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四部,孙文武,本科,来自安徽阜阳,毕业于阜阳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我国国防建设添砖加瓦,把握强军守则,加快我国现代化军队的建设;应当诚信做人,诚信是为人之本,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应该诚信做人,踏实做事;应当规矩行事,在工作学习中,认真学习214所规章制度,自我约束,积极融入集体,快速适应工作;勤劳致富,我们应当努力奋斗奋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214所秉持多劳多得、勤劳致富的理念,为员工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渠道。
工艺四部,祝杰,本科,来自安徽六安,毕业于阜阳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从走出校园到进入214所实习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可以非常自信的说我实验适应的很好,我想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214所对新员工的关怀。这里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又回归到校园里一样,新的同事就像新的同学一样,领导就像老师一样,对我们关怀备至。
前期实习阶段跟着所里面指派的老师学习所里面的相关知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验证。我想这是我们之前在学校里面所缺乏的,有了自己身体力行的实际操作再加上老师所传授的理论支撑,每一件问题被钻研的很透彻,让人印象深刻难以遗忘。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对所里面的情况也大致有了一点点初步的认识。八月开始,为了让我们新来的员工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里面给我们安排了系统的新员工培训,让我们对所里的科研和生产有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培训开始,老师给我们系统的讲解了214所成立的历史与背景,让我们对214所的前世今生有了系统的了解。从1979年成立的国防微电子技术保军研究所的后面独立出来的214研究所,再到后期为了更好的发展建立的214所苏州研发中心,到此为止初步形成了一所两地三区的基本格局,也正是214所飞速发展时代的开启。我能在此时刻加入到214所这样一个国有军工企业大家庭,我感到无比的开心与自豪。科技骨干们为新员工培训专业知识,包括了一些典型的成品生产流程,如MEMS工艺、MECCD工艺、半导体前道和后道以及厚膜混合集成电路等等。从集训中学到了很多专业的知识,也很向往今后的工作,期待着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学以致用大展身手。在我们对理论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我们第一时间去了工艺部门实际参观了器件的生产全过程。自此着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我们对今后的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后期还有更多的专业知识要学,也有部门二级培训,让我们在自己的岗位深钻。我很感谢这次培训,让我从校园到社会工作一步步走来,每一步都走的很稳很扎实。
工艺四部,杨得锐,本科,来自安徽宿州,毕业于阜阳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大学毕业。也从大学转入职业生涯。很荣幸我能够进入中国兵器二一四研究所工作。回顾培训,真的感想颇多。培训虽然还很短,但我已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短短几天时间内,已结交数名好友,大家相处的也很愉快,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和大家愉快的学习相处。
刚从学校大门踏出的一个学生来说,仅仅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结合现实实际的工艺处理。从公司老师的讲课中,让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这一点,理论要结合实践,这样才能够脚踏实地的完成一项任务。比如布线元器件的处理,不能够仅仅表现电特性的正确,还要知道相互之间间隔距离对线路排布的影响,以及电阻的方向也可能会导致实际中电阻的大小,以及其中的很多知识点。从质量体系中,保证质量并不是简单的一点东西。是有一套整体的理论系统之称的。这是我之前从没有考虑过的东西,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
如今进入214所,随着环境的改变,自己的角色也得到了转换。作为一名新员工,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点。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保证你在工作上面的顺利及生活中的方便,这样才能够让你更加的努力奋斗。要学会对自己宽容,对别人宽容。不要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就针锋相对,只会徒增同事间的相互烦恼,更不利于以后的生活和工作。这也是我从几位讲课老师案例中得到的观点。最后最主要的还是对于知识的学习,学习知识要有一种饥渴的精神,不会的问题,要敢于去问,勇于去问,这样才能够在实践中得到真理,才会慢慢的成长变强大。希望我这次的心得体会,能让我牢记这些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研发一部,吴凡,硕士研究生,来自安徽宣城,上海理工大学电气信息学院仪器仪表工程专业。
很荣幸在这几日的学习中听了很多专家们的课,听他们介绍我们214所创业历程,介绍了我们214所的产品线,还介绍了我们214所一些“规章”“规范”“制度”“流程”。向从创所的第一代老军工们到现在新时代军工人们致敬,因为有这么一群默默奉献的人,给了我们事业必胜的信心!
培训中的“规章”“规范”“制度”“流程”有各个方面,如保密制度,财务制度,生产工艺流程,产品测试流程等等。下面向组织汇报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行动的
应当把这些“规章”“规范”“制度”“流程”作为行动指南看待,各种“规章”“规范”“制度”“流程”除了可以规范自己的行为外,还具有指导我们的生产实践活动的意义,因为它们的制定者往往是站更高的角度看问题,因此制定的“规章”“规范”“制度”“流程”可以起引领作用,比如“交通法规”是交通主管部门站在交通的角度考虑的,他们考虑问题比一般驾驶员肯定要全面,再如一个项目中,项目经理指定的“项目计划”是站在项目整体的角度考虑。
二、实践的
“规章制度”不是那些躲在办公室的“砖家”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真正的“专家”们经过了长期生产、工作和研究,在他们的实践中,从对生产、工作和研究的认识中不断提炼总结出来的。比如保密条例,是我们保密专员们从长期与不法分子作斗争的工作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在如车间的加工工序,这些工序是经过了各方专家反复生产试验形成的工作总结。
三、开放的
“规章”“规范”“制度”“流程”可以汲取其他国家,其他行业的各种经验即间接经验,比如现代化的公司的管理制度,很多都是从国外一些公司或者兄弟公司学习到的。软件开发过程中MISRA C规范,原来仅限于汽车电子行业,现在已经广泛使用到航空,航天,军事等行业。
四、实事求是的
“规章”“规范”“制度”“流程”指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者除了来源与自己“直接经验”,对于“间接经验”需要进行“扬弃”,比如适用与国外的“交通法规”可能不适用与国内,别的国家高速公路限速到160,国内自然要根据路况做出合理的限速目标。软件开发过程中一些管理方法如“敏捷开发”也不能完全适用于芯片设计,软件释放和芯片设计释放的成本不是一个数量级。
五、发展的
“规章”“规范”“制度”“流程”制定时,通常考虑的是一段或短或长的时间内的情况,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规章”“规范”“制度”“流程”某些部分已经不能再适用新形势的要求,这时需要对“规章”“规范”“制度”“流程”进行“版本升级”,在正式“版本升级”之前,制定者可以先推出“试行”版本,在某个部门或区域进行“试行”,制定者再对“试行”情况做出调查研究后再做出“正式”发行。
研发一部,王佚楠,硕士研究生,来自江西,毕业于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工程技术专业 。
这次的新员工培训规模很大,新员工数量有99人,总历时1个多月,按培训课程,邀请所里的领导专家三十多位。以我的经验来想,社会上的企业,很少愿意给新员工这么长时间的缓冲期,并梳理有序的培训计划,而且还是带薪培训,所以足见我们研究所对新员工发展的重视,新员工培训是难得的学习进步机会。
在培训的过程中,除了各类专业技能知识的培训,还有军工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以及领导、专家对我们研究所将来发展规划的愿景,给我感触很深。214所自1979年成立以来,从事微电子技术和微型信息系统的研制,是国家重点保军和统筹建设单位。与社会企业相比,我们研究所具有更多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作为兵器集团里唯一从事半导体集成电路与系统集成等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一体的研究所,在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所的历史使命又一次凸显,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不得不说,在美国实体清单的影响下,我之前工作的企业受到了重大影响,我所在的部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影响到个人的命运。我对美国的强盗做法深恶痛绝,对个人命运与国家使命的联系也有更实际的体会。在培训中我还感受到,研究所的领导和广大专家是勇于求变求发展的队伍。结合领导提出的平台梦、产业梦、员工福利梦,以及近期试行的虚拟股权激励政策落地等种种欣欣向荣的气象,我感受到研究所是充满活力的,作为所里的新员工,我也充满信心,为兵工事业,为214所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研发三部,孙开贺,硕士研究生,来自江苏徐州,毕业于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控制工程专业。
期待已久的新员工培训生活已经开始了,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苏州研发中心的同事最后没能去蚌埠集体参加拓展培训项目,心里还是有点失落,毕竟人力资源部的同事安排了丰富的培训拓展活动和现场工艺学习等。
我是社招进来的,实际上已经在部门工作两三个月了,对工作上的一些流程和保密等也都有接触。与我以往工作对比,保密工作的开展确实对工作上产生了许多不便。但是军工单位保密的任务大于一切,通过此次保密的培训课程,让我全面了解到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谨性,必须时刻谨记保密任务的开展。通过产业规划部老师的课程学习,让我全面了解了中国兵器214所的企业文化,发展方向和国家使命。尤其讲到了人民兵工精神,是我们每一位兵工人要深刻学习体会的文化精髓。
此次工艺技术专家们安排的核心器件的生产工艺课程让我受益匪浅。
研发一部,冯宸,硕士研究生,来自黑龙江大庆,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专业。
今年的八月对我来说是我人生中非常特殊的一个月。离开了校园,离开象牙塔,参加工作,是我真正步入社会的第一步。我很荣幸成为214所的一员,怀着期待与忐忑的心情开始了我的第一份工作。在两个星期的入职培训中,我对研究所的企业文化,组织架构及工作中涉及到的基本专业知识有了粗略的了解。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星期,却让我受益匪浅,有了一些简单的思考。
(一) 尽快完成身份转变,找准定位,尽快熟悉岗位。
从学生到职员,面临着新的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我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适应自己身份的转变,化压力为动力。首先,企业比起学校,有着更为明确与细化的规章制度及惩罚措施。而214所作为军工企业,规章制度更加严格与多样。作为新员工,要尽快熟悉这些条例,要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不碰红线”,不违反纪律。我要尽快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按照规章办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其次,学校所教授的课程大多为理论性的内容,实验课上的内容也与实际应用生产中有很大的差别。我要尽快适应其中的差别,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与职责,提高自己的技术与能力,尽快高效工作。
(二) 虚心学习,勤奋好学
虽然入职培训只有短短的两个星期,但老师们所讲授的内容已经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自己实践能力的不足和专业知识的欠缺。我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公司中所涉及到的、实际中应用的技巧相比浅显很多,涉及的知识面也比较有限。因此我要尽快的建立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关系,要多学习在工作中会涉及的知识与技巧。我要多向导师与团队中其他前辈们请教,有在工作中不懂的地方虚心请教,谦虚好学,尽快的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弥补知识盲区与漏洞,从易到难,在任务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不怕辛苦,尽快积累经验,尽快成长。
(三)扎实工作,不惧挑战
作为军工企业,214所对于产品的可靠性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这也就更要求我在工作中扎实工作,减少出错率。在日常工作中一旦发现了问题要尽快与老师,前辈们商讨沟通,踏实的完成每一步,不能为了追求速度而忽略问题。与此同时,我要尽量的加强我的工作能力,不断的学习面向实际,脚踏实地。作为研发人员,在科研的过程中我要勇于面对困难,在面对难点时尝试突破,不能退缩,并及时的与前辈们沟通交流,学习经验,在工作的过程中精益求精,提升能力。
虽然入职培训只进行了两周,但它已经帮助我初步的建立了对214所的认知,使我有了奋斗的目标。我非常荣幸能成为214所的一名员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技巧与能力,不断的发展完善自己,不辜负领导们的关怀与期待,能够在工作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研发二部,袁浩翔,硕士研究生,来自山东东营,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
因受家庭传统影响,在大学择校时目标院校均为工信部部署大学、原兵器工业部及航空工业部所属学校,后被北京理工大学录取进入宇航学院就读。在校期间,喜爱参与各类科学、工程类竞赛,胜负参半。时常目睹与兄弟院校的差距,反思后发觉技不如人的原因大多在于基础不牢和时间不够,而基础不牢其实也是时间不够导致的。毕业后,成为航空宇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被委任以各类紧密贴合设计与工艺的理论研究任务,在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如NASA JPL、美国能源部劳伦斯实验室)对比后发现:世界一流研究院所室的生产力转化成果已经相当丰硕。这再次确证了我之前的结论,从此,我便开始酝酿一个超越一流的梦想。
在经过工艺部门和研发部门多位科技带头人、前辈和老同志的授课后,本人意识到电路生产和使用涉及到复杂的多门学科和多种工艺的影响,为了在日后工作中应对各种各样潜在问题,作为新员工的我们应当主动拓展自身知识视野、丰富技能储备。
在电路、尤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制造过程中,工艺环节繁多且每个生产工艺环节要求苛刻。以半导体晶圆涂胶过程和射频等离子体晶圆镀膜技术为例:在学习中我们得知,光刻胶在涂覆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旋转的方式,所以尚未固化的胶液会产生飞溅到操作舱壁面上,如果不将液滴收集,则液滴将四处飞溅,从而影响涂覆均匀性和操作空间洁净度;而射频等离子体晶圆镀膜过程中,等离子体处于高频震荡电场当中,空间电势、电荷数密度等物理性质都在高频震荡的动态变化中,这将影响真空镀膜的均匀度。这其中就涉及到了非牛顿流体、液滴动力学和等离子体物理等多门学科。
我们在工业操作中无法改变世界的物理原理,但是我们能够改变原料供给速度、气流的流量、放电电压等,操作参数的改变将通过相同的物理原理影响产品质量。然而这些原理本身是高度复杂的和多元化的,为了创造工艺线升级的潜力、提高产品改进空间以及残次产品出现的分析能力,我们作为技术人员必须至少粗略地学习工艺各个流程的基础数理原理。
编辑:程国姿
审核:程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