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送会和你一起进步哒,记得右上角把我设为星标哦~
最近又出现了一例研究生跳楼的新闻热搜,“23岁研究生校内坠亡!家人称导师经常辱骂讽刺他,事件涉及两所高校!” 近些年,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都会感到无比的痛心和惋惜,因为我们自己也是或曾是在读研究生。
如果关注一些学术新闻的话,也会很多类似“师从颜宁,西湖大学这位90后博士一作发表Science封面文章”,“打破校史,发学校首篇Science的博士小姐姐,再发Nature!破解‘百年谜题’”这样引人羡慕的报道。能够在读研究生期间发表science/nature文章,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改变自己的命运。
读研期间,读着读着把自己的命读没了;亦或是科研顺利,最后science/nature见刊广受关注。这个是两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大部分在读研究生都处于高斯分布的中间位置。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其中导师在背后所起的作用,选对了导师可能几年的在读期间过得相对幸福,而选错了导师则可能让你度过几年炼狱般的日子。
本文作者是一名微电子器件与工艺方向的博士后,从本科开始经历了四位指导过自己的科研导师。通过对比不同阶段的科研经历以及对如何选择合适导师这一问题的思考,作者写此拙文,希望对即将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同学在选择导师的时候有所帮助。
在本科大二的时候,得益于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我阴差阳错的报名了学院一位女硕导的课题。其实当时我也没得选了,可能是我不够优秀,其他老师都不要我,只有这位老师还有名额。从此一直到本科毕设(约三年)都在这位老师的指导下做科研项目。
我的第一位导师,年龄预计在35-40岁之间。老师比较亲切和蔼,她带的研究生不多,有什么问题去办公室讨论。从来没有在我面前发过脾气,也没有让我做科研外的杂事。在她的指导下,本科期间我发表了两篇论文,其中一篇是SCI二区论文,属于当时学院最好的论文之一。
本科期间,我在科研方面受到的培养以及发表的论文是班里参加科研项目的十几位同学里面最突出的,因为我对未来的科研生活充满了信心。回想起来感谢这位老师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科研启蒙,让我在本科期间就度过了几年快乐和充实科研生活。
我的硕士导师是学院的院长,也是我们微电子课题组的学术带头人,在我读硕士的时候,导师再过几年就要卸任退休了。当时课题组有7-8位年轻老师,所有老师的学生是一起管理的。
导师比较忙,有繁重的行政任务,能够指导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很多时候我的指导是靠组会报告的时候,来听我工作汇报的组内其他年轻老师给我一些有限的建议。
在硕士选题方面,课题组可选的题目非常有限,都是一些前人留下来的老掉牙的题目,课题组的科研条件也非常有限。在硕士期间,我的题目做来做去得不到任何进展,最后只好把“**薄膜的制备与光电性能研究”改成“**薄膜的制备以及形成机理”,这实际上就是为什么薄膜做不出来的另外一种说法。
导师的为人比较正气,是一位十分有魅力的领导,在学院和课题组都比较有威望和受尊敬。奈何平台受限,课题组整体科研实力偏弱,在选题和指导方面非常受限。所以我在硕士期间几乎没有做出任何科研成果,这是我失落的三年。
在我失意的度过了三年硕士生涯之后,我迫切的想要离开这个学校,去一个更好更大的平台,选择一个科研实力更强和方向前沿的导师。
经过反复选择和运气的加持,我进入了国内一所非常靠前,微电子实力非常强劲的学校读博。而且跟随了一位刚回来三十出头的青年才俊老师。这正是我想要的结果,有了硕士阶段的教训,我一定要选一位年轻的,最好是刚从国外回来的老师。
博士期间我确实从事了微电子器件方向非常前沿的课题,最后也发表几篇SCI一区的论文博士毕业了。但是博士期间依然存在一些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例如导师刚回来,需要建立自己的实验室,需要调试各种新买的设备,这耗去了我一年多的时间。作为导师招收的第一个博士,几乎没有直系师兄师姐带我,很多基本技术要靠自己摸索。导师回来以后选了一个从事了新的研究方向,他有经验有限。
我非常感谢博士导师和平台给我带来的进步,但是读博期间有很长一段时间过得并不十分开心,一来是科研不顺利,二来导师耐心不足,有时候发脾气的时候对我的批评很打击我的自尊心。我归因于导师太年轻,带学生的经验还不足,科研上也尚未进入正轨。
博士毕业之后,我本不想再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奈何没找到满意度的企业工作,刚好博士导师推荐我去领域内另外一位老师处做博后,对该老师我是久仰大名,所以打算再给自己一个机会看看能否走通学术这条路。
我的博后合作导师39岁左右,已参加工作接近9年,开始在学术圈有自己的代表成果和一定的名声。见到合作导师之后,我发现老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内向理工男,除了聊科研和学术八卦,其他话题几乎无话可说。
合作导师的行政任务比较少,社交活动也少,可谓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很受同行的尊敬。导师在科研方向的把握上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标是做出较大原创性的工作。
在和合作导师相处的一年多时间里面,我体会到了什么世界上最理想的导师,也度过了我进入科研十年来的最幸福的时光。我的合作导师从来没有在我面前发过脾气,从来没有强求我做我不喜欢做的事情;经常问我们有什么困难,经常请我们吃午饭;在group微信群里面,老师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我今天/明天有空,有需要和我讨论的同学可以来找”和“明天我都有时间改论文,有需要修改的发给我”;以及我每次把论文发给导师,导师都会在2天左右的时间返回,而且改的质量的特别好。
聊完了我的四段科研经历,可能大家已经有所领悟了。我在此给出结论,选择导师如果从工作时间上考量的话,建议选择已参加工作至少5年以上的年轻老师,推荐36-45岁的老师。至于老师水平,如果你能考得上,当然是选择水平越高的老师和越好的平台。科研实力可以通过查询近3年已发表论文档次和数量。最重要的是导师的品行和脾气,简称人品,最好的方法找到认识该老师的学生,听其对老师人品的评价,以及网上的风评如何。
最后,虽然我们都想跟一位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导师,包括学术,人品以及影响力,但是老师也希望能招到一位能干的学生。真正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相互欣赏的。希望大家在选择好的导师的过程中,也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你未来伯乐眼中的千里马。
由于我经历和水平有限,本文只是结合我自身的经历给大家介绍了四类不同的导师类型,还有很多种导师类型没有来得及介绍。祝福每位辛苦准备读硕/读博的学子最后可以找到一位理想的导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