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Park是特斯联科技集团打造的人工智能城市先行区。作为特斯联未来之城AI City的“序章”,AI Park是一个未来城市体验、研发测试、以及人与机器人交互的实验基地。

△嵌入大地景观中的AI Park © 苏圣亮

△形体错动结合地形 © 苏圣亮

△芯片墙泛起亮光 © NANGO

△与机器人共用的空间 © 苏圣亮
AI Park位于重庆高新区凤鸣湖畔,由一组金属墙排列而成,像“芯片”一样插进起伏的景观地形之中。

△嵌入 © XINGDESIGN

△集成墙体 © XINGDESIGN
这些墙体集成了机器人坡道,硬件设备,服务器,管线风口和支撑结构。墙与墙之间则能自由构建实验室所需要的空间。

△公园步行入口夜景 © 苏圣亮

△交错的墙面 © 苏圣亮

△机器人坡道作为立面构成元素 © 苏圣亮

△墙体侧面是排烟口 © NANGO

△墙表面反射光的色泽 © NANGO

△冷却塔,排风口等也集成在墙中 © 苏圣亮
墙体垂直于水岸,依地势错动。院落和实验室夹在墙之间,相互串联,都有朝向水面的通透视野。

△墙之间的庭院 © 苏圣亮

△屋面看台朝向水面© 苏圣亮

△楼梯夹在墙之间的院子里 © 苏圣亮

△一些实验室悬挂在两片墙之间 © NANGO
“嵌入大地的芯片”表达了特斯联的使命——万物互联,构建城市物理空间的智慧系统。这就是特斯联的“AI City”。
这不仅是构想,它已经付诸实践。
在AI Park中研发调试的TACOS(Terminus AI City Operating System)就是AI City的操作系统。它也构建了AI Park的数字孪生,同步迭代进化。

△AI Park控制中心和TACOS系统 ©TERMINUS

△AI Park 正面悬停在水上 © NANGO

△AI Park背面埋在地形里 © 苏圣亮
当然,空间智能化并不是单一的技术,它有赖于智能软硬件产业的完整生态,建筑工程等传统行业的革新,甚至建筑学、社会管理等学科的发展。我们作为建筑师也将参与其中。
AI Park也是渐进式和实验性的建筑,空间弹性灵活,根据需要进行改造和拓展。

△建筑形体不强调“完形”,开放给未来的改造 © 苏圣亮
2/3. 与机器人同行
正如人的直立行走决定了建筑需要楼梯,当机器人也作为空间的共同使用者时,它们如何行动,也会影响建筑的空间形式。

△中心大厅© 苏圣亮

△机器人行走在大厅侧墙© 苏圣亮
机器人的机动模式分为两个大类:仿生机器人(Android)与其他形态各异的机械形式(Robot)。目前特斯联量产的机器人以轮轴底盘为基础,因此AI Park在墙体之中集成了机器人坡道,保证机器人可以到达各层区域。

△墙里的机器人坡道 © NANGO

△各层平面机器人皆可达 © XING DESIGN
在AI Park入口处,设置着机器人充电台,停靠着待命的各类机型。参观者由此被机器人带领穿越甬道,到达一个围合入口庭院,仿佛来到另一个时空。然后和机器人一起走进AI Park中展开探索。

△AI Park建筑与公园机器人皆可达© 苏圣亮

△机器人充电平台 © 苏圣亮

△充电平台坡道© NANGO

△进入AI Park的入口甬道 © NANGO

△AI Park主入口庭院 © 苏圣亮

△机器人走过水院和影音厅前通廊 © 苏圣亮

△影音厅可自动打开面向水院 © 苏圣亮

△未来建筑学的扩展,很可能是人机双重驱动的
© XING DESIGN
设计AI Park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未来建筑学的扩展,很可能是人机双重驱动的。机器人除了作为空间的共同使用者,还可能以另一种更加剧烈的方式来影响建筑:
△点击播放,跟随机器人探索AI PARK
© XING DESIGN
3/3. 关于建筑,机器,机器人
1923年,柯布西耶说“建筑是居住的机器”,来挑战旧的建筑伦理。而机器与建筑的关系远比一种“形式风格”或“审美偏好”要深刻得多。

△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

△建筑形式模仿机器风格,伦敦劳埃德银行大楼

云引擎模型 © XING DESIGN

云引擎施工现场 © XING DESIGN

△我们正在建造中的云引擎,集成了一架冷热源机
© XING DESIGN
建筑学似乎更强调文化场所、光影材质、空间和艺术性,而另一个灰犀牛似的属性却容易被忽略:大概因为在地球的慈祥庇护下,什么样的房子都能凑合用,所以建筑的技术迭代一直很迟缓。可它一直没有停,就像悄无声息地滚大雪球。
400年前,建筑最需要石匠和木工,靠近河流水井留好烟囱;而如今很难想象建筑没有空调新风系统,电梯,上下水,强弱电气管网,光纤和wifi。而未来,软件驱动的物理空间、建筑里行走的机器人、机器人化的建筑部件等技术应用,会和石材打磨、砖瓦烧制、钢筋混凝土、Low-e玻璃、自动扶梯一样习以为常。
△当代建筑各专业BIM模型

△映出周围绿色的金属墙面 © XING DESIGN

△AI Park局部 © XING DESIGN

△AI Park水面倒影 © NANGO
和建筑一样,机器是技术集成的另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极致就是机器人。虽然“机器人”暗示了“人的属性”,Robot其实泛指各种机械形态。但像融合建筑一样,融合所有的硬件终端,并不是机器人发展的终点。The shell is waiting for ghosts。经历了“可编程”,“可感知”两代的发展,机器人开始迈向第三阶段——智能化。智能也许是分布式自治的,像大部分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角色一样 ;也可以是云集中式的;也许两者兼而有之。直到具有自我意识,才意味着机器人终于和我们一样,也走出了“伊甸园”。不知道打开这扇门还需要多久,也不知道门后是个宠儿还是怪物。但无论怎样,届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人何以为人”这种终极灵魂拷问。



△机器人作为建筑的使用者 © 苏圣亮
就像五十年代我们以为未来是管道和齿轮;七十年代以为未来是球形建筑和电钮面板;21世纪之初以为未来是扭动的参数化大楼,或者赛博朋克。也许未来并不关乎外在的形式,未来总是以意料之外的方式,悄然来到身边。建筑和机器、机器与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还远没有到谢幕的时候。

△人与机器人之路,远没有到谢幕的时候 © 苏圣亮

△大爷在机器人的地盘打太极 © NANGO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 XingDesignBl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