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送会和你一起进步哒,记得右上角把我设为星标哦~
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教育传统深 厚。1897 年,作为湖南大学近代重要源头的时务学堂,中文总 教习梁启超制订《学约》中以“穷理”勉励学子精研“格致制造 之学”,西文总教习李维格讲授物理学知识,他的侄子、我国第 一位物理学博士李复几也随同在时务学堂求学,成为本校物理学 教育之发端。1903 年,由时务学堂和岳麓书院改制而来的湖南 高等学堂开设物理课,是千年学府最早引进外籍教师授课的学 科。1910 年,湖南优级师范学堂设立数学物理部。1924 年,湖 南工业专门学校设立数理系。1926 年,湖南工业专门学校、法 政专门学校、商业专门学校合并成立湖南大学,数理系成为创校 伊始的四科八系之一。1933 年,数理系分设为物理、数学两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历了从物理系、基础课部(应用物理 专业、半导体器件专业)、应用物理系到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 的变迁与发展。
百余年来,易幹球、熊正理、谢玉铭、田渠、谢厚藩、葛旭 初、石任球等前贤先后掌教于兹,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夏元瑮、 闻诗、曹修懋、周孝谦等学者先后任教于兹,传道授业,立德树人。培养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秘书长兼总理办公室主任张唯 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星旦等杰出校友。
学院学科涵盖理学、工学等 2 大门类,物理学进入 ESI 全球 前 1%。现设有应用物理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教学实验中心 等教学单位,拥有物理学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等 2 个博士学位授权 一级学科,物理学(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学)等 2 个硕 士学位授权学科和电子信息(工程硕士)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设有物理学与电子科学与技术 2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人才培养 体系完备,并承担全校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等基础课教学。拥有微纳光电器件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纳结构与应用技 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低维结构物理与器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 部省级科研基地,大学物理湖南省示范实验室、湖南省科普教育 基地等教育教学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 135 人,其中专任教师 97人,包括教授 34 人,副教授 41人。教师中 7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50%以上具 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国家高层次人才 4 人。近年来,学院教 师已在 Science、Nature、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等世界顶 级学术刊物和本学科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031人,其中本科生653人,硕士研究生265人,博士研究生113人。
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的发展优势在于在长期发 展历程中积淀的治学理念,有与其它各门类学科专业相互交融和促进的传统,有能够吸引海内外学者不断加盟的学术环境和办学 条件,培养的人才也一直受到社会的赞誉和重视。今天,全院师 生员工正为实现新跨越而不懈奋斗,承前启后地走向生机无限的未来。
085400电子信息(专硕):数二英二 863数字与模拟电子技术
080900电子科学与技术:数一英一 863数字与模拟电子技术
863数字与模拟电子技术考试大纲
1、了解电子系统与信号基本知识,放大电路模型及主要指标。
2、熟练掌握PN结的形成与基本特性,二极管V-I特性,特殊二极管的工作机理。
3、熟练掌握BJT的电流分配、放大作用及特性曲线,熟练掌握小信号模型分析法,熟练计算三种基本组态电路的静态工作点、放大倍数、输入阻抗、输出阻抗等基本指标
4、熟悉场效应管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熟悉场效应管放大电路基本指标的计算。
5、熟悉互补对称功放的工作原理。
6、熟练掌握差分式放大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基本指标以及计算。
7、熟练掌握反馈的基本组态,负反馈放大器增益的一般表达式,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以及负反馈放大器的分析方法。
8、熟练掌握基本运算电路的设计及计算。
9、熟练掌握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振荡条件、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及计算。
10、熟悉整流电路以及串连反馈式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
11、掌握数制以及基本逻辑运算。
12、掌握元件的开关特性,熟练掌握基本逻辑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3、熟练掌握逻辑代数、卡诺图化简。
14、熟练掌握编码器、译码器及算术运算电路的分析、设计。
15、熟练掌握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功能及工作原理。
16、掌握时序逻辑电路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17、掌握多谐振荡器、单稳态触发器、施密特触发器的工作原理,熟练掌握555定时器及其应用。
18、熟悉D/A、A/D的基本知识。
参考教材:《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数字部分,康华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复试总成绩为 240 分,复试总时间为 30 分钟,包含专业测试、语言测试、综合面试三个环节,具体如下:
1.专业测试(15 分钟) 专业测试主要考核考生对本学科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掌握程度,共 100 分。专业测 试实行题库随机抽题方式。测试内容分别如下:物理学专业:F0708 光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F0703 电子器件 电子信息专业:F0703 电子器件 专业测试说明:专业测试环节为闭卷形式,屏幕共享考场须知。正式进入专业测试后,复试小组助理 共享屏幕分享试题,考生在规定的时间(15 分钟)内,在空白 A4 纸张上完成作答(写清 准考证考号、姓名、题号),作答完成后通过摄像头向复试小组展示,复试小组助理进行 截图留存,在提示“已完成截图”后,专业测试环节结束。
2.语言测试(5 分钟) 英语听力和口语测试,共 20 分。3. 综合面试(10 分钟) 主要考察内容包含考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生专业素养、专业发展潜力和创 新能力;考生的科研、社会工作能力和实践经历;以及考生心理素质、团队协作、举止礼 仪和表达能力等,共 120 分。
4.复试成绩计算方法 复试总成绩=专业测试成绩+语言测试成绩+综合面试成绩 专业测试成绩按照实际得分;语言测试成绩和综合面试成绩采用规格化成绩,具体办法是每个面试组语言测试成绩与综合面试成绩加和最高分考生的成绩A规格化为140分,其它考生的语言测试成绩 与综合面试成绩规格化为(考生语言测试成绩与综合面试成绩加和/最高分考生成绩 A) *140。
12000元/年,学制3年。
985非示范性院校考研总群:1036647322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起源于1921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科。1926年湖南大学定名时,电机科改为电机系。1953年电机系被调整到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1958年恢复。1980年电机系与电子工程系合并为电气工程系,1999年成立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学院始终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突出改革创新,注重内涵发展,提高综合实力。学院学科设置跨越电力、信息两大工业领域,现设有一级博士点3个,二级博士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硕士点13个,专业硕士点15个。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湖南省重点学科3个。设立5个教学研究单位:电气工程系、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仪器科学与技术系和1个实验中心,在校本、硕、博学生3000余人,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学院拥有一支由罗安院士、王耀南院士领衔的高水平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200余人,其中教授55人,副教授77人。建有国家电能变换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电力驱动与伺服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教育部输变电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机器视觉控制及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等十余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现有实验室面积16000平米,固定资产总值约6000余万元,大型精密仪器80多台套。
近年来,经过全院教职工的努力,学院综合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绩,学院连续五年被学校评为目标管理优秀单位。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本科专业全部通过专业认证,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科学研究水平持续加强,承担了一批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重点项目,年科研经费突破7000万元。“十二五”期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3项, SCI收录论文数达到200余篇,获专利授权180余项;新增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奖1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8项;
国际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先后与美国普渡大学、德国不莱梅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英国帝国理工、英国诺丁汉大学等国际知名学校建立起了多领域、深层次、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每年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会议1-2次,邀请海外学术大师讲学20余次。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继续秉承“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理念,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关键,以高水平队伍建设为核心大力促进“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努力把学院建成“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电气信息类强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湖南省重点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点、 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面向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5G 移动通信、物联网、 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发展前沿,主要 开展智能感知与信息传输处理、集成电路与智能芯片、射频微波 技术与系统、数字多媒体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致力于培养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的坚实理论基础、系统专门知 识与现代实验方法与技能,能够从事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研究与 开发、管理与决策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现有教授 10 名,副教授 18 名,博士生导师 15 名。近年来, 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 重点项目”、国家发改委科 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创新基金重点项目、博士点基 金和部省科研基金项目 30 多项,其他横向科研课题 200 余项;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20 余项,国家发明专利等专利及软件著作权 50 余项,发表学术 论文 600 余篇。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收电子信息 专业硕士研究生(电子与通信工程和人工智能芯片方向),学习 年限为 3 年,实行双导师制。
080900电子科学与技术:数一英一 822 电子技术基础一
085400 电子信息:数二英二 825 电子技术基础二
《电子技术基础一、二》考试大纲
要求:参考高等学校电子技术教学指导小组制定的对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要求,具体如下:
一、模拟电子技术部分
1、基本电子元器件如二极管、稳压管、发光二极管、光敏二极管、BJT、FET和光敏三极管的特性和应用。
2、基本放大器、多级放大器的分析与计算:包括电路的构成、放大条件、特点;静态工作点、输入输出电阻、放大倍数(增益)的计算、放大器的频率响应。
3、差分放大器的特点、参数计算:包括工作点、输入电阻、输出电阻、放大倍数(共模增益、差模增益和共模抑制比)。
4、功率放大器的分析与计算:包括功放的特点、交越失真、效率等。要求能进行功放电路相关参数的计算或根据对功放电路的要求,确定功放电路的器件参数要求。
5、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及应用:包括:对基于集成运放的反馈放大器电路的分析时,确定参数是否符合要求;或根据要求设计基于集成运放的反馈放大器时,运放选型时对参数的考虑。
6、反馈放大器:反馈类型的判断,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增益的计算,反馈放大器对性能的改善。
7、波形的发生:包括正弦波发生和非正弦波的发生,石英晶体振荡器的应用。线性稳压电源的基本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计算与分析。
二、数字电子技术部分
1、数制的转换
2、逻辑运算
3、构成数字系统的基本单元的外部特性及应用。包括逻辑门(与、或、非、与非、或非、与或非、异或等)与触发器(RS、JK、D、T)。
4、组合逻辑单元电路(如编码器、译码器、分配器、选择器、比较器、运算器等)的定义、功能、应用及功能扩展。
5、常用时序逻辑电路的定义、功能特点及应用,功能扩展。如计数器、移位寄存器。
6、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时序(重点是同步)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7、存储器的分类、特点、外部特性及应用,存储器的扩展。
8、单稳态触发器、多谐振荡器、施密特触发器的工作原理、分析计算及应用。
9、A/D、D/A转换器分类基本原理、参数及性能指标、应用选择。
080900电子科学与技术:复试专业课 F0903 信号处理技术
085400 电子信息:
( 01 电子与通讯工程 02 人工智能芯片 03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04 智能控制与系统 05 智能仪器仪表)
复试专业课
方向 01、02:F0907 信号处理技术二
方向 03、04:F0908 微机原理及应用二
方向 05:F0905 传感器技术二
复试包括专业课笔试、专业综合面试,复试总成绩为240分。
1. 专业课笔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2小时,闭卷。
2. 专业课笔试安排另行通知,请关注学院和学校研究生招生办网站。
3. 专业综合面试满分140分,总时间不少于20分钟(其中外语测试5分钟左右,专业素质测试(B1、B2、B3)各 5分钟左右,综合素质测试5分钟左右)。考核项目及分值如下表所示:
学制三年,学费参考2021年标准如下:
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建设,为我国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输送大批优秀人才。学院内设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保密学院和湘江人工智能学院。现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博士授权点;三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9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入选国家第一批一流专业建设,通信工程、软件工程为国家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湖南省重点学科,计算机系统结构为国家国防特色学科。
学院依托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搭建教学科研平台,拥有1个国家“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3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南省工程技术中心、1个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有“做中学”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湖南省“信息类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湖南省示范性基础实验室“信息技术基础实验中心”。
学院现有教授51人,长江学者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杰青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9人,湖南省“芙蓉学者”2人,湖南省“百人计划”3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计划第一层次人选1人,第二层次人选1人,第三层次人选1人,湖南省杰青7人,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超过83% 。
学院学术水平稳步提升,科研成果日渐丰硕。计算机科学跻身ESI全球前1%。近年牵头主持重点研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6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00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0多篇,获各类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201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科研经费达亿元。并与IBM、微软、华为、百度、腾讯、东华软件、360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紧密合作。
学院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以“培养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国际化能力”为目标,以“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准则,强化专业内涵内涵,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多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安全五个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CCF-CSP认证最佳合作奖并任常任委员单位,入选湖南省“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近年来学生在程序设计、电子设计、信息安全等国家级科技创新竞赛中有优异表现,获国家级奖励200余项,其中2019年展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7%,进入世界五百强、中国五百强企业占40%。
同时学院加快国际化步伐,进入金砖五国网络大学,聘请了10余名国际名校的著名学者担任全职或兼职教授,与多个国家的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
081000 信息与通信工:数一英一 827 通信原理、828 信号与系统(2选1)
827通信原理
樊昌信. 《通信原理》(第六版). 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樊昌信. 《通信原理》(第七版). 国防工业出版社,2018
828 信号与系统
1. 吴大正等,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郑君里等,信号与系统(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827通信原理
【考查目标】
1. 通信系统的构成;通信系统的分类及研究的基本问题;信源的基本概念、信源信息量的计算;通信系统性能的基本指标及其定量分析。
2. 信道概念、数学模型及信道分析方法。
3. 调制与解调的概念、作用及分类;频分复用技术与系统。
4. 模拟载波调制、数字带通调制系统的分析方法(时域、频域特性、功率)。
5. 新型调制技术(M-QAM、MSK/GMSK、OFDM)的原理,特性及其分析方法。
6. 模拟信号数字传输的基本理论、关键技术、编解码方法;时分复用技术与系统。
7. 信道编码(差错控制编解码)的基本概念。
8. 数字通信最佳接收的基本概念与技术。
9. 同步的基本概念与基础技术。
【考查内容】
一、通信的基本概念
1. 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通信系统的分类、通信方式;
2. 连续信源与离散信源的信息量;
3. 衡量数字通信系统性能的主要指标:有效性指标、可靠性指标。
二、信道
1. 信道的概念、信道的类型;
2. 调制信道、编码信道;
3. 信道特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4. 噪声;
5. 信道容量(离散、连续)。
三、模拟调制系统
1.了解调制解调的定义、作用、特征和分类等基本概念;
2.熟悉常规幅度调制、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制、单边带调制、残留边带调制的时频域表示式及波形和频谱图;
3.掌握各种调制和解调方法、原理方框图,功率和带宽的计算等;
4.了解调制制度增益等概念的含义;
5. 熟悉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四、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1.了解基带传输的概念、特点和组成;
2.熟悉常用的基带信号波形,了解基带信号的数学表达式及含义;
3.掌握二进制基带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4.掌握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差分码,AMI码,HDB3码——编码,译码,特点,波形知道其它码型的编码方法;
5.熟悉和理解码间干扰的产生机理及对传输信号的影响,掌握无码间干扰基带传输的条件;会判断给定系统在不同速率下有无码间串扰,会求频带利用率;
6.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中常采用理想低通,余弦滚降,部分响应等措施来消除码间串扰;
7. 了解均衡的概念、作用和分类,理解利用均衡器消除码间干扰的基本原理,掌握横向滤波器均衡效果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8.了解眼图实现原理以及作用。
五、数字带通传输系统
1.了解数字调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及与模拟调制系统的区别联系;
2.理解并掌握振幅键控(ASK)、移频键控(FSK)和移相键控(PSK/DPSK)三种基本调制信号的波形特点和功率谱密度(会求带宽),掌握其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方框图,及各点波形);
3.掌握 2ASK、2FSK、2PSK/2DPSK 调制信号在带宽、误码率和对信道敏感性方面的区别联系;
4.理解多进制调制的特点,掌握多进制振幅调制、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的基本原理及带宽。
六、新型带通调制
1. 正交、正交调制的基本概念;星座图、欧氏距离等;
2. M-QAM调制的基本概念、会画16QAM星座图;
3. MSK/GMSK的基本概念、特点、产生方法、功率谱与带宽、误码性能等;
4. OFDM的基本原理、正交条件、主要参数与指标、优缺点等。
七、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1. 掌握低通和带通抽样定理
2. 掌握量化(均匀量化,非均匀量化)的特点(优点,缺点),熟悉μ 压缩律和A 压缩律。
3. 掌握A 律13 折线的编码方法,会求编码后的传输速率等。
4. 了解脉冲编码调制中码型和码位的选择、熟悉逐次比较编码器的原理及脉冲编码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掌握13折线A率PCM编码方法、量化误差的计算、PCM八位编码与11/12位均匀量化编码的相互转换等。
5. 理解增量调制的基本原理。掌握量化噪声(一般量化噪声,过载量化噪声区别),会求最大跟踪斜率。
八、差错控制编码
1.理解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概念:编码信道类型、差错控制方法分类等;
2. 掌握信息位、监督位;码长、信息码长、监督码长;多余度、冗余度、编码效率;码重、码距/最小码距、汉明距离;最小码距与纠检错性能之间的关系
九、数字通信最佳接受
1. 最佳接受准则;
2. 相关接收与匹配滤波。
十、通信同步
1. 通信同步的基本概念、类型;
2. 载波同步的概念与基本技术;
3. 位同步、帧同步、网同步的概念与基本技术。
828信号与系统
一. 考试目的和要求
1. 考试目的:《信号与系统》是通信与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入学考试旨在测试相关专业学生对信号与系统理论的理解程度、对时域分析与变化域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为选拔专业基础扎实的优秀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提供参考依据。
2. 考试要求: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确定性信号经过LTI系统传输与处理的基本分析方法,包括连续时间系统与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连续时间系统的复频域分析和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等方法,了解上述各种分析方法相互间的联系;具备应用信号与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考试内容:
1. 概论(约4%)
(1) 信号的定义及其分类
(2) 信号的运算
(3) 系统的特性与分析方法
2. 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约8%)
(1) 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2) 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
(3) 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
(4) 卷积的定义、性质、计算
3. 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约8%)
(1) 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求解
(2) 单位序列响应
(3) 离散序列的卷积和
4. 傅里叶变换和系统的频域分析(约24%)
(1) 傅里叶级数,周期信号频谱
(2) 傅里叶变换,非周期信号的频谱
(3)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5)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6) 抽样定理
(7) LTI系统的频域分析
5. 连续系统的s域分析(约18%)
(1) 拉普拉斯变换及逆变换
(2) 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与运算
(3) 复频域分析
6. 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约20%)
(1) Z变换,逆Z变换
(2) Z变换的性质与运算
(3) 系统的Z域分析
7. 系统函数(约18%)
(1) 系统函数与系统特性
(2) 系统的因果性与稳定性
(3) 信号流图
(4) 系统的结构
复试科目:F1021 通信专业综合(含数字信号处理 50%、电子线路 30%、上机测试 20%)
复试包括专业测试、综合面试和语言测试三部分,总成绩为240分。每位考生的复试时间为30分钟。未按规定时间参加网络复试的考生按自动放弃处理。
1.专业测试(100分)
主要考核考生对本学科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掌握程度,共100分。将从题库随机抽题,现场作答。
采用复试科目进行测试(通信工程:数字信号处理、电子线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离散数学、操作系统和算法;计算机技术: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和算法;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和算法;人工智能:计算机算法),每门课程至少1道题。
2.综合面试(120分)
主要考察考生的思维、反应、表达、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从事社会公益工作等情况,共120分。其中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结果不计入考生总成绩,但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3.语言测试(20分)
英语听力和口语测试,共20分。
学院根据考生总分(即初试成绩与复试成绩之和)分专业分类从高分到低分排序,若考生总分排名相同,按初试数学成绩从高到低的次序排定顺序;如果初试数学成绩仍然相同,则按照初试英语成绩从高到低的次序排定顺序。学院根据各专业各类的招生计划,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
学制3年,学费标准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