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流量“吴亦凡被捕”的热度,在汽车界居然没比过一只苍蝇。
下高速后,汽车前挡玻璃上总会看到苍蝇或蚊子的尸体。
现在无解,即使全世界最牛逼的汽车都会这样。
求知欲很强,个性又超拧的汽车人,肯定不会错过这样的话题。
有的说,一只苍蝇的大脑只有0.2w,为什么飞行时不会撞墙却撞了汽车?有的说,苍蝇是被汽车撞死的。动辄上千的tops算力怎么算不出来?有的说,苍蝇好比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行驶中能保证不被其他车撞吗?这个在自动驾驶领域肯定是不能被原谅的过错。
这些都是出于对未来自动驾驶的热爱与期待,当然还有担心。
好吧,简单粗暴点,那就来一场关乎自动驾驶的辩论与PK。
9月2日,深圳深铁皇冠假日酒店。在旭日大数据举办的“第二届智能汽车开发者大会”上,大咖云集,等你来辩!
谁强谁弱?从自动驾驶一出现,这就是个经典的命题。
作为自动驾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企业,特斯拉对纯视觉方案偏爱有加。马斯克多次公开炮轰,“车辆上的雷达方案是极其愚蠢的,任何使用激光雷达方案的人或者企业最后都将失败,他们大费周章的使用这些昂贵的传感器本身就是一个麻烦。”
对马斯克的评价从来只有两种:大神,或者大忽悠。
不过光学产业现在好像挺愿意相信这个忽悠,而且更愿意车企相信。
要知道,光学最大的增量希望就寄托在自动驾驶上了,不然就是手机产业内部的存量内卷。
不久前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华为前ADS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兼首席架构师苏箐则公开指责“特斯拉这几年下来,它的事故率还是挺高的,而且是从杀第一个人到最近杀的人,它的事故类型非常像。”
华为的量产激光雷达,即将于今年年末交货。
只是可惜,苏箐先下课了。
因为“特斯拉杀人”言论,7月27日,华为内部发文对车业务进行了人事调整任命,免去苏箐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职务,转入预备队接受训战和分配。
其实曾经的经典命题已然变成了伪命题。
现在业界更多的声音,更倾向于纯视觉跟雷达方案应该是相辅相成,不会是相互冲突。“人家蝙蝠自带超声波,也没说不要眼睛。”
够形象!
所以,各种传感器算法融合可能是未来的趋势和爆点。
以当前的技术来看,每种传感器都有局限,有些是传感器本身,比如雷达的横向精度和对行人的检测;有些是算法还不够先进,比如摄像头。
因此,多传感器相互备份和补充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针对一辆目标车,用雷达取得距离和相对速度,用摄像头识别类型和其与车道线位置关系,用激光识别其外形轮廓……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体系,之后再送入处理器运算。
这就完成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第一步。
听起来很香,但实际会非常复杂。
行业内目前对L4确实是很谨慎的,因为识别难度和控制难度跟L3完全不是一回事。有人认为,根本上还是算力的问题。
当更具突破性算法还没出来的时候,只能暴力堆。
没有争议的是,不管是纯视觉还是激光雷达,镜头必不可少。
"这不是替代,而是刚需。"大神们难得达成一个共识:汽车镜头可以参考智能手机的发展路径,后面只会越来越多,像素也会越来越高。
就看谁来爆款!
目前这一阵营,联创电子与舜宇光学最被看好。
因为几个常年分别跟踪舜宇与联创的分析师进行了友情分享,端倪初现。现整理如下(如有雷同,绝非偶然):
整体实力:联创车载镜头的主要对标对手为舜宇,不过目前跟舜宇的体量还是差太多。
运营重点:舜宇之前主要是跟大力光抢智能手机市场。现在也在布局高端车载市场,而且挖了日本豪雅技术团队一帮人过来;联创一直以车载镜头为主,公司10000人中大概有4000人分配在汽车镜头方向更为专注。
技术比拼:联创本身产能有限,低像素不是他们发展重点。特别是L4、L5的辅助驾驶至少都需要8M以上的镜头,这方面来看,联创优势还是比较明显。;常识来讲,舜宇不可能在技术层面会落后。但目前确实没有很客观的证据。
产能/出货量:今年6月,联创电子改变原募投项目计划,将原计划用于手机镜头项目的3.88亿元转向汽车领域。并表示公司车载镜头已基本满产,用户涵盖了大部分新能源汽车品牌;2020舜宇车载镜头出货量达到5617万件,同比增速为12.1%。
必须指出的是,舜宇做的主要是倒车影像跟后视;联创做的是环视跟前视,技术含量要求更高。但不久以后,交叉竞争的局面必然更为明显。
总体来说,车载镜头这个产业链主要还是路测时间比较长。先发优势很重要,后来者通过认证至少需要两三年。
不管是技术还是资本,落地才有生命力。在汽车领域,最后还是巨头的游戏。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