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业跑步入局,群雄逐鹿万亿级赛道

36氪 昨天

图片

新贵、巨头与地主共舞背后,一个万亿级风口呼之欲出。


图片
进入2021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进入大乱斗阶段。小米放言要豪掷百亿美元下场造车,百度阿波罗和集度汽车双线并举,官宣“不造车”的华为也在车圈广结良友,几乎所有与科技沾边的公司,都要在造车这件事上留下姓名。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万亿级的卡车赛道,一批新势力玩家也在悄悄登场,谋划着一场好戏。
百度牵手狮桥共同孵化了“卡车新势力”公司DeepWay,今年9月,DeepWay旗下首款概念产品“星途1代”正式发布,并计划2023年6月量产。阿里达摩院在推出物流机器人“小蛮驴”后,又将L4级自动驾驶卡车“大蛮驴”的研发提上议程。更早之前,京东也曾于2018年推出全自主研发的L4级别无人重卡。
科技巨头纷至沓来,自动驾驶初创公司们也将目光转向于此。
图森未来的产品是L4无人卡车,今年4月,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并斩获“自动驾驶第一股”的称号。今年8月,嬴彻科技宣布完成2.7亿美元B轮融资,投资阵容堪称豪华,京东物流、美团等位列其中。今年9月,文远知行推出首款电动自动货车Robovan。此外,小马智行、Auto X等玩家也在加速布局。
而放眼国外,特斯拉、RIVIAN、Nikola、 Lucid等新贵在加速推出纯电动皮卡等产品,希望复制特斯拉在乘用车领域的成功。
在乘用车领域,特斯拉等新势力如鲶鱼一般激发了市场的活力。当科技巨头、自动驾驶公司等新势力蜂拥攻入,新能源商用车赛道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吗?

图片
“卡车新势力”为何通通跑步入局?
“自动驾驶卡车可以更快产生商业价值。”时任谷歌无人驾驶项目首席技术官克里斯·厄姆森(Chris Urmson)曾这样解释科技巨头们入局意图。
此言不虚。科技公司潜身而入的货运赛道,确实是一座待开采的金矿。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物流业总收入由2016年的7.9万亿元,提升至2020年的10.5万亿元,预计总收入在2021年将达到11.3万亿元。
然而,看似富饶的物流市场,却暗疾丛生。其中,安全和成本,是物流公司的两块“心病”。
据公安部交管局数据,在2016年时,中国货运车辆在全国机动车占比中只有12%,但却制造了48%的事故死亡数。
另据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物流总成本占国家GDP的14.8%,远高于发达国家物流总成本的8%左右。而在传统物流货运的成本支出中,仅司机成本就占到20%。针对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减少物流成本”。
图片
来源:智能相对论
而自动驾驶技术则成为解决痛点的“一剂良药”。中信证券在研报中写道,自动驾驶可通过节省人力与燃油成本提升物流企业的利润率。 
另一方面,物流公司效率的痛点也将通过更为数字化的管理得到解决。通过收集自动驾驶卡车的海量道路数据,可以实现数据闭环,推动智慧物流的发展,还会进一步为司机带来更安全的驾驶体验。 
对于这些早早入局自动驾驶的科技公司而言,商用车也是最好的“技术变现”赛道。相较于复杂的城市道路,高速干线、矿区、港口等场景结构化程度高、交通流量小,载物应用的风险也低于载人应用。 
而步入新能源领域后,科技公司还多了靠“能源业务”盈利的方式。以特斯拉为例,在2016年收购SolarCity后,特斯拉发电与储能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单项业务收入从2016年的1.81亿美元提升到2020年19.94亿美元,四年复合增速82.09%;营收占比从2016年的2.59% 提升至2020年6.32%。
政策的东风又为新能源商用车的发展加了把劲。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共有43座城市对新能源商用车开放了路权,28座城市推出了新能源商用车推广政策;另有22座城市出台新能源运营补贴政策,新能源商用车的政策优势让其取代传统燃油商用车已成为共识。 
新能源商用车市场也涨势喜人。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国新能源商用车累计销量为8.1万辆,同比增长60.9%。据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数据,到2050年纯电动商用车销量占比预计将达到50%。 
在政策的推动下,科技公司们可以用技术来搅动物流、物联网、绿色能源市场的春水。新能源商用车战事已正式吹响号角。

图片

软件虽强,但规模化量产却是一道坎

对于科技公司而言,新能源商用车的规模化量产,成为了悬在他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目前来看,诸多新势力在量产进度上都不如预期。特斯拉Semi卡车项目已经问世几年,但连续跳票。今年7月,特斯拉在财报中透露,由于电池和供应链等原因,特斯拉Semi卡车项目将会被推迟至2022年推出,这已是Semi连续三年延迟量产。

图片

来源:特斯拉官网
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的统计,目前主要重卡企业生产的自动驾驶重卡当中,在干线物流场景,大部分仍处于测试阶段。
无法量产,便难以形成自我造血能力。多数科技公司从开始造车以来,一直处于亏损当中。因此,为了解决烦恼,多家科技公司选择与商用车企业深度合作。 
去年10月,自动驾驶公司Waymo与戴姆勒卡车公司宣布联手研发和部署L4自动驾驶卡车。今年9月,宣布进军轻客领域的文远知行,拉来了“轻客第一品牌”江铃汽车与综合物流服务企业中通快递。 
但对于诸多传统车企而言,在技术的安全可靠性得到验证之前,主机厂对于供应商的选择以及合作力度的把控会非常慎重。今年7月,上汽董事长陈虹就表示不接受包括华为在内的任何一家供应商提供自动驾驶整体解决方案,“这样会变成他们是灵魂,我们是躯体。” 
与此同时,面对竞争对手们跨界抢食蛋糕,在商用车领域耕耘多年,生产制造经验丰富的“汽车老炮儿”也亲自下场参战,并加速补齐技术短板。
早在2019年,一汽成立了自动驾驶公司挚途科技,后者现已在包括干线物流在内的无人货运领域扎根,并以Tier1的身份向一汽解放供应了L3级自动驾驶集成系统。据苏州市工商业联合会官网显示,今年7月,全球首台前装车规级L3自动驾驶重卡——J7 L3超级卡车在一汽解放生产下线。 
今年6月,东风汽车成立自动驾驶商用车品牌“无限星”,目前聚焦于封闭场景的L4-L5级别的无人货运。 
身为中国首个专注于新能源领域的商用车品牌,吉利旗下远程汽车在自动驾驶技术上也有明确的规划。11月8日,远程汽车表示,2023年实现L3高速公路自动驾驶与L4限定场景自动驾驶;2026年实现L4干线物流自动驾驶;2030年实现L5结合智慧座舱的自动驾驶真正产业化。

图片

图片

同天,远程汽车旗下重卡星瀚H正式亮相,其被业界视为特斯拉semi“最有力的竞争对手”。这款产品支持纯电换电、增程换电、甲醇P2等多种新能源动力形式,同时为用户提供房车般的豪华体验,首款车型预计将于2024年量产上市。

图片

传统车企吹响“号角”
事实上,传统车企在乘用车上积累的生产制造经验,可以更好赋能新能源商用车的转型。
以吉利为例,擅长“架构造车”的吉利,在商用车领域形成了以GLA、GHA、GMA为核心的三大造车架构。
吉利的智能化技术,也将加码远程汽车。2016年,吉利旗下亿咖通正式成立,后者聚焦智能座舱系统、自动驾驶系统,以及整车中央计算机系统产品,并于2020年10月获得百度的注资。此外,吉利低轨卫星布局将为未来高级别智能驾驶提供系统化定位服务。

图片

这一切也在星瀚H上得到了体现。星瀚H采用了由亿咖通、沃尔沃汽车共同研发的L4级自动驾驶采用中央域控制电子架构,并搭载强大的中央控制芯片提供算力支持;融合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环视摄像头、前视摄像头等多维感知技术,配合集成5G+V2X的通讯模组,实现高阶可进化的自动驾驶技术。 
新能源车的痛点还在于续航短、充电耗时长,商用车也不例外。对于新入局新能源商用车赛道的公司而言,布局了多少补能网络,便决定了旗下“兵马”能走多远。
以造车新势力为鉴,成立7年来,蔚来布局了由换电站、充电车、超充站及道路服务团队等组成的完善“补能版图”。截至10月31日,蔚来换电站总数超过560座,其中高速公路换电站117座。
特斯拉自从2012年建设了全球首座超级充电桩以后,就开始不断扩大它的超级充电桩布局。据官网数据显示,目前它已经在全球部署了2700多个充电站,拥有超过25000个超级充电桩。
当踏入新能源商用车赛道,科技公司也在费尽心力解决续航焦虑。
其中,DeepWay的做法是建设高速换电站和自己的生态数据体系。运输途中,自动驾驶卡车只需6分钟即可在高速公路上的换电站完成自动换电。此外,狮桥通过打通货运生态上下游数据,为星途1代提供从订单到支付的全链条数字化高频交易SaaS,汇聚海量真实货运订单与运力池,合理配置使得资源效益最大化。
在基础建设上起步较早的传统车企龙头,则试图打出一套“组合拳”。 
2020年,远程汽车成立万物友好和阳光铭岛,搭建了公路、短倒绿色智能换电运力服务平台,首创业界风光储充换一体的绿电补能站。具体而言,该平台由绿色能源和运力运营组合而成,包括绿色电能、换电站、换电重卡,试图从绿色电能的发电、绿色电能的储存、到绿色电能的利用,形成完美的闭环。 
在这套组合中,换电重卡投入到运力中,把绿色电能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换电站和电池,像蓄水池一样储存电能,并可以配合预见性能量管理系统,指挥运力平台,整个物流的效率还能大大提高。据测算,通过能源网络的支持,每辆换电重卡五年可节约12万元费用,减排591.75吨。

图片

 “这套生态需要强大的基建能力”,远程汽车内部人士坦言,在他看来,远程汽车是在“破局”,并欢迎其他品牌参与建设。此外,自动驾驶、车联网技术也将进一步赋能绿色运力生态体系,“提高信息分享能力,提高续航能力,这个闭环才能发挥的更充分。”
而作为推动零碳陆运的载体,星瀚H将借助上述生态网络,提升运营效率。其做到随到随换,理论上拥有了接近无限续航的能力,创造出超越燃油车的使用体验。
整体效率的提升,只是这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好处,对于物流行业来说,更加深刻的变革是它颠覆了能源结构,整个陆运体系将建立在电力驱动之上,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未来,随着换电重卡的规模扩张,为换电重卡提供能源的风光储充换一体的绿电补能站的规模也将不断扩大,届时,这套由绿色物流为起点的绿色能源网,也将不再局限于物流领域。 

图片

对于未来,远程汽车寄予了更大的野心。2025年远程汽车预计销量25万辆,市场占有率21%,绿电综合使用率达到40%。2030年远程汽车预计销量57万辆,占有率20%。整车全生命周期碳减排90%。这既是对产品的信心,也是对于重构陆运生产力,实现零碳物流的信心。

图片


图片
小结 
今年以来,新能源商用车赛道热闹非凡。
百度、阿里、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科技公司们以“颠覆者”的姿态入局,试图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来搅局智慧货运。但规模化量产、商业变现,却是他们绕不过去的棘手难题。在生产制造上经验丰富的传统车企,也加快了转型步伐。然而,“传统老炮”们仍需要在技术研发上加快进程。
新贵、巨头与地主共舞背后,一个万亿级风口呼之欲出。其中,换电业务将成为新能源商用车市场“核裂变”的关键一环,将盘活物流、物联网、绿色能源、自动驾驶等新兴业务,使之形成庞大的产业链。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