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美好情愫的寄托,也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不仅有因月相阴晴圆缺变化而制定的太阴历,还流传下很多和月亮、中秋有关的神话故事、经典名句和传统习俗。
但是月亮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精神寄托,更是关系人类走向大航天时代,实现星际移民的重要跳板,是全人类的太空资产。
9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驻陕西部队某基地视察调研时指出,太空资产是国家战略资产,要管好用好,更要保护好。
今天,我们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月球的太空资产属性。
月球属性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相对位置优势,月球有望成为人类可现实开采的首个星球,也是建立太空发射基地向外探索的不二选择。
月壤中富含的铝、铁等金属资源,和稀土、钛等稀有金属资源,不仅能弥补地球上矿产资源不足的情况,更能被有效利用于在轨航天器制造。同时,月球上的低引力环境,为火箭和飞船的降落起飞节省了大量燃料,可以降低从月球上向宇宙发射航天器的成本。
更为重要的是,月壤中含有大量氦3清洁能源,经有效开采,可从根本上帮助人类解决能源危机问题,还能服务于超远距离的太空航行,帮助人类拓展生存空间。
地月经济区
因此,建设地月之间的“高速公路”,实现人和物的大规模运输以及信息的传输,是人类实现星际移民的重要前提条件。
随着阿波罗登月计划、嫦娥探月工程、阿尔忒弥斯计划等项目的实施,人类正逐步建立起对“地月经济”的清晰认知,也启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大胆探索,突破创新。
▲NASA选择SpaceX开发的Starship作为登月舱参与载人登月计划
资料显示,早在2018年12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就提出了“地月空间经济区”的概念,后于2019年11月首次公开阐释。
包为民指出,地月空间经济区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近地空间、月球引力空间和地月转移空间,其业态包括基础产业、应用产业、开发与利用产业、拓展产业,将由航班化地月空间运输体系、空间资源探测与开发体系、空间基础设施体系三大体系组成。
我国要开展高可靠、低成本、航班化的进出空间运输系统研究,力争在2030年完成基础问题研究,突破关键技术;2040年建成高可靠、低成本、航班化的航天运输系统;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地月空间经济区。
▲低轨小卫星星座可实现地球通信和服务地月通信
根据这一定义,传统的通信、导航、遥感等产业和以太空旅游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均可被纳入地月空间经济产业范畴。有专家预测,到2050年前后,我国每年在地月空间经济区的总产值可达10万亿美元以上规模。
商业航天创业浪潮
而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处于地月空间经济开发的初期阶段,越来越多的商业公司投身航天产业,在可回收火箭、低轨小卫星星座、太空旅游、太空采矿、在轨制造等领域展开积极探索。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为典范,全球范围内掀起商业航天的创业浪潮,并已取得突破性成果。
▲可回收火箭是承载地月经济的底层交通运输工具
2015年12月21日,SpaceX首次完成火箭一子级回收,极大的降低了发射成本。2018年开始着手推进starlink星座的组网发射。截至2021年9月14日,SpaceX已成功将30批总计1791颗组网卫星送入预订轨道,并实现一子级火箭10次的重复使用效率。
至此,SpaceX成为全球拥有卫星数量最多的公司。同时,维珍银河Virgin Galactic和蓝色起源Blue Origin也于2021年先后使用自家的飞行器,成功实现太空旅游,使得人类大规模进入太空已从技术上变成现实。
▲2021年7月11日,维珍银河实现首次商业太空旅行
SpaceX也在本月于美国当地时间15日,执行其首个全平民太空任务Inspiration4,将4名普通人送入575公里的轨道,以90分钟绕地球一圈的速度在太空中旅游,体验失重和欣赏宇宙。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太空旅行,由顶级富豪贾里德·艾萨克曼付费赞助。
他通过一系列公开活动,挑选了三个人同行,并将本次太空任务用于为儿童医院的癌症研究募集资金。四位参与者也分别被赋予领导、希望、慷慨和繁荣的标签,以让更多人产生共鸣。
而此前,SpaceX也曾宣称,日本富豪前泽友作将成为其全球首位环游月球的乘客,代表人类到达更远的月球轨道。相信在未来,随着飞行成本的显著降低和可靠性的不断提升,普通人都将有机会拿到属于自己的太空船票,去太空体验一番。
▲Inspiration4任务中,游客通过透明观景穹顶欣赏宇宙和地球
商业航天开拓者
当然,中国作为航天大国,随着政策的开放和资本的助力,近年来也涌现出一大批商业航天的开拓者,在低成本卫星和火箭研发、卫星应用、太空旅游、小行星采矿等领域追赶国际先进。
日前,美国布莱斯研究机构发布了2020年全球商业航天企业融资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共有124家商业航天企业获得342家投资机构的140笔融资,融资金额达到76亿美元,同比2019年的57亿美元增长33%。
从投资机构的国别分布来看,美国的投资机构数量最多,有124家,占比36%。中国紧随其后,共有48家。
商业航天大有可为,中科创星坚信民营力量将为6G的智慧时代搭建起底层网络基础设施,引领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先进技术走向成熟,于是便坚持投资全产业链,布局了长光卫星、九天微星、中科宇航、微纳星空、四象科技、星空年代、中科天塔、坤飞航天、国科天迅、天擎航天、纳飞卫星等优秀企业,助力硬科技走向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文提到的融资报告中,长光卫星作为唯一一家中国民营商业卫星公司,与另外两家中国民营火箭企业同时跻身2020年全球航天融资前十名,名列第六。
未来,中科创星还将与被投企业一起,积极探索航天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国走向航天强国。
中科创星
Portfolio
推荐阅读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