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李文瑛,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在此次新发表的研究中,团队共分析了18具新疆干尸的DNA,其中13具来自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小河文化,可追溯至青铜时代中期(公元前大约2100-1700年),5具来自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可追溯至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3000-2800年)。 全基因组分析显示,青铜时代早期准噶尔人(the Early Bronze Age Dzungarian individuals)的祖先主要是阿凡那西沃人(Afanasievo)并结合了一部分当地人种的血统特点。而青铜时代中早期塔里木人(the Early–Middle Bronze Age Tarim individuals)的祖先仅为当地人种,是曾经广泛分布的更新世群体的直系后代。这一群体被称为古代北欧亚混血人(ANE),在上个冰河世纪末期基本消失了。在当今人口的基因组中也只留存下一小部分。 研究认为,与今天的人群相比,塔里木盆地干尸没有显示出与任何其他全新世群体混合的证据,而是形成了前所未知的基因隔离。这说明在定居塔里木盆地之前,他们可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基因发展瓶颈。此外,阿凡那西沃人是一个与早期青铜时代的颜那亚人(Yamanya)有着强烈遗传联系的游牧群体。研究团队认为,这些发现也增加了对颜那亚人祖先向东传播的理解,以及当他们遇到亚洲内陆人口时产生的基因混合。 虽然塔里木盆地族群在基因上是隔离独立的,但在经济文化上却并不闭塞。研究团队还检测了7具塔里木盆地干尸牙齿上矿化斑块中的蛋白质,以重建他们的饮食。研究发现,他们的食物包括西亚的小麦和奶制品、东亚的小米和中亚的麻黄等药用植物。这说明他们在生活上还是很“国际化”的。而且,这对于研究当时人类社会由游牧狩猎向农耕文明转变也有积极意义。 该研究通讯作者之一、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崔银秋表示,重建塔里木盆地干尸的起源对该地区的研究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欧亚大陆的人类迁移史。 作者之一、哈佛大学的分子考古学家克里斯蒂娜·沃内尔说,这项研究显示了人口流动或不流动呈现出的多种方式,以及文化随之的变化或不变化。 这次的研究结果发布后仍有很多疑问有待解答,比如小河流域的族群如何生活?他们的文化与技术来自哪里?对于这些问题,该研究团队将继续挖掘研究,以揭秘更多关于干尸的秘密。
参考文献:Zhang, F., Ning, C., Scott, A. et al. The genomic origins of the Bronze Age Tarim Basin mummies. Nature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