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勤俭

图片

图片

家风故事——勤俭

图片

孩童的时光,在陕南秦岭里的乡村渡过的。河溪逮鱼,钻山上树,碌碌且快乐。终日乡间地畔嬉戏与土地为伴,也目睹父辈们在田地躬耕劳作。春季锄麦浇地,夏日龙口夺食后,便有新的白面了。秋日除草施肥后,不久便有黄亮亮的玉米棒子挂在房檐下。种子播在田里,无私的阳光照耀着,汗水和雨露滋润着,便从一颗颗小禾苗,长成饱满的麦穗,硕黄的玉米。秦岭里山多,田地是金贵的。乡亲们生于斯,长于斯,自然把土地看得珍贵。近河的土地肥沃,自然是要种粮食,偏远的坡根崖底,开垦出一些小块地,种些南瓜土豆、豆角红薯等蔬菜,以弥补缺粮时的饥腹之苦。

我家在责任田到户后有七分七厘菜地,离家约三里路。分到户的那一年,种上了玉米,同时也套种了豆角。可巧风调雨顺,豆角秧攀附在玉米杆上长势极好。仲秋时节,两三天要去地里摘一次。若是贪懒去迟了,便老得只能摘回家剥成豆角籽,收成会大打折扣。这是大人们绝对不允许的。而这摘豆角的营生,大都是大人安排由我去完成。背上背篓提上筐,延着崎岖的乡间小路蹦跳着就去了豆角地。将空背篓找个石台靠好,便于装满豆角的背篓好负重起身。提上空筐一行一行地钻地陇,手顺着目光在攀附在玉米杆上的豆角秧上下扫视,看到长大的豆角揪下放进筐。两行地垄一往一返,筐里就盛满了摘好的豆角。提着往背篓一倒,再钻进下一垄。等背篓实在装不下了,再摘一筐。咬牙挣红了脸,才能将背篓背上肩,再挎上一筐豆角往家返。沉沉的豆角压得脚步有些蹒跚,汗流到被玉米叶子拉伤的胳膊上,火辣辣的疼。半道上在一块石头上靠着歇歇,喘匀了气,再一口气背回家。这个秋天,记不清往地里摘豆角去了多少次。摘回的鲜豆角是吃不及的。掐尖去丝,掰成一寸来长。用开水煮过,捞出控水,放在竹席上晾干水份存起来,以待深冬初春缺菜时食用。干豆角泡发后,放盐花椒辣段,少许热油滴在上面,自酿的柿子醋一拌,佐饭胜过一切美味。常有舍邻端着饭来一块共享。

土地上的收获是艰辛的。老人常说:地不亏人。辛勤耕作更觉粮食菜蔬的来之不易。现在的新时代已衣食无忧了,仍觉浪费食物是极大的罪过。在自己的小孩吃饭偶有浪费时,常常向她念叨自已小时在土地上耕作的经历,仿佛把劳作辛苦的感受,也镌刻在她心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中华数千年来农耕文明繁衍了华夏子孙,历世荣昌。土地上的物产哺育着先民、今人和后代,绵绵不绝。我们深谙赖以生存食物的来之不易,更应物尽其用不敢浪费。辛劳收获了粮食,节俭积累了粮食。崇尚劳动,也崇尚节约。要把我们勤俭这种民族精神,和其它优秀的传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稿件来源:贾毅

编辑制作:党委工作部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