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县域经济研究中心
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开创中部崛起新局面,有利于支撑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全局性意义。2021年11月25日,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正式发布赛迪中部百强县(2021)。2020年,中部地区百强县高质量发展取得不少新成绩,呈现出诸多新特征,重点分析如下:
一、明确评价对象
赛迪中部百强县(2021)的研究对象为我国中部六省(山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除市辖区、林区以外的476个县级行政区划(包含96个县级市、371个县、9个自治县)。该县级行政区划参照民政部2021年5月发布的《202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以及截至2021年10月地方行政区划调整。
二、评价体系及结果
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结合新时期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从经济实力、增长潜力、富裕程度、绿色水平四大维度构建了包含17个指标的中部地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评价与分析。
图1 中部地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评价指标体系,赛迪中部百强县(2021)评价结果如下:
表1 赛迪中部百强县(2021)
三、中部百强县新特征
(一)空间分布:聚集效应明显,河南、湖北、湖南和安徽四省入榜数量超过九成
2021年中部六省全部进入百强县榜单中,河南、湖北、湖南和安徽四省共占据榜单93席,占比超九成。其中,河南入榜数量最多,有32席;湖北数量排在第二,有22席,湖南入榜20席,安徽入榜19席;江西和山西入榜数量较少,分别为6席和1席。
图2 中部六省入榜数量占比
(二)时空演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仅湖北、安徽入榜数量增加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河南入榜数量由2018年度的34席下降至2021年度的32席,减少2席;同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湖南入榜数量由25席下降至20席,减少5席;江西入榜数量由7席下降至6席,减少1席。与此相反,湖北和安徽入榜数量呈现出增长态势,湖北入榜数量由18席增加至22席,增加4席,安徽入榜数量由15席增加至19席,增加4席;山西入榜数量在1-2席之间波动。
图3 2018-2021年赛迪中部百强县区域分布图(单位:席)
具体来看,有如下特征:
河南入榜数量波动较大,依然处于中部地区百强县“第一阵营”。尽管波动较大,2021年河南入榜数量减少至32个,依然稳居百强县榜第一阵营,在县域经济发展、创新发展、区域协调等方面,引领中部地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湖北、安徽入榜数量上升明显,与湖南组成“第二阵营”。“十三五”时期,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带动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份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湖北县域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入榜数量保持增长。受益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安徽经济发展进步较快,入榜数量保持增长。湖北、湖南和安徽共同组成中部地区百强县“第二阵营”。
(三)位次分布:六省入榜位次分布不均,前20名省份差异较大
从赛迪中部百强县(2021)总体位次看,六省入榜位次分布显著不均。河南入榜县(市)最多,在各个名次段内均有分布,40-70名次段内分布最为集中;湖北、湖南和安徽入榜县(市)位次分布相对均衡;江西入榜县(市)多数分布在60名之前;山西只有一个县入榜。
从赛迪中部百强县(2021)前20名来看,在前10名中,河南和湖南各占4席,安徽和江西各占1席。在第11-20名中,湖北最多,有4席,河南有3席,安徽有2席。
图4 2021年中部百强县位次分布图
(四)经济实力: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2020年,中部地区百强县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达到5.1万亿元,占中部地区的22.9%,与2019年相比,占比明显提升;百强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中部六省的平均增速,百强县前十名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已经超过万亿元,进入“GDP千亿俱乐部”的县(市)有4个,对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五)增长潜力:投资进一步优化,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2020年,中部地区百强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平均值为2.6%,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值(2.7%),但是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领域投资增长较快,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投资质量持续提高,进一步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六)富裕程度:城乡差距缩小,促进共同富裕走在前列
2020年,中部百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高于全国平均值(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值(14%),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七)绿色水平: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直以来,中部地区坚持绿色发展,积极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2020年,中部地区百强县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百强县空气优良天数全年占比达到88.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四、赛迪建议
(一)以高质量发展统领中部地区经济发展
聚焦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任务,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等区域发展战略中把握住新机遇、开辟出新局面,高质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强化产业协作,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更大更高质量的发展。
(二)加快构建中部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
统筹规划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基地)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积极承接东部制造业转移,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构建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发展质量更高的中部地区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
(三)加快构建中部特色城乡融合发展体系
把握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内城市间合作战略机遇,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做大做强城镇经济,全面提升城镇品质,发展一批特色小镇,补齐县城和小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中部特色城乡融合发展体系。
(四)坚持创新驱动、数字驱动、开放驱动
以武汉、郑州、长沙等省会城市周边为重点,提升县域制造业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中部特色区域制造业创新体系,创新县域产业园区建设运营模式,加快县域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广郑州、长沙等省会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经验,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县域层面落地、应用。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业,推进基于数字化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中部地区数字经济新优势;把握高标准建设中部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机遇,围绕内陆高水平开放平台建设,先行先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实现县域开放驱动。
(五)搭建科技创新、园区、投资等多个发展平台
依托武汉、长沙、郑州等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双创示范基地。以县域产业聚集为目标,推动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精准对接,打造集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成果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县域产业集群(基地)服务平台,推广一批适合县域企业应用的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搭建银企融资平台,加强对接与合作,拓宽县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资渠道。
更多行业案例及其特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赛迪顾问”公众号,获取最新动态。
微信号:ccidconsulting
END
本公众号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及时在公众号留言。
如果获得转载授权,请注明作者姓名和转载的出处,不修改文章的标题、文字、图片或者音视频,以免曲解原文意思。
一万份行研报告,一千万条数据图表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获取
记得点击右下角"在看"关注我们