得到上司批准后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这件事失败后,他又主动提出为弗雷德利希公爵撰写韦尔福家族史。这件浩繁的工程虽然到他去世前都未彻底完成,但是为他到欧洲各国巡游交流挣得了有利条件。

在哈尔茨矿期间,莱布尼兹一度将精力投入到了有趣的矿石、化石和动物头骨的收集与研究之中,并留下了有关地质学及古生物学研究的笔记。他还写有《磷发现史》,对磷元素的性质和提取作了论述。

图片

德国  哈尔茨矿山

莱布尼兹将改善人类生存条件视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他怀着非同寻常的热情,为弗雷德利希公爵编写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规划书来扩大他的智力版图

在帝国层面,他继续支持帝国联邦式改革;在地区层面上,他建议重新组织法律体系,促进经济和金融活动,建立更多由国家支持的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还有一系列旨在消除贫困、促进健康和提供社会安全保障的方案。

图片


在汉诺威的第一年,莱布尼兹通过信函与欧洲前沿数学和科学研究保持着密切联系。但是,随着1677年奥尔登博格的去世,他与英国的联系戛然而止。
  
1682年莱布尼兹创办了近代科学史上颇具影响力的拉丁文科学杂志《学者期刊》,此后4年间他为该刊贡献了13篇科学论文。

1684年莱布尼茨在《固体受力的新分析证明》一文中指出,纤维可以延伸,其张力与伸长成正比。在光学方面,他尝试用微积分求极值法解释光学基本定律。

莱布尼兹在数学方面,除了创立微积分,他还是线性方程组和行列式理论的开创者、数理逻辑的奠基者。1686年他写下了逻辑学领域最综合的作品《对有关概念和真理之分析的一般研究》,完成了极具创造性的逻辑演算,在许多方面与乔治•布尔后来提出的逻辑系统相似。他的数理逻辑运算理想到了20世纪才被罗素和怀特海最终实现。

图片

布尔                 罗素

在汉诺威最初的十年间,莱布尼兹积累了数量难以置信的读书笔记、摘录与译文,证明了他难以遏制的求知欲望和愿意倾听别人观点的倾向。他在逻辑学、数学和哲学上做出的那些伟大创新都领先于他的时代。

奥古斯特公爵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将撰写韦尔福家族史布置给莱布尼兹作为接下去的正式任务。借查阅档案材料之由,莱布尼兹请求在欧洲作一次广泛的游历,得到了公爵的特许。

1688年5月莱布尼兹抵达维也纳,除了查找有关韦尔夫家族史料外,他把大量时间用于结识学者和各界名流。在奥地利他拜见了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为皇帝构画出一系列经济、科学规划。他在旅行间隙研究了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尝试创立一个以力学为研究对象的物理学分支,被他冠名“动力学”。

图片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旅行期间,有一次小遇险显示了莱布尼兹的机智和勇敢。

那是1689年3月,莱布尼兹离开威尼斯去意大利北部城市费拉拉的途中,搭乘的小船被一场暴风雨吞没了。船员们觉得这个外国旅行者听不懂他们的语言,商量将他抬着扔下船以减轻重量,并把他的财物平分了。

觉察到船员们不怀好意的异常举动后,莱布尼兹从口袋里摸出一串念珠对着大海开始祷告。看到这位天主教徒为他们有危险的船只祈祷时,船员们觉得他不是异教徒,于是放弃了他们的计划,莱布尼兹躲过一劫。
 

图片年轻时的莱布尼兹与遇险船只


后来回想起此事,莱布尼兹为自己的当时的机智而兴奋不已。

1693年,莱布尼茨发表了一篇关于地球起源的文章,后来扩充为《原始地球》一书,他提出地球中火成岩、沉积岩的形成原因,他认为地层中的生物化石反映了生物物种的不断发展,其终极原因是自然界的变化,而非偶然的神迹。

他的地球成因学说,启发了地质学家拉马克、赖尔等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19世纪地质学理论的进展。

图片

拉马克                马尔皮基

在罗马,他撰写了《对天体心灵的物理运动的证明》,他与意大利生物学家马尔皮基探讨了地球的起源问题。他还被罗马科学与数学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

1696年,莱布尼茨提出了强调统觉作用的身心平行论,与笛卡儿交互作用论、斯宾诺莎一元论构成了当时心理学三大理论。因此,三人被誉为“17世纪欧洲最伟大的三位理性主义哲学家”。

1700年2月莱布尼兹被选为法国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至此他同时成为英国皇家学会、法国科学院、罗马科学与数学科学院、柏林科学院的核心成员。

图片

法国皇家科学院

自1695年起,莱布尼茨就一直为在柏林建立科学院奔波游说。直到1700年3月,当他第二次访问柏林时,腓特烈一世终于批准在柏林建立一座天文观测台及一个科学协会的决定,并任命莱布尼兹担任协会第一任主席。正是这所机构后来吸引了18世纪最杰出的两位数学家——欧拉和拉格朗日。

1698年至1705年间,莱布尼兹在柏林断续度过了大约2年时间,为支持汉诺威君主继任英国王位、讨论新教教会重新统一,向他的女学生——普鲁士女王索菲•夏洛特提供了一大堆建议。

图片

腓特烈一世的夫人、普鲁士女王索菲•夏洛特

从引进经过改进的防火阀到发行彩票,从检验重量及长度的标准所获得的收入创建一系列新税种——烟草税、国外旅行税、印刷税甚至传教税。为给柏林科学协会提供稳定收入,莱布尼兹还曾规划了一个桑蚕养殖项目。

期间,莱布尼兹的哲学注意力开始被约翰•洛克的《人类理解论》所吸引。洛克思想最困扰莱布尼兹的一个方面是他关于心灵的非物质性的不可知论以及对灵魂不朽的否认。

图片

约翰•洛克《人类理解论》

1690年晚期“单子”成了莱布尼兹哲学词汇中一个固定的术语。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有向宗教神学妥协的倾向。

《单子论》于1714年发表,他从哲学角度提出了有机论方面的种种观点。他认为存在着介乎于动物、植物之间的生物,水螅虫的发现证明了他的观点。
 
1708年,莱布尼兹为彼得大帝撰写了旨在促进俄罗斯科学发展的计划书。三年后他作为彼得大帝儿子与韦尔夫家族公主的红娘而被赐予觐见彼得大帝的机会。他带着一块俄国浮雕地图和他那无所不包的建议书参加了这次觐见。

他在建议书中说道:“我的工作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因为我将上天看做我的祖国,而所有好心的人们都是它的公民……为了这个目的,长期以来我都在跟欧洲各国甚至远至中国的地方进行大量的书信交往……”

图片


在莱布尼兹的国际及多元化的视野中,俄罗斯起到了关键的中介作用。他向彼得大帝建议:推动俄罗斯的科学和知识的发展,斯拉夫文化遗产研究,西伯利亚地质勘探、打通经过俄罗斯前往中国和北美的通道。

彼得大帝在1711~1716年去欧洲旅行访问时,多次听取了莱布尼茨的建议。他对莱布尼茨提议在彼得堡建立科学院的建议很感兴趣。1712年莱布尼茨从彼得大帝那儿获得了一个有薪水的数学、科学宫廷顾问的职务。

1713年左右,他同时被汉诺威‐布伦瑞克、纽伦堡、柏林、维出纳和彼得堡五个王室同时雇用,不断提出一些远超其社会地位的惊人计划,引起了汉诺威奥古斯特公爵的多次批评。

为了给奥古斯特公爵的一个交代,他的主业——韦尔夫家族史第一卷《布伦瑞克编年史》1707年在汉诺威出版,接下去的两卷分别在1710年和1711年出版,这仅仅是他庞大编年史体系的一部分。尽管没有赢得雇主的十分满意,但他却狡黠地借机将自己的学术阵地一点一点地扩大到离汉诺威更远的地方。


莱布尼兹的中国情结



尽管编撰韦尔夫家族史,消耗了莱布尼兹生命最后两年的绝大部分时光,但他仍能够将一部分精力转向了中国。

他向耶稣会来华传教士了解到许多有关中国的情况,包括火药制造、养蚕纺织、造纸印染、冶金航海、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数学文字等,他将这些资料编辑成《中国近况》予以出版。

来华法国传教士白晋读了《中国近况》以后,当即给莱布尼兹写信,为他提供了关于中国的最新情况,并将自己撰写的《康熙皇帝》一书寄赠给了莱布尼兹。

在与白晋后来的通信中,两人对二进制与中国易经中的阴阳关系进行了专门讨论。在莱布尼茨眼中“阴”与“阳”基本上就是他的二进制的中国版。 

图片

莱布尼兹与伏羲八卦图及白晋  (图片来自网络)

莱布尼兹将易图说成是“流传在宇宙间科学中最古老的纪念物,”他把伏羲推崇为世界知名哲学家,“是中华帝国和东洋科学的创造者。”尽管他对中国历史文化了解并不透彻,但是他对中国的态度是友好的。

在中国佛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能够和谐共存,据此莱布尼兹认为中国皇帝是开明与宽容的杰出典范,于是把自己发明的乘法计算器复制品赠给康熙皇帝,并建议康熙在北京成立科学院,以促进科学发展。他甚至还想过加入中国国籍,不过最后都被康熙拒绝了。

莱布尼兹最后的岁月被挫败和孤独感笼罩着。


英雄迟暮,壮志难酬



随着年龄逐渐增大,六十多岁的莱布尼兹开始给人以某种古怪的印象。为了尝试与痛风和关节炎的对抗,他时常披着一件衬羊毛的长睡衣,毛皮长袜,以及看起来像拖鞋的灰色大袜子,还有一套又黑又长的假发。他那老派而浮夸的装束让年轻人觉得可笑。

1714年英国安娜女王去世,莱布尼兹最后雇主乔治•路德维希被宣告为她的继承人,即国王乔治一世。考虑到自己曾为路德维希继承英国王位四处奔走立下了汗马功劳,莱布尼兹打点好行装追随新国王前往伦敦担任大不列颠宫廷大使,但被粗暴地拒绝了,他不得不留在汉诺威继续完成拖延已久的韦尔夫家族史。

他的健康状况也在不断恶化,在因痛风与关节炎卧床不起几天后,莱布尼兹于1716年11月14日在汉诺威平静地去世了。他曾经协助建立或参与过的科学院,没有一所为其发布过正式讣告。他的葬礼于12月14日举行,却没有一位他毕生为之工作的皇家议会代表出席。

图片

1966年 莱布尼兹纪念银币 5马克

莱布尼茨一生没有结婚,没有在大学当教授。他平时从不进教堂,因此他有一个绰号Lovenix,即“什么也不信的人”。他去世时教士以此为借口不予理睬,曾雇用过他的宫廷也无人过问,无人吊唁。守在他床榻旁的没有一个亲密的亲属、朋友和高官,只有他所信任的大夫和他的秘书艾克哈特。

美国数学史学家E.T贝尔总结:“作为一个外交家和政治家,莱布尼兹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最好之中的精粹,他比他们加在一起还要聪明。”并说他选择深不可测的外交职业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则显得不够明智。

图片

汉诺威 莱布尼茨故居

1793年,汉诺威人为他建立了纪念碑。1883年,在莱比锡的一座教堂附近竖起了他的一座立式雕像。1983年,汉诺威市政府照原样重修了被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莱布尼茨故居”,供人们瞻仰。

图片

莱比锡大学莱布尼兹雕像            汉诺威 莱布尼兹骨冢
 


写在最后


知识,才是不可战胜的。

知识带来的底气,是最高级的勇气。关注超模君新推出的同理可得数学文化衫,让你酷拽一夏天。
同理可得数学文化衫
  原价158  
  现价128 
数量有限 先到先得
图片图片
交易担保 数学好物 同理可得数学文化衫

作者简介:悉达君,新生代科普创作者。专注收集阅读人物传记、中外科技史、文史哲等“耐饥之书”;期望透过历史云雾,寻文明夜空光芒最亮之星,掘科海珍珠、人性钻石、文学宝藏;偶有所得整理成文,顺与网友分享。
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在公众号中,回复“转载”
点这里👇关注我,记得标星~
数学好物
数学好物
严选全球数学文化、思维训练、新科技生活好物!
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爆炸吧知识
爆炸吧知识
分享冷爆有趣内容,汇集知识碎片,探究社会热点及人类秘史。让你有姿势地涨知识,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
14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