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集中、疫情反复,MCU缺货情况暂难缓解
来源:台湾工研院
“缺芯”环境下,国产MCU迎来窗口期
来源:佐思汽研
来源:佐思汽研
赛腾微车载前装无线充电全套解决方案架构
来源:赛腾微
国外MCU供应商车规级产品、国内MCU供应商车规级产品分析研究。
《2021年汽车功能芯片(MCU)行业研究报告》目录
本报告共205页
01
汽车半导体产业综述
1.1 汽车半导体发展现状
1.1.1 汽车半导体分类
1.1.2 汽车半导体一二级分类和产品
1.1.3 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和市场结构
1.1.4 全球汽车芯片企业竞争格局
1.1.5 汽车芯片细分市场代表企业
1.1.6 汽车芯片细分应用领域
1.1.7 汽车半导体生产模式
1.1.8 智能网联环境下汽车芯片的价值增长
1.2 汽车芯片短缺情况及影响
1.2.1 晶圆厂关闭导致全球缺芯
1.2.2 8英寸晶圆紧缺严重,多行业受影响
1.2.3 车规级MCU紧缺
1.2.4 主要供应商缺货情况
1.2.5 汽车芯片短缺
1.2.6 缺芯导致部分汽车品牌停产
1.2.7 缺货导致涨价、延期
1.2.8 "缺芯"推动各国建立自主芯片生产制造体系
1.2.9 产业链区域集中度高,缺货情况暂难缓解
1.2.10 疫情影响封测,加重"缺芯"
1.2.11 "缺芯"情况将在2022年有所缓解
02
汽车MCU市场现状
2.1 MCU概述
2.1.1 MCU定义
2.1.2 MCU结构
2.1.3 MCU内核
2.1.4 MCU分类
2.1.5 MCU应用
2.1.6 MCU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2.1.7 MCU产品的智能化迭代
2.2 汽车MCU概述
2.2.1 MCU在汽车上的应用
2.2.2 单车MCU价值量
2.2.3 车规级MCU的位数
2.2.4 车规级MCU的壁垒
2.3 产业发展政策
2.3.1 MCU产业支持政策汇总
2.3.2 中国成立汽车芯片创新联盟
2.3.3 中国芯片产业缺乏政策扶持
2.4 市场规模
2.4.1 全球汽车MCU市场规模
2.4.2 中国乘用车MCU市场规模
2.5 竞争格局
2.5.1 企业格局
2.5.2 全球MCU市场竞争格局
2.5.3 中国MCU市场竞争格局
2.6 产业链现状
2.6.1 产业链图谱
2.6.2 中国车规级MCU市场占比低
2.6.3 中国企业在MCU产业链上的布局
2.6.4 中国企业集中于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
2.6.5 中国在MCU产业链上的不足
2.7 MCU代加工现状
2.7.1 主要代工企业生产基地数量
2.7.2 代工领域市场竞争格局
2.7.3 代工产能过于集中
2.7.4 主要代加工厂产能扩张计划
2.7.5 台积电增加产能应对"缺芯"
2.8 MCU技术发展趋势
2.8.1 32位MCU逐渐成为主流(1)
2.8.2 32位MCU逐渐成为主流(2)
2.8.3 多核MCU是发展趋势
2.8.4 系统级SoC(主控芯片)成为下一代汽车的核心竞争力(1)
2.8.5 系统级SoC(主控芯片)成为下一代汽车的核心竞争力(2)
2.8.6"MCU + SoC"不同芯片实现异构融合
03
汽车MCU国产化进程
3.1 国产化进程
3.1.1 中国芯片产业严重依赖进口
3.1.2 MCU国产替代窗口期到来
3.1.3 国产化进程需要突破的难点
3.1.4 MCU细分领域的国产化程度
3.2 相关企业在MCU领域的布局
3.2.1 国际厂商车规级MCU产品线布局
3.2.2 国内已量产车规级MCU产品对比(1)
3.2.3 国内已量产车规级MCU产品对比(2)
3.2.4 国内主要芯片供应商在车规级MCU的研发布局
3.2.5 国内主机厂布局MCU-自研
3.2.6 国内主机布局MCU-投资/合作
3.2.7 科技公司在MUC领域的布局
3.3 加快国产化替代的建议
3.3.1 弥补国产MCU的短板
3.3.2 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3.3.3 抢占系统级SoC(主控芯片)新赛道
04
OEM的MCU配套方案
4.1 车身控制MCU领域主要供应商及配套情况(1)
4.2 车身控制MCU领域主要供应商及配套情况(2)
4.3 动力系统MCU主要供应商及配套情况(1)
4.4 动力系统MCU主要供应商及配套情况(2)
4.5 智能座舱MCU主要供应商及配套情况(1)
4.6 智能座舱MCU主要供应商及配套情况(2)
4.7 ADAS用MCU主要供应商及配套情况
4.8 主机厂MCU配套:奥迪Q7车型
4.9 主机厂MCU配套:本田雅阁车型
4.10 主机厂MCU配套:特斯拉
05
国外车规级MCU供应商
5.1 瑞萨电子
5.1.1 瑞萨电子MCU业务
5.1.2 RL78产品线
5.1.3 RL78/F1x 系列MCU
5.1.4 RH850产品线
5.1.5 RH850产品特征
5.1.6 RH850/F1Kx系列MCU
5.1.7 RH850/V1R系列MCU
5.1.8 R-Car汽车片上系统
5.1.9 产能利用率下滑
5.1.10 产能吃紧,库存下降
5.2 NXP
5.2.1 NXP MCU业务
5.2.2 S32K系列MCU
5.2.3 KEA系列MCU
5.2.4 推出MCU配套芯片
5.2.5 生产基地
5.2.6 缺货严重,产品全线上涨
5.3 英飞凌
5.3.1 英飞凌汽车电子全线布局
5.3.2 英飞凌MCU在行业中具有领先地位
5.3.3 英飞凌车规级MCU业务
5.3.4 收购赛普拉斯补充MCU产品线
5.3.5 英飞凌(赛普拉斯)Traveo™ II系列MCU
5.3.6 英飞凌(赛普拉斯)Traveo™ II系列MCU应用情况
5.3.7 英飞凌(赛普拉斯)PSoC系列MCU
5.3.8 英飞凌AURIX™ TC 2系列架构
5.3.9 英飞凌AURIX™ TC 3系列架构
5.3.10 英飞凌AURIX™ TC系列MCU技术趋势
5.3.11 生产基地
5.4 TI
5.4.1 TI MCU业务
5.4.2 基于 Arm® 的 SimpleLink™
5.4.3 实时控制 C2000™ MCU
5.4.4 Jacinto™ 7 MCU集成处理器
5.4.5 Jacinto 7 MCU 集成的优势
5.4.6 生产基地
5.5 微芯科技
5.5.1 微芯科技MCU业务
5.5.2 PIC24单片机和dsPIC®数字信号控制器
5.5.3 32位PIC®和SAM微控制器
5.5.4 SAMDA1系列汽车MCU
5.5.5 SAMV7x系列汽车MCU
5.6 ST
5.6.1 ST车规级MCU业务
5.6.2 ST8系列车用MCU
5.6.3 SPC5系列MCU
5.6.4 SPC5系列MCU应用
5.6.5 SPC5系列MCU生态
5.6.6 Stellar MCU
5.6.7 推出MCU新产品
5.6.8 车规级MCU发展路线
5.6.9 车规级MCU发展路线
5.6.10 ST车规级MCU生态合作伙伴
5.6.11 生产基地
06
国内车规级MCU供应商
6.1 芯旺微电子
6.1.1 芯旺微电子车规级MCU业务
6.1.2 芯旺微在车规级MCU领域的探索
6.1.3 KF8A系列MCU
6.1.4 KF32A系列MCU
6.1.5 32位车规MCU的创新
6.1.6 32位车规级MCU产品路线图
6.1.7 芯微旺推出新款MCU
6.1.8 芯旺微电子自研KungFu内核
6.1.9 应用场景
6.1.10 应用
6.1.11 其它应用方案
6.1.12 主要客户
6.2 比亚迪半导体
6.2.1 比亚迪MCU业务
6.2.2 主要车规级MCU产品
6.2.3 比亚迪MCU发展规划
6.2.4 生产和应用
6.3 杰发科技
6.3.1 杰发科技MCU业务
6.3.2 AC781x 系列为车规MCU
6.3.3 AC7801x 系列为车规MCU
6.4 国芯科技
6.4.1 国芯科技MCU业务
6.4.2 汽车电子平台
6.5 赛腾微电子
6.5.1 赛腾微电子MCU业务
6.5.2 车规级MCU产品线
6.5.3 新一代车载前装无线充电全套解决方案
6.5.4 应用
6.6 航顺芯片
6.6.1 航顺芯片MCU业务
6.6.2 车规级MCU产品
6.7 琪埔维半导体(Chipways)
6.7.1 Chipways车规级MCU业务
6.7.2 车规级MCU业务产品线
6.8 极海半导体
6.8.1 极海半导体MCU业务
6.8.2 车规级MCU- APM32F103x4x6x8xB
6.8.3 车规级MCU- APM32F072x8xB
6.8.4 车规级MCU-APM32F030xC
6.8.5 应用
6.9 华大北斗
6.9.1 华大北斗MCU产品(1)
6.9.2 华大北斗MCU产品(2)
6.10 兆易创新
6.10.1 兆易创新业务布局
6.10.2 兆易创新车规级MCU布局
6.11 其它
6.11.1 芯海科技车规级MCU
6.11.2 华大半导体车规级MCU
6.11.3 灵动微电子MCU业务
更多佐思报告
「佐思研究年报及季报」
「佐思研究月报」
ADAS/智能汽车月报 | 汽车座舱电子月报 | 汽车视觉和汽车雷达月报 | 电池、电机、电控月报 | 车载信息系统月报 | 乘用车ACC数据月报 | 前视数据月报 | HUD月报 | AEB月报 | APA数据月报 | LKS数据月报 | 前雷达数据月报
赵志丰18702148304(同微信)
廖女士13718845418(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