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分析最新揭秘:著名干尸“小河公主”是本地居民

知社 知社学术圈 昨天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图片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早在远古时代就是亚欧各国文化、贸易交流的重要枢纽。在新疆,天山山脉横贯东西,南北两侧的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隔山遥遥相望。许多人不知道,这里默默沉睡着许多古代居民——名震世界的新疆干尸。


最近,《自然》在线发表了由中德美韩四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的新成果:《青铜时代塔里木盆地干尸的基因组起源》(The genomic origins of the Bronze Age Tarim Basin mummies)。这是首次对新疆地区史前人口进行的基因组规模研究。

图片

图片
图源:Nature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13具塔里木盆地干尸和5具准噶尔盆地干尸的基因组DNA,揭示了包括“小河公主”在内的小河文化干尸属于一支遗传上独立的本地人群,驳斥了以往关于其自西伯利亚、阿富汗北部或中亚山区迁移而来的种种假说。“小河公主”和她的族人们并不是由其他国家迁移而来,而是通过畜牧与农耕相结合的方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不断变化的河岸绿洲上定居和繁衍下来。

图片

图源:李文瑛,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广阔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掩盖了曾经生机勃勃的孔雀河流域。在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以南约60公里的荒漠之中,曾经流传在民间、有着“一千口棺材”的墓地——小河墓地在1934年被人类的到来惊醒了。当时,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罗布泊猎人奥尔得克的引导下,经过数十天的苦苦寻找终于到达了这里,并首次在此处发掘墓葬12座。

60余年后,自2002年底,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合作陆续开始了对小河墓地挖掘考古工作,共发掘墓葬167座,出土文物数以千计,其中就包括“小河公主”在内的多具干尸。

研究成果作者之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文瑛等人早期发布的《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2003年发掘简报》中对这座传说中的墓地有着这样的描述:“从外观看,小河墓地是一座椭圆形的沙山,高出地表7米余,长74、宽35米。沙山表面密密丛丛矗立胡杨木柱百余根,远远望去,犹如沙海中的一区丛林。”
 

图片

图源:李文瑛,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小河墓葬的埋葬很有特点。墓地树立着一棵棵立木,立木下是用牛皮包裹着的船型棺材。众多棺材聚合一处,仿佛河道内停泊的一艘艘船只扬帆待发。棺材装饰有牛头,揭开覆盖着棺盖的牛皮后只有简单的盖板。整个棺材结构也很简单,只有几块木板铆在一起。在墓地中,有一座墓非常坚韧,尸体保存得非常好,出头的时候犹自面带微笑,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小河公主”。她的面庞柔美,肩披肩栗色长发,神态自若,如同熟睡一般,因其美貌而被世人称为“小河公主”。

经考古发现,这些干尸没有经过繁杂的人工防腐处理,主要是在干燥的沙漠条件下自然保存下来的。他们身穿羊毛制成的服饰,表现出明确的畜牧文化特点。此外,他们的五官类似欧洲人种,结合墓地的牛、羊、麦子、牛奶等元素,让人们不由得对其神秘起源感到好奇。
 

图片

图源:李文瑛,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在此次新发表的研究中,团队共分析了18具新疆干尸的DNA,其中13具来自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小河文化,可追溯至青铜时代中期(公元前大约2100-1700年),5具来自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可追溯至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3000-2800年)。

全基因组分析显示,青铜时代早期准噶尔人(the Early Bronze Age Dzungarian individuals)的祖先主要是阿凡那西沃人(Afanasievo)并结合了一部分当地人种的血统特点。而青铜时代中早期塔里木人(the Early–Middle Bronze Age Tarim individuals)的祖先仅为当地人种,是曾经广泛分布的更新世群体的直系后代。这一群体被称为古代北欧亚混血人(ANE),在上个冰河世纪末期基本消失了。在当今人口的基因组中也只留存下一小部分。

研究认为,与今天的人群相比,塔里木盆地干尸没有显示出与任何其他全新世群体混合的证据,而是形成了前所未知的基因隔离。这说明在定居塔里木盆地之前,他们可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基因发展瓶颈。此外,阿凡那西沃人是一个与早期青铜时代的颜那亚人(Yamanya)有着强烈遗传联系的游牧群体。研究团队认为,这些发现也增加了对颜那亚人祖先向东传播的理解,以及当他们遇到亚洲内陆人口时产生的基因混合。

虽然塔里木盆地族群在基因上是隔离独立的,但在经济文化上却并不闭塞。研究团队还检测了7具塔里木盆地干尸牙齿上矿化斑块中的蛋白质,以重建他们的饮食。研究发现,他们的食物包括西亚的小麦和奶制品、东亚的小米和中亚的麻黄等药用植物。这说明他们在生活上还是很“国际化”的。而且,这对于研究当时人类社会由游牧狩猎向农耕文明转变也有积极意义。

该研究通讯作者之一、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崔银秋表示,重建塔里木盆地干尸的起源对该地区的研究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欧亚大陆的人类迁移史。

作者之一、哈佛大学的分子考古学家克里斯蒂娜·沃内尔说,这项研究显示了人口流动或不流动呈现出的多种方式,以及文化随之的变化或不变化。

这次的研究结果发布后仍有很多疑问有待解答,比如小河流域的族群如何生活?他们的文化与技术来自哪里?对于这些问题,该研究团队将继续挖掘研究,以揭秘更多关于干尸的秘密。

图片

参考文献:
Zhang, F., Ning, C., Scott, A. et al. The genomic origins of the Bronze Age Tarim Basin mummies. Nature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052-7
图片


点击下方知社人才广场,查看最新学术招聘小程序, 知社助手 交易担保 知社人才广场

扩展阅读

 

考古牙结石:四千年前黎凡特餐桌上的大豆

今日Nature:中国学者陕西黄土考古,改写人类历史!

猴子考古学:谁说人类发明了工具?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

图片

收录于话题 #女性
 11
下一篇 23年,六百万个作者,超大型数据揭示科研职业中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