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天,大家除了和朋友家人在一起享受假期,是否也给自己留了一点时间呢?用几个小时或者半个上午,专心地和自己相处。精神分析学家威尼科特提到过“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概念:"真自我"让我们能够真实感知并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假自我"则是一种防御、一种行为的"面具",为顺应他人的期待而存在。适度的、健康的"假自我"让我们在公众场合举止得体,但如果长时间处于“假自我”状态,或“真自我”没有得到很好的建立,无论看起来多么符合社会的期待,我们的内心还是会持续地感到空虚。而适当的独处为我们提供跳脱出“假自我”的空间,通过自我修复与情绪更新让“真自我”更好地成长,为自己充电,从而让我们拥有更强大的内心世界。
我们都不停地在“独处”和“与人共处”两种状态中更迭,只是我们所处的社会往往过分强调人际共处的重要性,却忽略独处的意义,独处者甚至容易被曲以"孤僻"之名。对此,精神分析学家威尼科特(Donald. W. Winnicott)早已为“独处”正名:威尼科特认为,独处能力是“一个人与自己融洽相处的能力”,在没有他人存在的时候,仍能很好地回应内心的冲动与需求。拥有独处的能力,是一个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图源 © Mienar.Tumblr.Com
我们会不断拥有新的人生经验,通过将这些新经验与已有认知整合在一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不断生长完善的系统。当我们不再关注别人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好地关注自身的感受、感情与思想。
今天,让我们从独处与孤独的区别开始,了解独处的好处,掌握在工作中独处以提升专注力的方式。
独处总与孤独划上等号,它传达了各种关于枯燥,分离,或者迫使我们直面内心的一系列不愉快的概念。实际上,孤独(Loneliness)和独处(Solitude)之间存在明显区别。孤独:指个体不满意自身人际关系现状、其交往渴望与实际交往水平存在差距时产生的主管心理感受,常伴有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令人难耐的精神失落感。
独处:指个体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处于一种与他人没有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状态。但需要注意的是,“是否独自一人”并不是独处的条件,因此哪怕置身于人群中但没有与他人产生互动,也可以被认为是独处。
简单来说,孤独是主观的体验,独处是一种客观状态。心理咨询师Cara Nicole按照独处动机,将独处分为“非自我独处”和“自我独处”:
非自我独处大多是因为在人际交往时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害怕等情绪,从而被迫选择独处,即社交回避,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社恐”;自我独处则是个体主动选择独处的状态。
而“自我独处”还可细分为两类:
1)因为较低级的情感方面的需要,如享受独处状态下的安宁自在,宁愿远离他人,尽可能地取消社交活动;
2)因为某些高级情感需要,例如自我成长、发现创造等而进行的积极独处。这一类人在独处时常伴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拥有某种既定的目标,比如通过独处帮助个体进行自我认知、激发创造力。
眼下,很多研究者会用“独处”和“孤独”两个概念分别指代“积极的孤独”和“消极的孤独”。马里兰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Kenneth Rubin认为,要想孤独是有益的,必须满足某些前提:孤独(独处)是自愿的
有能力融入集体中
与一些重要的人仍在保持联系
能够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
著名心理学家安东尼·斯托尔在其著作《孤独:回归自我》 ( Solitude: A Return to the Self ) 》中写到:主动离开自己习惯的生活环境可以帮助一个人增加自我了解,促使他去摸索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是在日复一日的喧嚣生活中捉摸不到的。信息时代,我们的情绪无时无刻被外界影响。只有暂时从当前的生活环境中离开,才能彻底脱离原有环的焦躁的因素,看清自己是如何被这种环境所塑造和影响的,继而对生活保持更高的觉察。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在独处时,通过回想现实社会中和自己关系紧密的朋友、亲人,我们可以获得力量感和心理支持。在哈佛医学院心理学教授尼森鲍姆在1984年的研究中早已指出:即便没有真实的相伴,独处也会强化我们与他人的连结感并更加珍惜和他们的关系和感情。独处让我们的思维暂时脱离束缚,得以尽情延展。心理学家苏德菲尔(Suedfeld)指出,当外部限制和刺激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人可能会开始产生(或更敏感地感知)内部刺激,如身体感觉、白日梦、新奇的想法等等,这都是独处对于创造力促进作用的体现。首先,要保持与重要的人的联络频率。“重要的人”可能是指你的家人、朋友、伴侣,定期发信息、吃饭都是好的方式。当我们意识到他们的存在,我们更有可能自如地选择独处。亲密关系为一个人的独处提供更稳定、可信赖的“环境”。其次,要找到自己最舒适的独处方式。独处并不需要一直闷在卧室里,出门散步、去书店读书、独自打卡新餐厅,都是积极且活泼的独处方式。了解完独处的好处和方式,也并不是“家里蹲”的借口。如上文所说,积极独处并不是拒绝社交,不等于不健康的自我孤立。自我孤立被认为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因为它的实质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藏匿,其中往往包含了对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抗拒(Christopher, 2012)。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自我孤立者即便在当下坚信“这就是我想要的”,也依然会在回顾时产生空虚和后悔的感觉。
相信你一定有所体会:独处和社交时间之间的微妙平衡会对日常的工作效率和满足感产生很大影响。太多的社交会降低我们的效率和精力,而太多的独处时间则会减少我们与外界的归属感和参与感。而现实生活与工作中,我们的社交时间(线上社交时间也包含在内)往往大于独处时间,也随时随地在接收信息。谷歌前任CEO埃里克·施密特曾说: “我们每两天创造的信息量相当于我们从文明之初到2003年创造的信息总量。” 长此以往,分散注意力的认知效应挥之不去。因此,专注力成为了信息时代难能可贵的个人品质,而拥有较强独处能力的人会更加专注。假期可以让我们通过远离人群和互联网实现独处,在平日的工作中如何培养独处和专注能力呢?像对待任何会议或约会一样对待这项日程,因为如果我们没有安排好独处的时间,其他的事情一定会涌入我们的日程表。如果我们把一整天的工作时间都花在开会和回复邮件上,那么我们的大脑就没有多少空间去思考一些对于做出好的决策和其他至关重要的问题。每天15分钟的独处时间就非常有效了。斯坦福大学医学院2007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可以帮助我们的大脑更轻松地吸收、解码新信息。每天我们都可以为自己安排一场“私人音乐会”,在通勤路上、在工作结束后的办公室,打开古典音乐独处20分钟,在莫扎特或贝多芬的旋律陪伴下可以更好地让我们审视工作进度。虽然我们可能无法同时处理多项任务,但如果两件事使用的是我们大脑的不同部位,我们就可以同时做两件事:我们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听播客,同时保持对汽车的控制和路况的观察,因为驾驶已经内在化了。如果你的日程表实在太满,独处并不一定要有一段完全空白的时间才能为自己充电,一边跑步一边放空、一边清理办公桌一边“冥想”,都是很好的独处方式。为了让我们有空间反思自己的时间花在哪里最好,在独处时,可以在脑海中打造一个“停止列表”让我们可以清楚地决定哪些会议应可以婉拒邀请,哪些聚会可以退出,从而把精力和时间用在自己最喜欢、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最后,用谢耳朵的经典名言为文章收尾:
自我的成长与内在整合是人一生的命题,而独处的能力作为个体情感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必然需要我们从外在的人群中适时抽离,越来越多地关照自己的内心,进而达成更深层次的整合。希望我们的内心平和充盈,元气满满迎接新的开始吧!
1. 北京健康促进会 | 少数人才有的「积极孤独」
2. 友心人 | 学会独处,但不孤独
https://zhuanlan.zhihu.com/p/22771458
3. 哈佛商业评论 | 也可以变为一种竞争优势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32992944&ver=3346&signature=v85hbWmyKuHDGljX37SlfMoJ0h6uvZDs5XvGK5p309c4kv4au-qFOpgUflQlm6Fr6sKHZzS5LqLtTHkVj1530mGDaBnQfs4MRTsf2a9hBZlk40zDBKZZ7bod*gund0Xb&new=1
4. 南开心协 | 重识孤独,积极独处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32988478&ver=3345&signature=hCRWml1maKIxBUl*wk484ijrhkMQ1bWwXzdVVv8FVYKvX60LEmX70C8J-8qdbL3lOjC14suDI6eNHenK035Lg1y3vonzaR5cvwFB3JLv7kE8Yscbad0JRsXfQ7B9tt2D&new=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