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玩一个游戏吧!
看文物,猜汉字。
以下每件文物均是一个汉字的“前身”,你能猜到是哪几个字吗?
这四个汉字最初都是象形字甲骨文。
被冰冷地埋藏了千年,却将古人的智慧展现地栩栩如生。
来对答案咯,看看你猜对了嘛?
第一个是:斧。在发明青铜器之前,人类使用最频繁的工具是石头制的斧与斤。斧头上面尖锐,下方呈圆弧的形状。金文的字形传神地描绘了早期斧的模样。甲骨文的“斧”则是一只手拿着石斧的样子。
左侧为金文“斧”,右侧为甲骨文“斧”
第二个是:鼎。鼎是民生用具,也是国之重器。鼎原本是家家户户烧饭的器具,到了青铜时代,以铜铸鼎,并作为祭祀鬼神的高贵礼器,鼎就成了财力和权位的象征。
甲骨文:鼎
第三个是:楼。高楼不但可以防湿防水,也便于防范敌人,提高威势。商代开始就有在高台上盖楼的风气。东周到汉代的君主迷信神仙,为了更接近天上的神仙,楼台就越盖越高。
商代的文字表示,“楼”是建筑在在杆柱上的两层建筑物。
甲骨文:楼
第四个是:化。三人以不同姿势倒立,表演杂技,这是古人的娱乐节目。而水井常在人口繁多的地段,井上表演既增加了紧张刺激的效果,又能吸引更多人观众。甲骨文的“化”字,作一人正立与一人倒立的形状。化的含义是变化、变幻。
甲骨文:化
从甲骨文到文物,这些中华古文化精髓,距你我并不遥远,它们是我们文化的内在源泉,更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看待世界的眼光。
每一件文物都以自己的方式静静讲述着风云流变的历史故事,而每一个古文字背后,也尘封了穿越时空而亟待解锁的文明密码。
为了能让更多朋友欣赏到藏在汉字与文物里的中国史,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感悟它们的深邃与美好,三联专门采买了500套《汉字与文物的故事》典藏书,准备免费送给本周开通/续费「三联中读知识年卡」的朋友!
一套4部分别是:
《回到石器时代》
《战国重金属之歌》
《返来长安过一天》
《紫禁城外一抹清脆》
从史前石器、玉器,到商周青铜器、甲骨,再到汉唐陶俑、织绣、金银器,最后是宋元明清的瓷器、景泰蓝、漆器、鼻烟壶……
“中国好书”获奖作者、国际权威甲骨文学者——许进雄教授精心挑选:近800件文物、40余家博物馆、121个汉字,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
近1000张高清美图,让珍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印刻在古籍里的文字,都一齐入驻你的私人书架。
限量500套,赠完即止。
—1—
一套书尽览40余家博物馆
800+文物和汉字背后的故事
甲骨文专家许进雄从故宫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40多个博物馆筛选了近800件文物,挑选了121个汉字,通过一个个严谨而不失趣味的故事,将文字与器物的关系细细道来,带你从文物中寻找汉字的源头。
在这套书中,许进雄就像一位博物馆的导览员,以轻松有趣的方式,为读者解说诸多珍贵文物。除了介绍其制造、功能、材质、年代等信息外,还特别重视文物背后所隐含的生活与社会意义。
举个例子,如果你家的锅长这样,要怎样才能清洗干净?
鬲,是自鼎分化出来的器形。鼎的足是实心的,而鬲是虚空的,可能是为了节省薪柴,这样足的部分也就可以受热煮食。但是清洗就比较费事。
甲骨文的“彻”字便可视作一个“洗锅教程”:以一只指头扭曲的手在一件三个袋足的鬲之旁,意指要用弯曲的手指才能彻底把鬲里头的饭渣清洗干净。
甲骨文:彻
入周之后,袋足里的空间越来越小,有的几乎变成实足,只在器身显出一点膨胀的“区隔”,这种介于鼎与鬲之间的“锅”,被称作“鬲鼎”。
鬲在汉代以后消失了,因为灶火的构架变为立体的竖灶,不再需要三个足来支撑,自然也不需要自带盛饭功能的空心足了。
古代酒壶盖上的莲花顶,只是为了好看么?
这件铜壶不但有六片向外伸出的透雕莲瓣,而且盖子的顶部是透空的。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酒是用谷物酿造的,含有渣滓,把渣滓滤掉才是比较高级的清酒。
古人很聪明地设计出了辅助滤酒的壶盖。滤酒时先把草放在酒壶上,莲花瓣的设计刚好可以把草卡住,然后倒上酒,酒就从草间滴落,穿过透空的壶盖,流入壶中,不但把渣滓滤下来,还可沾染香草的味道。
甲骨文的“莤”(sù)字:两手拿一束草茅在一个酒壶之旁,充分说明使用香茅滤酒之意。
甲骨文:莤
这些解说生动新颖,既有满满的干货,又不会觉得烧脑。为我们了解中华古文明的形成演变过程,提供了顺滑的入口。
—2—
如果能穿越,你最想回到哪个时代?
体验少为人知的古代趣味
如果能穿越,你最想回到哪个时代?
刀耕火种的石器时代,还是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重返汉唐盛世,还是回到百花齐放的宋元明清?
四本书从石器时代,到战国时代,再到汉唐宋元明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触摸历史的脚印,探寻少为人知的古文化趣味。
想知道古文化的原始面貌,需从先人的生活说起。
· 石器时代
为什么甲骨文的石斧被用来称呼父亲?
“父”字假借“石斧”的称呼。有人认为石斧表示男性对于女性,父亲对于女儿的权威。其实不然。它可能只是表示源自新石器时代的两性职业分工。石斧是那个时代砍树、锄地的主要工具,主要是男子工作时使用。
母系氏族的社会中,没有对等的婚姻关系,子不知其父,孩子称呼母亲的多位伴侣或兄弟为父亲,只因他们是主要的劳动成员。
· 战国时代
冶金术的发明使人们走出漫长的石器时代,开始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商周时代,中国的工艺技术进入全新境界,“青铜器”成为最重要的代表性器物。当时许多的文字,也围绕着青铜生活而造形。
· 汉唐时代
汉唐时代是历史上最多元开放、最充满逸趣的时代之一。当时传入的许多新奇思想,激发了人们的想象,萌生出不少不同于前代的文化、艺术与工艺。
这尊击鼓说唱俑知名度较高。说唱者说到得意处,刹那间神采奕奕的神情,恰好被艺术家捕捉到,并且用夸张、诙谐的手表塑造了出来。
这件出土自川蜀之地的文物,有如此艺术巧思,足以见民间浓厚的艺术风气。
到了唐代,陶俑作品更加精致传神。
甲骨文的“安”字,一位女性在家中安坐的样子。意思是女性在家中才安全,外出就容易遭受侵犯。
甲骨文:安
中国古代历史上,女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限制。《礼记·内则》也记载了女孩子十岁就不能出门,在家学习烧饭纺织,侍奉长辈;出嫁后也一样要守在家里。
而下面这件唐代的文物,妇女骑马俑则展示了不同的社会风貌。
一位妇人神态怡然地骑在马上外出活动,好不快活。
女性这样自由快乐的模样,出现在许多唐代文物中。也表明当时社会容许女性参与公众活动,享有相当的自由及自主性。
· 宋元明清
宋元明清时代,中国文物迈向颠峰,伴随着中国瓷器的走红,景泰蓝、青花瓷、景德镇等享誉全球。
大气恢弘的大国文化,催生出万千巧艺。
许进雄教授带着我们穿梭于宋元明清的富丽宫廷,体验窑场间百花齐放的妙思。生活与艺术的浑然一体,令人欣然忘返。
海量考古与历史知识,在许进雄的讲解下,变得诙谐有趣。即使是历史小白,也读得饶有兴致。
书中还有更多有意思的话题:
大名鼎鼎的玉猪龙,最早竟是个防蚊项圈?
在墓中放入玉石做的马,是想骑着去哪里?
当时的人们为何认为鸟图腾可以治病?
原来阿弥陀佛偷偷换过发型?
两汉魏晋时,让人玩到“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的神奇游戏是啥?
以讹传讹的犀角传说,有何玄机?
中国何时出现天圆地方及二十八宿的想象?
……
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讲述,用妙趣横生的方式打开严肃的考古和历史吧!
—3—
近1000高清大图 近距离细赏文物
装帧精美,收藏赠礼两相宜
这套典藏《汉字与文物的故事》套装,非常适合家庭收藏——
大人阅读,满足自己对历史和考古的探索欲;
孩子也可以将其作为图册观赏,文物与汉字深邃的美,对激发孩子关于历史的好奇心大有裨益。
用这套书,开启全家人的纸上博物馆之旅吧!
《博物馆观看之道·中国篇》节目下的留言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节目下的留言
《宋朝美学十讲》节目下的留言
《了不起的世界文明》节目下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